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 郭启朝(安皋):我的童年我的年(南阳人童年的记忆)

有朋友邀我去参加正月十五在南阳建业凯旋广场举行的投壶饮酒比赛,我欣然应允。不是因为这个比赛的文化内涵有多深,意义有多大,而真正能将我拽去的,是久违的过年乐趣。

 

我家过去很穷,穷的整天吃不饱,穷得一年只有春节才换上一身新衣服,穷的不知道啥叫玩具。但穷人有穷人的乐趣,我最大的乐趣就是过年。

 

在我幼小的心灵中,过年就是吃白馍,就是吃肉,就是穿新衣服,就是可以畅畅快快的玩。因此,过年成了一种期盼,一种快乐,一种幸福。这也是今天说的咱小老百姓的中国梦吧。

 

年是什么?为什么要过年?为什么过年的时候才可以吃好的,穿好的?当年真的不懂,也没有人告诉我。至于说,我小时候是咋过年的?我却记得清清楚楚。

 

俗话说,进入腊月都是年。但真正有年味的第一个日子,就是腊月初八。因为这一天,要喝腊八粥。


资料显示,腊八粥是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开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以作点染。

 

但我小时候喝的腊八粥没有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也不知道是古代的一种祭祀形式,只知道里面放的米和各种豆子,一熬便成。现在想来,腊八就是年的前奏,是给“年”开的新闻发布会,告诉大家,进入腊月了,要过年了,要大家赶快准备年货。

 

但真正进入过年倒计时却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过小年要吃火烧,就是一种饼,用白面加油加葱花,先和成团,再压成长长椭圆型,放入一个大缸炉内烤熟,吃着既香又脆。那个时候不知道腊月二十三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是祭灶、扫尘的日子。只知道,过了腊二十三,就开始向年冲刺了。

 

二十三、吃火烧,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初一作揖儿!

 

这句歌谣,把过年前的准备工作安排的停停当当。想过一个丰富多彩的春节,依此准备就是了。文中的捏鼻儿就是包饺子,作揖儿就是拱手拜年。

 

除了准备之外,大人们还会告诉小孩子,要注意过年的禁忌,就是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如厨房灶台内正燃烧的木柴掉地下了,不让叫失火了。烟雾大了,不许说“熏死我了”,碗摔碎了,不许大叫大喊“破了破了”。

 

可那时,咱小呀,记不住呀,总犯错,为此,没有挨批。有时候大人就看守着厨房门,不让进去。要么进去了,也得用手捂住嘴,不敢吭声。

 

大年三十,是过年的关键时刻,也是最难熬的一夜。大人们要贴对联,放鞭炮,天黑了,还要拿一个大木棒放在院子大门口说是不让妖怪进门。我当时就想,哪来的妖怪呀?可也不敢问。

 

长大之后,才知道“年三十”还有一个名叫“除夕”,说“夕”是古代一种凶恶的怪兽,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到了大年初一,大家奔走相告,相互祝贺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但当时都不知这些,只知道大人好忙我们好开心。那是,我们过年三十时,家里没有电灯,没有暖气,更没有春晚,一家人围着堂屋的大火盆。一向节俭的父亲这时候却破天荒的把院中几个大的树疙瘩都搬进屋,说是过年了,要把火盆烧的旺旺的,既可以取暖,也预示着来年兴旺发达。

 

火很快燃烧起来,把大家的脸照得通红通红,身上也暖和起来。父亲把全家人叫在一起,总结了一下一年来的收获,再说说新一年的打算。我只管烤火,没有发表意见的份。

 

妈妈是我们家中最辛劳的人。她总是在大年三十之前,就把家里过年吃的肉、丸子、青菜、豆腐、馍等收拾的停停当当,然后在年三十开始包饺子。妈妈的手很巧,饺子包的又快又好看,一圈又一圈,排列得整整齐齐,象艺术品一样。

 

饺子包完,大家都困了,开始上床睡觉,唯有妈妈还在忙碌。她先把整个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又把全家每个人穿的衣服全部收拢在一起,一件一件的清洗。最后将每个人的新衣服从柜子内拿出,依次放在每个人的床前,以便大年初一全部穿上新衣服。

 

我清楚的记得,每年的大年三十,妈妈总是忙到深夜,忙到我们进入梦乡,所以妈妈什么时候忙完睡觉,我们从来不知道。只知道第二天凌晨我们睁开眼,妈妈又在厨房忙碌了。

 

