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薄崦嵫之时的天鹅哀歌——格拉祖诺夫《降E大调萨克斯管协奏曲》研究 黄 键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摘  要]格拉祖诺夫是俄罗斯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和作曲家,晚年旅居法国,孤寂凄凉。《降E大调萨克斯管协奏曲》①是他最后一部大型作品。文章从作品创作历程和背景分析着手,细致地对作品音乐文本分析之后,就作品曲式结构、主题发展手法等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究,以期洞悉格拉祖诺夫日薄崦嵫之时的艺术风格与思想意涵。
[关键词] 格拉祖诺夫;降E大调萨克斯管协奏曲;音乐文本解析;艺术特征阐释;
[作者简介] 黄键,男,中央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学博士,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huangjiansax@163.com.
19世纪后半叶,俄罗斯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愈显重要。民族主义的深化使其本质发生根本改变,逐渐演变为保守势力的统治工具和口号。政治上的紧张局势让很多俄罗斯音乐家很难适应,纷纷迁居国外,寻找稳定的艺术环境。其中包括拉赫玛尼洛夫、夏里亚斌(Chaliapin Fedor Lvanovich,1873-1938)、海菲兹(Jascha Heifetz,1901-1987)、普罗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霍洛维兹(Vladimir Samoylovich Horowitz,1903—1989)等。进入三十年代,斯大林的“政治大清洗”运动愈加加剧俄罗斯艺术家外流。
但这并没有阻挡住俄罗斯音乐的发展。随着西方作曲技术在俄罗斯的进一步认可,十九世纪后期,俄罗斯专业音乐已正规化并有新的发展。在创作上以继承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和吸收欧洲新的创作技巧相结合,培养了大批音乐家。他们为俄罗斯专业音乐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在世界乐坛留下光辉的一笔。然而,站在今天,仿佛已经习惯将俄罗斯音乐的代表人物圈定为柴可夫斯基、五人团,和后来的拉赫马尼洛夫、肖斯塔科维奇等。而对于两代之间承前启后的格拉祖诺夫知之甚少,很多专业性的西方音乐史也一笔带过。究竟是他真的在历史维度中微不足道,还是因为某种原因而被长久忽视?这需要将历史重新召回。
亚历山德罗·康斯坦丁诺维奇·格拉祖诺夫(Alexander Konstantinovich Glazunov),1865年出生于圣彼得堡一个富有的出版商家庭。童年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音乐天赋,从小跟随业余钢琴家的母亲练习钢琴,十一岁学习作曲。15岁跟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学习,两人建立了终生友谊。由于勤奋刻苦,不到两年便完成音乐学院四年的课程,里姆斯基感叹道:“他不是每天进步,而是每时每刻都在进步②。”16岁完成《第一交响曲》,由巴拉基列夫指挥首演,震惊俄罗斯音乐界的同时也为他打开了职业音乐家的大门。同年遇到著名音乐保护人贝利亚耶夫,并成为“贝利亚耶夫音乐圈”③的核心音乐家。1899年被委任为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作曲教授,1905年出任该校院长至1930年。1907年先后被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授予博士学位。期间1922年由于对苏联专业音乐教育的突出贡献,政府授予“共和国人民艺术家”称号。1928年,格拉祖诺夫赴维也纳参加舒伯特音乐纪念活动后,相继在欧洲和美国等地指挥演出,后定居法国。1936年3月21日因病治疗无效在巴黎逝世。
