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厚积薄发 大作晚成 -知名作家郑长春其人其文
日前,河南南阳籍知名青年作家郑长春历经十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青台镇》,由四川民族出版社重磅推出。
这是一部研究和展现中原风土人情的厚重之作,全书44万字,53个章节,以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为依据,以中国传统民俗故事为主要载体,生动叙述了豫南古镇青台,自清朝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到民国抗日战争百年间,两个家族、三个兄弟的四世情仇。小说围绕着“青台镇”的百年风云,通过上百位形形色色、性格鲜明、命运不同的人物,在官场、情场、商场、战场上的激烈争斗,以现实主义的冷峻,洞透了这块古老大地的精神内核,故事可歌可泣,情节跌宕起伏,结局惊世骇俗,具有深刻的批判力度和强大的警示意义。
( 青台镇,现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李店镇境内)


厚积薄发  大作晚成

——知名作家郑长春其人其文

李明清

这些年,郑长春在工作之余,一直保持着低调的勤奋在默默笔耕,先后出版了散文集《激情碰撞》《古镇遗梦》《赊店物语》,又有洋洋四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青台镇》问世。这在文学日益边缘化的今天,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三十年前,郑长春还是豫南古镇——青台镇一中的一名中学生,经过三十年并非自觉的生活磨砺和随机式的文学积累,自十五岁发表第一篇文章起,一发而不可收,先在《作文指导报》《作文周刊》《全国优秀作文选》《南阳日报》《南阳晚报》《西安日报》,进而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中国作家》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1000多篇(首),总计600多万字。――也许这样介绍郑长春,还无法挂上“传奇”二字,他只不过是文学豫军乃至全国中青年作家中有实力的一个。

故乡是记忆的源头和灵魂的深处。多年来,郑长春以细腻的笔触,以大量的篇章,为读者展现了滋养终身的童年梦忆与故乡的风土人情,并从中审视着时代变化和精神内核,抒发着留恋与乡愁,以引发读者的思考:乡野一定要留得住青山绿水,系得住浓浓乡愁。

中原历史风情小说《青台镇》,展现了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至抗日战争的百年风云,期间历经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清帝退位、民国成立、军阀混战、红枪会兴起、抗日战争等,记录了新旧交替时期一个座古镇、两个家族、三个兄弟、四世恩怨的曲折经历,充分表现了社会文明向前发展的艰难过程及其强大生命力,也揭示了一切愚昧落后势力必然灭亡的命运。

郑长春站在深度思考和广度阅览的高度,从现代乡土文化与世俗文化的视野融合方面,做出了自己独特的探索,展示了社会问题小说写作的另一种可能性。在这部作品里,他给大家讲述了乡镇如何借助历史的发展规律,来解读潜藏在底层社会的人性密码。可以说,这是一幅中原风物版图上的根性百态,通过大气盘旋的戏剧化情节,在历史与人性的交汇处,挖掘出那些深埋土地里不易被人看到的记忆刻痕,从而成为解读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特质的重要作品,具有社会百科全书式的意义。青台镇,从此将以一个极具丰富性和典型性的地域符号将载入文学史册。

功夫在书外,精神在字里。郑长春创作的经典之处就在小说上。

文学就是这样,读者和文坛只愿意记住那些顶尖的东西。尽管郑长春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影响力不能算小,但人们记住他的,是因为小说。这也难怪,三十年隐忍笔耕,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由点点滴滴到浩浩荡荡,他使乡镇历史风情小说成为洋洋大观,累积成巨著,获得无可争议的成功。看得出,他在对古典文学,尤其是古镇民俗小说传统的参悟和承继的基础上,创新了当代小说的内容和形式,提升了小说的文学含量,扩大了小说在读者中的影响,应当说,郑长春代表了当代中国乡镇民俗小说的创作成就,也是当代乡镇民俗小说的代表性作家。

郑长春之所以对小说锲而不舍,植根于他对小说的深刻文体意识。他是乡镇民俗历史小说的觉悟者。他早早地看到了乡镇民俗小说独有的文学功能与不可低估的独立价值。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规律和方法;一斑窥豹,滴水现太阳,更是文学反映世界的规律和方法。毫无疑问,郑长春在小说中看到了“大”。

