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严陵河畔有故乡 —— 7、土坯砌就大屋窖

严陵河畔有故乡

文/笑熬浆糊


7、土坯砌就大屋窖

7、土坯砌就大屋窖

(图片来自资料)

故乡的北场边,当年还巍然地矗立着一座特殊的建筑——大屋窖。啥是大屋窖?说来话长,查阅资料得知,明朝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前后,红薯经菲律宾传入我国。从此,红薯就在人们生活中承担起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灾年荒月的时候,更是救人无数。

上世纪六十年代,农村的生活异常艰苦,红薯绝对是人们饭碗中的主食,那里有一代人藏在胃底的酸楚故事。可是,对于红薯的保鲜让人颇为头疼。据说1977年有一本《高温大屋窑贮藏红薯》的图书,及时地传到了各地,书上讲到大屋窖具有贮藏量大、散热快、保温好、管理方便、结构简单等优点。于是,一项红薯贮藏的重大改革——大屋窖贮藏法,在各地便快速推广开来,当时尚庄生产队就修建了一座大屋窖。

当年为了建大屋窖,家乡的西边有一片楸树林,老楸树被砍伐后,用作了大屋窖的屋檩,而大屋窖的墙全都使用土坯垒砌,足有三尺厚。据说所用的土坯,还是每家每户按生产队分配的数量任务,自己脱坯,晒好后,兑上来的。

脱坯?现在的小孩恐怕还真不明白咋回事。小时候修屋盖房,没有现在的钢筋楼板混凝土之类,更没有再高级点的建筑材料,那都是标标准准的“土 木”工程,当时主要建料就是草泥和土坯,于是脱坯便成了乡野里最常见的风景。

(图片来自资料)
脱坯,工具极其简单,似乡村的生活一样简简单单。用四块几寸宽的方形木板,围起一个正面呈长方形的模子,再外加一个用细铁丝和软木棍制成的小弓,这是用来刮去土坯模子上面多余泥土用的,一个泥模子就诞生了。
脱坯时,模子内填满泥后,经过揉按拍打,泥模子上面就会凸凹不平,这时就需要铁丝小弓上场了,脱皮人手拿小弓两端,让弓弦细铁丝紧紧挨着泥模子的木框上沿,只需顺着一个方向轻轻一刮,一块平展展的泥坯就算大功告成。
(图片来自资料)
脱坯,一般选在容易晒干的夏季。首先要挑选较好的粘土,那种少沙没有硬坷垃的最好;接着是洇土,先把土堆围成一个四周高中间低的小池塘状,高度厚度务必适中,要保证倒进去的水既能把土洇透,又不至于流出来,搞得到处都是泥水浆;土洇好后,最好再掺进适量的烂碎麦秸,之后要么抡开长长的木棒来回劈砸,要么直接脱了鞋,赤脚进去一遍遍踩踏,这样反复几次,直至把掺草泥土弄“熟”拌透,这时就专等脱坯了。
脱坯的庄稼人,大多短裤光脊梁,古铜色的皮肤,黄色的泥土,褐色的土坯,那种简单的装束、和谐的色彩、有力地肌肉,配之劈砸、踩踏、摁拍、切割、扣提等一系列有节奏的动作韵律,简直就是一幅浑然天成的国画、一尊充满生机的雕塑、一组动感十足的舞蹈。
(图片来自资料)
印象中的大屋窖,好似颇具特色地在门头上方画着红五星,在厚墙上刷写着“农业学大寨”等字样,当然,用土坯建好大屋窖后,主要目的就是窖藏红薯,专门用来给红薯保温的。
(图片来自资料)
大屋窖平时里面空空的,可到了冬季,生产队会将留种的红薯放进大屋窖里储藏。装好红薯后,为了预防黑斑病,还专门在大屋窖内垒砌有加温用的火道,待一切准备就绪,生产队安排有专人,往大屋窖外面灶孔里添柴烧火,给里面加温,确保大屋窖内的温度不低于15℃,以确保里面的红薯不被冻坏。
(图片来自资料)
小时候,农房多数又破又矮,对于一个乡村小孩来说,印象中的大屋窖,除了高大,还是高大。乡野里习惯爬高就低的小屁孩们,什么坑塘土堆,什么树上水下,哪里不是他们撒欢打闹的地方?可是,大屋窖里,小孩子们可从来不允许随便进出,这也使得大屋窖给人一种神秘感,也越发让人对它厚厚的土坯墙内产生了莫名的好奇。大屋窖对小孩来说,可能从一开始就有着与大人完全不同的意义。在小孩眼里,生产队的大屋窖在空闲时,是大伙尽情娱乐的又一场所罢了。
由于大屋窖墙厚屋高,正好冬暖夏凉,在不装红薯的时候,小孩子们总爱偷偷地从烧火洞口或窗户处往里钻。其实火洞口上面的小门,往往给锁上了,所以,小孩们想进去玩一把也是挺难的,常常脸上变成了“大花猫”,还不得不黯然退场。
偶尔也能进去,里面黑漆漆阴森森的,不过没关系,几个孩子藏在里面,正好可以玩捉迷藏游戏,也可以放肆地啃着从外面偷来的还没成熟的酸杏青枣。
(图片来自资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土地“大包干”到户,大屋窖的命运也一日不如一日,先是屋顶塌陷,后是墙体剥落倾圮,最终完全消失了,好像从没存在似的,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
时光流逝,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了故乡旧土,可头脑中的故乡又是那么灵动,如若那些珍贵的记忆和鲜活的故事,不能及时被赋予新的生命,那么等待它们的,恐怕真的就是默默地消亡。
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目前各级都有诸多的政策,可是,那些遍布大江南北又绝对占多数的非典型传统村落,难道就必然要消逝在城镇化发展的道路上吗?