格拉祖诺夫一生创作颇丰,包括九部交响曲(第九部未完成)、三部舞剧及大量的室内乐作品等。尤以《第八交响乐》和献给海菲兹的《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蛮声乐界。“然而格拉祖诺夫最惊人的音乐不是交响乐,而是室内乐的小作品” ④。这其中最富盛名的便是晚年创作的《降E大调萨克斯管协奏曲》。
作为俄罗斯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承者,格拉祖诺夫继承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灵魂和精髓。创作中积极吸取丰富的民间音乐和舞蹈节奏型,同时倾向于包罗丁的庄严宏大和里姆斯基精致的管弦乐配器技巧,进入晚期音乐更倾向于流畅和平静。
一、   创作背景分析
晚年的格拉祖诺夫,情绪一直很忧郁。其时的四个事件对作曲家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并对其音乐创作风格有决定性的导向。首先是在1928年为里姆斯基的《鲍里斯·戈登洛夫》配器版本进行辩护时,遭到阿萨费耶夫等青年音乐学者的人身攻击,对作曲家的尊严和人格遭受极为严重的侮辱,内心的屈辱又有谁人能辩、何人能解?这也是作曲家离开祖国一去未返的真正原因。
其次是晚年背井离乡的孤苦凄零。格拉祖诺夫于1928年欧洲旅行演出后定居巴黎,最终客死他乡。当时法国是整个欧洲的艺术中心,很多俄罗斯音乐家在巴黎定居,巴黎几乎成为俄罗斯艺术家的第二个故乡。但作曲家面对陌生的环境,老年离家的无助和内心的孤独、凄凉之情是无法言喻和难以忍受的。
再次是晚年的疾病困扰,支气管炎、内耳炎感染、风湿病症越来越严重。作曲家生理机能的衰退必然会对心理有影响,又加之酗酒、抽雪茄,无疑对于病症是雪上加霜,严重影响了作曲家的身心健康与艺术创作。
最后,其一生奋斗的音乐事业抱憾而终。自1905年起作曲家担任彼得堡音乐学院(后更名列宁格勒音乐学院)院长,近三十年如一日,为俄罗斯的专业音乐教育鞠躬尽瘁,培养出大批新一代享誉世界的音乐家,其中不乏拉赫玛尼洛夫这样的国际大家。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几乎耗尽他所有的才华和精力,作曲家一生的音乐创作灵气也随之枯萎,在此期间的佳作乏善可陈。时至晚年回顾往昔,昨日倾其心血的付出依稀历历在目,内心的激情却化为失落的无声哀叹。本该是桃李满天下、安享晚誉之时,却因为固守最后的民族浪漫主义阵地而遭到侮辱性的人身攻击。终因声誉俱毁而抱憾终身。
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中,格拉祖诺夫走向了晚期。《降E大调萨克斯管协奏曲》是这一时期最集中和精炼的集大成之作,为晚年的作曲家证明其大师身份的最后光华。为了尽可能完整的再现《降E大调萨克斯管协奏曲》的创作详情,有必要澄明其创作历程。
早在1932年作曲家就为萨克斯管创作四重奏(Saxophone Quartet in B major,1932),作品为作曲家带来荣誉的同时,苏联当局开始有意压低作曲家(影响格氏在俄罗斯音乐中的定位),“因为格拉祖诺夫深受西方享乐主义影响,而这一影响的直接证据就是为‘资产阶级乐器’——萨克斯管谱曲”[1](p.66)。但格拉祖诺夫并没有因此停止对萨克斯管的探索和尝试,正如他于1933年写给施泰因贝(MaximilianOseevich Shteinberg,1883-1946)⑤的信中所说,“真正打动我的是它(萨克斯管)明亮的音色和清晰无比的音调特性”[1](P.68)。对于萨克斯管敏感和热爱为创作《降E大调萨克斯管协奏曲》埋下了种子。
1933年12月14日在巴黎举办俄罗斯音乐家音乐会,演出曲目中包括格拉祖诺夫的《萨克斯管四重奏》。众多听众中,西歌德·拉舍尔⑥(Sigurd M  Rascher,1907—2001)是最激动的一位,因为他听到的是一位音乐大师灵魂深处的真诚倾诉和对萨克斯管乐器性能的熟练掌握。音乐会后拉舍尔怀着激动的心情去为格拉祖诺夫道贺,并于第二天到大师住处拜访,恳请为萨克斯管创作一首作品。作曲家在聆听完拉舍尔精彩无比的演奏后爽快地答应了请求。但由于此后病情加重,到1934年3月17日左右才开始动笔。创作期间,格拉祖诺夫和拉舍尔曾多次商议修改。