大年初一清晨的四五点,村里的鞭炮声依稀响了起来,接着噪杂的脚步声忽远忽近。我知道有人开始拾炮了。便急忙叫醒弟弟,穿好新衣服,冲了出去,加入到拾炮队伍。


 

拾炮也有讲究,即听到有人放鞭炮之后,在很短时间内判断出是谁家在放,然后快速的赶到这一家。此时,已有不少小朋友早早的赶到。大家都用双手捂住双耳,等到鞭炮声一停,就一齐扑倒在地,开始抢那些未响的哑炮。

 

拾炮讲究的是速度。在我老家,有两句话形容人麻利速度快。一句是:“看你慌得跟狗吃红薯皮儿一样。”狗吃红薯皮,指人吃完红薯后,会把红薯皮扔得老高老远,而久久等待吃红薯皮儿的大狗会一跃而起飞奔过去,扔出的红薯皮儿尚未落地,大狗会一口将其吞下,快吧?另一句是:“看你慌得跟拾炮似的!”由此可见,拾炮在当地的影响。

 

此外,了解村情也很重要。谁家鞭炮放的多,谁家放的少,谁家放的早,谁家放的晚,都要事先打探清楚。不然你就是速度快,也忙不到点子上。

 

在我们安皋镇小屯村,有一个姓邓的人在南召县四棵树乡政府工作,但这家人大年初一这一天,从来不早起,总是在八点之后太阳都出来了才放炮。由于人家有钱,放的鞭都是在上万响以上,且鞭炮上还缀着很多大雷子一一粗炮,响的声音也别致。一般的鞭是啪啪啪的响,而这家的响声却是:“啪啪嗵,啪啪嗵……”

 

每年大年初一的早上,小伙伴们拾完炮之后,都会最后齐聚这家门口,并眼巴巴地看人家起床,开门,刷牙。我们急的不得了,人家却一个程序也不减少,而等一切准备齐全之后,主人才将一大盘鞭炮摊在地上,一字摆开,然后点燃,等炮声一停,便拼命扑了上去。

 

因早早的看到一个大电池般大小的大雷子落在眼前没有响,我看见之后,快速扑上前去,顺手攥在右手里。谁料,“嗵”地一声,手中的雷子响了,我顿时觉得右手疼痛难忍。弟弟见状,急忙察看,还好,没伤到手骨,皮肤也没流血。只是麻得不能行,于是草草收兵。

 

回到家也不敢向家人说,怕父亲打骂。后来听说,村里杨家的一个孩子拾炮时大母指与二母指之间被炮炸开裂,家人把他拉到安皋卫生院缝了几针。大年初一去医院,是很不吉庆的。

 

拾炮的确是我少年时代过年时的一大乐趣。但为什么要拾炮呢?过去根本没有多想,今天想来,可能是太穷了,生活也太单调了,文化生活太匮乏了,孩子们哪里会有钱去买鞭炮玩?而要想玩鞭炮,只有自力更生,自己拾炮。

 

拾到炮后,我们总是把有引线的鞭炮,直接燃放着玩。而没有引线的哑炮,就将其剥开,用一个圆棒卷几张厚红纸卷成炮筒,之后装上火药,安上引线,两头钉死,做成新的大雷子炮,然后燃放着玩。

 

在那个极度贫困的时代里,虽然拾炮有很大的危险,但是由于它能给小伙伴们带来乐趣,所以大年初一早晨拾炮一直在农村上演着,直到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之后,拾炮才渐渐淡出人们视野。

 

除了拾炮之外,我们在春节期间的活动和游戏还有很多。有的记得清清楚楚,有的却忘得干干净净。记得清楚的有:


 

破甘蔗。只见一个人把一根甘蔗立在地上,然后快速用刀面平放在甘蔗上头,按着甘蔗保持平衡。突然,那人快速将刀拿起,顺势将刀刃竖起,从上而下,猛劈下去。只听咔一声,甘蔗自上而下一分为二。一片欢呼声中,破甘蔗之人拿起破开的甘蔗就吃。

 

其实,破甘蔗是促销甘蔗的一种形式,若你能破开甘蔗,则甘蔗归你所有,若你破不开,则你得拿钱将甘蔗买走。由于破甘蔗有奖励政策,因此,来比赛者络绎不绝,大家不管胜负,都开开心心,热热闹闹,其乐无穷。


 

