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洞庭作家】李英/羊楼洞奇遇记

 羊楼洞奇遇记

作者:李英


上周六,带着炊具食材,带着老爸,兴致勃勃出去野餐,顺便去看看传说中的明清石板街。先是闹了个乌龙,以为羊楼洞就是羊楼司,在临湘市。到了临湘,遍寻不见,后来问清楚,才知道它原来在湖北赤壁。于是,我们一不小心竟出了省。

80km车程,12点到达,正是午餐时候。在景区外的一个小亭子里,我们摆开炉灶,烧起火锅,先美餐了一顿。回观此亭,小巧精致,名“和谐亭”,正居一小村入口处。亭下流水潺潺,据说原是本村村民的饮用水源,自来水入户后,他们也仍常在亭下洗菜洗衣,甚是方便。

亭中小憩,可见不远处山峰连绵竹丛摇曳,山中山脚楼阁林立,正与小亭遥遥相望。那里是我们的将访之地,青瓦白墙,翠林密竹,仿佛正在召唤我们。于是,口福眼福齐享之后,我们直奔那景区而去。


01.广场一瞥



过了一座小桥,一个小小的广场映入眼帘。广场上立了块石碑,上书“羊楼洞: 欧亚万里茶道源头”,红色大字左侧还有一幅线路地图,路起羊楼洞,两线分别通往欧洲和蒙古。这石碑,现代中镌刻着历史,拙朴中又显几分俏皮,引得不少游人驻足合影。

待众人散去,我们也赶紧凑过去拍照。这时有个男人很热情地走上来,大概他看出了我们指点地图却颇为疑惑的样子吧。

指着这幅地图,他为我们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介绍起来。他说中国茶业源头最初在武夷山,后因太平天国运动阻断茶路,外国人开始从松峰山下的羊楼洞进茶叶,于是明清时这沿线通往欧亚的地名都成了羊楼洞茶砖的远销之地。他投入地讲述着,仿佛他正向四百年前走去,正在万里茶道上奔波一样。我们也不由浮想联翩了。

这时,他兴奋地指着西线很远的阿拉木图,告诉我们说他最远去过这里。我很怀疑他的身份,问他来自何方,原来是湖北黄冈人,同在本省,但其实比我们来得远。细一瞧,他背着个绣有“为人民服务”红字的黄布背包,年代感好浓。提着在石板街买的特产鱼虾,他在广场上兀自闲逛,不时主动地上前去为游人解说。在这广场上,他俨然成了另一道风景。



02.圆通寺偶遇




以广场为中心,前有圆通寺,左有石板街,右有雷家大院。我们一一逛来,虽有小雨迷濛,倒也别有一番趣味。

先去了圆通寺。寺庙一般差不多,于是我们绕开主殿,从侧面直奔后山的一座宝塔而去。早在之前,于亭中吃饭时,我们就看见了它,此刻到了脚下,不爬上去一睹尊容是不甘心的。

寺庙侧边都是土路,旁边宽阔的地里,整整齐齐种了许多青菜,大蒜白菜红萝卜白萝卜红菜苔等等,一应俱全。迎面走来一个瘦瘦小小的老人家,穿着制服,面相和善。向他问路,他说: 只要你有劲,沿着台阶可以爬到宝塔脚下。

于是,我们一路上去,瞻仰了这九层宝塔的雄姿,却遗憾无法登顶,因为塔尚未完工,周围还比较狼藉。

下得山来,见老人已在菜地,正拖着水管浇白菜。老爸喊他别浇,说马上要下雨了。他却说正是要趁下雨前浇湿这些菜苗,然后好移栽。爸一听就懂了,老菜农面对老菜农,这两人立马有了灵犀,便又攀谈起来。

老人家告诉老爸,这宝塔才建不久,正在装电梯,大概要明年才能向外开放,建它花了几百万,都是在外发了财的当地人捐的款。要不,光靠寺庙,哪有这个财力?

