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过年喽!
文_李优良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一晃又一年过去了,前几天想了一副对联,用于今年不管是大的形势还是自己小单位个人的形势,也再恰当不过了。“年年难过年年过,岁岁不平岁岁平”,民运与国运相通,个人与时代相同。又到过年了,总是会回想起那些年那些事,也会因此而感受到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和我们追梦的步伐。

     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到北京工作生活屈指数来二十四、五个春秋了。这些年来,对于一个经常在外地工作的人来说,每逢佳节,都是另一番感触的。这种感触是自身条件的无奈和社会发展的喜悦,于是我总是拿过去和今天对比,我时常在想,回忆是美好的。但社会和国家进步与发展,总是会带给我们无尽的向往和幸福。又到过年了,我依然想起家乡那最淳朴,最浓厚的亲情,最有色彩的年味儿。在北京这么多年,说句实话,真的没有在这里过过几个春节。记忆中有两三年的春节吧,其中一个春节是很早的时候,我刚到北京。那一个春节我在值班,和同事们一块儿吃饺子,电视里的一曲《常回家看看》听哭了我们所有在座的小伙伴们。其中还有一个春节,是和母亲,我们两个人在京城,这个春节我带着妈妈去和朋友们聚会。那些兄嫂都对我说,做人要像我这样孝敬父母,不是自吹,我在家乡也是被乡亲们视为教育子女的榜样,都知道我还是很孝敬父母的。当然,这不是什么可炫耀的,只是人之常情而已,所以这些年基本都是在老家过年。一年了,常年在外,过节了回家去陪陪老母亲,以慰母亲及家人的长年之念。好在我的岳父母家离我们家都不远,可以兼顾,不必为去谁家过年而发生争执。所以我给儿子说,你找对象可不能给我找的太远了,这样将来照顾起来不方便。当然,只是我的一厢情愿而已,至于将来如何,那是另说了。父母在,不远游,这是古话,不过也是要遵循一些礼法,不是说诗礼传家吗?

     话一说就说多了,还是说一下过年吧,我们老家属于豫西丘陵地区,我们把过春节叫“过年下”。记得小时候,一到腊月,我们就迫不及待地问大人还有多少天到“年下”,大概那时候,期待过年下有这么两个原因。因为当时家庭条件贫困,到了过年能吃肉,穿上新衣服,关键是不用上学做作业了。那个时候不知道十二月和腊月的概念,只知道“年下”,一般山村小学腊月二十左右就放假了,我们就在家里除了到山里放羊,放牛,基本上家里也没什么农活,所以就掰着指头数着天儿盼“年下”。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春节就拉开了序幕,农历二十三这天是祭灶,是传说中灶王爷上天庭的日子。晚上妈妈做好饭,先端到厨房灶王爷的位置前。用一只瓷碗装上一碗玉米或豆子,抽上三柱香,然后点着,口中念念有词,说什么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好话多说点儿,灾难跑远点。然后就让我们跪下磕几个头,燃点烧一包纸钱,等我们起身就把灶王像及其两边的对联儿撕掉,送走灶王爷。我们当地的说法从这天开始到大年初一六神不值,也就是说各路神仙都放假了,这段时间可以婚丧嫁娶,动土修整,不用择日了。那时候农村的男女结婚,一般都是会选择这一段时间,一是到了春节,村里、家里人多找人帮忙比较方便;二是冬天寒冷,请客的饭菜便于保存;三是婚礼和亲戚回门儿可一块儿办置,这时候村里三里五里的经常是鞭炮声不断,而我们也会经常去闹洞房或者是闹新女婿。当时一场婚嫁总得给孩子们意思一下,否则拦路堵门,于是男方家会拿出几十块钱,这钱就用来放电影或买几条烟给大家分一下。

