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南刘氏——河南邓州大刘营刘氏家族之先祖故事——刘氏文化

1、明始祖一挑两担创刘营

    明朝末年,统治集团奢侈腐化、宦官专权、党社之争,使得明朝的统治秩序十分混乱。皇亲贵族,地主豪绅,囤积居奇,占地夺田,横征暴敛,加之连续多年全国范 围内频繁发生旱灾、洪灾、蝗灾、鼠疫和瘟疫等灾害,广大中下层人民所承受的赋役和税收却不断加重,逼得千百万农民身上无衣、口中无食、走投无路。统治阶级 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反抗斗争层出不穷,农民起义纷纷爆发。

    闯王李自成和张献忠是其中最大的两支起义队伍,他们以陕、豫、鄂边区为中心,攻城略地,开仓放粮,穷人拍手欢迎,踊跃参加义军。官军不仅对起义农民残酷镇 压,还声讨闯王等义军是刹人不眨眼的流寇。义军在与官军长期混战中,河南特别是南阳、邓县一带饱受灾荒、战乱之苦,不少人或饿死、病死,或战死、杀死,人 口伤亡无数,变得地广人稀。

    清朝康熙初年,战争已经平息,社会基本稳定,为解决河南各地田园荒芜、劳力匮乏,政府除调遣军队搞屯垦外,还实行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优惠政策,动 员一大批山西、陕西和山东移民迁到南阳一带,我明始祖刘公就是这时带着妻儿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到邓县,从此开创了大刘营这个村落。据考证推算,始祖约 生于1635年前后,康熙初年应是30来岁的青壮年,猷、贵两个儿子尚处幼年。传说始祖当年一挑两担带着妻儿千里迢迢移民邓县后,卜居于急滩之西、湍水之 南、离城30华里的地方,刘营从此诞生。若干年后,因村西2里处又迁来刘姓居住,称为小刘营,原刘营就改称大刘营。二世祖猷、贵兄弟俩长大成人后,贵的一 支移居到邓县构林官刘,始祖在为两个儿子分家时,将从洪洞县来时挑东西用的扁担留给长子猷作纪念,将一路上生活用的水罐留给次子贵作纪念,所以后代就把猷 这一支叫作“杠子刘”,把贵这一支叫作“罐子刘”,如今邓县都司南刘家也流传他们和桑庄北的大刘营同是“杠子刘”的说法。

    小时候在大刘营听了不少有关洪洞县移民的传说:


    ①、大槐树与老鸹窝是移民的“根”和“家”。传说山西居民不愿背井离乡向河南迁移,官府便下令:“凡不愿迁移者限三天内集合到洪洞县大槐树下”。人们齐往 大槐树下跑,很快就集合了很多人,这时,官兵围住,给这些人加上违背皇旨的罪名,强令迁移。大槐树上有一个大老鸹窝,移民们临行时一步一回头,看看老大槐 树,望望老鸹窝,都把它们当作自己的“根”和“家”。


    ②、移民小脚指甲是复形。有句民谣云:“谁的小脚指甲两瓣瓣,谁就是大槐树底下的孩。”传说官兵包围百姓后,怕人逃跑,将每人的小脚趾砍上一刀,以做识 记。后来,移民的后代小脚趾甲便成了复形。


    ③、因移民而把大便、小便说成“解手”。移民是强制性的,人们穷家难舍、故土难离,用各种方法反抗着。移民官员和押解的差人,怕他们半路逃跑,在编队定员 之后,便把他们捆绑起来,才肯上路。先是大绑,即绑住两只胳膊,行动起来很不方便。后来又改用'小绑',每人绑一只胳膊,几十个人连在一条绳子上,相互牵 连在一起,谁也跑不脱。无论在行路当中还是晚上歇息,有人要大便或小便,就恳求押解的差人,给他们胳膊上的绳子解开。最初时,人们话说得比较完整:'请大 人把我的手解开,我要大便(或我要小便)”。由于人多,路上解绳子次数也多,不仅麻烦,而且耽误时间,但这种办法安全,人跑不掉,所以再麻烦再耽误时间, 差人也不敢改变。后来说得多了,渐渐就把原来的话干脆简化成“解手”,只要有人高声喊“解手”,那就是他要大小便了。一路如此,天天如此,“解手”之声, 充斥耳鼓,大家说顺了,用的也习惯了。到了住地定居下来,开始了新的生活,这时候,他们手解开了,也没人看管了,大小便时也无需再报告,更无需等人“解 手”了。由于路上时日很长,说成了习惯,仍然说大小便是“解手”,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


