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童年记忆‖唐晨辉:窑洞里的小学时光

窑洞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居民的古老居所。由于黄土具有直立性的特点,人们创造性地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在土崖上掘一个倒“U”形洞窟居住,这种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其最大特点就是冬暖夏凉。

今年国庆节回老家,下午没事,出门沿门口主干道往西散步,不经意间来到了我曾经就读过的良峪小学。教学楼依然矗立,可学校里面一派萧条破败的样子。听说现在学校里没几个孩子,很多孩子到西安市或宝鸡市上学了,我心里不免感到惆怅失落。走到学校西边,看到不远处两孔破败的快要坍塌的土窟窿,眼睛不由一亮,那不是我梦中经常出现的窑洞吗?   

这两座窑洞,是我儿时第一天上学的地方。那时候,因为我入学的良峪小学房舍不够用,有的年级住的是房屋,有的是简易棚,可我们那一年上学的孩子连简易棚也住不上,于是,学校就安排我们到校外不远的窑洞读书,两个班,正好两孔窑洞。

那一年,在大人的带领下,懵懂的我,带着好奇,踏入了良峪小学的大门。在一排大房的一间小屋子里报完名后,我和一群年纪相仿的孩子被两名老师喊着排成队,带出了土墙瓦房建筑的学校,往西沿着老家的东西土路走了约300米,往南下了一个小土坡,来到了一座挺大的院落。只见院子里面长满了名目繁多的杂草,有的杂草跟我们的个头一般高,看样子这里以前住过人家。这是一所被遗弃的院落,长约有40米,宽约20米,看样子已经废弃了好多年。院子的入口在东边,没有门和围墙。院子里有两孔窑洞,一孔朝东,一孔朝南,约有4米高,洞顶距离崖面5米左右,远看窑洞里黑黝黝的,挺瘆人。其中朝向为南边的窑面上的土质明显发黑,看来以前肯定是做过厨房,窑面被锅烟所熏,由于长期风吹雨淋,黑色里面也露出里面土的白色来,看起来窑洞废弃时间挺长了。两孔窑洞的顶部长满了酸枣树,有的酸枣树几乎与窑面成90度,俯瞰着整个院子和窑门口。在那些酸枣树下面,密密匝匝铺满了低矮的杂草,整个窑顶被这些繁茂的植被所覆盖,植被众多的根系将黄土紧紧抱在怀里——使窑顶避免了水土流失,保障窑洞在无数次的大雨中能够安然无恙。

当时我们一年级有两个班,我被编入二班。这两个班每班人数约40个。一班班主任姓唐,年龄约30岁左右;二班班主任姓童,年龄约24岁左右,两人都是民办教师。记得当时我们小学公办教师不多,大多数是民办教师,这些民办教师大多数上过高中,可那个年代虽然是读了高中,但受到社会运动的影响,很多人只是拿了个高中文凭而已,不过教一年级的学生还是勉强可以的。

两个老师带了约80个平均年龄不到十岁的孩子来到这个荒废的院落,看着满院的杂草,大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异样表情,好像对于这些已经早就预料或司空见惯了。唐老师和童老师没有商量,两人很快就给我们布置任务,要求我们自己动手拔草。这对经常在田间地头拔草的我们来说再正常不过了。两位老师挽起袖子,各领各的班,蹲在地上开始拔草,不一会儿,院子里就堆起了一堆堆的杂草。随后,老师又用铁锨将院子里的土块铲走,把不平整的地方修葺了一下。我们将杂草抱到了外面,整个院子一下子清亮了起来。很快,有几个调皮的孩子在院子里嬉戏了起来。

老师带着我们走进了窑洞。一班用开口朝南的窑洞,我们二班用开口朝东的窑洞,两孔窑洞一样大小一样,跨度约3米半,进深约7米,弧形的墙壁上涂过一层伴了麦秸短节的泥巴;土脚地经过一番整修,没有坑坑洼洼,显得很平。班主任童老师走进最里面对大家说:“同学们,这孔窑洞就是我们念书的地方,以后大家就到这里上学,今天大家辛苦了,明天正式上课,每人准备一个小凳子,一个小木板,一只小书包,这是每天必带的,回去以后跟家长说清楚。”

从那天起,我开始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每天早上6点钟,我准时起床,背着书包,带着一张小凳子和一张小木板上学。那张小木板是专门用来写粉笔字的,它的最上面有两个小孔,用绳子穿过,打好结斜挎在我稚嫩的肩膀上。不管风吹雨打,还是春夏交替,这几样东西一直陪伴我度过了小学时光。

在窑洞里,我们分成好几排。没有课桌椅子,我们便坐在自带的小凳子上,将小木板放在膝盖上,用粉笔在上面学写字。童老师在里面耐心地给我们讲课本上的知识,由于窑洞隔音性强,有回音,所以老师的声音听起来非常洪亮,一字一句听得清清楚楚。两个班级跟着老师读诵课文的朗朗童音从各自的窑洞里飞了出来,飘荡在了整个小院子,使这所荒芜多年的院落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和活力。

