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村志 -社旗县苗店镇白庄(八)

七、白庄的文化教育

白庄自古以农业为主,世代贫穷,大多数人都没有上学,文盲现象很普遍。
新中国建国后,国家提倡读书学习,开办夜校教中老年人识字。适龄儿童去学校上学。
由于白庄归老贺庄管辖,六十年代到2005年,白庄河西的学生及河东部分学生自己步行去距白庄足有4华里老贺庄上学。也有学生去相近的老魏庄、柳树庄学校上学的。
小学三年级以上有早自习,学生都不住校,一天三个来回都是步行。六七十年代老贺庄学校开办带帽初中,学生在老贺庄上完小学和中学。
1980年老贺庄取消带帽初中,学生去苗店上中学。1981-1990年老贺庄人贺汉中在老贺庄学校基础上创办联中,白庄学生就近在老贺庄联中上中学。中学有晚自习,学生一天步行四个来回。

老贺庄联中
1995年老贺庄村一分为三:老贺庄村、夏庄村、老魏庄村。同年秋白庄河西学生转入老魏庄学校上学,从此白庄没有一个学生去老贺庄学校上学。
进入21世纪,由于大多数家长在外打工,少年儿童在家由爷奶照管,老年人照管孩子力不从心,孩子上学的教育问题,安全问题等成为白庄人们的心病,2005年前后胡里育新学校(私立)的创立,私立学校配备校车,每天早晨到村口接孩子去上学,中午在学校吃一顿饭,傍晚放学后再送到村口,小学生上学不用自己走读,虽然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但是孩子上学安全了,所以深受家长的欢迎,于是白庄小学生在老魏庄、柳树庄学校走读现象逐渐消失,学生都私立学校上学。胡里的学校有:胡里育新学校、胡里公立学校、胡里康达幼学(幼儿园)等。
扫盲班、识字班:
农民识字班:1985年前后,各村都有识字班,教文盲学习汉字。我村的宋爱荣、常付荣、白玉秀等就是在那个时候学习的汉字,在以后的生活中确实有用。

村中的大学生有:
孙玉顺在1978年参加空军成为第一位也是唯一的空军飞行员。
白金海1984年饶良高中毕业开始教学,1995年通过成人高招考入南阳教育学院(今南阳师院)进修毕业,成为第一位成人高招考入的大学生。
白金磊,男,吉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李大海:1996年大学毕业成为第一位普通高招毕业的大学生。
李道东:1994年警校毕业,分配在南阳梅溪派出所。
揣迎才成为第一位在部队考入军校的大学生。
白金强,男,1997年考入南阳一师;
杨雪:女,考入湖南长沙工业学院。
还有:李涛、杨义峰、白金双、白小锐、白杨、白丽、白雪、白鑫、刘腾云、刘金才、杨幸、杨菲菲、杨子、杨道恩、杨森、杨道鑫、杨荣赛、杨展、杨威等等都通过高招考入不同的各类高等院校学习,取得相应的文凭,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为民贡献自己的才能。

农民文化周:
2005年,白庄李春来举办农民文化周。南阳日报、社旗电视台都报道了这件事。
李春来是社旗县苗店镇老魏庄村白庄的一位农民,他父亲在世时曾是当地颇有名气的乡村业余戏班班主,人们习惯亲切地称他'老教师'。在外闯荡多年的李春来一家对家乡的文化事业特别关注,尤其对农村戏剧情有独钟。

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李春来兄弟姐妹4人自筹资金4万多元,决定在村里举办'乡村文化周'活动。文化周期间,村里晚上组织电影晚会,白天播放戏剧录像,还请来唢呐队等来村里为群众演出。

为满足老年戏迷的需求,李春来还特地邀请演艺水平很高的南阳市豫剧团来村里助兴演出。该村村干部李道亭介绍,'乡村文化周'开始以来,共吸引了邻村4万多名群众骑着摩托车,开着拖拉机、机动三轮车等前来争相观看。'乡村文化周'已演出各种文艺节目20多场。

八、白庄的生活情况

01 住房变迁
旧中国,白庄世世代代贫穷落后,大多人家没有地,靠给老贺庄地主扛长工打短工过活。住房一般都是茅草屋,遇见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几代人住一间茅庵是正常现象。
二十世纪初整个白庄只有后村李氏(今李道林的爷爷时期)有两间瓦房,后世常称他们家“瓦房院”。
建国后,村民们分得了土地,生活逐渐好转,村民压坯、脱坯盖起土坯房,土坯墙一般都是二尺多厚,上面扇黄梅草。需要干半辈子才能够盖起三间草房。房根基能够用几层砖防止连阴雨土坯自粉房屋倒塌。有的家庭房屋为了防雨在北墙粉墙时粘上一行行的“刷子毛”(即去籽后的高粱穗子)。

七十年代的土坯墙的灶火屋

1972年在郝寨公社广播站工作的白聚才花30元在郝寨石桥买回两顶砖,把西屋的北山墙用单砖面起,在村里就很惹眼。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白庄生产队在西南地大坝西边箍了土窑,开始烧制砖瓦,白庄才开始出现砖瓦建房。但是因为贫穷,好多人家买不起砖瓦,仍然建草房。
条件好的家庭能够使用砖头根基。房屋规格大多都是三间两房为标准,中间是客厅,上位是父母住房,下位是儿子媳妇住房,另有一间厨房那时叫“灶火屋”。

