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童年趣事/ 张春雨】看戏

身在异乡,常有人问我老家哪里,我说河南,对方往往瞪大眼睛:豫剧!再问河南哪儿呀,有时候我反问他们“内乡宛梆知道吗?”若答得上来,说明与我大南阳有渊源,否则顶多算个“梨园春”的粉丝罢了。

豫剧因为戏词和唱腔干脆流利,旋律欢快优美而广为人知,广为传唱。作为最大的地方戏,半个中国都有豫剧团,民间戏班子和戏迷不计其数,从分布看,属典型的农村包围城市。文革时庄上有戏班,父辈那个年龄的青年都上过戏台,庄西头廷和大伯长得白净,常主演旦角,但唱的是现代新戏。破四旧把封建思想和戏箱戏装一起烧了,只能唱《红灯记》、《沙家浜》的豫剧版本,而《打金枝》、《下陈州》这些老戏只能跟自由言论一样憋在肚里。宛梆、道情、越调、曲子、花鼓、二簧都躲在角落瑟瑟发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人们又试摸着唱传统戏,演员、老戏又和农村经济一起恢复了元气。

小的时候没有电视、手机和互联网,大人也没地方打工去,庄稼汉农闲最高端享受就是看戏,春上或者隆冬,有威望者、有喜事者、资深戏迷都有可能张罗起戏。他们去附近乡村戏班子联络并邀请来庄上唱戏,谈妥条件和要求,这个过程就是写戏。人们兴高采烈,抓紧套车叫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回来看戏。戏班子来的前一天,写戏的满庄找树骨碌、门板、麻绳、梯子等搭戏台子的物件,后半晌戏台子搭起来了,戏班子的车也来了,在戏台顶蒙上遮阳遮雨帆布棚,戏箱一个一个抬到戏台子后场,戏子也来了,分散到各家各户去,吃百家饭。每天前半晌排练,在一个空旷的打麦场里,兵将娃们一个个排队打侧旋,刀马旦和武生拿着刀枪棍棒一阵厮杀,团长一一说戏,除了不穿披挂不化妆,其他跟表演时一模一样。

后半晌,好戏开场了。台上挥汗如雨,高唱低吟,锣鼓家伙铿锵激昂,打斗难解难分。台下看戏的面带会心的微笑,轻摇蒲扇,手巾汗香浓郁。喝罢汤,夜场人声鼎沸,附近十里八乡戏迷如约而至,比后半晌人更多,有坐的,有站的,有圪蹴的,还有趴麦秸垛和上树的。个子低的钻到戏台子侧旁,视力好的远观,实在看不见的只有听戏,和着弦子摇头晃脑,以便发挥充分的想象。年纪大的,坐椅子上抽着旱烟,双眼微闭,半梦半醒享受戏曲人生。庄上供电不及时,戏班子唱夜戏常用的是气灯,底部铁壶里装几块电石,兑上水,壶侧有个微型打气筒,隔一会儿灯不亮了,剧务上来把灯取下,提着那打气筒呼呼打气。煞戏了,观众不愿离席,传统习惯戏班子要唱“找出”,再找一出小戏或片段,以飨观众深夜作陪,有时是武戏,有时是文戏,有时是老生独唱,就是郭德刚的所谓返场。

小孩没长性,不过看看黑头激昂的高腔,花旦华丽的扮相,小丑搞怪的倒焦儿。我喜欢圪蹴在戏台子一角,便于看清他们的一举一动,还有伴奏的锣鼓家伙咋发声。有时钻到后场,看旦角和黑头咋化妆。重要的角色都是一人一箱,有人伺候,刚入行的跑龙套,伺候主角。红脸和老生带胡子,胡子粘在铁丝上,前面咯住牙叉骨,两侧挂到耳根上,还要噘噘嘴,调整到得劲为止。胡子也是角色经常摆弄的道具,演出时不时用手捋来捋去,有时还用手从下面托起来,或是捋向一侧,并及时向前跨上一步,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须生,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回看徐帆主演的电影《鸡犬不宁》。遇着老生慢条斯理或者老旦青衣如泣如诉,小孩就睡了。更小一点的孩童,既不看戏,也不看热闹,更不睡觉,开场不大一会儿就要回家,而戏正唱在要害处,解决的办法是相互妥协,由家人带到戏场外买零食维持和平。卖花喜糖的最多,其次是花生、葵花籽、苞谷筒、炸苞谷花,苹果、桔子最少。花喜糖现在市面上少了,主料是膨化大米,加各色糖稀,用模子压成不同颜色的圆球,棉线穿串,九至十一个一串,有大球小球之分,大的2分或5分一个,小的一毛一串。卖花生和葵花籽的把炒货拢成堆,看见小孩就喊“焦罗深儿、葵花籽儿啦!”。炸苞谷花的不用叫卖,手套擦了苞谷花机铁肚盖口,倒进去一小茶缸苞谷籽儿,合上盖卡紧,再绞紧丝杠,正反向旋转炉架上滚动的铁肚,受热均匀。焦炭无烟,随着风箱手柄推拉,通红的火苗贪婪地舔着苞谷花机的铁肚皮,压力表指针指到位,停止推拉风箱,把铁肚从炉架上取下,铁盖端伸进硬质洋铁桶做的容器,容器尾部一般使白布袋延长。右脚踏紧铁肚,右手用加长套筒做杠杆,瞬间压开铁肚盖,“嗙”地一声巨响,伴随一哨白气,爆米花生成。高温高压下的苞谷籽儿突然被释放,自暴自弃,完成涅槃,产生新的生命循环。苹果和桔子等水果非本地出产,物以稀为贵,只有家里条件好的才肯给孩子买。

