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最高学府国子监的那些事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里的辟雍,为乾隆皇帝所建,用于皇帝讲学。

     秋高气爽的时节,迎来了新的开学季。大大小小的校园里,充满欢声和笑语,特别是大学校园,更是朝气蓬勃。

    在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普及之前,太学和国子监(不同朝代,两者名称及设置不同),一直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

    在国子监里学习的读书人,当时称为监生。最初监生是贵族子弟,唐宋年间,越来越多的平民子弟通过种种选拔来到这里。他们在国子监主管者国子监祭酒的带领下,开始了改变人生命运的苦读之旅。

    1

    明清入监时间不统一

    清代地方开学有“送学礼”

    中国自古以来非常重视教育,商周时期,就有关于学校的记载。不过,在当时,学校主要是为贵族而设。《礼记·明堂位》记载,“瞽宗,殷学也”,也就是说瞽宗是殷商的最高学府。西周时期,根据等级不同分别设国学和乡学,国学是为贵族而设,乡学为平民而设。国学依据程度的高低又分为大学和小学。大学分五学: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中为辟雍。其中以辟雍为最尊,故多以“辟雍”统称周代为贵族而设的大学。

    两汉时期是中国学校教育制度变革最为重要的时期。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立五经博士,弟子五十人,为西汉太学建立之始。太学也是历史上第一座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此后,汉武帝逐渐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有官学有私学;有中央设立的学校,也有地方设立的学校。

    汉武帝初创太学时,有五经博士弟子50人,到汉成帝时,增至3000人。此后太学也迅速发展,到东汉末年,太学生保持在3万人左右。西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创立国子学,设国子祭酒和博士各一人,掌管教育教学工作。北齐时又改名叫国子寺。隋文帝时,改寺为学。隋炀帝即位后,正式改名叫国子监。

    唐代在沿袭隋代这套制度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备的教育体系。唐代的中央官学,称为“六学”、“二馆”,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与弘文馆、崇文馆。六学隶属于国子监,各学皆设博士,国子监设祭酒,全面负责国子监的行政工作。唐玄宗天宝九年(750年)增置广文馆,因而又有七学的说法。当然,这些机构的学生也有严格要求:文武三品以上子孙,入太学,学生五百人。四门学能容一千三百学生,其中五百人为文武七品以上之子,八百人为庶人之俊异者。律学五十人,书学三十人,算学三十人。弘文馆与崇文馆为贵族之学校,凡宰相及一品功臣之子,皆有资格入学。广文馆为考试进士者求学之所。

    两宋时期,教育平民化趋势更加明显。入学资格更加放宽,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得入国子学,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和民间之俊异,也可以入太学。北宋时期,应天府书院升为南京(今商丘)国子监,与东京(今开封)、西京(今洛阳)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最高学府。

    元代的官学,中央有国子学,地方有路学、府学、州学和县学。国子学兼收各族官员子弟,教授儒家经典。元大德十年(1306年),在北京开始建国子监,初称北平郡学,后升格为中央官学的国子监。

    明朝初年,朱元璋在南京设立国子监,为当时明朝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洪武三年(1370年)特设科举,开科取士。洪武十七年(1384年),命礼部颁行科举成式,此后三年一次。历次科举,取中者以太学生为多。“乙丑、戊辰两科策进士,魁选恒在太学,得士大率三天下之二。”永乐元年,朱棣在北京设立国子监。迁都北京后,南京的国子监一直存在,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明代正统年间,位于宫城东北的国子监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正统八年(1443年),明英宗修葺和扩建国子监,形成如今“左庙右学”的格局。

    清代沿袭明代旧制,顺治皇帝修葺了北京国子监。据《清史稿·选举志》记载:“世祖定鼎燕京,修葺明北监为太学。顺治元年,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簿等官。设六堂为讲习之所,曰: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一仍明旧”。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皇帝在国子监增建“辟雍”等皇家建筑,形成现在的规制。国子监成为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历史长达七百余年。

    如今,北京的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等建筑。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

    明清时期,在国子监受教的学生主要有贡生和监生两大类。贡生在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四种;在清代设有拔贡、副贡、优贡、例贡等。明代前期是国子监最为兴盛的时期,北京和南京两个国子监的人数,在成化元年(1465年)达到了19000多人,此后人数开始下降。乾隆元年(1736年),兼管监事大臣、刑部尚书孙嘉淦奏准国子监名额为300人,每堂设50人,内班30人,外班20人。最后几经变化,清代确立了总数为270人的规模。