5月4日作品完成后便题献给拉舍尔,名为《为萨克斯管和弦乐队而做的协奏曲》(Concertoin E flat majorfor Saxophone and String orchestra,Op.109)。1934年11月26日在托德·贝恩(TordBenner)的指挥下由拉舍尔首演于瑞典南部尼雪平市(Nykoping)的尼古莱(Nikolai)教堂⑦。第二天再次由拉舍尔在诺瑞斯考平市(Norrskoping)和同一乐队协奏,一年之内演出近50次,极大地扩大了作品的知名度。1935年由鲁道克(Alphonse Lechuc)公司在巴黎出版。同时出版商加上了钢琴改编谱的创作人A·Petiot。如前所述,乐曲是由格拉祖诺夫创作完成并题献给拉舍尔的[2](PP.66-67)。时至今日,这首协奏曲因其作品的完整性和对萨克斯演奏技术的深度挖掘,被公认为萨克斯管的经典之作,也是格拉祖诺夫晚年的闪光之作。
二、   音乐文本解析
作品完成后,格拉祖诺夫于1934年6月4日写给施泰因贝格的信中详述了作品的整体结构布局,“我已经完成了萨克斯管协奏曲,包括总谱和钢伴。乐曲完成于bE大调。第一部分是清楚而细致的展示,小快板、中板速度,4/4拍,结束在g小调。第二部分经过一个短小的发展后,是如歌的行板,开始于降C大调;短暂的2/4拍后进入个小的Cadenza。结尾开始于Cadenza之后,伴随着紧缩的12/8拍c小调的赋格段,所有先前出现的音乐元素又一遍出现,一直到结束部分为bE大调。”[1](PP.68-69)在经过对乐曲曲式分析后发现,乐曲是建立在奏鸣曲式基础上的单乐章协奏曲。以下进入到音乐文本分析:
音乐分析图示
第一部分:呈示部
段 落
主部【1】
连接部【3】
副部【5】
小节数
1-26
27-40
41-67
音乐主题
抒情主部主题
副部主题
速度布局
Allegro  Moderato
Allegro  Scheizando
调性布局
bE大调
g小调-bE大
g小调
第二部分:展开部
段 落
展开(一)【9】
展开(二)【13】
展开(三)【16】
展开(四)【19】
Cadenza【21】
小节数
68-104
105-120
121-143
144-164
165-203
音乐主题
大三和弦三连音主题
两个音组的诙谐主题
速度布局
Come prima  Andante
Con moto 76
Andante  sostennto
Piu  mosso Allegro
Moderato
调性布局
bE-bC-bE
bE
B-e-E-bE
E-bE-c
赋格段的连接
第三部分
假再现部
再现部
段 落
赋格段
【24】
主部主题第一发展
【27】
主部主题第二发展
【35】
副部主题再现
【37】
主部主题再现
【41】
大三和弦三
连音主题
【44】
诙谐主题再现【46】
主部主题再现【48】
大三和弦三连音主题【50】
小节
204-217
218-249
250-261
262-281
282-301
302-309
310-317
318-325
326-345
音乐主题
Cadenza两个音组变形
主部主题模进
主部主题模进
副部主题
下行大二度
严格模进
呈示部主部主题完全再现
大三和弦三连音动机发展
Cadenza主题与隐性发展调置
主部主题移调模进
大三三连音和Cadenza主题
速度布局
Allegro
Piu Moderato
Animando Allegro
112-120
Allegro
120-112
Piu  mosso   132
Allegro
138
调 性
c小调
bE大调
f小调
bE大调
g小调
bE大调
bE大调
如图所示(谱例1),第一部分是呈示部,共67小节。
谱例1
乐曲开始由整体弦乐队奏出由五个音构成的主部主题,旋律抒情而宽广,具有典型的俄罗斯音乐风格。十小节主部主题后,【1】段中萨克斯管以弱的力度奏出由主部主题变化发展而来、具有很浓郁忧伤色彩的独奏主题。mm.13-14两个后半拍带有上二度波音性质的三连音将乐曲带入恍惚悠远的回忆中。经过mm.13-14两个带有上二度波音性质的后半拍三连音将乐曲带入恍惚悠远的回忆中。从第四小节出现的六个重属音,音乐的进行因为思念而凝固,作曲家的沉思在孤独的叹息声中进入对往事深情的召唤。继而是m.18上行和弦连接,在【2】中旋律出现第一个小高潮,经过努力思索,往事的闸门被慢慢打开,记忆的流水开始向前涌动。然而作曲家似乎有所顾忌,小心翼翼地经过mm.21-22下行过渡后又落在重属音上,与前面相比低一个八度,却长达四小节。音乐又陷入对往事静静地沉思中。同时,弦乐奏出属和弦为连接部向属方向转调做好准备。
