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荣起 说说庄园牟氏家风

说说庄园牟氏家风

凡是到过栖霞牟氏庄园观光旅游的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镌刻在西忠来大门上的“耕读世业,勤俭家风”那副楹联。其实这副传承牟氏家族“以耕读为业,以勤俭为荣”家风的楹联,原来并非镌刻在这里,上世纪后期,随着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大潮的涌来,由阶级教育展览馆向牟氏庄园管理处转型之际,艺术家衣培焕用移花接木之法,从牟氏庄园前身的城内悦心亭移植过来。此联是由牟氏家族几代人打拼积淀而成的,“耕读为业,勤俭持家,孝悌睦邻,廉洁勤政”等家规行则的根基就是 “耕读”与“勤俭”,当然在形成这种家风的漫长过程中,也演绎着一个家族白手起家、发愤图强的诸多故事。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曾协助牟日宝先生编纂《牟氏望族》一书近半年,在理顺资料、编改文稿的一段时日里,颇接触了一些牟氏发家的史料与传说,就今天的话题,稍加整理以飨读者。

萌芽于白手起家

 牟氏庄园牟氏,始祖于明初在栖霞为官,卸任后因贫病交加,无力回湖北公安原籍而落籍栖霞为民。此后几世单传,过着寄人篱下,备受歧视的生活,直到第七世牟时俊,虽人穷而志不穷,他先后取了两任妻子,生了8个儿子,被称为“老八支”。8个儿子,个个健壮睿智,更增长了他穷则思变的勇气和信心。当傲气十足、曾为争夺茔地与他对搏公堂的刘家,正得意忘形地“乐声妓,沉杯酒”之时,他令夫人带领众儿媳纺线织布,勤俭持家,节省每一文钱, “延名师,课诸子”,把与刘家的明斗转为暗争。刘家嫉火大发,请来戏班子,天天唱戏,干扰读书,牟时俊便把书房转入地洞,并立下 “邻家日演一部戏,儿曹每课三篇文”的家训,督导子侄成才。此举赢得众人的好评,并预料牟家此后必能发迹。果不出所料,8个儿子中有6个取得功名,其中第六子牟道行,先后做过河南宜阳县知县、直隶省真定府同治(副治府)等官职,知宜县期间,因政绩显著,备受称颂,被誉为“神君父母”。其政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捐薪俸为灾民代纳田赋,水旱灾时,亲临灾区,指导治涝、治旱,物阜年丰,民歌四起;二是创立宜山复社书院,请名师执教,并每隔十日亲临授课一次,学风随即兴起,宜阳的文化教育日新月异;三是扩建旧有的养济院房屋近50间,使鳏寡孤独者居有其所。知宜阳5年,民风大变。离任后,宜阳人感其恩,将其画像供于七贤祠。近百年后,宜阳人思慕“神君父母”依旧,特报请朝廷,将他崇祀为宜阳名宦。政绩民情由此可见。

牟道行弟兄的言行举止,人缘口碑,无疑与父亲“延名师”讲授 “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教育有关。可以说,牟家“耕读世业,勤俭持家”的家风,就是从“邻家日演一部戏,儿曹每课三篇文”时播下了种子,也可以说牟氏家业久盛不衰的这部长戏是从第七世牟时俊“白手起家”拉开了序幕。

形成于发愤图强

牟氏第八世弟兄,笃志嗜学,取得功名之后,家道扶摇直上,并离开繁衍几代的蛇窝泊镇牟家疃村,到栖霞城南门里建立住宅,后被称为牟家大厅。第九世在此基础上又上一层楼。堂叔兄弟共27人,只有7人是白丁,20人取得功名。其中牟道行之长子牟镗,秉承祖、父两代之遗风,自幼嗜学,敏锐思辨,被先生称之为“小颜回”,曾出任沾化县训导。他又生8子,被称为“小八支”。为教子成才,他亲自授课,每离家时,必留作业,夜归后,一一检查并评出甲乙名次加以鼓励鞭策 ,有时自馔范文,令诸子传阅背诵,最终8个儿子皆有成就,其中有2人考中进士,时人盛赞其“能教善诲”。不仅如此,牟镗还十分注重教子做人。他本人终生乐善好施,逢荒年,煮粥赈饥,,逢人讨钱,倾囊相助,久此致贫而不悔。平日,在家中也善待下人,其夫人郝孺人也效其行,并对诸子解释说:“尔父常说,奴婢虽贱,亦人之子也。我以天为天,彼以我为天,我不虐彼之子,天必佑我之儿。”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当康熙元年,于七抗清失败,栖霞、莱阳一大批男女老少受株连,关押在济南大小监狱中。牟镗的8个儿子有7人坐牢(只有二子牟国璞逢府试幸免),1人瘐毙。最大的32岁,最小的牟国珑才17岁,关押一年期间,每天都有人被处决。一日,一主管大吏,巡查牢房时,意外地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他好生奇怪,询问狱卒得知,读书者是栖霞牟氏家族的人,入狱后,他们天天读书不止,大吏便打开牢房,询问究竟,见他们个个彬彬有礼,不像是造反作乱的帮凶,便上前问一个岁数大的:“你等都是朝廷要犯,说不定哪天就要被处决,你们还在不停地读书,不知有何想法?”长兄牟国玠回答:“读书乃我等家训,只要一日不死,,就要想着报效朝廷。”此回答,使大吏对犯人的世俗之见有所改变,也决定着牟氏兄弟的命运。大吏又问年龄最小的一个:“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犯人牟国珑,今年十八岁。”大吏和缓了脸色。此后,大吏密切关注牟氏兄弟的一举一动,调阅了他们的案卷,又经两年的考察,没发现他们的罪证,最后全部释放。