七十年代中后期村里的强壮男劳动力用架子车去平顶山拉煤到生产队换砖瓦,白庄房屋才出现了“瓦间菲”、瓦房。中间一间扇黄梅草,两头两间仍然四围坯墙上扇瓦的房屋,农村称之为“瓦间菲”。条件好转,房屋逐渐建得好一些。先是窗户以下外层用砖垒砌称之为“下平窗”。窗户以上用砖垒砌的称为“上平窗”。  

七十年代标准“上平窗”民居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们家庭条件好多了,八十年代初期出现了垒墙全部用砖,称之为“八寸墙”,土坯墙时代结束。根据形势发展,政府统一规划排房要求,一个男孩一处住宅,建房规格是改变以前三间为四间标准。1988年建四间砖木结构的瓦房大约需要8000元。有的家庭瓦房前面出两米前檐的“出前檐瓦房”,或者瓦房前面的前檐为两块楼板的“平板前檐”就更先进一些。

八十年代最先进的民居:出前檐瓦房
白庄农民们经济条件有所好转都要想办法修建房屋,到九十年代初白庄住房普遍是瓦房。
1993年河东刘玉春最先盖起两层楼房,下面四间,上面三间瓦房。
1995年河西白金海家建起完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两层楼房,下面四间上面三间,包括院墙、大门全部花费2.5万元。此后白庄盖房子改为平房或楼房,按照乡政府统一规划的四间房子的宅基地,无论平房、楼房都是四间规格。

2000年白庄河西盖楼房的家庭有:白金海、白金平、白玉祥、李道荣、李留栓、白兰海、白金有、李云、白金闯等。

21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白庄开始建平房楼房

2004年白金方家最早盖封闭式楼房,随后村里又盖起楼房的家庭有:白云高、白玉松、白金坡、李道山、白金贵、白金发、李海顺、白兰亭、白玉栓等。
河东在庄上盖楼房的有:刘玉春、刘玉付、杨正亭、杨正旺(大)、杨正乾、杨清圣、杨正川、张贵庆、刘玉海、杨正立、杨正宽、杨正山、杨正端、杨青X等。
2008年河东刘金星最早在岗上盖楼房,2013年开办“金龙湾饭店”,开启了白庄从原址往岗上迁移的序幕。至2018年十年间已经在岗上建起楼房的有:张贵庆、张磊、刘金坡、张桂林、揣付锁、杨正全、杨正文、杨正郎、杨正旺,李道军、白金全、李随成、刘玉忠、贺林山、贺付山、李道江、白永生。

路东边有白玉林、杨正堂、杨正钦、杨青山、白云高、李海德、杨正亮、杨道良、杨道江、张乐、张新延、白金晓、白金栓、李春德、刘玉栓、揣小青、刘军、李春喜、白金有、杨正贵等。
另有一些人家在县城买商品房子,搬进城里去住,成了半个城里人。
02饮食习惯
白庄人们最喜爱的饭食-面条
白庄人们最爱吃的饭食就是面条,每个家庭每天都要吃一顿面条,每天不吃一顿面条是不行的。面条有汤面条、捞面条、蒸面条、包括面片等。
自古以来白庄人们吃面条都是手擀面条,每个家庭都有案板桌,也叫擀面桌,把小麦面兑水和成半软面团,家庭主妇用擀面杖在做饭的桌子上反复擀面,擀成薄面片,撒上面防止粘在一起,把大面片按四指宽叠在一起,用菜刀切开,切的窄的是面条,宽的就是面片。家庭主妇天天都要擀面条,非常辛苦。
街上也有面条铺,用大型机器轧面条,轧好的面条搭在小棍子上挂在外面晾晒,晒干之后截成七八寸长用白纸封成一斤一封,也叫“一嘴”,我们这里称之为“挂面”。

20世纪80年代以前挂面条在本地属于比较高级的食品,一般人是吃不起挂面的,只有生孩子的妇女在月子里才能够吃上挂面。
2000年以后这样的面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喜欢食用,比较有名气的有想念牌、龙须面等等。
20世纪80年代社会上出现了手摇式面条机,吃面条就方便多了。做饭的时候需要先和面轧面条。轧面条的面不能和得湿了,湿面轧面条太软了,轧出来不好。
1990年之后,出现了电动面条机,轧面条就更方便了。电动面条机代替手摇式面条机,白庄人民吃面条就更方便了。很快在白庄普及,把家庭妇女从擀面条的劳累中解放出来。
窝窝头:馍的一种,将发好的红薯面用手捏成圆锥状,馍顶尖圆,馍底凹窝,放锅内蒸熟。它是过去民间粗粮的习惯吃法。白庄的人们吃黑窝窝沾捣碎的辣椒,别有一番风味。也有用玉米糁掺红薯面做的。因窝窝头放凉了比较硬,所以白庄的人们趣称“砸死狗”。