由【3】开始为连接部。前三小节是连接部主题,四个小节的旋律是主部主题变形。前八后十六和前十六后八的音型让音乐上以少许坚定地信念去重温昔日美景。第二句是连接部主题的上三度模进。【4】是和副部的连接,作曲家的回忆愈加紧促,中音提琴也紧密地跟进,仿佛听到对昨日激情的回忆而心跳紧促一般。
弦乐队主部主题的再现后,引入副部主题【5】,谐谑曲性质的小快板。由g小调属音的上行八度和三连音以及十六分音符的连续推进,将副部带入略显激动的情绪中,与先前忧郁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经过【6】连接进入富有跳跃的技巧性段落【7】。此段充分显示了作曲家对萨克斯管的熟识。连续的十六分连吐音型和为了换气而设置的前八后十六、每小节中完整的渐强渐弱、弦乐队采用充满跳跃的拨弦等,成功地烘托急促紧张的情绪氛围。六小节的技巧展示完成后,依然用属音连接更加活跃和富有生机的【8】(m.60)。速度更快、力度更强,最后经过渐快的半音下行级进在g小调主和弦上戛然而止,将呈示部推向高潮。
由上所见,呈示部是以回忆乐思为整个音乐发展核心的。其中包含思乡之情和对往事故人的深深怀念。故而呈示部整体显得忧伤而彷徨,具有强烈的抒情特征,这也是格拉祖诺夫俄罗斯艺术风格属性的显现。
【9】为展开部,主部主题再次出现。弦乐队的持续长音和弦,营造出一幅美丽的俄罗斯风景油画。展开特性由【10】开始呈现,降号递增为bC大调铺垫。随着m.82静美的萨克斯管声部奏出,仿佛看到静静顿河边长满野花的美景,流淌的河水与色彩斑斓的小花相映成趣、别具风味。这极具静谧的乐景,将人们重新拉回对往事和故土的深情回忆中。此时的格拉祖诺夫已经离开祖国整整六个年头,思乡的情怀一直萦绕在作曲家的心怀,故土、故人、往事等等,只要是关于祖国的一切都能勾起他深深地怀念,在此仿佛能听到他思乡的噗噗心跳。
第一展开部是由【11】中两句四小节上行乐句开始的,作曲家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回忆更加清晰。【12】中力度的变弱和三连音连续进行,让旋律愈显激动,随后仿佛作曲家又被拉回到孤寂的现实之中。强烈的孤独感笼罩在他周围,晚年客居他乡、疾病缠身。而更主要的是专业环境的寂寥,随着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等坚守在民族浪漫主义阵地上老一辈的去世,格拉祖诺夫等和青年学者形成了两大阵营,青年士气渐长而老辈逐渐逝去,孤立无援的他连最后的声誉也被剥夺,这让格拉组诺夫倍感苦楚。在此,我们听到的不再是一颗孤寂的心的呻吟,而是一个被泪水浸泡的灵魂的呜咽。在m.103大三和弦的结束,是对幸福向往的心灵慰藉,也许只有女儿的陪伴让他了以为慰。
从【13】(m.105,谱例2)段的第五小节进入第二展开部。大三和弦的三连音预示了对昨日幸福的回味和对明天的美好憧憬。三连音的运用是整部作品的特色。
谱例2
第二展开部由四个乐句组成,后三句是第一句的变化重复,以大三和弦琶音构成的上行与下行错落叠置,让明朗幸福的色彩几度于恍惚不定的梦境中摇曳。仿若在俄罗斯广袤的森林中,阳光透过树叶斑驳地洒在松软的地面上,微风轻轻的抚弄着树叶让这点滴的光束扑朔迷离一般。这时,弦乐队小心翼翼地用和弦长音保持这如梦的朦胧,生怕打搅此时的祥和与绚丽。二乐句是首句降六级bⅥ转调,力度稍强、音乐动力性更大。三句是二句下行小三度转调,采取严格模进。音乐在【15】本段的高潮部分有了变化,最后一句略微带点激动(Agitato poco),依旧是大三和弦的琶音,在恍惚中回到了bE大调。
经过【16】B大调过渡,音乐进入由四乐句组成的第三展开部。调性由B大调转入e小调,曲调平缓而优美,作者仿佛已找到向往的美景而流连忘返。【17】是作品中最动人的段落,乐句四小节下行后,二句是一句上行纯四度模进。进入【18】,力度渐强和m.139bC大调转调,采用开放性终止。
第四展开由【19】段开始的。速度回到每分钟63拍,却更富有激情。在调号安排上,作曲家有意将萨克斯管声部用bF大调置换E大调,等音调的处理也是作曲家对萨克斯管作为移调乐器的熟悉。bF大调的三连音重音将乐曲骤然转入庄重和激动的情绪,作曲家仿佛欲言又止,并没有冲破阻挡的羁绊。在【20】中,经过先前五次转调和连续的四连音乐曲第一次推向展开部高潮,作曲家以倔强的性格将前面有所顾忌的艺术宣言一吐为快。具有象征性的萨克斯管四个最高音的连续出现,表明作曲家坚持自身艺术理念的态度和决心。