有一天喝罢汤,戏照常开演,我钻进戏台子入将一侧演奏席,光听说“老鳖嗡”,凑近了看,是一件大型弦乐器,营造低音,大概是用来产生厚重共鸣效果,别的孩子也来看稀奇,熙熙攘攘,拥挤不堪。小叔把我拉到一边,悄悄地说,“想吃苹果不想?想吃跟我走,你圪蹴苹果摊儿前边,光挑,白买。”我将信将疑,是不是要顺人家苹果?要顺东西我可不干。“你挑你的,啥也白管,不碍你事。”锣鼓家伙铿锵如旧,梆子节奏明快,一气呵成的唱腔干净利索,所以河南人脾气有时候很急,大概是受豫剧影响至深。“你这娃儿整啥哩,镇大一点儿不学好!”卖苹果的霍然站起,指着小叔痛骂。“你这娃儿也不中!”我果然一念之差沦为同伙,被他肯定地下了结论,觉得那双黑眼无限严厉地射向我,后背发凉,股膝酸软,恨不得钻天入地,逃避这无边无际、无休无止的羞辱,人在囧途,慌不择路,低头无限羞愧地逃走,心里只想着可白叫旁人看见。走出几十步,小叔麻利爬上一棵洋槐树,坐到老末股上,叫我也上树。偷鸡不成蚀把米,别无选择,只好一条道走到黑,反正已经学坏了,捉摸着万一被家里知道会不会挨打,一边想,一边就幻觉屁股刺疼。“呶,拿着,吃吧,鞋儿好,瞅你吓哩!”小叔递给我半个苹果,我犹豫着接了过来,啃了一小口,汁液鲜美,酸甜可口,触电般瞬达全身,所有的不安和烦恼转眼就烟消云散,戏台子上咿咿呀呀正唱到好处。

三十多年过去了,庄上已经很少起戏,人们各自忙于生计,无暇他顾。专业剧团、起会时飙戏的那些不同剧种戏班子,也随大学生不包分配的大潮逐步瓦解,改唱红白喜事、包间雅座去了。偶尔,还能隔着车窗看到集镇道旁一闪而过的戏台子和熟悉的场景,观众寥寥,溃不成军。晚上散步,公园一角也还有拖着劈劈啦啦音箱顾影自怜的爱好者天马行空地释放自我。如今,尽可以冷暖恒温地坐在干净宽敞的客厅里,或者大剧院的某个角落,恣意观赏自己喜欢的剧目,分辨合奏乐器的高低音准,谈论着张火丁们的流派唱腔,充作高雅上流,童年时看戏的热切渴望与巨大满足却一去不复返了。生活没有了参与感,也就失去了存在感。我不止一次地想,是我们必须顺应时代,还是时代必须顺应我们?

2018年8月19日大雨,于烟台至济南高铁上。

作者张春雨,笔名时雨普降,男,45岁,社旗县兴隆镇马庄人。88年、89年乡中三一班毕业两次。理工科出身,受马爱杰、向广兰、梁同勋、王学章诸老师影响偶尔读读文学杂志,听听国学讲座。爱好吹牛,好为人师。现供职于某垂直管理机构驻鲁单位,居济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慈 禧 看 戏
那些年你和TA一起看过的戏
戏班小生惨遭无头案(今古奇案)
苟亚菲:戏里戏外总关情
戏心‖文/风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