    中国自古便是礼仪之邦,在学校举办各种礼仪,是教化学子的重要途径。在国子监,也有许多重要的礼仪活动。在一些史籍的记载中,监生初入学时,会举办简单的“开学礼”。比如,《全唐书》中记载,“初入学,皆行束脩之礼,礼于师。国子、太学,各绢三匹;四门学,绢二匹;俊士及律、书、算学、州县各绢一匹;皆有酒脯。其束脩三分入博士,二分助教”。也就是说,唐代国子监新生入学,要给老师送绢和酒脯作为礼物。

    明清时期,新的监生入学,是否举办“开学礼”没有明确记载。这或许与明清时期的生源制度有关。明清两代,贡生和监生一般一年一补,其中有四五月间参加入学考试的,也有十月份入监的,其中恩监、恩贡更是没有固定时间,因此,在明清时期,分批入监以及插班入监的情况非常常见。

    清代国子监有一些重要礼节,比如新进士释褐礼,其主角是每一科的新科状元及诸位进士。进士及第后,选择吉日,由新科状元带队前往国子监,所有人员均要在集贤门外下马,步行进入持敬门至斋所。之后由相关人员引导状元、榜眼、探花等前往孔庙对先师行三跪九叩大礼。然后返回国子监向祭酒和司业行礼。进士中如果是监生出身,要行四拜礼,而非监生出身只行两拜。有意思的是,在这些礼节的基础上,清代地方学校发展出了“送学礼”。

    清代学校以府、州、县为基本单位,各建立一所学校,称为“儒学”。在本省学政主持的每三年一次的岁试和科试中,各儒学可以按既定名额,各招收一次新生。在新生入学时,往往会举行送学礼。不同地方,送学礼内容不一样,不过核心环节有三个:一是地方官发帖邀集新生,为其簪挂花红,二是地方官率领新生到孔庙大成殿,向孔子圣像行三跪九叩首的谒庙礼,三是地方官率领新生到儒学明伦堂,向教官行谒师礼。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里的率性堂,当年为监生的“六堂”之一。


  2

    每日礼仪活动师生都参加

    明清时期,国子监为了严格管理,规范办学,不仅将教学管理机构分设为绳愆厅、博士厅、典籍厅、典簿厅和掌馔厅等来分工管理,而且还将国子监的监生分为“六堂”:正义、崇志、广业、修道、诚心、率性。六堂是国子监日常教学的主要场所。

    国子监设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簿等教官,祭酒为国子监的主要负责人,助教、学正、学录协助博士教学,并指导监生自学。

    监生不以年龄分年级,而是以成绩高低。正义、崇志、广业三堂为一年级,学期一年半;修道、诚心二堂为二年级,学期一年半。经过两学期的学习,考试合格者可升入率性堂,又称“上舍”。上舍的学子经过考选就有资格得到皇帝的接见,并授予官职。率性堂设助教一人、学正一人。

    国子监十分注重礼仪制度教育,从着装、容颜、言谈、行为等多方面对监生进行培训。在这些礼仪活动中,国子监正官即祭酒、司业、博士等,必须整饬威仪,严立规矩,为学生做表率。

    礼仪活动从“教师”带头执行,每天早晚均要举行升堂仪式,祭酒或司业升堂就座,各属官依次到堂按顺序行礼。然后,所有“教师”站立两侧对面互相行礼。礼毕之后,国子监六堂生员列队依次进入,按班级列队集体行礼,礼毕退出。参加升堂活动的监生,每人要亲自放牌“点闸”(就是今天的点名),确保学生全部到位,不得缺席。参加这项活动时,学生“要衣冠严肃,步中节,不许搀越班次,喧哗失礼”。

    课堂上也有严格的礼仪规定,监生在上课时,要严格按照监规去做,必须对教官毕恭毕敬,作揖行礼,严肃认真,拱立听讲,如有疑问,举手请教。“诸生衣巾务要遵依朝廷制度,不许穿戴常人巾服,与众混淆”。如遇教官出入,监生“必当端拱立俟其过,有问即答,毋得居然轻慢”,也就是说,遇教官出入教室,监生要站立道路两侧,并向他们请安,不得造次无礼。教官会讲时,监生要规规矩矩站着听讲;而且要端正严肃,衣着整洁,不许怠惰,更不许脱巾解衣,喧哗嬉笑。其目的就是通过规范的礼仪教育,来保证国子监的教学秩序和学习效果。