     过了二十三就开始置办年货,当时不像今天物品这么丰富,条件这么便利。那时候买东西都要到镇上,还得是逢五和九的日子,集市上大人都带着孩子们,筹备过年所用的,吃的等等。我们一般都是到磁涧街赶会,我去磁涧街就是喜欢当时街中买的卤猪肉和火烧馍。现在还能想起那个味儿,两元五角一碗儿素面条儿,放一些菠菜,那叫一个香呀。在集上,大人都会为孩子们置办一些新衣服,我并不是年年有,有时候拾着穿两个哥哥剩下的衣服,我也不怎么挑剔,知道家里条件也没有办法。每逢集会路上都有很多的人,肩背车拉的络绎不绝。除了磁涧街也有人去新安县城,但我十多岁前不知道县城,我们叫县城叫“城溜儿”也就是城里的口音。当然也有去谷水的,那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太遥远了,洛阳对于我就是传说。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就开始收拾家里了,因为人都在家,家里的房子修修补补,有了人手,也有很多人借此建院盖房。当时只是请吃顿饭,每天给一盒烟,也不是什么好烟,就是一般的盒烟。村里的老人也会借此给村里的路修一下,便于春节走亲戚的人行走方便。这个时候也是修剪树枝的好时节。父亲在世时。回家把四周的树枝都锯下,一是有利于树木生长,二是蒸馍、煮肉可以烧锅,三是不会因为刮大风折下砸伤人。总之,这一段时间虽然不忙,但也不闲。到了二十四五就开始杀猪,我们经常在村子里跑着看谁家杀了几只猪,几只羊,我们清楚的很。有时候会从家里拿一个盆子,里面放上淀粉和葱花去接新鲜的猪血回来吃。也经常争抢猪尿泡,也就是猪的膀胱,拿来趁热当气球吹。大人们把猪尾巴给那些流口水的小孩,说是很有疗效。这时候三里五村的猪叫声此起彼伏,小孩们奔跑串村。到了二十七就要到山上去砍一些柏树枝回来,把砍回来的柏树枝挂在门头以示吉祥,同时准备在大年初一早上将它燃烧。二十八去挖沙,而挖沙只能去山上弄旱沙,弄回来的沙把家里香炉插香的沙全部替换掉,擦拭灰尘重新安置好。二十九就开始擦玻璃,洗衣服,有些人家开始把大肉煮熟。每家都会油炸一些饸子,糖糕,蒸扁垛等等。准备春节期间自己和客人吃的东西,这个时候我挑水,爸爸劈柴,在院里的土锅头上开烧。从二十九的中午开始,我记忆中父亲就拉开一张桌子,开始裁红纸写春联。那时候没有现在的印刷对联,只能手写,我父亲基本都是写两天,村子附近的人家只要拿纸来一概奉承,写了多少我们也不知道。从那个时期我就对写字有了兴趣,后来我在十一二岁时也开始为乡亲们写对联了,不过我是在磁间街上写的,那时候我写是要收钱的,别说,过个春节,我能挣几十块钱呢。

     三十那天吃了早饭,家家户户就开始贴对联了,我们叫“贴对子”。用面粉拌成面糊状,开始逐门张贴,别说这一贴山村马上就有了一种过年的氛围。到了下午两三点基本上都贴完了,孩子们都挨家去看看谁家的对子贴的好。下午四五点就开始有人陆陆续续沿着田间小路去地里了,按我们当地的习俗是要给去世的亲人送点过年的吃的,并告诉他们这一年很好,过节了来看看他们。

     除夕的晚上在没有春晚之前,村里通常都会放电影,也就是那种露天的、在两棵树之间扯上银幕的那种。人们边看电影边围在一堆火周围。后来有了春晚,一家人坐在电视前,桌子上摆了瓜子花生之类,但没有水果,因为那时候还买不起。我们把这一晚叫做“熬夜”,大人说谁“熬”的好谁就聪明。我总是到了十点就要睡了,也难怪我这一生一事无成。

     年初一也就是“年下”的第一天,家里大人起的很早,我们也起的很早,妈妈先收拾好祭食供品,我哥哥父亲把前几天弄回来的柏树枝弄到院子中间点着火,噼里啪啦的青烟四起,然后把方桌弄到院子中间,妈妈把做弄好的东西摆到院子中央点上香,这是祭天地三界之神,以祈求全家新年平安。烧完纸钱就开始鞭炮齐鸣了,那时候什么300响500响,千子头等,现在都变成“遍地红”了。祭完天地放完鞭炮就开始打开大门,这一天是不扫地的,说扫地会扫走财运的。

     初一这一天我们是吃四顿饭,第一顿饭是凉粉汤,就是红薯淀粉做成的,切成方块状和杂烩菜一起,酸咸的味;第二顿是饺子,也叫扁食;中午就是团圆饭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说说一年的经过,聊聊新年的想法,我们孩子吃了扁食就开始到村里的叔叔大爷长辈家拜年去了。当然主要是挣压岁钱,钱虽不多,但挺高兴,我们手里拿着一些小鞭炮,还有一些玩具,走门串户的大人小孩说笑声洒满整个乡村,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也不绝于耳,这样过了初一。到了初二就开始走亲戚了,先是去舅舅家,于是所有的路上都是行人。

     如今的年龄也大了,在外生活这么多年了,随着城市的变迁,人民生活的改变,城市没有了过年的鞭炮声,似乎年味少了很多,好在每年都回老家,虽然动静少了,但亲情很浓,走在乡间的小道上,感受乡村的变化,年依旧,景不同,相同的是国家的一种新气象,过年之际写下这段文字记我失去的年华,迎接未来的气象,也祝福祖国繁荣富强,祝福人们阖家幸福。

(作者为:人民艺术创作院院长,北京大学特聘研究员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李优良

2020年1月18日于北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张东亮:过年
【塬上人家】儿时的年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老舍|过年
一阵鞭炮声
为何现在过年没年味了?看看80年代春节的情景,勾起你的回忆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