郑长春之所以在乡镇民俗小说创作上受到瞩目,主要是得力于他的厚积薄发,在于他对文学资源的独具慧眼。对家乡豫南大地,对宛东古镇青台,他从创作之初就认定是祖宗留下的文学宝库,得天独厚的精神富矿。过去,有些人把小说创作叫选择题材、寻找素材、总结规律,这是不全面的。其实,它是全面的资源整合。青台镇,这个历史上有名的兵家必争之地,为郑长春的大部头创作准备好了一切:故事、人物、氛围、语言……应有尽有,俯拾皆是。还有他浸润沉潜其中的感觉,将青台人物故事诉之于小说,如从大山上取石伐木,如从江河里舀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也许,这个“公开的秘密”,不少人都已看到,而郑长春早就动了深度开发的心思。于是,他一边打造文学作品,一边长远谋划理想。从十五岁开始发表第一篇文章起,到如今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他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实地考察和史料搜集,以小说的形式一块一块垒成了文学的艺术长廊,使青台古镇成为中原乃至中国的文化符号。

作为文学家的郑长春,除了有一双慧眼,更有一颗慧心。他一往情深精雕细琢的是人。郑长春的小说是可以当《史记》读,当《世说新语》《聊斋志异》看的。就《青台镇》和《古镇遗梦》来说,前者以写人为主,后者以写物为主,两者合起来可称乡村社会的“百科全书”,也可看作是底层群体的“百姓列传”。因此,郑长春的小说,整体来看就是卷帙浩繁的百姓列传。中国的二十四史有大量篇幅是人物列传,但基本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没有老百姓的。郑长春写的是“民间版的史记”,是“中原人的列传”。郑长春目中有人,心中有人,笔下有人,与其说他的作品是以故事为中心,不如说他的小说是以人物为中心的。《青台镇》共有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个行业、各色人等和各个不同时代、各种不同性格命运的数百个人物,全面深刻地表现出作家对世道人心的洞察,对世俗人情的体悟,不仅具有历史阶段的鲜明特征,而且留下具有人文含量的可以穿越时空的关于人性的一些永恒版本。

就文学艺术的难易程度而言,小说更需要作家呕心沥血成为妙手。创作中,郑长春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小说对作家实力、功力等综合素质的挑战,小说因其“以小见大”而无法藏拙,不给粗疏留下空间,因其数量大又必须避免重复,因而不仅选材要刁钻,布局要出人意料,语言要像鸡汤一样有味道,一石三鸟,意趣横生,对细节精雕细刻,以一二动作或片言只语突显人物性格,笔简神肖,即事见人,着墨不多,而一代人物,百年风尚,历历如睹,最终在艺术长廊里留下人物的脚步声,让读者难以忘掉。

这些正是郑长春追求的目标。他正是按这个高目标一篇篇书写,一步步进展。既吸取古代名家文士传统写法的长处,又从自己的感悟和表现对象的需要出发,独出心裁,不拘成规,率意成新。在作品数量上创纪录的同时,在艺术上也日臻成熟,佳作纷至沓来,一些故事情节成为当地民间传诵的经典。

郑长春小说创作的成功,为以文为生、以文名世的探索者留下诸多启示。在自己的经历和视野的基础上,发现选定适宜自己开发的文学资源以后,还要选择适合发挥自己才情的文体,然后是坚忍不拔,力求做大,同时做到尽善尽美,达到极致,做成“品牌”,做成“王道”。

郑长春小说中最有力量的就是这样在奇人奇事的叙述中,透露一种民族的精神,折射着一种深刻的历史缩影、精神内涵和人生趣味,其小说创作笔法,显然得益于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充分研学和领悟,因此“有容乃大”,显得有咀嚼,极精粹。实际上,他的小说创作,与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红高粱》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所追求和玩味的,实际上都是在营造“有意味的形式”,也即把内容与形式一体化,追求构思与表达的内在契合。

以史为镜,可知兴衰;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以《青台镇》为镜,可知人间冷暖。

在《青台镇》的后记中,郑长春说:“这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面对它,就好像它是我的初恋女友,我什么最好的都想给它,所以,在布局谋篇和行文造句方面就显得特别谨慎,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达到极致。”

 也许,这就是《青台镇》深受读者热捧的的隐秘。

作者简介:

李明清,北京媒体记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一部乡村振兴的寻根之作
知名作家郑长春长篇小说《青台镇》出版
《青台镇》引发的的文化思考
中国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现代小说,当代小说,当代文学,当代作家,现代作家:小说世界
高考文学常识详注:含全国真题整理(外国部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