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质量定理:“差不多”就是差很多

我们的工作,都有一个可控的过程,都有一个预防的系统。

然而,我们常常还会因为一些毫不起眼的问题出错。

或许正因为不起眼,大家觉得无所谓,觉得只要差不多就好,这才导致了更加严重的问题出现。

很多人的工作准则都是“差不多”。

“差不多”就是当我们去做某件事的时候,可以出现某一百分比的不符合现象;

比如:当我们吃饭的时候,可以吃到头发;当我们做手术的时候,可以允许医生把好手当成坏手截掉;当我们回家的时候,可以走错家门;当我们领工资的时候,可以少领一两百元……

这样可以吗?显然不可以。

所以,我们必须采取行动。

这个行动 ,就是我们说的零缺陷的工作准则。

我想跟大家共享一篇文章,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这篇文章很短,但非常深刻。

大意是这样:

“ 差不多先生何许人也?他有眼睛,但是眼睛模糊;有胃口,但是味觉不好。

小学的时候,他妈妈让他买白糖,他买红糖。

问他为什么买红糖,他说都是糖,差不多;

上学的时候,先生问他,离北京最近的是陕西还是山西,他说是陕西。

先生说应该是山西,他说山西陕西不都差不多吗?

后来当他在一家当铺当伙计,因为他往往把十和千混为一谈,他的老板非常生气,每次应该是计千,他计十,老板恨不得炒他,他说不要急老板,十和千不就差一撇,差不多啊!

一次,老板让他去上海办货,应该是12点,他12点3分赶到时,车走了,他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列车不能12点3分再开。

他老的时候得了病,家人说应该请王医生看病,结果王医生出诊了,只有兽医牛医生在。他说医生都差不多,结果兽医给他来看病了。

最后兽医开错了药,差不多先生在临终之前,终于大彻大悟地想明白了,他断断续续地对家人说:“原来生和死也是差不多的,做人千万不要那么认真。”说完这句话他就咽气了。

等他死后,大家觉得这个人挺不错的,一辈子也算善良。

可想想来想去也不知道该怎么写他的吊唁词,最后大家觉得既然他做事圆滑事故,那就叫圆通大师吧!”

最后胡适先生笔锋一转,问这个人是谁。

其实这个人跟我们大家长得一样: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不高也不矮,不胖也不瘦,可男可女,他就是我们的兄弟,我们的姐妹,也是我们的朋友或是恋人,甚至是我们的父母,就活在我们中国人的血液里。

大家是不是觉得很深刻?

我看了一遍就记住了。

我建议你们对照一篇小文章一起看,文章的名字叫《质量》,讲的是一对德国制靴兄弟——盖斯勒兄弟在美国开店的事。

……那双轻便舞鞋精巧得不可言传;那双有翻沿的漆皮靴叫人看了垂涎欲滴;那双褐色的长统马靴闪着神奇的幽光,虽然是崭新的,倒想穿了一百年了。

这些事体闲了一切鞋的本质的典范,只有亲自见了靴的灵魂的人才做得出来……那时就已经对他们兄弟俩的尊严有了模糊而又强烈的感受 。

 ……他们做的靴子仿佛具有某种超时间的东西,非常耐穿,好像是把靴子的本质缝了进去。

——高尔斯华绥:《质量》

他们对待自己的工作、尤其是自己的产品那种执著而认真的态度令人感慨。

两相对比,非常震撼。

其实,看完差不多先生的故事,我也一直在想在我的身上有没有这样的问题?一定有。

我们的同事中有没有这个问题?

也有。

所以我们要慢慢地克服。

有这种思想的人,做事的时候没有办法认真完成,这是非常害人的。

我记得10年前有一次去重庆的飞机上,我拿起了一张报纸《经济日报》,头版上写着——难道我们连螺丝钉都拧不紧吗?

我当时看这题目很有意思。

讲的什么事呢?

大家知道,小浪底是我们国家的大型水电站,由世界银行贷款建成的。

组建者一部分是中国的工程师,另一部分是国外工程师。

什么原因让这个记者写出这个报道呢?

事情原本是这样的:

当年小浪底有六个机组,一到三是进口的,四到六是国产的。

当整个机组调试成功,开始发电的时候,四到六机组开始漏水了,不得不停工检修。

这意味着,每天要损失300万元,整个检修完要3个月的时间。

你们说要多少钱?