故乡,坐落在严陵河畔,像一代代淳朴的村民一样,几百年来,默默地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说。相信它的故事里,也有你村、你营、你寨的影子,在那坑水、那土路、那牛屋、那寨墙、那老井、那社场、那水渠中,记录着曾经的酸甜苦辣······

附录资料——

   一、尚氏得姓及发展

    《元和姓纂》和《姓氏考略》上讲,尚姓望出京兆、清河、上党、汲郡。望即郡望或地望,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这说明在唐代及其以前,尚姓家族曾昌盛于今陕西西安、河北清河、山西长治、河南汲县、山东泰安、肥城一带。

南宋以后,南方各地渐有尚姓家族。
明清之际,尚姓开始在南方各地发展起来,并有渡海赴台,远播海外者。
如今,尚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河南、青海等省为多,这三省尚氏约占全国尚氏人口的60%以上。

二、河南邓州尚氏谱序

其(德)式云咸玉(元),

三光照庭(廷)明,

万世保国(家)昌,

有道成鸿(宏)儒,

永乐建泰(太)康。

三、部分尚姓著名人物

尚 长,字子平,汉代名士。

尚 让,唐末黄巢起义军将领。

尚仲贤,元代戏曲作家。

尚 野,保定人,元代大臣、学者。累官至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

尚文,字周卿,祁州深泽(今河北深泽)人,元朝副宰相。

尚 达,陕西省同州(今大荔)人,明代官吏。

尚 衡,同州人,明代官吏。

尚 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清代画家。

尚可孤,唐代,累官至检校尚书右仆射,封冯翊君王。

尚结赞,唐代吐蕃大相。

尚君长,唐末王仙芝起义军将领。

尚道长,名大伸,以字行。相州安阳(河南)人,宋代官吏、学者。

尚可喜,辽东(今辽宁省海城)人,清初藩王。

尚云祥(1864年-1937年),武术家,形意拳大师,尚氏形意拳创始人。

尚秉和,(1870~1950),字节之,号石烟道人,晚号滋溪老人,学者称槐轩先生,河北人,晚清进士,著名易学家。

尚其亨,辽宁省海城人,清代大臣、学者。

四、流传民谣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故乡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作者 笑熬浆糊
在尚庄村“抗旱池”旁

作者简介:本姓尚,网名“笑熬浆糊”,今日头条“图说邓州”以及微信公众号“图说邓州”(tushuodengzhou)的创始人及原创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东风情系列之:秋日三景
乡土散文:脱坯
地方民俗:邳州传统民居墙体种类知多少
褚文艺 | 宅子——在人们的心头上总是沉甸甸的
莲池文学 有声书 | 散文《故乡的土房子》
故乡河畔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