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谢来法·乡情水韵|| 盐民小调

盐民小调

文/谢来法

      我国民间歌谣源远流长,盐民小调就是在民间歌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旧社会,盐民亦称灶民、灶丁、盐丁等,处在社会最底层。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所产生的歌谣小调大多随口而出,直率地表达了他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有着短小精干,通俗自然,粗犷朴实的文化特点。其描写现实、反映现实口语化的艺术风格,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鲜明性和感染力,充分展现了盐民们的创造才能。

      早在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上古时期,就有“宿沙瞿子善煮海,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其盐利”的传说。春秋时出现了“阳春农事方作息,樵薪煮沸水为盐”的盐事歌谣。到了西汉时,“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等歌谣开始广为流传。较早以盐民为载体,反映盐民生活的歌谣小调当数宋代著名词人柳永的《煮海歌》。

      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丝夫无耕。
       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输征。
       年年春潮涌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
          
       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
       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
       煮海之民何苦心,安德母富子不贫。

       柳永当过余杭令、盐场大使,他关心民疾,对盐民生活了解颇深。故采用通俗易懂的里巷俚语,细腻地刻画了盐民生存的艰辛,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开了诗歌与民谣相结合的先河。

       受《煮海歉》的影响,清代盐民诗人吴嘉纪因常年蛰住盐场,目睹灶民裸着上身,光头赤足,刮泥吸卤,在烈日炎炎的酷暑中煎煮熬盐,佝偻如啄,变垢面形,感同身受,写出了烈火比暑热还要难熬的《白头灶户低草屋》。

           白头灶户低草屋,六月煎盐烈火旁;

           走出门前炎热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随着历史的变迁,海盐生产也从煎盐发展到天日晒盐。盐民们隅居地广人稀的海边,在荒芜萧疏的不毛之地世服劳役之苦。一首《四季不开花》形象地道出了盐民们生存环境的恶劣和苍凉。

               一去二三里,盐圩四五家;

               潮来水汪汪,潮去冒白霜;

               楼台无一座,四季不开花。

       尽管盐民身受斥卤潮湿之浸,但为生计所迫,还得拼死拼活“午夜即起,营营朝朝,夜以继日,劳作不息。”过着吃糠咽莱,啼叽号寒的苦日子。诗人王宏远在《盐丁叹》中,如泣如诉,用近似打油诗的歌谣,把盐民穷困潦倒,浑浑噩噩,充满血泪的非人生活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天雨盐丁愁,天晴盐丁苦。

            烈日来往盐池中,赤脚蓬头衣褴褛。

            斥卤满地踏霜花,卤气侵肌裂满肤。

            晒盐朝出暮始归,归来老室空环睹。

            破釜鱼泔炊蛎旁,更采枯蓬连汤煮。

            糠秕野菜来充饥,食罢相看泪如雨。

            盐丁苦,盐丁苦,凭谁说与辛苦多,

            呜呼!凭谁说与辛苦多。

       盐民生活如此艰难困苦,繁重的劳动负荷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其中“盘卤”戽水的活最累。《戽水谣》小调唱到:

           戽水斗子柳编成,两边系上四根绳;

           一人两根对面站,弯腰直腰忙不停;

           砖头卤塘底儿深,塘塘都靠手来拧;

           一斗水重五拾斤,累得腰疼头发昏;

           一年四季戽到头,夏伴烈日夜伴星;

           偏北冷风刺骨寒,水斗一扬满身咸。

      劳役之重,生活之苦,并没有磨灭盐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希望有个好年景,好收成,过上丰衣足食的富裕生活。《八卦滩》歌谣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一条圩子七八家,四角棱棱八分滩;
     青龙抬头盘香转,二虎把门鬼难开;
     怀中抱子廪屁滩,中间插花盐成山;
     八卦滩,乾坤间,元宝到家人平安。

      盐民们所追求的好日子只不过是一种奢望,一个难以实现的梦想。他们“岁不停日,所产之盐,不唯不丰,然所得之薪,不裹同食,时虞不足。”苛捐杂税,不堪重负,灶民食不饱人,唯居不安。一首《过新年》道出了盐民生活的困难和窘迫。

               一年十二月,月月都受憋;

               腊月憋得紧,紧紧巴巴过新年。

       旧社会,盐民家徒四壁,“大抵只有茅屋一间,弯不盈身,一家老小团坐其中。丰岁食玉米,欠以盐蒿充饥。”哪有余钱去谈婚论嫁,不少人穷得只好打一辈子光棍。《有女莫嫁歌》道尽了盐民的辛酸与无赖。

           有女莫嫁盐圩里,赤膊墨面一身泥;

           有女莫嫁穷灶民,风吹日晒遭雨淋;

           有女莫嫁盐滩上,卤腿卤脚卤衣裳;

           有女莫进灶户门,缺吃少穿住破棚。

       1939年,日寇侵占盐场,烧杀抢掠,蹂躏百姓。农历7月16又遭海潮浩劫,天灾人祸,竞相胁迫,盐民们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上大潮》直接描写了那场给盐民带来的灭顶之灾。

              三九年,起风暴,七月十六上大潮;

              连刮三天东北风,“兄弟仨”齐来到;

              大盐廪,连汤泡,丁头舍,全塌掉;

              淹死多少男和女,漂去多少老和少;

              呼天嚎地无人应,卖儿卖女去逃难。

   自从来了共产党、新四军,盐民翻身把歌唱。《麦糊饼,筋拽拽》小调,运用新旧社会两重天的对比,形象地描绘出盐民生活有了保障和改善的动人画面。

              国民党,真不好,灶民产盐吃不饱,

              一天三顿盐蒿草;

              共产党,真不坏,麦糊饼,筋拽拽,

              不吃不吃两大块。

       解放之初,盐场广泛开展了“评良心”、“忆苦思甜”等运动,极大地提高了盐民的阶级觉悟。《评良心》表达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携手创造幸福生活的自豪感。

            能把良心评,才算好灶民;

            要想不受苦,拥护新政府;

            要想得太平,跟着新四军;

            军民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盐民歌谣小调植根在盐场大地的沃土上,文化底蕴丰厚敦实。在我国民间文学的百花园中,像一朵绚丽的奇葩,散发出浓郁的芳香和独特的乡土气息。作为海盐文化的宝贵遗产,盐民小调将与时代同行,与未来相望,在传承中不断得到新的弘扬和发展。

* 注:八卦滩有怀中抱子式、盘香转式、珍珠帘式等滩型,内部结构分大青龙、小青龙、大虎眼、二虎眼、廪屁滩、插花滩等。

作 家 简 介

 谢来法,1951年出生,大专学历。曾任《江苏盐业报》记者、编辑,灌东盐场宣传科长等职。连云港市摄影、书法、美术家协会会员。


编辑:崔纬纬    |    编审:唐树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清时期的山东盐业生产状况
盐城海盐博物馆导游词
钟永新·自流井研究系列:童锡祥自流井采盐方法调查记(2015)
论著短评 | 明代盐业经济研究
清代灶户的生产与生活(全文)
庵东盐民打称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