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钢作品:难忘的皮影戏

笔者从小喜欢看皮影戏,时隔六十来年,那美丽的乡愁,奇妙的皮影戏,至今固守在记忆深处,乐趣多多,回味无穷。

记忆中,从六岁上学读书那天起,就开始逐渐懂得父母的辛苦,学着为父母做一点家务。扯猪草,放牛,捡柴火,洗碗,扫地,照看弟妹,有时到自留地里摘点葱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父母看到我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懂事,脸上也渐渐挂上了笑容。我有时与同屋场的孩子一块捉迷藏,滚铁环,做些有趣的游戏,白天就这样打打闹闹欢欢喜喜很快地过去了。到了晚上,常常是全家人围坐在一盏煤油灯下。父母为了节省煤油,早早催我们睡觉,总是说早睡早起身体好。

如果听说哪里有皮影戏看,总会不辞辛苦十里八里赶去看。可以说在那个年代有皮影戏看是夜晚最开心的事情。记忆中,第一次是在一个叫梅花冲的屋场看的皮影戏。那是1959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我刚满九岁,读小学三年级,对皮影戏的理解有些似懂非懂。

这天下午我放学回家刚好脱下书包,隔壁比我大三岁的男孩毛砣赶过来对我说,“今晚叔叔带我到梅花冲看皮影戏,你去不去?”我眼睛一亮很高兴地说,“好啊!去!”过了一会,我犹豫了一下说,“父母可能不会同意。”他说,'叔叔带我们去,又不是我们两个人去,有什么不放心的?”说到这里他补充说,'我要叔叔和你父母说一说,总会行了吧!'我说,'那好吧!'

洗完了澡,母亲在我裤袋子里装了很多蚕豆,刚炒不久,有点灼手。还拿来一根向日葵杆杆,点亮照路,避免天黑在路上摔跤。后来才知道是邻居王叔叔向我父母说的情,开始父母不同意我去,后听王叔叔劝说,'孩子一天天长大了,要让他见见世面,练练胆子,长长见识,我们一块去,我会照看好的。'这样我父母才同意,并为我看皮影戏作了准备。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我们都感到很高兴。

我家泛市街距梅花冲约四里路程,要经过罗诗皂、藕圹两个屋场,再走一段路才到梅花冲。待我们赶到时,戏场里已挤满了人群。坐着的大都是本屋场的人,站着的大都是周边村子里的人。我们绕着人群走了一大圈,找不到一个适合我们观看的地方,心里有些埋怨,后悔来迟了。正当这时,请唱皮影戏的主人出来打招呼,认得王叔叔,于是从家里搬来一条木高板凳给我们坐。我们是坐在离戏台大约两米远的正面,位置选得好,什么都看得清楚。戏台是打在阶檐边,用六块门板组合成一大块,平放在堂屋专用的两条长板凳上,用绳子绑得牢牢的,稳稳当当。台上四周用一幅象打谷用的禾垫子围起来,顶部罩上一个篾织成的大篮盘,正面崁上一个长方形木制框架,宽约三四尺,高约二尺五寸左右。

框架中间朦上一张洁白透明很薄的魚皮纸,又叫香泡纸,用来反映皮影戏中不同人物形象。框架下边摆放一张讲台那样的桌子,桌子上面放一盏大煤油灯,点亮后,全靠它的光亮把戏中所有形象的影子照射到那个框架的纸面上,便成了要看的皮影戏。桌面的两头各摆上一大堆要唱的剧本台词等等用品,抽箱里装放很多临时换用的道具。戏棚四角用四根一般大小高度一致的木杆,作为四个柱子顶住上面的篮盘,八根一定长度和一样粗细的木棍撑连着四角柱子,扎牢,以便让唱戏的师付在台上做各种动作,来来去去,往往返返。戏台就这样定局了,有点像现在城市的报刊亭。

棚子里有三方是用来张挂皮影的。皮影都是分类挂放:皇上,大臣,将帅,京内高官类,都台,府郡,县衙类,山寨王,响马绿林好汉,江湖能人类,平民百姓,劳苦大众类,天庭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各路神仙,天兵天将类,海里龙宫,龙王龙母,龙子龙孙,虾兵蟹将类,闺秀,老妪,公子,书生类等,各行各业,各阶各层的代表人物形象一应俱全,应有尽有。每一个皮影大约8寸到1尺2寸高二三两重的样子。

唱戏前,师傅们要主家准备好香蜡纸烛,盐茶米谷,肉鱼鸡三生供品,酒水鞭炮等,师傅们要沐浴更衣,向戏台的四角和中间位子,十分虔诚地作揖打拱,嘴里念念有词,祈祷上苍保佑吉祥平安的愿景语言。完毕淋洒香酒放响鞭炮,就开始敲起开场锣鼓,算是正式开场唱戏啦。唱什么戏段一般有四种情况定。请戏主家自定,观众定,请长者或文化水平高一点的人定,或由唱戏师傅定,定下后不随意改动,一唱到终。