老爸问他种菜的事,他又扯开了话匣子: “我今年77,住在附近,没事就帮庙里种菜,1000块钱一个月,钱不多,打发下时间。”我们夸他菜种得好好,地头干净无杂草,菜色饱满排列齐,这么多菜,哪能吃完,可以拿出去卖。他却说,没得卖的,常有庙里的香客或是管理者的女眷光顾,喜欢得很,随手摘去。他说此话时,略有抱怨,但也颇自得。想想这把年纪的老人,尚把土地侍弄得那么好,人来人往无不夸赞,他的余热余光岂是区区银两可以衡量?老人大概也觉得自己累有所值,脸色愈发平和起来。

在菜园一侧,寺殿的外墙上,正是张挂着一组关于“农禅道”的文字与图片,赫赫然宣导着“以农养寺,以禅促农”的农禅并重理念。我觉得这面墙和这块菜地倒是呼应得很好,这位老人也在种菜中开悟了禅意,颇有些仙风道骨。只是这寺庙本身,是不是还置己于农禅之外?这就不得而知了。




03. 石板街韵味




回到广场,朝东走去,就来到了闻名欧亚的石板街。

老街长约两公里,不到三米宽,左右多为砖木两层的老式房子,檐碰檐,墙挨墙,一溜儿排列下去。老房子下层多为老铺面,宽窄不一,进深很长,铺面后多为起居室,上层的木楼估计是用来住人。这样的老房子很多地方有,我老家三井头的老街也是这样子。

沿着古老的青石板路走下去,老街的古朴久远的气息就迎面而来。弯弯曲曲的石板路凹凸有致,干净敦实。两旁的铺面质朴宁静,正无声经营着各种买卖,干鱼咸菜豆酱,瓷器铜壶茶具,渔篓纸扇帽子……各种带点地方特色的小吃小玩意儿应有尽有。但这些于我们并不稀奇,汴河街、铜官老街、靖港老街,凡我们去过的老街,摆卖的大多是这些东西。

让我们驻足的是一个“白褂”大个的手工作坊。沿着街边摆放的案板上,大大小小地,堆叠了各种现做的盒装糕点酥糖。而“白大褂”,就站在案板的一角,戴着白手套的双手,正不停地拉扯着一圈“面筋”,一边拉扯一边把手下面盆里的白粉撒上去。他动作飞快,手法娴熟。“面筋”在他手里经过无数圈的拉长、绕拢又拉长,已变得非常纤细,却又并不断开,十分神奇。这时,只见“白大褂”用力地将“面筋圈”扯断成几小节,再一节一节裹上芝麻花生酱,卷好,装入盒中,这就成了我们平时吃的“龙须酥”。我看得入神,真想自己也来试试。问白大褂师傅这面筋咋这么经扯,他笑说这是麦芽糖,盆里的是糯米粉。原来如此!瞧,又长了一回见识!

再沿路走下去,忽然发现有些铺面是“假人”在经营。药铺铺门大开,柜台里外各站着掌柜与顾客,其表情生动,只是姿态万年不变。“厘金局”里,里屋的官员正襟危坐,门口的办事员神情庄重,钱庄的事果然马虎不得。还有书店,陈设古老,书籍却现代,游客坐下来品读一番,倒也自在。更有邮局,存老式自行车一辆,站在门外的邮筒是真正的历经沧桑。

走进砖茶博物馆,才知道,这里才是老街的精华。一抬眼,镜框镶嵌的门头里,是厚厚一层压紧了的发酵过的茶叶,深褐青黑,干燥紧实,标识着这个地方的特色。左右展览厅里,羊楼洞砖茶的起源、制作、销售,各方面的知识正分板块展示着。细细看来,才发现,广场上男人的叙述原来在这里都有底本。怪不得那个人很激动,只要真正了解了羊楼洞几百年前的繁华与辉煌,想象一下,数以千担计的砖茶在这里生产,交易,然后运送去往那么遥远的西欧、蒙古、俄国,还有那么多英法俄等外国人到此参观,甚至居住,想起那人来人往、生意兴隆的市井盛况,我也不禁心潮澎湃了。

在博物馆后院的制茶工序棚里,我们又徘徊了良久,现场感与历史感交替在心头跃动。这种感觉在雷家大院将再度上演。

待我们再回到宁静幽深的石板街时,天色有些昏沉,雨也逐渐下大了。回望老街,看岁月流逝,繁华落尽,只剩下这些伫立的老铺面、斑驳的木砖墙,还有那青幽厚朴的石板路,在风雨中轻忆着过往,迷茫着未来。




04. 雷家大院




原本以为那里就是一个大户人家的院子,没什么好参观的。来过的人却说,那里有一座很不错的老建筑,值得去瞧瞧。于是冒雨前往,且每人花十元门票进入。兜转一圈,觉得还是挺值。

大院门口的气派自不必说,门下正中的一线石槽更是演绎着茶路历史的古老。据说这是装运砖茶的独轮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压出来的车辙。这样的辙坑在石板街的某一段也有,在雷家大院的制茶区更是蜿蜒数十米。

