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宛城的坑塘2

 (下篇)

□本报记者 李 萍

文/图

盛名不再,时间潮汐冲洗下残存的这些坑

冬日阳光暖暖地照着武庙坑,坑塘中,一池枯败的荷叶让人想到“菡萏香消翠叶残”的诗句;坑塘边柳叶变黄了,不时有几片落入残荷中。老人们坐在藤椅上晒暖,不时还跟匆匆走过的人打着招呼。总之,这个目前保存最好的坑塘,在一池荷花芳华尽褪之时,看起来恬淡家常,又带着一种岁月静好的温暖从容。

秋季时我曾来过数次,那时满坑的荷开始发枯,但一株株不蔓不屈还努力擎着荷叶,附近居民对我未看到一池荷花感到遗憾,“夏天来就好了,荷叶把坑塘都铺满了,红花、白花开得可好看!”如今再来,人们遗憾依旧,一位老先生说,五年前新华街道改造了坑塘周边管道,坑内栽种垂柳、莲藕,一度脏乱的坑塘变美了,住得也舒心了,“坑塘比旧时小,但差不多还有一亩多哩!”

武庙坑附近有清水塘街,街上确实没有坑塘。然而,沿着清水塘与东马道交叉口一直往北走上数百米后,就可发现,在东马道西侧有一坑塘,目测数百平方米。附近两位老人说,这就是清水塘。噢,为何所有资料都说清水塘街之名是因清代青衣堂(庙)讹传而来的呢?当然,它也确实不在水塘街上。或者,是先有街、后有坑?或者,是先有街名,后按街名取的坑名?我不得而知。

两位老人说,一二十年前清水塘内还有水,但后来干了。走近坑塘,坑底是一片伏坑而生的杂草及几株枯黄的北瓜秧,一只黑猫正蹲在坑塘发呆,听见脚步声倏然回头,亮黄的眼睛紧盯着我,它,也在怀念有水的岁月么?

油坊坑就在王府山南边,栽了柳树和四季青,坑很小,数十平方米的样子。据说它是明初建唐王府时化石灰所挖的大坑,坑旁建有兵营,故称营房坑,因“营房”与“油坊”谐音讹传为油房坑。若如此,按唐王府的规模,此坑原来应该很大了。也有说坑边原有一油坊,故名油坊坑。还有人说,因营房坑转音成了油坊坑,为名副其实,有人特意在此开了一家油坊——此说让我疑惑此人颇通儒学文化,至少是孔子的粉丝,因为孔子重名教,强调做事前“必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嘛!

杨家后坑距新街很近,坑名由来,是因清代坑东住着杨鹤汀家,坑是建杨家大院时的石灰坑。当年坑塘为东西双坑,规模不小,现存为西坑。如今的坑塘东边,简易棚、蓝围挡、堆着楼板,衬得坑塘十分杂乱,唯有坑边杨树直刺高空,让人忍不住仰望亲近。坑北侧,竟有一株盘根错节的老藤,一路盘绕而上到人家房上。问附近一居民对以前坑塘的印象,他说:“啥印象?以前大,现在小!”他边说边走,透着无奈,“估计越来越小,再过几年该叫杨家后院了!”说得我一肚怅然。

我以为就存这么几处坑塘了,无意间却得知还有老虎坑和豆芽坑。在哪儿?北马道?我曾走过无数次的狭窄街道啊,却一直忽视这两个坑塘,也许因为它们太小了,十几到二十平米的样子,还以为是特意辟出来的空场绿化呢。两坑皆为干坑,老虎坑据说因为其位置是明唐藩王府后花园的老虎圈而得名,其西边的豆芽坑据说是曾经有人在此泡豆芽而得名,起名倒也随意任性!