这一晚是请茅洞桥刘伦瑞和谢先华两位师傅唱的,戏由主人自点的封神榜,主演姜子牙伐西祁的一段。说是主家用来还愿,请神仙下凡镇妖,除灾去邪,走好运的戏。戏中有文有武很好看。那时我还不大看得懂,只记得有姜子牙,土行孙,九头鸟等人物,他们个个威风禀禀,力拔峻山,腾云驾雾,遁土如抵平地,踏海浪如平常散步,天兵天将都由他们掌控,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武艺高强,法力无边,呼风唤雨寻常事,移山填海只等闲。鼓锣齐鸣,喊杀连天,唱声不断。隔不多久,又放响鞭炮,说是神仙显灵给凡人降福,给主家和屋场带来好运,上帝保佑,无灾无难,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年年丰收,吉祥安康。就这样一直唱到鸡叫才收场。十分热闹,中途没有人退场,一直看完还舍不得离开。

那时,茅洞桥涵盖斗山,柞市,茅市,长沙四个公社,对外习惯称呼茅洞桥。记得当时有三个皮影戏班子比较有名气。斗山的影戏班一个雅号叫十徕仉的师傅,擅长唱武戏,声音宏亮,粗犷有力度,果敢混厚,穿透力强。十徕仉本人个子高大威猛,性格豪放。人们猜测,他的武戏出色可能与此有关。茅洞桥的刘伦瑞、谢先华两位师傅唱戏文武双全,唱声圆润饱满,很优雅甜美,感情色彩浓,使观众随欢而欢,随伤而悲,随恶而怒,声音耐听有百听不厌之感。他俩本人也是标准的帅哥,深受观众喜爱。柞市的肖定球师傅以唱文戏为长,名望大振。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唐伯虎点秋香之类的文戏唱得十分精彩出色,大家喜欢看。这三家雕的皮影也各具特色,亮丽鲜艳,让人耳目一新,看了还想看。

那个年代,他们送皮影戏走村串户,基本没有空闲。这些师傅现在至少有八十到九十岁了。是他们,春夏秋冬冒着酷署严寒,打破乡村寂寞,为社员群众送去开心快乐。是他们,踏遍田头屋场,给大山深处,贫困山沟带去生机活力,带去新气象。是他们,对我们幼年、少年、青年成长送去华夏古老优秀文化和民族传统文明母乳般的营养。使我们对家乡眷恋、热爱、感恩的情怀长久不息,留下永久美好的记忆。让我们为这些不辞劳苦,极具无私奉献精神和崇高品德的民间老艺人老前辈们点赞,向他们致以崇高敬礼!

乍一看,皮影戏觉得简朴,没有什么神秘妙奇的地方,其实不然。皮影戏的皮影做工非常讲究,精细精美,要经过好几道工序才能完成。首先是选材料,硬质纸板,厚薄适度,常常从医院里找合适的药盒子,再根据人身体高度从中剪裁下来,其次根据不同人物的服装设计花纹,分皇上龙袍,京内高官与地方官员和平民百姓,武将与文官,武生与书生等形形色色的感观级别。三是用不同刀具雕刻,必须细心耐心,不能有丝毫马虎而超过线条,否则报废。四是裱糊,用很薄的白纸糊到巳雕好花纹的物件上。那时,没有浆糊,更没有胶水,只有米汤,面糊和糯饭粒,糊好待晾干后,要填颜色,一般要用透明的水彩颜料,有的用原色,有的根据需要自已调配颜色,美观即可。再就是合成体型,要把各个部件连接起来,如人体四肢,双线用针一针一针缝合,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过紧过松都会影响活动时的质量。再就是选用最好的篾签,把他们支起来。一般一个菩萨需要两根,分别固定在肩上,活动的手掌上或拳头上,文人是在手掌上,武生是在拳头上。舞动起来自如灵活就行了。帽子的下边和人体肩上都是夹层,可灵活变换头像和不同档次形状的帽子,用来区分人物风貌性格。最后用桐油或清漆薄薄刷上一层,固定颜色,防腐防潮防虫蛀防生霉防变形,这些都是很复杂的过程。

唱完戏后收场也有讲究。首先把能分开的部份分开收藏,固定部份分类列放整齐,不能混放,用细布包好,不能松松垮垮,以免运输中弄坏,应保持完好。由此可见,唱皮影戏的师付十分辛苦,白天要熟读所有要唱的剧本,背诵很多台词,根据不同情节还要编写唱词,道白,对话等,才能达到艺术效果。