弟兄归乡后,尊祖训,发愤图强,朝出晚归,,一面勤耕细作,积累家财;一面挑灯夜读,增进知识,家境很快好转。小八支兄弟前半生均在牟家大厅度过,家境好转后,弟兄分居立业。牟国珑迁至城西门里买郝姓旧宅(即后来的悦心亭)居住。44岁时,继长兄国玠考取进士。52岁,出任直隶省南宫县知县。廉洁勤政,微服私访,了解民情,报请免除了部分灾区的皇粮,不能免除的就用自己的俸禄,替灾民缴纳上,还在灾区设立了粥厂,由官府放饭,吸引逃荒在外的灾民,返乡生产,并深入田间,向农民介绍合理间苗、保持适当株距的丰产经验。牟国珑替灾民缴纳赋税,影响到自家生活开销,便利用人们读书取士的迫切心理,一面理政,一面设馆讲学,靠挣取学费,贴补家用,没想到此举,还为后来的劫难雪中送炭。

牟国珑在南宫做了四年知县,赢得赞声一片,想不到为公断一码官司,得罪了一个与此官司有瓜葛的京官,被罗织罪名告到朝廷。可怜这位两袖清风的县官,被罢黜归里时,竟身无分文,幸亏他教的那批学生,大多发迹,纷纷慷慨捐助,凑集一笔可观的银两返回故乡,置了一批土地,又扩建旧宅,修起一座悦心亭,过着出仕前的农耕生活。劳动之余,与晚辈及友人在亭里吟诗论文,打发时日, “清风两袖意萧萧,三径虽荒兴自饶。世上由他竟富贵,山中容我老渔樵。”这首诗,概括了他此时的身份与心境。他在自得其乐的同时,也用平时的积蓄为牟氏全族及社会做些公益事业。

后来冤案昭雪,他也没有复出做官,因为他厌倦了那种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官场,而留在乡间安心乐道于耕读事业。他闭门课子,约定:只读书,不做官,并以身作则,把“勤俭持家,乐善好施”作为修身之本。康熙五十二年正月,牟国珑69岁在家中辞世,南宫县士民数百人闻讯,不远数千里奔来栖霞吊唁送行。

“耕读世业,勤俭持家”一副楹联,就是牟国珑晚年在家闲居其间,酝酿而成的。起初,只在每年春节用大红纸书写,贴在大门上,作为“新桃换旧符.”的春联。后来牟氏裔孙们,请大书法家何绍基书写后雕刻于悦心亭大门,作为牟氏家族的传世之联。并对子孙规定:悦心亭,必须由直系子孙继承。守不住这一祖业者,也不得把它卖于别族。

悦心亭自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牟国珑被罢官归里修建起,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被军阀刘珍年强捐充公止,在牟氏家族中共传承了230年。此后一直属国有资产,相继公用。新中国建立后,成为栖霞县人民政府招待所,20世纪80年代,更新为国有悦心亭宾馆,延续至今。大门上“耕读世业,勤俭持家”的楹联被移植到古镇都牟氏庄园西忠来大门上,继续向人们诉说着牟氏家风传承的故事。