刚进入【21】,主部主题又次再现既是前面高潮的回落,又是华彩乐段连接。经过四小节的调性过渡后,进入四小节3/4拍的连接。依然是象征光明与胜利的大三和弦琶音。再经过四小节发展转回4/4拍,音乐进入c小调属七和弦D7为华彩乐段做好准备。华彩乐段(谱例.3)是充分展现演奏者技巧的段落,作曲家按照拉舍尔的意见进行修改保留,因此在音域设置和技巧展示两方面相得益彰。
谱例3
运用三连音、四连音和八分音符有机地将E-F-#D-E和B-C-#A-B两音组在不同音区连接组成前半部华彩,后半部分从慢到快由轻巧的连跳音组成,轻快而富有活力。最后在随意的三组上行和下行音组中结束于G大调。进入【22】,主部主题在低音提琴声部出现,模仿华彩中的两个音组以缓冲音乐情绪。华彩乐段中的兴奋与激情就像没有充分释放一样,音乐在这一段中依然充满生机与活力。
【22】至【26】段是全曲最高兴的段落,作曲家采用跳跃的八度级进发展了一个拱形旋律线。随后的五个二度上行、八度下行的音组再次将乐曲推向另一个充满激情的小高潮—赋格段。这段诙谐的12/8拍乐段由【24】、【25】组成。【24】作曲家特意安排萨克斯管独奏,富有生气地与【25】连接。小提琴的赋格欢快跳跃。随着音乐的快速律动,【26】小提琴持续发展,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也奏出赋格主题。然而快乐总是稍纵即逝,虽然最后两小节执意挽留,但终是惘然。
展开部分的发展成果是将情绪由思乡转入到对音乐信念的宣讲。运用主题发展和三连音和弦琶音将音乐探究到更深的精神疆域。整个音乐从而开始步入到作曲家的思想之境,是格拉组诺夫晚期音乐风格的总结,也是坚守民族、浪漫主义的宣言段落。其中一些音乐元素和信念为结束部的总结和升华埋下伏笔。
乐曲的结束部为假再现和再现部两部分。【27】开始进入主部主题假再现,上行纯四度到下属方向的bA大调。更富有号召性的发展,坚定了作曲家对艺术信念的坚守,萨克斯管高音域的渐强推进,强烈地表达了作曲家最深沉的艺术宣言。然而昔日的诽谤犹然回响,禁不住伤心落泪,【29】第三小节是对弦乐声部的回响,正是表达这般意味。音乐是【28】在弦乐组材料的发展变化。
【30】主部主题再次出现在下行小三度的C大调上,发展的递进表明作曲家思想的彷徨和徘徊。但是【31】、【32】的力度渐强将坚定宣言的情绪逐步递进,音乐继续发展【28】弦乐组的材料上。作曲家在此使用了弦乐替代萨克斯声部和八度重叠声部进行的发展手法,以及内声部分开三度演奏使本段更加宏丰宽广。【34】是【33】的上行减四度模进。
主部主题的连续三次再现在【35】,上行小七度的bD大调上,将情绪由浓浓的思乡情怀升华为坚定的艺术宣言。同时在假再现中充分的领略到作曲家运用模进发展的纯熟技巧。【37】至【40】(谱例.4)是副部主题的下行大二度严格模进,低音声部相较更加密集。
谱例4
同时作曲家加强三连音来塑造依依不舍的情感。采用摘取骨干音的方法,在省略最后部分结束的同时,用三连音变化再现了副部主题的第二部分。
【41】、【42】主部主题在萨克斯管声部完全再现,随着音乐的进行原来抒情的思乡主题进一步发展,力度愈强、弦乐队伴奏织体愈加复杂(三连音对四连音)将主部主题得以升华再现。音乐在这里变成了一个号召、宣言,一个对艺术、对人生总结性主题,更是作曲家生命日薄崦嵫时悲壮的天鹅之歌。【43】更加激动,两个持续的长颤音把乐曲的情绪带入到了心潮澎湃、激动不已的氛围中,再次将乐曲推向高潮。
【44】是大三和弦三连音琶音主题的变化再现。将前八后十六和前十六后八相结合,变化再现二展开。没有三连音上下错落,从而较前面在情绪上更加肯定和积极,完全变成了对艺术信念慷慨激昂的倾诉。【46】、【47】是【22】的变化再现。【46】采用了八度持续半音下行级进的技法。【47】则在后半拍依旧运用【22】的骨干音型。进入【48】,主部主题上行小三度在bG大调再现,发展进行到【49】时回到了高八度主部主题bE大调。
【50】中连续四组主三和弦琶音的上行推进,一步步逼近最后的高潮。最后的音乐情绪充满对光明的向往。代表光明的大三和弦琶音大量涌现,作曲家心中的热情之火越燃越烈。孤独和忧伤的主题最后也化成坚定而富有力量的号召,是对胜利的预言和艺术信念执着的声张。【55】前两小节开始,作曲家总结性的运用大三和弦的琶音变化发展,对乐曲做最后的总结性阐释。特别是萨克斯管超高音G和最后结束音——倍高音C的呐喊(谱例.5),仿佛是将生命中的屈辱和孤寂冲破层层顾虑,化为对无法磨灭的艺术信念在乐曲结束的一刻井喷而出,是作曲家留给俄罗斯民族和浪漫主义最后的含泪高歌。