    国子监在教学管理中,对监生的日常考勤管理也非常严格。举行大型活动和上课要点名,而且晚上就寝也要点名。国子监负责考勤的部门是绳愆厅,该部门负责人为监丞,他会定期深入监生课堂和寝室进行查点人数,对无故旷课或夜不归宿的监生进行惩处。同时,还设立对监生言行记录的簿册,随时掌握其坐监到课情况。明代国子监绳愆厅为学生设立了各种簿册,有六堂签筒及班簿、堂官巡风簿、习礼公侯伯簿等,每天由斋长在上面作记录。

    监生每天在监学习,都要进行考勤,各堂设置勘合簿,上面有本堂监生的姓名,每到一天,教官在其姓名下印红圈一个;如未到,印黑圈一个。只要坐监能得700个红圈,才能升入率性堂。

    明清时期国子监对监生的离监出行、请假休课也进行严格管理,不许监生随意离开国子监,更不许监生无故离监回家,监生如果家里有事,会给予假期。如有事经批准出入监时,也要持国子监发放的出恭入敬牌。对于旷课的学生,国子监会给予严肃处理。

    清代道光年间任国子监祭酒的翁心存,就是后来“帝师”翁同穌的父亲,曾在日记中记录了一个叫范建中的监生无故旷课被开除的事情。在考勤时,范建中没有到课,而是让其他监生替他在点名时应答,并试图冒充范建中领取膏火银,结果被查出,范建中被除名,冒名顶替者也被驱逐。

    3

    斋长为“一班之长”管衣食住行

    为了监督与约束监生的言行,国子监实行斋长管理制度,由年长学优、威望较高的监生来充任斋长,斋长就相当于现在的班长。

博士厅,主管教学的博士的办公场所。


彝伦堂,在乾隆建辟雍之前,此处为皇帝讲学处。


    据《明史》记载:“每班选一人充斋长,督诸生工课。衣冠、步履、饮食,必严饬中节,夜必宿监,有故而出必告本班教官,令斋长帅之以白祭酒。监丞置集愆簿,有不遵者书之,再三犯者决责,四犯者至发遣安置。其学规条目,屡次更定,宽严得其中。堂宇宿舍,饮馔澡浴,俱有禁例”。也就是说,斋长不仅要帮忙管理国子监的日常教学,还要在衣食住行的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上课维持正常秩序,课后协助监督学生言行。

    明初国子监实行会馔制,每天到就餐时间,监生便集中到会馔堂,分班按桌就座,由斋长负责到厨房领取饭菜,每桌监生集体享用。

    每天从六堂中轮流派出4名斋长值日。监生不能随便到厨房中查看饭菜,评价饭菜质量,尤其不能鞭挞膳夫。每天学生所用餐,由膳夫提前备好。就餐时,监生安静就餐,不讲话,不喧哗,做到礼貌就餐。吃完后,监生将自己的餐具清洗干净,放在指定的位置。

    入监后,都会安排监生的住宿房号,按编号住宿,“不许私下挪借他人住坐,违者通决”。国子监也不允许监生带家人及其他人等在国子监留宿,违者要受到处罚。监生在自己宿舍居住,要保持清洁,讲究卫生,不得人为破坏住宿环境。监生必须在自己的监内宿舍住宿,如到衙门办事,每晚也必须回监,不许在外宿歇。

    明代国子监还明确规定:“生员每夜务要在号宿歇,不许酣歌夜饮,因而乘醉高声喧哄,违者及点闸不在者,各加决责……不许燕安怠惰、脱巾解衣、喧哗嬉笑、往来别班、谈论是非,违者痛决”。也就是说,监生白天在六堂学习,晚上各自回到自己的号舍休息,不允许在号舍喝酒、唱歌,也不允许互窜号舍,违者要处罚。朔望假日,监生可以外出上街,但晚上要回到号舍。监丞为每个号舍设立集愆册,每天要由斋长安排值班生负责登记每位监生的活动情况,每晚还要点名。

    4

    课业不轻松每月苦学21天

    国子监教育以儒学为主,明代初期国子监还有算术、书法、律令、礼仪、习射、音乐等专业,其后逐渐废除,到了清代,国子监的教学内容就变成了纯粹的科举考试训练,主要学习《四书》、《五经》、《性理大全》、《资治通鉴》等内容,监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学习《十三经》和《二十一史》。

