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为“吃货”,没见过这些文物,会不好意思的

随着疫情的逐渐退散

各地的博物馆也逐步恢复开放

你有没有计划去逛一逛?

毕竟不少朋友都从中发现了文物不为人知的一面

从而让远古文物“活”过来

活生生的成了——表情包

汉代巴蜀地区的陶俑各式笑容魔性配文萌翻一众网友

还有一些人

比如传说中的“吃货们”

每当走进了博物馆,发出灵魂N连问:

嗯……这东西用来——

铜簠(fǔ) |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

那些是用来——

“蘸酱的?”

“烫毛肚的?”

“煎鸡蛋的?”

今天,我们就以吃货的方式

来说一说这些青铜器

现代人觉得高高在上,庄严肃穆的文物

一开始,不过是人们用来

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罢了

现如今,在中国许多地方

火锅一直为人们所钟爱

“火锅”从做法上来说其实跟“煮”颇为类似

它也的确是由这种原始烹饪形式演化而来

早在一万多年前,人们一发明出陶器

便开始用陶盆、陶钵来煮食物吃

后来炊具有了精细分工:

蒸食物的叫“甑”,煮食物的则叫“鼎”

青铜器出现后,铜鼎成为最高档的炊具

人们在宴席上,把肉块投入其中

煮熟后捞出分食

而鼎也被后人视作火锅的始祖

后来,随着中国“礼制”建设

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转为传国重器

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征九州

图为藏于郑州博物馆  兽面纹铜方鼎

鼎是礼器中的大类

古代社会曾被用来“明尊卑,别上下”

是统治阶级划分等级和权力的标志

过去常说“宗庙将废,九鼎将迁”

其实就是把鼎当成国家政权的象征

所以,后世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刚刚被发明的时候

除了煮肉,煮粥也是它重要的功能之一

当今河南以东、以南地区多用鼎

(考古学称“鼎文化区”)

以西以北多用鬲

鬲,跟鼎长得有点像

而且两者都是用来煮食物的

都有三足的,所以常常容易搞混

但“鬲”最大的特点就是——

袋状的空足,人称“袋形足”(鼎则实足)

夔龍獸帶紋鬲

另外,可用来煮食的还有

无腿的釜(要靠三足支架加热)

兽面纹釜(fu),河南安阳高楼庄出土

鼎后来升格为礼器、重器

成为权力的象征

而鬲和釜则担当了更多的使用功能

为人类煮粥蒸饭

不过,在商代晚期以后

鬲袋腹逐渐蜕化

演变为盛粥器,并饰有精美花纹

中国人喜吃五谷粒食

从人类学角度讲

先民放弃猎食,转为农耕

其实不算特别经济的事

你想,打完猎,吃肉只需要一团火

而农耕却要历经收割、脱壳

与水混合煮食比例还要恰当

否则吃不饱或者不易消化

有了煮东西的鼎、鬲(lì)后

暂时解决了部分问题

但新问题又来了——

煮,不容易控制水量,怎么办?

先民们发现如果将陶碗底部穿出几个空洞

制成甑(zèng)

再将甑里盛上已经泡过水的米、豆

并放在鬲口以上

鬲中水开,蒸汽升腾,加热甑里的食物

诞生了最早的组合蒸具——甗(yǎn)

西周晚期 青铜圆涡兽泥纹甗

甗共由两部分组成:

上半部分是甑(zèng),也就是笼屉

用来放置被蒸的食物

底部有许多透气的小孔——

陶甑,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下半部分是鬲(lì),用于盛水

相当于现在的汤锅:

饕餮纹鬲,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甑跟鬲组合在一起就叫甗,

有连体的,也有分体的:

四蛇饰(分体式)甗,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有了它以后,我们祖先才做出了

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

有时还嫌一个蒸锅太慢

同时用三个一起蒸

1976年,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妇好墓里

出土了一套前所未见的、神似煤气灶的复合炊具

考古学家们将其命名为“三联甗(yǎn)”

商,妇好三联甗(yǎn),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套可以同时蒸煮多种食物的妇好三联甗

不仅实用性强,颜值也很高——

每个甑的甑耳都是圆雕兽头的模样

甗口是两组聚首相对的夔(kuí)龙

龙和兽刻画得都威风凛凛:

簋簠盨敦

提到“盛饭”你能想起啥?

没错,碗!

簋,一种盛食器,相当于现在的大碗

除了盛“饭”

在商周时期,簋还是相当重要的礼器

特别是西周时期

簋与列鼎制度一样经常以偶数与奇数的鼎

配合使用于祭祀和宴飨中

我们从一些文献中看到

“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

“大夫五鼎四簋”等说法

西周“疒興”簋

同为盛食物的器皿,“簠”(fu三声)

蟠虺紋簠

它的功用也类似“大碗”的簋,盛黍稷

区别在于造型:一圆,一方

如果说簋就“大圆碗”,那簠就是“大方碗”

”椭圆“的盛食物器具,盨:

盨是由圈足的簋发展而来的,用途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盨的基本形体呈椭方

它的盖子也是可以放盛食物:

铜盨 西周中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盛食器,还有敦:

敦是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

不过,有文献记载中簋与敦没啥分别

在宋代以来的金石图录

也把簋称为敦,将敦称为鼎

敦与它们最大的区别就是:

它的盖与器合在一起是个球体

但是也有上下不完全对称的情况出现

敦、簋、簠、盨属于较常见的盛食器

装已经蒸煮好了的黍稷食物

它们大多有盖,这是由于黍稷尚温的缘故

豆,用来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

这类器物最早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

盛行于商周时,豆也是礼器的一种

以偶数组合使用,出现于商晚期

春秋晚期  夔龍紋蓋豆 山西太原趙卿墓

上图春秋晚期的“豆”,又称高足盘

隋朝以前人们称它为豆

隋朝以后人们才称它为高足盘

后来,高足盘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慢慢发展出现适合在高餐桌上的平足盘

它们后世也作礼器使用

发展到现在它作用依然没有改变

成为现在家族或是大型祭祀时

盛放点心的专属

来源:文博河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啦噜!“吃货”记这些文物也太太太容易了
古代吃货的智慧(食器篇)
对于吃货的你,这些青铜食器都认识吗?网友;字我都不认识
饕餮盛筵 国之重器
西周吃货用过的青铜器
不怕吃货有文化!就怕吃货会画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