谱例5
在再现部中经过痛苦的折磨和孤独的砺炼后,作曲家将孤独、忧伤的抒情主题凝练升华为坚定和富有号召力的动机。大量运用象征光明与胜利的大三和弦及强音保持,用愤慨的声音告诉世人真理永存和对人类至高艺术信念追求的执着和不悔。作曲家以其倔强的个性和坚定的艺术信念为自己划出最后一方晚期民族浪漫主义音乐的世外桃源,静静地洗清曾经的屈辱、慢慢愈合自己失去的尊严。这部作品作为格拉祖诺夫日薄崦嵫的最后一部大型作品,时间已经证明了其所捍卫的艺术信念价值所在。
三、   艺术特征阐释
格拉祖诺夫的这首萨克斯管协奏曲以其独有的创作手法融合作曲家晚年成熟的思想境况,形成个性独特的艺术特征。鉴上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发展主题时运用模进的大胆创新。乐曲中主题共有四个,分别是主部主题、副部主题、大三和弦三连音主题和诙谐风格主题。主部主题一开始就由弦乐队奏出,忧伤而宽广的旋律具有典型的俄罗斯民族音乐的抒情特性。正是这个主题在乐曲的各个部分通过模进贯穿,将乐曲的各个部分紧紧地统一。再现部更是将模进手法运用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主部主题五次在不同调性上出现的转调模进,在发展音乐的同时,强化了听众对作品的整体认知。通过模进发展主部主题达到了提纲挈领、统一全曲的作用。
副部主题的发展虽然只有一次,却几乎建立在完整的严格模进上。出现在m.41的副部主题旋律流畅而激动,乐曲在假再现部分的m.262中,向下大二度模进将副部主题完全再现。就连低音弦乐拨奏也是整体大二度下行模进。如此完整和大胆的运用模进,在乐曲中实属少见。
大三和弦的三连音主题模进是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作者运用大三和弦琶音与三连音等各种音型多次结合出现。运用大三和弦特有的光明特性,为乐曲发展塑造多种积极因素。这个主题一开始出现在展开部中的二发展(m.105)。以主调大三和弦琶音在三连音上呈示,然后在不同的调性上模进。在二发展后直到再现部中的m.326出现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大三和弦本身具有的色彩是对光明的追求和最后胜利的决心,但琶音上行、下行以及三连音的安排造成对光明的迷离和恍惚感,视乎触手可及,但又如镜中月、水中花,可望而不可及。直到最后部分主调三和弦琶音的连续出现和持续上行模进,宣告了对艺术信念最后的决心和宣言。
诙谐风格主题,由华彩部分的骨干音组成。在假再现中两次出现都为变化模进。再现部中有多次出现,除了在调性的模进和发展外,同时在音型上也有很多变化。
第二,音乐语言的丰富灵活性。表现在曲式、调式调性,旋律织体和力度表情记号运用等方面。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并未遵守奏鸣曲式的调性安排(这也是晚期浪漫主义协奏曲的一个特征)。呈示部中,主部主题为bE,副部主题不在属方向的bB大调上却出现在bB大调的关系调g小调上。展开部中离调和换调更加频繁,分别在bE-bC-bE-B-e-E-bE-E-bE-c呈现。带有插部性质的假再现中,主部主题在下属调再现,副部主题却出现在它的下行大二度f小调上。再现部的调性也没有统一在主调,g小调的诙谐主题将这一情况延展。而且在总谱中为了便于演奏,作曲家特意在【16】、【19】安排了等音调写作以便于演奏(谱例.6)。
谱例6
【16】中作者将弦乐队安排为B大调,萨克斯则使用bA大调替代升G大调的八个升号,萨克斯演奏实际音高为bC大调,等于B大调。同样在【19】中,萨克斯管用bD大调替代#C大调。
旋律织体方面《降E大调萨克斯管协奏曲》具有典型的俄罗斯抒情性,这是在丰富的俄罗斯音乐温床上孕育出的奇葩。优美的旋律和宽阔的织体是作曲家常用的作曲技法。格拉祖诺夫在继承民族乐派的创作技巧同时,还吸收了柴可夫斯基的史诗性抒情方式,作品兼具很强的可听性和强烈的戏剧性于一身。尤其是协奏织体选择以抒情见长的弦乐队,更加丰富了作品的抒情性特征。同时该作品又有自己的旋律特征,即三连音旋律音型。三连音与不同和弦和音程交织上下的旋律波动,造成跌托起伏的律动和延绵不绝的感情起伏。特别是在展开部后尤为突出。由于三连音固有的节奏特性,三度以上旋律音程上下错落的连接,在连贯的基础上造成了恍惚又连绵不断、不舍不离的感觉,展开二部分无疑是最佳例证。而三连音的快速连续级进则造成紧张和富有生机活力的音乐效果,我们可以在12/8赋格段和再现部体验到其魅力所在。三连音的连续上行又是号召和象征胜利的决心与表象,再现部最后结束时高潮的推进正是由它完成。