    讲书、自习、考课是国子监的主要教学方式。讲书就是上课,每月四次,初一、十五,监生在孔庙行完释菜礼之后,由祭酒、司业、博士讲解《四书》和性理诸书,每月上旬讲书完成后,由助教、学正、学录再各讲一次。讲书以后还有监生的复讲,复讲之前,博士厅将题目写在小竹签上,由学生抽取,按抽到的题目进行讲解,“有触发贯串者加以奖励,未能通彻者曲为训解”。

    监生在国子监学习,被称坐监。监生要遵守监规,既要讲究必要的听课礼仪,又要按时完成教官布置的作业。监生们的主要学习活动有:第一、背书,一般每三天检查一次,每次须背诵大诰100字,本经100字,四书100字,不但要熟记文词,还要通晓义理。如背诵讲解全不通者,要被老师打十板。第二、写字,每日一幅,一幅的标准为每行16字,共有16行,总计256字,不拘家格,但必须端楷有体,合于书法。而且当日完成,当面交本堂教官批阅,以圈改字少为最,逐月通考。第三、作文,每月写六篇。“本经义二道,四书义二道,诏诰、表章、策论、判语内科二道,不及道数,仍要逐月作完送改,以凭类进,违者痛决”。

    明清监生日常学习时间安排是:监生在每月初一和十五休假两天,其余时间就是上课和自习。在一个月中,监生背书就占了13天,复讲占了8天,也就是说,监生自学和检查学业就占去了21天。清代,监生大部分时间是为了应付科举所做的准备,包括八股文写作训练、诗赋创作、策问回答等考课形式,而且在每次考课时均,监生必须到场,并点名核实。

    5

    明代学业考核用积分法

    因为国子监是明清政府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学生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全国的教育水平,因此,明清时期,对监生的学业考核非常重视。明代对监生的学业考核主要采取积分法,一年要举行12次大小考试,每次考试成绩好的可得1分,一般得0.5分,差的不得分,将历次考试成绩积累起来,积分达到8分,就可升级或毕业。

    明代对监生的学业考核活动,主要有月考、季考和毕业考试三种。考试时,监生要在试卷上写明堂斋、姓名、年龄、籍贯等,考试结束当场弥封试卷。由博士、助教、学正、学录等教官批阅,考试成绩经祭酒与司业审定后张榜公布等次。

    清代国子监在明代考核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考课,分为大课、月课、堂课、小课和季考五种。大课每月一次,每月望日,由监管监事大臣和祭酒、司业轮流出题,内容是《四书》文章一篇,五言八韵诗一首。考试分三等,二等第二名以上有相应奖金,三次考试为附三等者斥退。考试成绩由绳愆厅张榜公示,三次不参加者除名。

    月课也是每月一次,由博士厅出题,每月初一考试,考试内容为《五经》文章一篇或策或论一篇。堂课每月两次,初三由助教出题,十八日由学正学录出题,考试内容为《四书》文章一篇,诗一首,《五经》文章一篇或策一篇。小课每月三次,学生可以带回去做但必须限期交卷。季考每三月一次,由祭酒、司业轮流出题,考试内容为撰写《四书》或《五经》文章一篇和诏、诰、表、策、论、判其中文章一篇。

    由于国子监十分重视科举考试的中试率。因为这既关乎国子监的声誉,也关乎士子“求功名”的前途,所以国子监的教学形式和内容也按科举需要进行。因此,当时国子监的学生考中率非常高,明代大部分年份监生考中进士人数的比例都在50%以上,并逐年提高,到了成化二十年达到了93%。清代国子监更是成为了科举考试的主要生源地。

    在数百年的发展中,北京国子监培养了很多人才,比如明代的董其昌、袁中道、高拱、徐阶、张居正等;清代纪昀担任过管理监事大臣,吴伟业、王士祯、王懿荣担任过祭酒或司业,清代著名戏剧家洪昇做过国子监的监生,孔尚任以进讲之才擢升国子监博士。

    不过,随着清代后期科举的没落,国子监这种应对科举的模式也遭到世人的诟病。(刘永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中央官学
古代教育知识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选举典  第一百卷
古代文化常识之五:科举制度 ◆中国编辑联盟网
明史选举一
三朝最高学府北京国子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