包子:馍的一种。有豆包和菜包之分,即在馍中包入豆馅或菜馅而成。豆包子:将绿豆或豇豆加红枣煮烂,拌入适量的砂糖,做成球状,将发好的红薯面或白面擀成一个个小圆片(也可用手捏),包入豆馅,蒸熟即成;菜包子:其做法同豆包子,因其内包的馅是菜,故名。它有荤、素馅之分。豆包、菜包是南阳民间喜爱的一种食品。
卷煎:亦称菜蟒、菜卷儿。将和好的面擀成薄面片儿,摊上调好的菜馅,从一边卷起成卷煎,两手各执一端往中间挤,放入锅内蒸熟。因表皮起皱,类似蟒身,故又名菜蟒。
菜盒:将两层圆面叶夹菜,捏边后炕熟即成。
煎饼:面糊加入鸡蛋、盐、葱花、五香粉等,在锅内刷油烙成。摊煎饼以绿豆面最佳,白面次之。

水煎饼:
在摊煎饼时最后一张快熟的时候把开水倒进锅里,再把调好的面糊在锅里搅合匀,放上用盐腌好的葱花。
花卷馍:馍的一种,是粗细粮混合吃的一种馍,用料有红薯面、高粱面或白面。把发好的白面擀成圆片,上面摊上发好的高粱面或红薯面,从一边卷起成粗条状,然后切成一个个大小适度的馍。因切面成条状花纹,故称花卷;又因其花纹如狐狸头上的花纹,故又有狐狸头馍的别称。

油烙馍:烙馍的一种。先将和好的白面擀成圆片,上放香油、盐、五香粉、葱花,从一边卷成条状后,再从一头盘成圆锥状,压平后擀成圆片,放入锅内烙熟,烙时要翻几次。此法烙成的馍成一圈一圈的螺旋状,也称油旋馍。此馍吃起来外焦里软,咸香可口,是一种人人喜爱的特色食品。如今苗店胡辣汤店里经常出售这种油烙馍。
馄饨:用很薄的面皮包肉馅儿,用水煮食之,汤内可放青菜、海带丝。馄饨的汤很讲究,要汤清味鲜。
扁食:一种面食,亦称饺子。将白面和好擀成薄薄的圆片(或切成梯形面片),包上馅后下锅煮熟,捞出即成。有荤馅饺子和素馅饺子之分,放肉的馅成荤馅,不放肉的馅叫素馅。做饺子馅的原料有多种,如萝卜、白菜、韭菜、豆腐、鸡蛋等。它是城乡人民爱吃的一种特色食品。
米饭:小米蒸的叫“小米干饭”,稻米蒸的叫“大米干饭”,稻米加绿豆蒸的叫“二米饭”,高粱米蒸的叫“桃秫干饭”,玉米粒蒸(或煮)的叫“包谷糁干饭”。
大锅菜:也叫杂烩汤,既当饭又是菜,合二为一,吃起来省事。以杂为特点,主要用料有肉、粉条、白菜、萝卜、豆腐等,随意而为,没有严格的规定。这种汤做起来省事,是过去农村过年时必吃的一种菜。
过去以粗粮为主,“红薯干,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现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粗粮细做,在民间已成为一种美食享受。

白庄的代销点和卫生所
白庄代销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老沟里张坤发在河东利用第九组仓库开办代销点。河西白金发在本家开办代销点。另有李章发、李天付、刘玉春、杨正有、杨正锁、李道山、李新奇、贺来顺、刘兴占、杨正全等人先后开办代销点。白金发代销点最早、时间最长,至今仍然兴盛。

卫生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白庄杨恒昌开始在白庄行医,开办诊所。直至1998年杨恒昌96岁去世,行医六十余年。此后传人是杨正坤、杨正顺。杨正顺至今仍然行医。白玉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老贺庄大队卫生所上班,另有李道林、刘玉忠、白金平先后行医开办卫生点。

饭店:村里有杨正全饭店开办最早,随后刘金星开办“金龙湾饭店”。村里人家有各种客人都到岗上饭店,方便实惠,服务人民。

未完待续



目录
一、村落概况
二、白庄的来历
三、白氏姓氏文化
四、白庄的历史沿革
五、白庄历任村干部
六、白庄农业生产
七、白庄的文化教育
八、白庄的生活情况
九、白庄的风俗介绍
十、白庄出土的文物
十一、白庄的新貌


作者简介:

白金海,苗店老魏庄村白庄人,苗店中学优秀教师。写作的《山菊花》在南阳日报发表,还有通讯报道《不让一个孩子辍学》《农民文化周》等,三十多年潜心研究远古神话,创作神话小说《大禹治水》,已经完成初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杞县地名志之高阳地名简介(六)
家乡的味道
白金是什么身份
儿媳住楼房,公婆住傍边的瓦房,住的近老了照顾方便些,灿友们这样子住是最好
深圳这样的房子房租最低,我感慨:家里有楼房不住,来这儿住瓦房
才知道,住楼房保存红薯这么简单,放半年不烂不发芽,越放还越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