从梅花冲看第一次皮影戏以后,笔者就好像和皮影戏结了缘。每逢有唱皮影戏的地方,我都会与大人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去过斗山的井冲岭,石洞桥。去过柞树坳,湾洞桥。如逢茅洞桥赶圩有皮影戏看,一定会留在那里,晚上看完皮影戏才回家。最远的地方往返步行过大约3O多里路程,不辞辛苦。

别看一个皮影戏队只有那么二三个人,他们的能耐可不小,智慧学识远超常人。天文地理,三皇五帝,历朝历代的重大事情重大变革,重大人文景观,他们都知道,来龙去脉讲得清楚,道得明白,而且唱得出来,还唱得好。他们是历史地理人文的教科书,学问深厚,知识广博,在周围的十里八乡,很受人羡慕和尊敬。有些唱词编写得很好,唱得起来很好听,易记易懂。如戏中经常有美貌少妻送年轻帅气的丈夫去赶考或外出求学拜师学艺,总是难舍难分,叮嘱和祝福丈夫的美言赞语。笔者依稀记得有一段以下唱词:

路上野花休要采,

家中自有桂花香。

牡丹花大空入目,

枣花虽小结籽稠。

未晚先投宿,

鸡鸣早看天。

行路要行阳光道,

茅草小路藏歹人。

口渴莫饮田中水,

肚饿莫吃冷点心。

坐船要坐船舱内,

船头船尾不老成。

别人相骂莫助言,

别人相打莫助拳……

又如劝人行善,不要作恶胡为的一段唱词:

昔日螳螂去捕食,

岂知黄雀随后跟。

黄雀刚被弹所打,

打弹之人被虎吞。

老虎跌进深潭内,

深潭又被黄土填。

黄土面上生青草,

草枯又被烈火燃。

上天突降倾盆雨,

烈火倾刻被水灭。

洪水流进大海内,

从此永远难见天。

强中更遭强中手,

恶做多了报应还。

世上报应有因果,

天眼迢迢从不乱。

等等良言善语,令人深思,戒恶从善。

还有一段趣闻,笔者记忆犹深。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生产队干塘捕鱼过年,要把塘泥担上岸,社员有畏难情绪怕冷不想挑塘泥。队长看出来了,果断宣布,两天内挑完塘泥,请师傅来唱一晚皮影戏给大家看,结果大家自觉加班加点,两天内硬是挑完了圹泥,队长也兑现了承诺。第三天下起了大雪,此举还得了公社通报表扬。

老队长看到皮影戏在社员群众心中竟有如此潜在动力,于是给我们讲了一个他的爷爷曾经给他讲一个关于皮影戏来历的有趣故事。

相传不知那个朝代,处战乱时期,敌寇入侵,某边关城池被围得水泄不通,弹尽粮绝,无法外联增援。大将身边一文官想出诱敌退敌的办法,将树叶,破布,纸片等沾连在一起,弄成不同服装和脸型,穿在人身上,有似现在的狮子龙灯,用火把照亮,狂奔乱舞,喜怒哀乐尽现其中,不断移动地点,外围侵寇感到异常新鲜,放松了警惕,城内派要员侨装百姓观戏乘机逃出,表奏皇上派大军增援,一举歼灭入侵之敌。此举保护了城池和国土,得到皇上赏识,几经朝代更替演变改良,便成了今天基本定型又不失原意且富有创新的皮影戏。不过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却已无从考究。

皮影戏一头紧联着乡愁,一头又释放着乡愁。它是祖先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雅俗共赏的行为草根文化艺术,是记忆深处一道亮丽的风景。人们通过观赏皮影戏,从中学习和了解到鲜为人知的历史知识和故事。皮影戏本身就是历史,用这样的历史向人们演示另一段古老文明文化历史,无疑是一件非常有历史价值和深远意义的事情。皮影戏是优秀民族文化万紫千红中的一朵奇葩,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百姓身边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值得回味、珍惜、坚守、创新和发展。

点击以下链接可以查看作者更多作品:

全钢作品:父亲的那根'人材鞭”

全钢作品:广播年代的奇闻趣事

全钢作品:快递之歌

全钢作品:致梁上君子的信

全钢作品:老兵的风釆

全钢作品:时迁升官记(上)

全钢作品:时迁升官记(下)

全钢作品:古稀之年的特殊使命

全钢作品:祝贺衡阳地书书画协会成立十周年

全钢作品:立冬

全钢作品:这里就是我家乡(顺口溜)

全钢作品:诗二首

全钢作品:菊

全钢作品:退休乐——写在重阳节

全钢作品:书协故事多 (顺口溜)

全钢作品:追梦黄河

全钢作品:衡山颂

全钢作品:赞衡阳博物馆

全钢作品:赞衡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旅游 | 西安:皮影戏,灯下魂
忆儿时看皮影戏
​华县一场世纪葬礼 世间再无郝炳历
留住乡愁 | 乡间皮影戏
散文||今晚有戏
豫南民俗 | 逐渐远去的灯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