传承于严规细则

常言道:“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说,先辈辛辛苦苦创业,留给后代的恩惠福禄,经过几代人就消耗殆尽了。可是牟家自七世牟时俊“延名师,课诸子”读书励志开始,家道由下到平,由平到上,至十四世牟墨林时,富甲一方,一直兴旺数百年而不衰,这是为什么呢?有道是“无规不成方圆”,理顺一下牟家的兴业史就可以发现,这种局面和与牟家“耕读世业,勤俭家风”相伴的严规细则是分不开的,这些严规细则相当于一部家庭小宪法,代代传承,人人遵守。十世牟国珑制成“耕读世业,勤俭家风”格言的前前后后,在家族中孕育成管理家业、鞭策子孙上进的行为规范。父慈子孝,长幼有序。当“小八支”长兄牟国玠23岁时,父母相继去世。此时二弟作孚(国璞)20岁,三弟国璋19岁,四弟国瓒18岁,五弟国球16岁,六弟国琛13岁,七弟国瑾12岁,八弟国珑8岁。一家贫寒,生活拮据。抚养和教诲诸弟的重任就落在已交弱冠之年的长兄国玠和二弟作孚(国璞)的肩上。在清·康熙《栖霞县志》收录的《凤伯公(牟国玠字)及李、何两儒人传》中云:“时昆弟八人,公为长,仲弟亦名列胶庠,余,幼未成立,饥寒坐困。仲弟与公茕茕相对,慨然曰:‘困至此极矣,非奋志读书,无能有起色。’公感其言,因独以身支赋税庆吊事,而令仲氏攻苦,身先以率诸弟寒暑无少间。” 为督诸弟成才,国玠坐牢三年率弟读书不辍,为把读书蔚成子孙的风气,晚年手不释卷,笔耕不止,撰成《体恕斋家训并序》《体恕斋家训规则并序》《凤伯公遗训》等家规行则 。“体恕斋”是牟氏家族议事、教育子女之场所,牟国玠制定家训是在七世牟时俊“延名师,课诸子”的基础上,拓展充实而成,从家训序中 “ 吾家自籍吾邑,盖三百年矣。忠厚开基,垂今十世,书香相继,绵远悠长,皆我前人之积行,有以致之也”,便可得到证实。牟国玠所撰家训,共含 “敦伦” “守身” “笃学”、“取友” “谦恭” “祛私” “启过” “宜家” “课子” “勤俭”、“输课” “守法” “行恕” “修睦” “恤下” “为善” “服官”、“作忠”十八训,以“体恕斋”为家训命名,其良苦用心,后裔自然心知肚明。十八训涵盖了做人处世的方方面面,“耕读世业”、“勤俭持家”、“忠诚宽厚”、“孝悌传家”等要点赫然醒目。针对儿童天性贪玩、缺乏自治能力的特点,又在《体恕斋家训规则并序》和《凤伯公遗训》中,提出更具体的要求,对违反家规、在考试中弄虚作假、成绩下降者做出了父子共同受罚的规定。除此,还在体恕斋中长年悬挂并推行《朱子家训》,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让子孙们自幼就养成勤劳、自觉的习惯。目前,牟氏庄园体恕斋里还悬挂着牟国珑撰写的 “霜露兴思远;箕裘继世长”一副联,此联是与“耕读世业”、“勤俭持家”一脉相承的治家格言。也是蔚成牟氏家风的精辟之作。在家族中营造成传承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父行子继、后浪推前浪的风气自然形成。牟氏家训、家风赋予了牟氏家族旺盛的生命力、生产力,为家族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和动力。在牟家 ,耕读是相辅相成,各有取向的,走科举取士道路的同时,也决不忽视发家致富的农耕前提,每一代都有耕读精英。十四世牟墨林就是继承父亲走的农耕致富路,顶峰时拥有土地、山岚18万亩、佃户村155个、房宇5000余间,堪称胶东半岛最大的地主庄园 ;明清两代栖霞共出了28个文进士,牟氏一家,就出了10名,占总数的36%。除此,文学家、经学家、书法家、也出了一大批,当今世界瞩目的哲学家牟宗三,也是牟家的嫡孙。这些人才的出现,与自幼受的良好教育是分不开的。牟家不论怎么发达,都不淡忘勤俭持家之本,牟家的账房,相当于现时企事业的财务科,招聘财会高手进行严格管理,家族成员尤其未成年人,花每一笔钱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支付手续。即使到了军阀混战,牟氏家族没落的岁月,这种家风仍然保持。20世纪二十到三十年代,日新堂女当家人姜振帼(小寡妇)躲居烟台,虽然庄园不再辉煌,但瘦死的骆驼比驴大。土地少了,依然是烟台的存款大户,与烟台的名门豪户齐名,但“勤俭家风”的祖训,还铭记在心,据她的过继儿子牟衍毅回忆,在烟台随继母居住的岁月里,每天早晨按时请安时,继母按常规把事先准备好的20个小铜子,交给他和弟弟,以备早上各买两个烧饼,一碗绿豆丸子汤,如果在家中吃饭,就得改买铅笔、书本用,从不多给,也不许乱花,他和弟弟的书包、衣服破了,继母就叫丫鬟补了又补,也不准另买新的。有一次牟衍毅吃饭剩了半碗,翌晨请安时,见继母板着个脸儿,交给他一张纸条,上写“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并亲自讲给他听,还让他永记莫忘。

一个家族 ,和社会一样  ,经济是基础 ,有了经济基础,才能发展上层建筑 。牟家之所以能一步一步的崛起,在经济上,长盛不衰,在文化上,人才辈出,就是 “耕读”并进,互补互促,家训家风保驾护航,经济文化并驾齐驱。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无数个家庭,有了好的家风,才会形成好的乡风,蔚成与日月同辉的国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曾国藩:八字三不信,八本三致祥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七十八)】湖南双峰曾国藩:清芬世守 盛德日新
曾国藩的伦理思想
曾国藩:一个家庭,兴旺发达的4种征兆
《家风家规家训集锦》
家风故事 | 诚实守信,勤俭持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