节拍选择上灵活多变、安排巧妙。除在呈示部中仅用4/4拍外,展开部和再现部中灵活地将4/4、3/4、12/8等安排在乐曲中,对发展音乐主题和音乐情绪起了很大作用,尤其是赋格段的12/8和副部再现的12/8堪称是妙笔之作。
力度和表情记号众多是本作品的又一大特征。甚至一段音乐中的每个小节都有渐强渐弱的力度标记。极强极弱的对比反差,造成了音乐的强烈戏剧性对比。也可由此洞见,作曲家晚期作曲技术的娴熟和情感世界的复杂。物质、精神生活的双重危机,给作曲家身心造成了严重的创伤,荣誉与屈辱的巨大落差给作曲家的晚年生活造成了巨大阴影。在作品中音乐发展几次仿佛欲吐又收,面带忧郁的微笑和挥之不去的忧伤将几度要释放的激情掩埋。直至乐曲最后的再现段落中,才将聚集的忧伤和屈辱凝练成对艺术信念胜利向往的决心和宣言。而这一切都与运用力度和表情记号紧密相关。
第三,不拘传统的曲式结构。《降E萨克斯管协奏曲》采用了非严密结构的奏鸣曲式,是浪漫主义后期新型民族风格的单乐章协奏曲。在形式结构上保持奏鸣曲外部形态的同时,由于受浪漫主义影响,在内在结构安排上各个部分比例与结构有较大变化。呈示部取消了原有的双呈示部,压缩为高度紧凑的单呈示部。弦乐队奏出主部主题后,由萨克斯管直接将主题通过变奏奏出。经过副部进入展开部。通过四个展开段落的发展,乐曲由华彩段第一次推向高潮。最后部分由假再现和再现部组成。假再现在音乐的表现上没有造成整个音乐的高潮和终结,且调性没有回到主调。再现部主部主题完全再现后,依次将乐曲中各个主题元素地最后总结性地变化发展,在结束处达到全曲最后高潮。同时在乐曲内部又有奏鸣曲式和套曲原则相结合的典型特征。整个乐曲为奏鸣曲式,其中又包含了三乐章的套曲原则。呈示部以小快板为主,相当于奏鸣曲式的快板乐章;展开部由于进一步深入挖掘情绪表现,速度以Moderato为主,可视为慢板乐章;最后部分是全曲的总结与升华,不论在音乐表现方式上还是思想挖掘深度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速度快而且风格壮丽,相当于套曲末乐章。
最后,这部做品作为格拉祖诺夫崦嵫之时的艺术宣言,绝非泛泛之言、也不是娇柔作态和肤浅造作,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深情倾诉和一生艺术信念鉴证的天鹅之歌,是深邃的情感体验和醍醐灌顶的心灵感悟。与格拉祖诺夫的《bE大调萨克斯管协奏曲》音乐形式完美与思想内容深邃相比,在二十世纪前期的其余三大萨克斯管经典曲目⑧中,保罗·克里斯顿(PaulCreston,1906-1985)的《奏鸣曲》(Sonata .Op.19,1939)略微显得匆忙和慌张,伊贝尔(JacquesIbert,1890-1962)的《室内小协奏曲》(Concertino da Camera,1935)则有点欠流畅性,伯恩哈德·海登(Bernhard  Heiden,1910-2000)为萨克斯和钢琴而作的《奏鸣曲》(Sonata,1937)则在作曲技法和形式上都有未成熟之憾。更别说德彪西的《摩尔风格萨克斯管狂想曲》了,“只不过是一份萨克斯管和钢琴合奏用的乐谱···看得出他下笔仓促而乐思也颇为艰涩。”[5](p.85)除了无可否认的大师作曲技法和强烈的印象主义色彩值得褒奖外,更多看到的是德彪西应付差事之缺憾。
故而,格拉祖诺夫的《降E大调萨克斯管协奏曲》不仅是其晚期的经典之作和人生总结,也是世界萨克斯管曲库中的一颗璀璨之星。时至今日依然是世界各大萨克斯管比赛参选曲目。如果说格拉组诺夫抱憾而终,那么这部作品就是他在日薄崦嵫之时的天鹅哀歌。
注 释:
① 格拉祖诺夫的《降E大调萨克斯协奏曲》在萨克斯管作品的历史上地位十分重要。国外在上个世纪就已经有多篇论文对其进行详尽的分析和研究。但由于我国萨克斯管的整体发展相较滞后,在很长时间内对该作品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各大音乐院校萨克斯管专业的设置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群体开始注意这部作品,并列为专业学习的必奏曲目,由此其重要性逐渐慢慢凸显。经笔者查核,在目前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中,仅有卞祖善先生关于格拉祖洛夫的《俄罗斯交响乐大师—纪念格拉祖洛夫140周年诞辰》和刊登于云南艺术学院学报的《格拉祖洛夫的经典-bE萨克斯管协奏曲》两篇。尚未出现系统分析该作品的文章,本文的完成仅是抛砖之效。