穿过前院的现代小楼,我们直奔“川流不息”小门而去。琢磨一下门头这几个字,颇有意思,大概是期许“川”字牌砖茶生意兴隆之意吧。进入小门,古建筑群就一一呈现于眼前。从前庭到后院,几幢高大轩敞的古屋有序排列着。

中间是最大的那座,以堂屋为界,左右对称布置。说是堂屋,又不是我们农村的那种半封闭式的形状,只是宽敞开放。正中间的左右屋顶各有一个八角形的天井,给深幽的老屋漏进几束昏暗的天光,使这阔大的空间里多了几许生机。天井下面的凹坑里砌着同样形状的水池,池中水光粼粼、硬币闪闪,可见投币乞求好运的游人来得不少。

堂屋左右两侧各有会客厅、绣楼、书房等。最古老的家具该是两张大床,木制雕花,锦被吊帐,特别是宽宽的床榻,显示出大家气派。这样的古床,我们在张谷英也看到过,但全中国估计也保留得不多了吧。很多年前,我爷爷的睡床也是雕花的,上面还嵌入了许多彩绘图案的玻璃,颇有些沧桑感,给我印象很深。后来爷爷去世,床也跟随他去了。所以说,这些老床,能保留至今,也属不易了!而这里除了床,还有半圆桌、太师椅、梳妆台、马灯之类,也是古香古色的,似又掺和些欧式风格,或许这正暗示着当年异域文化的融合?

大屋右侧,有一个颇大的偏厦,里面设有一张很大的木方桌,方桌四围轩阔疏朗。这里大概是当年那些商人们验货谈生意的地方,故无须过多装饰,大方坦诚就好。

大屋后面,有一个颇大的院子,里面陈设着制砖茶的模子,装砖茶的竹篓,称砖茶的大杆秤,还有一版墙的渥好的“茶叶屋”存留着。这里就是当年专门制茶的地方,与石板街博物馆后院的工序棚遥相呼应着。只是博物院里塑制了泥人像,配挂了工序图解,而这里只留下了前人的遗物,在初冬暮风里萧瑟着,静寂着。此时已无别人,就我们几个在这萧瑟中渲染一点热闹气氛,企图唤醒几百年前的那种紧张热烈的劳动场景。

也知道唤醒是徒劳的,于是我们又把心思转回到了古屋的门窗雕花上,放大拍摄下来一看,人物花鸟,在窄窄的木头上竟能如此栩栩如生,让人不禁为古人精湛的手艺拍手称赞,叹为观止。

走出大屋侧门,旁边有条小溪,溪上的拱桥把我们送到了一座小花园。穿过园中低矮的茶林,我们开始沿茶道往回走,深深的车轮印一路伴随着。在溪头回望大宅子,飞檐斗拱,青瓦白墙,徽派建筑的模样重现于此,再配以小桥流水,暮色苍茫,仿佛一幅水墨画就在眼前展开了。

依依不舍的回去大门口,我们特意穿过了那遍布着各种石雕桌椅的小树林,轻轻踏上了那条竹丛掩映着的甬道。在一片绿意葱茏里,我们逐个走出那面白色影壁上的拱形门,和之前看到的那些游客们一样,我们只想把自己定格在门内那如画的风景里。

后来,我百度了一下才知道,雷家大院其实是砖茶望族雷家第21代子孙雷鸣在2014年前后变卖房产,致力于恢复砖茶望宅而建,他与专家考察徽派建筑,搜罗各种老物件,精心设计院落,于是成就了羊楼洞的这颗明珠。其爱家乡、扬文化之心真是日月可鉴,令人敬佩、赞叹!

就这样,羊楼洞,中俄万里茶路之源头,我们竟在那没有约定的随意闲逛中相见了。匆匆游过,每一处都有奇遇;惊鸿一瞥,每一眼都如画中。风物人情,历史变迁,松峰山下小茶镇的故事竟是如此精彩!暮色中,买上两块青砖茶,揣上满怀的故事,我们踏上了归程,心却仍留在赵李桥、栗树咀、松峰山下的羊楼洞。

作者简介
李英,耕耘教坛之中,游走文坛边缘。读读写写,走走停停,总在寻找生活之美,愿意分享心灵之光。

图片:网络

征稿说明 《潇湘原创之家》   

  专辑大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原创】冬游羊楼洞明清石板街
赤壁羊楼洞——尘封千年的茶马古镇
*精【原】万里茶道,羊楼奇缘
武汉老建筑的故事:第3篇 西风恶 东风薄
赤壁羊楼洞 | 千年茶文化融于一古镇
红色羊楼洞 | 黄顺新:对烈士墓群三叩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