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杂说

被誉为当代美国文学传奇的菲利普·罗斯在做客神奇编辑蒂娜·布朗的一个谈话节目时,对下一代表达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忧虑”——“未来25年内,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将成为只有少数狂热信徒膜拜的异教”。

他的理由是,“书是没办法和屏幕竞争的,一开始,书没办法和电影银幕竞争,后来无法和电视屏幕竞争,现在也无法和电脑屏幕竞争”。

这样的论调我们并不陌生,彼得·格林纳威早就言之凿凿地说过,“电影已死,死亡日期是1983年,就是当我们的客厅出现遥控器的时候”。

任何试图对罗斯与彼得的担忧作出分解的动作,都是大逆不道的。

首先你不得不承认,这种对未来的忧虑的确起源于现在的某种杂音,比如当代人对阅读的哗众取宠,电影观看模式的随意化与生活化。加之上一辈人的经验主义和对下一辈人的恨铁不成钢心态,在新鲜事物的综合作用下,往往会产生一种微妙的化学反应。

基于之前的认识包装了基于之后的判断,所以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作出种种忧虑。这种忧虑更多时候是以定性为前提的,比如垮掉的一代、迷惘的一代、毁灭的一代、脑残一族……

文学如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每一个缝隙间,都塞满了文字荒败人心浇漓这样的哀嚎;

电影亦如是,默片、有声、彩色、CG的进化过程中,喝骂、阻拦与“还是不是电影”的责问,从来就没有稀缺过。出格是危险的,它面对的除了可以想见的巴掌,还有就是关怀式的忧虑。

关怀和忧虑都是可归属于功效神奇的麻醉类词汇,最大的效用就是可以凭借一部滥情电影的套路招安异端,真正的激进和不符合规则从不会屈从于驯化,但常常会被爱和忧虑软化。

既得利益者常常会偏执于某种仪式感,这是最让人安心的一种手段,人为挑起印刷体与屏幕的对峙,就是这类在某种善良指愿的指使下,一次敌我不分的混战。

事实上,无论哪一种艺术形式都不可能独处于真空之中,更迭即进化,印刷术的出现没有毁灭书法,电视最终也没有劫杀电影,载体远不是作品本身。

乔治·奥威尔说,一切的话的关键就是必须承认一加一等于二,弄明白了这一点,其他的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2003年上映的[人性的污点],就是根据罗斯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这起平常事件或许可以理解为文字与屏幕的一次和解,如果罗斯愿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美作家罗斯:小说将在25年内退出大众阅读
成功者法则
尽可能活得客观
《蒸发太平洋》,一场好莱坞式的镜花雪月
售价一降再降,256G+三星E5+5000万,旗舰机跌成了中端机
一代电影电视人(第四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