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丢弃!失败的营销计划,5个问题是关键⎪用案例说透

 思成7E + 商业策略 

『帮助传统企业跨越鸿沟』  欢迎关注思成营销

思成营销,以新商业思维,为企业把脉、梳理经营思路,找到破局点,快速引爆市场,提升销量和品牌价值,一年创造一个现象级案例,推动小品牌成为大品牌。并为创业者与产品、人才、项目和融资,提供思路,方法及资源对接。 

工作中,

当上级说“你要制定一个计划”的时候,他真正想说的是:“现在的工作遇到一系列问题,你能不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和更好的利用资源,解决这些问题?”

而不是在说:“我不知道做了计划能达到的美好结果(比如“加深产品认知知”、“带动口碑”、“培养品牌亲密度”)有哪些,能不能告诉我一些?”

这话这么形容出来觉得有点不对劲,可在现实中,我们就在接受这样的结果。

这是大部分领导经理的困扰,更可怕的是,有很多经理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所在,还在一味的默认(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哪里有问题)并要求员工做着计划。

今天我们就通过客户的一个营销活动计划,来说说“一个能解决问题的计划,应该是怎样的?”

 1. 

大纲式计划,出了什么问题?  

市场营销计划有两种,一种是“大纲式计划”,另一种是“方案式计划”。而我们见过的绝大部分市场计划是这样的“大纲式计划”:

比如,某红酒品牌的3月营销活动计划:

活动目的:

1,借力三八妇女节,主推甜系葡萄酒,加深用户对哈密东天山产区的甜系葡萄酒的认知。

2,以妇女节为切入点,激活并深耕女性市场,为酒庄及专卖店引流,带动口碑及餐饮等产品消费。

3,围绕女性高端客户/女性经销商,提升客户对产品及品牌认知度。

4,为女性消费葡萄酒打造更多场景,培养品牌亲密度。

活动内容:

1,品鉴内容:在酒庄/专卖店等举办女性专场品鉴会(包含葡萄酒产区介绍/品鉴步骤/葡萄酒储存/......葡萄酒与女性健康等日常内容);

2,品鉴酒款:本地市场主推酒款,如甜红、甜白、XX等;

3,促销活动:凡参与品鉴会的经销商客户当日订购产品享XX优惠;

4,伴手礼: 高端客户(享XX礼品)/普通客户(享XX礼品)。

这样的计划,看起来好像很具体(“主推产品”有、“围绕女性高端客户”目标人群似乎也很清楚,促销花样 ”也有),但仔细一想,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这种“大纲式计划”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这个计划,仅仅是把“营销活动计划一般都需要做哪些事”列了一遍,但丝毫不提及我们的关键问题是什么以及问题如何解决?与其说这是一个“营销活动计划”,不如说是一篇“拘泥于目标细节和任务模板的大纲”,几乎无法有效指导任何一个人的具体工作。

比如,计划的重要部分有一个“主推产品”,那么请问:主推产品只要推就能行吗?主推产品在整个计划里扮演什么角色?要契合什么主题?怎么就能让你所设定的客户购买?购买理由是什么?

发现了吗:

实际上,把整个计划修改一下日期和公司名,几乎可以完整地套用在任何一个产品的任何一次营销行为中。

“不管怎样,事情在推进!”,迷惑了我们很久

 2. 

方案式计划,是重在解决问题

方案式计划:是把制定计划,当做“为某个问题找解决方案”的过程,它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营销行为来解决某个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列出“要做”的任务清单。

比如同样是前面的红酒营销活动计划,我们则会启发大家这样构思(以下只是我们举例说明思路,具体计划中我们的依据和策略会更清晰):

作为新疆本地极具影响力且口碑还不错的本地红酒,我们承载了当地人很多关于红酒的美好记忆和消费品味,但现在,大家更多选择更有品牌知名度和购买体验好的产品,导致我们单纯地在渠道做促销活动效果不佳。