    ④、因移民而使人形成背手的习惯。移民被绑着上路,背起手来,行走多日,也就沿以成习。至今背起手来,走上几步,反而觉得舒服。


    ⑤、移民是因李闯王造*返河南人快杀光了。可能是官方宣传的原因,有的误传成李闯王刹人不眨眼,把河南人都杀光了,所以才从洪洞县大量移民。史实是李闯王义 军在河南境内杀死官兵,开仓放粮,农民拍手欢迎,纷纷跟着造*返, 正如民谣所述:“开着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官军和义军长期混战,残酷镇压起义的农民,加之连年遭受旱灾、水灾、鼠疫、瘟疫等灾害,才造成河南人 民死伤无数、变得地广人稀。据史料考证,洪洞县大量移民河南是在明朝初年,上述前四个传说应该指的是明初移民,清初移民的后代可能误传成自己先祖的故事, 但第五个“移民是因李闯王造*返河南人快杀光了”的传说,确实指的是清初移民的故事。

    2、三世祖四子十孙人丁旺

    始祖两个儿子共七个孙子,其长子猷(意有谋略)只有敬之一个儿子,其迁居构林官的次子贵(意宝贵或富贵)有六个儿子,分别叫清、明、富、会、恩、瑞。在农 耕时代,尤其是地广人稀、移民垦荒的当时,人口和劳力愈加珍贵。康熙末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泰民安,加之移民地多赋轻,大刘营三世祖敬之,家道日 盛、人丁兴旺。三世祖共有四个儿子十个孙子,长子洪机(意宏大而机智)有两个儿子,曰文杨、文绍;次子洪仁(意大慈大爱)有四个儿子,曰文英、文耀、文 灿、文彩;三子洪道(意大德大义)有两个儿子,曰文义、文升;四子洪彦(意有大的才学)有两个儿子,曰文斗、文学。大刘营也就是从三世祖敬之的四个儿子开 始逐枝分为四马,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老四门。

    但凡人丁兴旺家道益盛之门,适逢国泰民安之盛世,族人都会想到尊祖敬宗、修谱立碑。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大刘营三世祖敬之的十个孙子也敬重地为祖 宗修了坟立了碑,现大刘营保存最早的一通墓碑,就是三世祖敬之的十个孙子给自己的曾祖猷立的碑。相隔23年后,即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大刘营二世 祖猷的后代和已迁居构林官刘多年的贵的后代(应是第六代),又以长门男猷及孙敬之和次门男贵及孙清、明、富、会、恩、瑞的名义,共同为辞世一百二十年以上 的明始祖立了一通墓碑。但由于年代太久,始祖的名字已难考清,故碑文只好称明始祖叫刘公。幸亏留存了明始祖刘公墓碑和二世祖猷的墓碑,使三百四十多年后的 今天,在无家谱流传、无文字记载的情况下,用真实的、凝固的碑文解读了本家族的近代史实和世系支脉,尽管世久年湮、子孙繁衍,大刘营的刘姓后代才未流而忘 己本源。


    3、六世祖田逾八顷家业兴

    从四世起,洪机、洪仁、洪道、洪彦四兄弟逐枝分为四马,四门洪彦之后又分为文斗、文学两支,其中五世文斗只一独子叫谦。

    六世谦约生于清朝乾隆中期的1770年前后,这时正逢乾隆盛世、家道日兴之际。话说谦长大成人后,在独自承继父辈留下的家产基础上,勤俭持家,广置田产, 乐于公益,很快发展成为城东急滩一带赫赫有名的大富户。传说老刘谦拥有土地八顷四(840亩),其中急滩以西湍河以南就有肥沃良田二、三百亩,从大刘营到 急滩街赶集,走八里路不出自己的地界。刘谦热心资助公益之事,曾多次为邓州城墙的修建捐资,州衙还授其为邓州护城员外。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大刘 营的后代以二世祖猷、贵及他们的儿子的名义为始祖立的墓碑,也是六世祖谦这一代牵头所为。当时刘谦约46岁,家大业大名气大,这也符合盛世寻根、祭祖、续 谱、修坟、立碑的一般规律。

