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游走哏儿都 | 忆民俗,体会天津味道

元旦 

 将至

在2018年度的最后一期

我们来聊聊古文化街

 天津民俗博物馆 

       天津民俗博物馆,广义上说是以天后宫(娘娘宫)为中心的一片历史文化区域。

       目前的天津民俗博物馆是以原天后宫后门为“天津民俗博物馆”大门,民俗展区与天后宫隔开为独立院落。整体以《印象天津卫》为主题,是在1985年建立的全国第一家民俗博物馆基础上改扩建而成的,展览面积近800平方米,展品数千件。


天津民俗博物馆,整体以《印象天津卫》为主题,分为岁时节日、人生礼仪、衣着服饰、商业贸易、游艺竞技、人生信仰、津门遗珍等板块,展示了百年来天津卫的年俗、婚俗、商俗。


岁时节令

岁时节令,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些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它是一种强化礼仪,周而复始,寄托着人们某种愿望,一般包括求子、求年、祭祖、避邪、团圆等。天津民间对岁时节日十分讲究,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呈现出独具特色的都市民俗风采。

“年”,即春节,是中国民间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有着古老传统的民族节日。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大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天津民间对于“过年”,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一进腊月就投入到“忙年”的准备中,置办节日生活的吃用之物,即“年货”。

这种热情可持续到二月二龙抬头,使“年”的社会时间概念延长,文化内涵相应拓展。在这60多天的时间里,人们都在过年或从事着与过年有关的民俗活动。

年,承载着希冀、和谐、团圆和一切美好。

服饰配饰


天津民族服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重商风气浓郁,崇尚豪华追求档次;劳动者的服饰具有典型的职业特征;文人墨客则以超凡脱俗,高雅清新为时尚,即使较贫穷的文人,也力争整洁,以维持“脸面”。

配饰以金银、玉石为主,做工精美,与服装穿着相搭配,亦是等级和身份的象征。

商业贸易

自清代至民国初年,天津商业中心大体位于老城厢的北部和东部。街区商店铺户鳞次栉比,琳琅满目,行规严格,从早到晚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20世纪20年代后,商业中心,逐渐转移到日租界旭街(今和平路金街)、法租界劝业场和英租界小白楼一带。

招幌

招牌和幌子,为传统商业和店铺的标记,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

水铺多开在沿街或胡同进口处,为解决城中居民的吃水问题,专门出售开水。

烧水用锯末,锅盖为两块木板做成,津地歇后语:“水铺的锅盖——两拿着”就是由此而来。

第一间“水铺”的诞生

地处九河下梢的天津卫,明代筑城后却一直没有解决城中居民的吃水问题。居民饮水要由水夫每天挑筲出城到海河或者南运河挑水。

为解决从城东门到海河沿路的通畅,清乾隆二十八年(1768年)修建了一座名为“观音阁”的过街楼,因其坐落在“水道”上,故被俗称为“水阁(音gao)”。至今留有水阁大街之名。

民居生活

胡同,天津人俗称其为“胡同(音tuo)儿”。

最早胡同的出现,与人的群聚而居有关,人们居住一起,必须留出进出的通道,胡同便自然出现。

因为有了胡同儿,才有了锔缸、修理搓板儿以及卖青萝卜、卖梳头油、卖拔罐等等民间手艺,才有了互帮互助的邻里之情,才有了百余种民间游艺竞技。

诞生在胡同里的一个个民俗场景,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永远定格在我们的城市记忆中。

这组大型立体场景复原,呈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住在胡同里的人家办婚礼时,街坊邻居倾力相助的场景,也反映了当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定时期的普遍生活水平。

门楼

古人言“宅以门户为冠带”,一语道出大门具有显示形象的作用。它是一个家族和家庭的门面,故被认为是财势的象征。

天津民居建筑以过道式“虎座门楼”居多,并以装饰吉祥纹样的砖雕、石雕为荣。


 展区还特别展示了一个天津传统门楼,是由天津老城中的几座大院的遗存组合而成。

抱鼓石:源于东门里华家大院(天津老城博物馆提供藏品)

墀头等石雕:源于乡祠卞家大院家大院(徐延荪提供藏品)

大门:源于徐家大院(天津老城博物馆提供藏品)

人生礼仪

人生礼仪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体现了在不同社会和民俗文化类型中的生命周期观和生命价值观。

天津传统的人生礼仪纷繁复杂,每一重大礼仪都伴随着众多的仪式和约定俗成的规矩,俗称“妈妈例儿”,主要包括生育、结婚、做寿、丧葬礼仪。

婚俗

旧时天津民间的婚姻礼俗基本遵循古代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礼程序,无不体现出津地婚姻礼俗的风情万种。

民间组织

民间组织虽然没有官方参与,但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却有着较大的影响,同时对人们的社会行为也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天津人古道热肠,急公好义,民间组织几乎遍布社会各阶层,无不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水 会

水会,亦称“水局”、“火会”,是早年民间的救火组织。

天津最早的水会是创立于清康熙年间的同善救火会,此后逐渐遍及城乡各地,尤其是商业繁华和人口密集处水会更多,最兴盛时达百余家。


这里还展示了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水会的主要救火工具“水柜”(或称“水机”)。


  皇 会

皇会,是为祭祀天后娘娘诞辰而举行的大型庆典,是天津民间最为隆重的民俗活动,曾被誉为“中国人的狂欢节”,是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华妈祖文化做出的杰出贡献。

2009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天津天后宫皇会行会图》

这里还特别展出了清代的《天津天后宫皇会行会图》。

此图为佚名画家所做。现存89幅,生动地描绘出当年天津天后宫出皇会时110道表演老会,4000多个人物形象的壮观场面,特别是每幅画作上都有详尽的文字描述。

为今天研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探求妈祖文化提供了翔实的佐证。

天津方言

语言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产生语言的土壤。

天津方言是通俗易懂,语源来自江苏和安徽北部的方言,并逐渐吸纳北方官话,是安徽江淮方言、河北方言与北方官话的融合体。

津门遗珍

天津是中国北方的曲艺之乡,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荟萃,底蕴深厚。

20世纪50年代前,曲艺被称之为“什样杂耍”,按其演出形式可分为大鼓、相声和杂曲三大类。

京、评、梆是天津最有代表性的剧种,虽不源于天津,但天津戏曲爱好者之多,鉴赏水平之高全国闻名。二十世纪20年代后,各派名演员把“过天津关”作为检验自己水平高低的标志,盛行“北京学艺、天津唱红、上海赚钱”的说法。

游艺竞技

展馆里,还特别贴心地展示了杨柳青年画、泥塑、绒花、剪纸等很多老天津遗留下来的手工艺品,以及我们儿时耳熟能详的传统技艺。 


           关于民俗的记忆

民俗是广大民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创造、享用和传承的习俗和行为规范,是民间文化的核心。

天津是一个五方杂处,以汉族为主、多民族聚集的移民城市。几百年来,逐渐形成了守望相助、急公好义、达观包容等多元色彩的民俗文化。这是最深的生活肌理,也是最长最韧的人生根须,最终成为了最丰富最深刻的城市记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天津民俗博物馆
天津民俗博物馆 
天津民俗博物馆 (绝品收藏)
天津民俗博物馆丨印象天津卫里的“天津味儿”
往事【天津古文化街】
走进天津民俗博物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