所以我认为,这次活动的关键挑战是:如何刺激女性消费者来关注我们的活动,而不是全被本地第一品牌✶的广告吸引走了。(此处说明下,你的营销行为,一定是瞄着本地第一品牌去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这次再只强调“XX大促”这样的信息是没用的,因为同样是“大促销”,我们本身的促销额度和广告投放量不可能超过本地第一品牌✶✶,这就无法扭转我们的不利局势。

而我们真正的优势之一有“酒庄场景体验”,而且此时的体验会为夏季的观光做客户基础,并带动“红酒宴”餐饮的体验消费,所以应该促使消费者更多关注红酒体验本身,以对抗狂轰滥炸的广告。

所以,我建议,这次我们以“真正逛一次酒庄”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各种渠道的协同,号召消费者节日休息出来逛一次酒庄,以吸引她们来参加“女王季”活动。

为此,各部门需要紧密配合,目标是让本市更多女性消费者想要逛酒庄一次,而不是网购:

1, 文案小徐:继续优化“真正逛一次酒庄”这个主题文案,并且寻找用户的痛点(比如不懂红酒、不了解我们的红酒品牌、以及在新疆有个美妙故事发生的地方等等),以制作主文案;

2, 视频创意小刘:根据文案部门提供的主文案和用户痛点,策划以传播性(分享和转发)为优先目的的短视频;

3, 酒庄部门小郝:为了增加酒庄的兴趣度和目标群的到场,与小组成员做出吸引人到和购买产品理由;

4, 新媒体部门小韩:联合其他女性品牌发起公关活动,增加诱惑力;

……

感觉到了吗?这样的计划我们就可以有效指导任何一个人的具体工作,从而去管控每个人递交的结果,是否有利于目标达成。

营销是硬功夫,该下的一点都不能少

 3. 

当我们在谈计划的时候,

其实我们谈的是解决方案。

实际上,我们现在非常不喜欢“计划”这个词汇,单纯说“赶紧定一个计划”,听起来好像只是把待做事项清单、截止日期和任务目标列出来这么简单。

剩下的事情就容易了,随便去百度文库一搜,就能看到几种典型的营销计划模板,然后再把一些时髦的营销词汇搭配上经典的管理学原理,很容易就凑出了一个十几页的PPT。

比如那些时髦的营销结果词汇:“全触点传播”、“引爆全网”、“KOL转发”、“增加品牌公信力”、“增加用户与平台粘性”……

但这并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计划”,这只不过是一些美好愿望的罗列。而计划其实应该是达成美好愿望的方式,而不是美好愿望本身。

当我们在谈计划的时候,其实我们谈的是解决方案。

 
所以,我们认为“计划”就是:设计一连串关键行动,来解决某些问题。

 4. 

一个有效的营销计划,是怎样的?

1,解决企业“看不见”的资产

既然“计划”的本质是“针对某些问题的解决方案”,那么“市场营销计划”是什么?

市场营销计划其实是:针对顾客认知问题的解决方案。

我们假设企业有两种资产,一种资产是企业内的资产,比如:办公室、公司现金流、产品、团队等。

另一种是看不见的,存在于众多顾客大脑认知中的资产,

比如:“顾客觉得我们产品质量好”、“顾客在购物时想到的第二个品牌是我们”、“顾客会在某个场景想到用我们的产品解决问题”等。

如果说财务计划、运营管理计划是用来解决企业内部资产的问题。

那么市场营销计划就是为了解决企业外部“顾客认知”这项资产的问题。

比如:

  •  “消费者不懂红酒并不认为自己需要一瓶真的红酒,我需要让他们意识到红酒的故事和价值,我们的品牌会给他带来什么价值。”

  • “本地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去电商购买此类产品,我们要扭转他们的态度,更愿意按照我们的引导去选择。”

  •  “消费者现在倾向于有活动才买,我们还要让他们开始习惯日常消费红酒。”

    ......