上亿元就没了。

尤其让他们感到吃惊和哭笑不得的是,最后的原因是什么?

螺丝没有上紧造成的。

这个故事让很多人感到辛酸。

螺丝没有上紧,这是什么概念?

比如,一个零件里需要6个螺丝,很多工人上完3个,就找不到了螺丝了,无所谓 ,差不多就好了;或者是在上螺丝的时候,螺丝垫没有了,不小心滑掉了,差不多就好了;按规定用4个螺丝把角的时候,该怎么做?按规定应该对角打,而不是按着顺时针或逆时针的顺序来。

但大家图方便,管它呢,就是顺着打的……所以写这篇文章的记者非常敏锐,他在文中说:“我们国家的大型企业,能够建这些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大型发电设备的企业,难道连螺丝钉都拧不紧吗?”很发人深省。

很多人都在敷衍工作,自己怎样做到零缺陷呢?

说到这里,我一直觉得中国人太聪明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我们积累了很多类似于厚黑学的智慧。

很多中国人跟老外在一起的时候,都觉得他们的智力不够,像傻瓜一样,但是投机取巧就代表聪明吗?

差不多就代表着简单省事吗?

在约翰·迪尔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下简称迪尔佳联)的一次经销商年会上,记者问及刘镜辉实施“零缺陷”战略构想的目的时,他这样回答:“在国内许多企业员工的意识中,凡事‘差不多’、‘过得去就行了’的思想大行其道。

然而对于想追求一流品质、立志做世界级企业的公司来说,这种观念无疑是企业发展的大敌。所以,我们有必要在企业里进行一场质量革命。”

“我们团队已经不能忍受次品,更进一步认识到只有采取行动才能改进组织状况。”

刘镜辉道出了管理层的决心。

而要保证战略的顺利实施、达到决策者的预期值,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规范可行的规章制度。

为此,公司请来克劳士比学院的顾问给企业中层以上的干部进行培训。

从那时起,各个部门不论多忙,每周至少保证一个小时的培训时间。

而且,公司领导要求,越是在忙的情况下越要加强培训和学习,学以致用嘛!

在制造业中,20%的营业收入被用在对做错产品的修补上,服务业则把35%的运营成本花在做错事又重新再做上面。

究其原因,无非是企业领导者没有认识到不符合要求的代价有多大,不肯重视问题的根源。

如果采取事先防治错误的质量管理体系,那么只需投入少量费用用以教育、培训员工及调整工作程序,就将为企业省下大笔资金。

所以,在一开始就把产品的不合格因素消灭掉、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显得那么重要。

通过质量教育和学习,整个公司的面貌焕然一新。

这种变化是全体成员都能切身感受到的。

过去,有些员工即使看到产品有缺陷也不吭声,不合格的产品往往很容易进入下道工序。而现在,质量协调员收到的报告次数明显增多。

有件事让他很感动:25台出口到俄罗斯的收获机在装机后发现摆环箱漏油,员工发现后第一时间上报,经过紧张的排查问题得到了解决。

从这件小事上,他看到了员工对质量的细察。

很多企业的生产部门与质量检测部门之间矛盾很深——生产部门要出货,质量部门却不断“挑毛病”,特别在销售旺季,这种矛盾甚至会变得很尖锐。

而现在,企业各部门都很重视质量,质管部的杨部长称他们终于可以一律按规则办事,不必为生产部门的各种“走后门”有要求头疼了。

质量教育在企业随后的麦收过程中也体现出其“威力”。

过去,迪尔佳联需要往一个地区派遣很多售后人员,为用户解答、维修,而现在,往往一个员工就能应对了。

如此一来,企业节省了大笔的交通、维修、配件费用。

更重要的是,迪尔佳联收获机在用户心口的口碑大为提高。

杨部长对记者感叹:“这个模式真好啊!”

拒绝“差不多”的工作标准,凡事做到精益求精,如此一来,市场反馈回来的收益必定是客观的。

可见,“差不多”并不是一项省事的标准,它不是糊弄别人,而是糊弄自己。

翻开人类社会的所有灾难史,你会发现,引起所有灾难的最初原因都是意见很小的事情,这毫不奇怪。

-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提高员工零缺陷质量意识?
5S-要细节决定成败还是“差不多”?
全员参与,做好“三不”“三确认”
海尔集团“OEC” 管理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华为新员工企业文化培训心得--写于三年前~_~行颖不离 ~
2010年生产企业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计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