    4、八世祖开拓先业兴土木


    六世祖谦有廷明、廷荣、廷文三个儿子,其中老二廷荣和老三廷文皆无儿子。七始祖廷明有五房太太五个儿子,分别曰价、冲、焕、芝、兰,其中价为大房张氏所 生,冲、焕、芝为二房毕氏所生,兰为五房郭氏所生,三房房氏和四房闫氏无子。七始祖兄弟三个分家后,冲过继给二叔廷荣并迁居急滩西边湍河南岸的沙洼村,承 继了六世祖谦在这里置下的田产。焕过继给三叔廷文,也承继了祖父谦的三分之一的家产。

    话说八始祖焕过继给三叔廷文后,与叔父廷文开始在大刘营村中间的南边扎新宅、盖新房、大兴土木。新宅分东西两院,东院盖了堂屋、客厅、前院和群房,西院是 买下其曾叔祖文学后代的宅地盖的新房。房子全是青砖包墙、砧子瓦顶、杉木檩椽,在大刘营可谓空前绝后。据说,东院堂屋原准备建造楼房,因新宅在老宅下首, 老宅的廷明和儿子价、芝、兰坚决反对,不允许新宅房子高于老宅房子,并叫回沙洼的廷荣和冲父子一并阻拦。廷文和焕父子俩无奈,赌气将堂屋的柱子锯掉三尺, 甚至墙不包砖、屋不起脊、堂屋外表还不如客厅。新宅新房是在清道光二十八年前后建成,至今东院客厅屋顶的砧子上仍清晰可见“道光二十八年二月初三立”的字 样。新房落成之后,八始祖焕先后添了两个儿子,长子起名国华、小名叫新宅,次子起名国俭、小名叫喜宅。

    八始祖建新房印下的日期和九始祖兄弟俩因新宅而得的小名,不仅表明了他们俩代人所处的年代,也为推算、断定他们的前几代和后几代人所处的年代提供了佐证。

    5、强身保家四代五中武秀才


    自乾隆中期六世祖刘谦家道中兴之后,从道光初年的八世祖开始一直到清末十一世祖的近百年间,大刘营刘谦的后代兴起了练武强身、保家卫村的门风,连续四代中 了五个武秀才。第一个是刘谦的长孙八世刘价,于道光中期荣入武痒中得秀才;第二个是九世(高祖)国华,受其大伯刘价的影响和带动,也自幼习武,于同治初年 中得武秀才;第三个是十世封印(曾祖),其父国华自己习武,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儿子习武,并期望他们长大后能封印挂帅、同中武举,所以把长子起名封印、次子 起名同举,封印在父亲的教育下于光绪中期中了武秀才;第四个是十世祖封印的叔伯弟弟火举,其父国俭、母赵氏皆会武功,尤其是母亲的武功威震当地,受父母影 响,凭门里出身,也中了秀才;第五个是十一世(大伯祖)应武,因其父封印本人爱武习武中了秀才,自然期盼自己的儿子也在武功上有所成就,故将三个儿子分别 起名为应武、应选、殿选,寓意不但应习武、还应被选中、甚至到金殿上被选中,大伯祖应武和同龄的堂叔火举果在光绪末年同科双中武秀才,曾在当地轰动一时、 传为佳话。

    清朝晚期,朝廷腐败,外强入侵,社会混乱,土匪猖獗,不少村庄的人家常遭杆子土匪的偷盗、抢*劫、敲诈或绑票。大刘营由于习武成风,除少数武艺高强获取功名 者外,不少青壮年多少也都会些武功,杆子土匪不敢招惹大刘营,所以每到晚上常有邻村的乡亲跑到大刘营躲避匪祸。