总之,你要“改变一些消费者的想法、态度和行为,从而让情况对你更加有利”,为了做到这一点,你才需要制定一个营销计划。

一系列“标准动作”的完成,才能练成“强体”

2,应该有4个关键点

营销计划,就是“为了解决顾客认知问题而设计的一连串行动”,那么比起现在很多企业通行的“大纲式计划”,一个“方案式计划”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它应该至少符合这些关键点:

  • 1,明确你要解决的问题

  • 2,更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达成目标

  • 3,针对用户设计行动,而不是自己

  • 4,符合经济性原则,配置资源

1,明确你要解决的问题

任何的计划,必须说明“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如果问题并不明确,那么任何的任务清单就毫无意义。

比如,我们的营销计划要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要让新顾客能买,第二个是让老顾客多买。

对新客户解决什么问题呢?对新客户要帮他最快地发现你们、了解你们、有购买理由,然后决定去购买。

对老客户解决什么呢?要解决他的体验和复购问题,就是他买的时候要舒服,喝的时候要痛快,然后下一次他还能再来。

那好,我们解决这两个新客户和老客户的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方法?这样的方法为什么比其他方法容易实现?实现这个方法需要做到那些清单任务?

这样的话,我们的计划才是有行动和结果意义的。再回到开头,我们举的那个例子,就更加一目了然。

很多时候,我们用键盘随手一敲,就在短期营销计划里写上了“增加品牌知名度”、“扩大影响力”、“传播最大化”,就在长期计划里写上了 “持续引流”、“加强转化”等,但是都忘记搞清楚到底想通过这些计划解决什么问题。

所以,任何的市场计划,必须在开头说明:我们现在面临的关键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我接下来要说的计划能够有效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每一个动作,都蕴含机会和方法

2,更加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达成目标

最重要的是实现目标的方式,而不只是目标本身。

比如当你写“传播最大化”这个目标时,就要写出类似的想法:

要善于利用我们企业的自媒体。店铺招牌、杯子、海报、派送车、厂房、酒庄里的液晶屏,都是我们的自媒体,把LOGO和品牌名都印上去。顾客看到它们一次,就相当于你做了一次免费广告。CEO出去演讲,胸前一定要印上我们的LOGO和品牌名,CEO的胸是绝佳的广告牌。

比如当你写“忠诚会员享受折扣优惠”时,还要进一步想想方法,比如:

我们会经常使用积分卡方式,购买我们的产品,只要买够10瓶就可以免费获赠酒庄品鉴酒1瓶。

但是我们会遇到积分卡换购的问题。我发现很多人坚持不下来,然后就不会再去买了,怎么提高他的使用效率呢?我想采取这样的方法:在第一次给新顾客积分卡时就累积进去5瓶酒(赠给他消费记录而已),然后他就发现,“哇,我已经完成任务一半了,只要再买5瓶就可以了。”

(当然,这个心理在学术上叫做损失厌恶,因为我已经拥有一半了,你想剥夺我那一半不行,我还要再去买5瓶,就是这样)

把“增加品牌公信力”当做传播的计划方案,就跟把“做一道好吃的菜”写进厨师菜谱一样无用——“做一道好吃的菜”无法为厨师提供任何实质性指导,还不如简单说一句“少加盐”。

所以,计划应该更加注重过程,应该是对“我们该如何解决问题”的描述,而不是简单描绘美好的愿望。

从忠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你就能收获成功;

从让消费者忠于你出发,你会徒劳无功。

3,针对用户设计行动,而不是自己

大部分大纲式营销计划,往往是从企业自身行动出发(我们要做海报、我们要做活动),而不是从用户的行动出发(我想让用户产生什么想法)

就像战争上的作战计划更多地需要包含“敌人的行动”而不是自己军队的行动一样,市场营销计划应该更多包含的是用户的想法和行动。

为了做到这一点,一纸真正好的营销计划需要回答类似以下的问题:

  • 1.如果用户怎么想,情况会对我们更有利?(比如“真正逛一次酒庄”:带给用户怎样的体验和想法,会对认识一瓶好红酒更有利?)