②参见Stanley Sadie.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London:MacmillanPublishers Limited,Glazunov词条;
③ 该音乐圈是继五人团后的又一个俄罗斯民族音乐团体,由里姆斯基—科萨    科夫领导。
④StanleySadie.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and Musicians. London: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1980. Glazunov词条.
⑤ 施泰因贝格,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作曲教授,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女婿;曾向格拉组诺夫学习配器,并与格拉组诺夫旅居法国期间一直保持联络,留下的信件是研究格拉组诺夫很好的史据;
⑥ 西格德·拉舍,20世纪最为著名的萨克斯演奏家之一,1907年出生在德国。1934年担任丹麦皇家音乐学院萨克斯教授,1939年移居美国。他在萨克斯管领域中对于超吹的探索,使萨克斯的演奏音域拓展到四个八度多。
⑦ AlexandreGlazounov: Concerto PourSaxophone Alto avec l ’orchestre de cordes, Sigurd M Rascher;参见网址:http://www.classicsax.com.2011年9月12日上网;
⑧ 根据美国著名萨克斯演奏家托马斯·莱利(Thomas Liley)所见,二十世纪萨克斯管的四大核心曲目分别为伯恩哈德·海登的《奏鸣曲》,克里斯顿的《奏鸣曲Op.19》,以及伊贝尔的《室内小协奏曲》和格拉祖诺夫的《降E萨克斯管协奏曲》;具体可参见[6](p.61);
参考文献:
[1] André Sobchenko. Letters from Glazunov the saxophone concerto years.SaxophoneJournal, September/October, 1997; pp.66-70.
[2] America Collected Papers of the Saxophone, 1988, Spring.
[3] Glazunov. Saxophone Concerto In E Flat,op109. New York; Edwin F Kalmus Publisher of Music.
[4] Stanley Sadie.The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London:Macmillan PublishersLimited,1980.
[5]朱秋华.德彪西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6][英]理查德·英厄姆.萨克斯管[G].任达敏[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7][美]格劳特,帕斯卡利.西方音乐史[M].余志刚(译).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8]钱亦平,王丹丹.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9][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萨克斯:让我加入你们古典乐团好不好
洪声音乐 展翅翱翔的空间感和俯瞰感
格拉祖诺夫第五交响曲
美女小提琴家贝内黛蒂性感的浪漫与安慰
格拉祖诺夫简介(浪漫主义后期)
评《证词》——肖斯塔科维奇的回忆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