     清末到民国,军阀割据,战乱连年,沟渠不通,河堤失修,每到夏秋雨季,频发洪涝灾害,县、乡、村之间为排水、堵水、扒堤、堵口不断发生打架斗殴事件,大刘 营和西南面的黑龙庙村曾为排水大打出手,为此大刘营还丧了一条人命。传说有一年邓县和新野县的交界地为排水发生群众性械斗,大刘营的年轻人也都卷入其中, 火举的母亲赵氏骑着高头大马、身扎红色腰带、手挥一百多斤重的大刀,左杀右砍直冲对方,吓得对方众人丢掉家伙拔腿就跑。

    赵氏娘门青华赵寨,出身武术世家,自幼习武,武功超群,一人能敌十几个青壮小伙。传说赵氏武功超过丈夫国俭,国俭有怕老婆之说。一天家里来客,幼小的火举 趴到桌子上玩,国俭为在客人面前耍耍不怕老婆的大丈夫威风,用烟袋锅子照赵氏的头上捣了一下,责骂其教子不严、没有规矩。赵氏当着客人的面没有吭声抱走了 孩子,客人一走赵氏便指着丈夫叫道:你说是来文的还是来武的!国俭自知不是老婆对手、客人面前有些过分,只好笑脸认错、拱手认输。

    当年先祖练武用的制石至今还放在老家的院子内,是一个长70公分、宽30公分、高50公分的长方体,重达二百余斤,两侧刻凿有手抓的窝,系练功人举重用的 制式器械。使用过的大刀和强弓,1957年前一直保存在国俭的后代家里,后捐献给邓县展览馆。大刀是一个铁柄偃月刀,长约五尺,重在百斤以上。弓长约四 尺,据说是牛筋牛角镶成,开弓必须反拉,一般的气力是拉不开的。


    6、富家子弟坐吃山空家道落


     祖父生于1889年,卒于1927年,终年38岁。曾祖封印曾寄希望他能文能武日后金选中武魁,故起名殿选。但祖父是家富小儿娇,自幼顽皮,不学无术, 好逸恶劳,不理家事,挥霍无度,据说上急滩街赶集一个砖头蛋儿能踢七、八里,在村里饭场吃饭拿着自己的馍把别人碗里的饭塞洒而取乐。

    祖母孙氏,娘门孙楼村楼房大院,生于1890年,卒于1971年,享寿81岁。祖母生于富门,娇生惯养,纺织不做,种地不会,抽烟打牌,坐享其成,加之祖 父二十年代早殁,三个子女幼小,便靠借贷为生,无力偿还就以地抵债。祖母还曾准备将曾祖分家所分的房子(即道光二十八建的客厅)典当借债,有主见的母亲听 说后大吵大闹拼死阻止,说“拉棍要饭也要给儿女们留个藏头处”,曾把不满周岁的儿子(即哥哥来善)放在家里,亲自到20里外的债主那里说明情况撤销典议, 哥哥饿了一天祖母也狠心不管,母亲晚上到家看到儿子饿地哭不出声,心疼地直怪自己不该拿孩子去和婆子赌气。1931年父亲和母亲结婚,几年后分家,曾祖分 家时的近百亩土地只剩了19亩,仅分土地6.5亩,还分外债100块银圆。

     祖父母出身富门,不执事,不成器,不仅自己学不上、武不练,自己的三个子女也没叫上一天学。父亲书祥有一年春节竟把对联倒着贴,因耳聋不识字到死也知我的 名字。从八世(太祖)刘焕道光二十八年(1848)大兴土木,到新中国前夕(1948年)家贫如洗,整整100年,几代先祖努力勤奋、苦心操持的家业,到 祖父母这一代,就这样坐吃山空、挥霍殆尽了,真可谓百年成之不足,一旦败之有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谁家祖上不是帝王之家?--刘姓(五)
一个人入粤成开基祖,儿子生14子86孙,如今后裔2000多万
河南邓州刁亨支系
输入标题叙伦堂杨柳祠刘氏
入粵始祖刘开七墓地:行山象形,狮象守水,果然是一处风水宝地
刘英家事②——迁移黑虎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