  • 2.给用户施加什么信息刺激,会让他们产生这种想法?(比如:告诉用户“ 逛一次真正的酒庄”并体现吸引力,会让他们在日后的什么场景想到我们的产品?)

  • 3.这种信息应该如何最有效传达到目标用户?(比如:路牌广告好还是自媒体平台好?)

4,符合经济性原则,配置资源

什么是“经济性原则”?就是你做这件事比其他人做这件事“更合适”。

比如:你是一个卖“收藏品”的人,那么日常微博活动的作用可能就很低(收藏品是低消费耐用品,不是像红酒是日常消耗品,不能依靠每天的互动来刺激重复性购买),你就不如红酒做微博活动合适。因而集中精力做一次性大范围传播的作用可能就很高。

实际上,如果我们把计划当做“解决方案”,任何解决方案都需要重新考虑“经济性”——为了解决我的问题,有哪些价值被高估,有哪些价值被低估?

比如:我们的营销计划中,必须要有一个出色的设计来担当很多创意工作。有一些企业想要招聘设计师,其中一个方案就是:去4A公司找优秀的设计师。

这个方案会被我们否决了,因为不符合经济性:4A公司优秀的设计师固然不错,但其实有浪费——他们有一些能力,我们并不需要(比如把图片做的非常复杂、华丽和精致的能力),而企业客户目前的状况推品牌是以内容为主,要求图片清晰突出文字,不需要更高级修图水平。同时有一些企业需要的能力,他们可能并不具备,比如偶尔帮忙剪辑微视频、做互动图文设计等。

这就意味着,他们并不比这些4A公司更适合雇佣这些人才。假设这个人的薪水是3万,那么至少有1.5万的是用来支付我们并不需要的一些能力(比如高超的修图能力)。

最终他们应该选择在其他渠道找到更合适的人,去完成这个任务。

总之,任何事情都有无数解决方案,而做方案的人必须说明为什么这个方案比其他方案更加合适,为什么自己的公司比其他公司更适合这个方案。

 方法可以换,逻辑不能乱

 营 销 备 忘 📝

现在我们应该明白:

企业的市场计划,描述一些美好的目标,或者罗列很多待做事项,虽然也需要,但最重要的是回归到我们之所以要做计划的原因:

我们遇到了问题,现在需要设计一系列的行动,作为解决方案。

花费大力气估算传播量,远远不如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重要!

可能这就是营销的本质决定的。

营销,既是确定性的科学,又是可能性的艺术。

说它是“确定性的科学”,是因为大众心理其实非常稳定,而心理学方法又如此之多,只要有足够的研究和用户洞察,你就一定能找到更合适解决问题的方案。

说它是“可能性的艺术”,是因为虽然你能够选择最优的方法,但最终的结果却往往难以估量——你确信自己设计了优秀的文案,但最终传播量是100万,还是1000万,转化率上升多少,这很难估算。

也就是说,你往往可以选择过程,但难以控制结果。

既然“营销是确定性的科学,又是可能性的艺术”,那么自然,我们应该花费更多精力去做确定性科学的部分(想想具体应该怎么做),而不是都用来做可能性的艺术(忙着幻想最终达成千万传播效果还是百万传播效果)。

以上分享,建议是全员必备思维,因为经营之道殊途同归。不管是经营一个公司,还是做一次营销活动,或是做一次招聘工作,只要拥有用户视角,你的工作就成功了一半。

出品|有思(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 营销硬核工作室

总策划|包思成,策划|杨丝淇,编辑|季华  

本文引证观点参考文献:Rao, Vithala R.(ed)(2009) : Handbook of Pricing Research in Marketing.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打造互惠共赢的跨界营销方案
银川一个红酒品牌从成长到败落的真实案例
谢谢您曾骂过我!
你找我要奔富,为什么我不卖给你
餐饮100天自救方法,100天战略过冬计划!
创新:为什么宜家擅用视频讲出好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