推桶箍,也叫推铁环,滚铁环。那时家里穷,是没有铁环让你推着玩的。但每家都有几个大木桶。木桶是用一片一片的木板组成,外箍几道铁环。就是这样的铁环,让我们又多了不少乐趣。我们用这样一个铁环,再用粗铁丝造一个'U'字形的铁棍按个木柄,推着铁环向前跑。看谁推的稳,推的快,推的距离远,并依此决定胜负。


打撵转儿,也叫打陀螺。我们先把一段短圆木的一头削成圆锥形,并在圆锥的顶端钉一个小钢球做成陀螺。再用粗布条栓在一根木棍的一头,做成鞭子。拿鞭子把陀螺绕几圈用力一甩,陀螺就会在地上转起来,然后用鞭子不停地抽打陀螺,陀螺就会不停地转动下去。谁的陀螺转的时间长,谁就是胜方。



占方,也是一种小游戏。就是两方每人拿数量相等的木棍,在一个画的格子上摆,组成方格,就是正方形,组成一个正方形就可以吃对方一根棍,吃完为止。



蛤蟆跳井。玩法是在地下画一个方块和两条对角线,两人对战,每人两个棋子,在划好的线上行动,隔子不许通过,同时规定一条边线画一个圆圈,标志是个水井,不能通行。双方轮流走棋子,使对方棋子无法行动算胜利。

 

打翘儿。打翘的工具,由“翘儿”和“翘杠”组成。常见的“翘儿”用木头制作,是一种结构非常简单的玩具。“翘儿”是一节小木棒,两头尖。“翘杠”就是一个粗木棒。玩的时候,用翘杠打击翘儿的一端,翘儿顿时飞起,此时,再用翘杠猛击翘儿,翘儿于是飞到了远方。比赛的规则是,大家轮流打击,谁打的远,谁取胜。


 

套圈儿。一个人在热闹处铺上一大块布,之后将布做的小猫、小狗等各种小玩意星罗棋布的摆在一起,让参与者站立在3米开外,然后躬身将手中的竹环扔出去,套上哪个,哪个就是你的了。

 

小时候套圈,总是输的多,赢的少。那时一个愿望就是回去好好练练,等水平高了,把布上所有玩具都套回来。可离开之后,这一愿望便消失的无影无踪。


 

长大之后的有一天,我在南阳的汉画像石上看到了投壶游戏,突然间联想到了套圈,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处。

 

投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宴请宾客时的礼仪之一就是请客人射箭,那时,成年男子不会射箭被视为耻辱,主人请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辞的,后来,有的客人确实不会射箭,就用箭投酒壶代替,久而久之,投壶就代替了射箭,成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投壶集礼仪、竞技、娱乐于一体。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投壶也好,套圈也罢,只要把过去的健康、有益的这些好东西都放在春节,让咱小老百姓乐呵乐呵,放松一回,把一年的辛劳和苦痛忘得一干二净,并在轻松愉快中迎接新一年,开辟新时代,就很有意义。


今年过年期间,总是遇到一些能勾起我童年回忆的东西。哎,想想当年的那个时代也真是特别,生活是相当的贫穷,学习与生活也是相当的单调,孩子们不用读幼儿园,一直玩到八九岁才读小学一年级。即使上了学,也是相当的轻松,从来没有补习班,没有兴趣班,没有特长班,甚至上学时还要勤工俭学,要给学校割青草、拾粪,但大家都觉得充实又有乐趣。


过年有过年的乐趣,做游戏和搞活动也有乐趣,虽然都是那么的简单,那么的粗犷,甚至都不登大雅之堂,但这些都无关紧要。这一个又一个时代的产物,是时代都印记,是生生不息的民俗文化的具体体现,是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过渡的重要标志,是现代文化之根、之魂,是滋养我们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


突然有几个想法:一,发挥自己媒体人的优势,继续收集发搅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呼吁申遗工作。二,联合新媒体和自媒体平台,将这些已经消失的民俗文化,再次演绎比赛活动,并呼吁人人参与,共同分享快乐。三,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通过动漫、微电影、小视频等形式,传播这些民俗文化,给古老的民俗文化赋予新的内涵,从而使其大放异彩,发扬广大,永远传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儿时记忆9
穿越回古代,这所大学举行不一样的运动会凤凰网湖北
【远方·嘉敏有约】上海《童年的记忆》 作者·王成保
70-80后玩过的13种玩具,那时没电视没网络,如何做到全国统一的
我们的光屁股年代
童年的记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