郭文学曾考证过这两个坑,认为它们非明清遗存,极有可能是民国重修城墙时取土形成。即便这样,它们也已“年过七旬”了。就在豆芽坑边,有棵需两三人合抱的梧桐树,粗壮高大。附近的人说它最少六七十岁了,那么,可能有坑后就有了它吧,亲密相伴多年后,它们仍一起在这里默守着城市喧闹中难得的宁静。

上世纪50年代以后,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长,让城市空间被大大挤占,敌不过时间潮汐冲洗的诸多坑塘,在城市的蚕食中逐渐消失,“七十二坑”盛名不再,除了残留的几处外,城里的许多年轻人已不知道,曾经还有那么多坑塘在街巷荡着清波。

豆芽坑,不见豆芽,只有绿植葱茏

荷塘月色,旋转在人们心底的那一片涟漪

水是城市灵气之所在,古宛城的坑塘,点缀了人们的日常,亦成为城市生活所必须,七十二坑,雨季防渍涝,失火可灭火,平时洗衣洗澡,夏天纳凉消暑,孩童捉鱼游泳,那一幅幅画面,想一想,仿佛就有一片涟漪在心里旋转,仿佛就能感受到塘水的清凉灵动!

听老南阳人说,过去塘水很清,人们就在坑塘里浣洗衣物。夏天,人们常坐在坑边树荫下乘凉,饭晌时也端了碗出来,男女老少,或蹲或坐,议论些家事国事,交流些街巷新闻。孩子们不会放过这天然的游泳池,酷暑时常脱光衣裳,像下饺子般争先恐后跳入坑塘玩水嬉闹,有时上了岸赤条条地站在坑沿,两手拍着屁股,嘴里喊着“拍,拍,拍麻秆,你哩不干我哩干!”对这些,网友余石磊充满怀念:“门前的坑塘是一方百姓的感情纽带,大家坑边摆饭场,拉家常,黄天霸的故事一拍大半晌,小孩子夏天洗澡还不实闲儿,把坑底的黑青泥挖出来,搪在坑沿上光屁股坐滑子船……”

坑塘水清,皆因那时生活垃圾较少,城里也少有工业设施,垃圾和粪便被拉到菜园、农田做了土肥,洗涤用的皂角和草木灰等天然的洗涤剂亦不会污染坑塘,“冬季农闲时,便有农民进城清除坑底淤泥拉回去肥田,所以坑水清净,没有蚊虫滋生。”郭文学说。

在没有城市排水设施的过去,坑塘还起了调蓄水和消除城市渍涝作用,“以前南阳城内的街道极为狭窄,仅能容一辆牛车通过。街道两侧的房前是高台,街道地势低洼,每当下雨,雨水顺着街巷流入附近的坑塘。多余的雨水则顺街巷汇入城墙四边的暗沟,从城墙下的阴沟和四关的城门处流入护城河。”郭文学说。当然了,通过护城河,雨水又从城东南的闸口下泄,最终汇入白河。

那时水这么清,天想必也没有雾霾,月夜里坑塘边闲拉家常,那一派荷塘月色想来也会有另一番安详清朗,蝉声和蛙鸣也会勾起田园牧歌般的美好闲适,看似平静凝滞的坑塘,其实洋溢着勃勃的生命力,那清澈的水波,想必也聆听过少年少女的絮语,安抚过他们或迷茫或焦灼的心灵。

然而诸多坑塘,渐渐在人们的视野中远去了。有趣的是,不少现代住宅小区却开始水景设计,兴建人工湖或池塘了,人总爱依水而居,水丰富了空间,调节着居住小气候,因此,亲水楼盘,似乎也是一大卖点。且如今国家大力倡导海绵城市建设,城市需要探寻与水共生的和谐方式,那些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坑塘,似乎更该好好地予以保护或修复利用。

只是,残存的坑塘这么少,也变得那么小,曾比武庙坑还大的杨家后坑甚至“清瘦”成了弯月形,所以,每每来到武庙坑,我总愿沿着坑畔站站,走走,在喧嚣、拥挤的钢筋水泥城市中,这方宁静的坑塘还散发着丝丝温馨,轻轻洗涤和抚慰着躁动的灵魂,让我常常忽略了它的些许不完美……⑦1

清水塘坑,不见清水,只有杂草丛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七十二街、七十二坑,这些南阳古巷名你知道……
玉见南阳之十六|我们老南阳曾经的坑塘
谢存海:村东的池塘
底钓黑坑大鲫鱼,那些好用钓法大放送!
冬闲出污泥
南大坑/班自亮(编辑亚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