在课堂上,虽然窑洞里采光不是很好,但是大家都睁大着一双双求知的眼睛,聚精会神地望着老师,吸收着知识的营养,就像一颗颗小禾苗享受着雨露的滋润。同学们稚嫩的小手以不同的握法攥住粉笔,在各自的小木板上写着字,用两只手举着给老师看,然后相互看。大家在看小木板上的生字的同时,大声读着拼音,读完后,用小抹布擦掉,有的就直接用衣袖擦掉,所以一天课下来,很多同学浑身沾满了粉笔沫,脸也成了花脸,但是大家表现得很不在乎。早上和上午窑洞里光线还是蛮好的,到了下午4点多,由于院落地势低,窑门口又不朝西,光线显然就暗了下来。于是,我们就移到院子里,教学黑板本来就可以移动,老师就在外面给我们继续上课。

课间休息时,同学们在院子里要么你追我赶,要么就玩捉迷藏、跳方格、拍纸牌等游戏。因为没有体育设施,我们就用写字的小木板把乒乓球当羽毛球打。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我们只能立足现有条件,努力地为自己创造各种娱乐项目,尽量使我们的童年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这个院落里每天荡漾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附近有的大人也被我们的读书声和笑声吸引到院子外面,向里面笑眯眯地瞅着——其实有些大人的孩子并没有在里面读书。

那时候的冬天,孩子们都穿着母亲自己做的粗布棉衣和棉鞋,很少有人戴帽子,下雪天,老师就带着我们在院子里滚雪球、打雪仗、堆雪人,最后地面上留下了被我们一个个小脚踩成的雪饼。冬天虽然冷,但那时的我们玩性很大,玩雪时手冻得通红,但是我们也不感觉冷,由于窑洞被厚厚的土层包裹,在里面上课也不觉得冷。

夏天,外面热得人汗流浃背,但因了窑洞的呵护,我们倒不觉得很热,也就用不着空调——当然,那时的人们还没听过“空调”这个名字,因为那时候空调确实没有 “出生”。因为条件简陋,没有床,中午吃过饭后,我们就用躺在从自家带来的塑料布铺在土脚地上午睡。有的睡在窑里面,有的睡在院子里。刚开始大家不习惯,在班长的监督下,大家被强迫躺在塑料布上午睡。刚躺下时,大家相互之间对视,做鬼脸,有的甚至发出嗤嗤笑声,过一会儿就不知不觉睡着了。

记得有一天,大家正在睡觉,不知谁大声喊了一声“蛇——”,顿时,大家都被惊醒,从地上蹿了起来,在院子里乱跑。这时候,唐老师大声喊道:“同学们,不要慌,有老师在。”这时,大家才稍微安静了些。只见一条绿色的小蛇在院子里扭曲着身体,唐老师手里拿着铁锨,小心地将小蛇挑起来,快速跑出院子,将他放到了远处的野地里。他回来后告诉我们,那是一条草蛇,没有毒,一般不咬人,而且蛇是益虫,吃老鼠,叫我们不要害怕。

那时候教学设施虽然极其简陋,但老师们都非常认真负责,把教书当做非常神圣的事业,利用现有条件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们学到知识。因为他们那一代人几乎没读过几天书,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各种社会运动中,而且很多人几乎就没读过书;所以,从内心来讲,他们渴望读书,虽然自己再深造的机会很渺茫,但是他们非常愿意把自己学到的那一点知识传授给我们,发自肺腑地希望我们们能真正学到知识,争取考上大学。

为了教会我们数数,童老师把我们带到了窑顶的田地里。那里有附近人家打的用来盖房子的土坯子,土坯子被摆成整齐地一排排,好多层,而且土坯子之间缝隙平均有一厘米,层与层之间方向又不一样,间错开来,一个是为了光照好,另外是为了通风,因为土坯子是用湿土打的,这样排列容易干,一栋栋土坯子整齐地矗立在地上,简直就像个艺术品。童老师让我们站在土坯跟前,自己先上下数一遍,然后叫我们一个个地数,互相比赛,看谁数得准确。可以说,我开始数数就是老师用这个办法教会的。这件事情到现在我还历历在目,那个曾经数土坯子的地方现在还在,每次回老家路过那里,都会忍不住多看几眼。

在窑洞里,我上了两年学。上到小学三年级时,我们搬到了后来的良峪小学。    

虽然当年在窑洞里读书的条件艰苦,但是童年时代的我们并没有觉得苦,因为每位同学的家境本来就不是很好,吃的是窝窝头,穿的是粗布衣,走的是泥泞的土路,又没有暖气空调……尽管条件如此艰苦,但我们学校走出的很多孩子后来考上了大学。

离开老家已经三十年了,我经常梦到儿时读书的窑洞,它磨炼了我的吃苦精神,给了我力量,给了我激励,它犹如我心中的灯塔,照耀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鼎力前行。

2018年10月11日于青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晋北印象
老院
中国各地民居
[组图]甘肃庆阳的窑洞民居
似曾相识:76年前的通州城外,那些消失了的乡村风景
念想:老家的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