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万辉华专栏】乡村记之王塅村

乡村记之王塅村

 作者:万辉华

在王塅村,我母亲的姑妈姑父都在,也就是我们叫姑奶奶、姑爷爷的,都是快百岁的老人了。这也是我们称之为爷爷奶奶辈的亲戚中的硕果仅存者。

2021年清明节,我随父母到胡家看望了这两位老人。当时,我表叔胡中华在一旁招待我们喝茶。姑祖母却起身,端来了小菜,筛上了谷酒,叫我们喝点酒。我不好拂她老人家的意,只好端起酒盏,喝了起来。

姑祖父说,还记得我爷爷当年的形象,甚至,他还说起,我太祖父和占公,年轻时做过皮匠,也就是挑着担子,上门给人家补鞋子,缝开裂了的马靴。他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积蓄起家产的。呵,我过去只知道我们家土改时划为地主成分,还不知道起家致富前,太祖父还是一个工匠,走南串北,不辞辛苦,在挣着生存的一些钱财。

其实,我家在王塅还有过一家亲戚。上世纪70年代,我奶奶带着我到过她家,奶奶要我对着一位矮矮胖胖,头上用网兜绾着头发的老人,叫舅祖母。

奶奶说,她的哥哥曾是国军,解放战争时期,随蒋介石撤退到台湾去了,从此失去了联系。舅祖母只好改嫁,她在王塅生存下来了。

我当时只有七八岁,也没有更多地了解舅祖父与舅祖母的人生遭际,后来,知道在洞庭湖边的中洲乡,有一位叫银香的表伯母,就是舅祖母生的女儿,她家里与我年龄相仿的儿子,有两个。读高中暑假时,去中洲表伯母家住过两宿,也没有问过,有关舅祖父舅祖母的一些故事。

她们那一代人因时代之变迁,由富裕之家,一下子跌入最差的处境,吃过许多运动苦头。但是,都是养成了随遇而安,忍耐地活着的习性。因此,表伯母好像生养了男男女女六七个孩子。这在那个年代,吃苦就是功课。可舅祖母唯有这一个女儿,没有自己的儿子,她对这些众多的外孙,也是心怀喜悦的,毕竟把家族的血脉传承下来了。

王塅村,在我孩提时还有两个人,可谓家喻户晓,也是令村人刮目相看的。

一位是中医陈国治先生。那时方圆几十里,基本上村村有赤脚医生,而一些乡亲家里有了跌打损伤的病人,还是要跑到王塅,去找陈先生。

他有一个习惯,边为患者把脉看病,边咳一下。有时,只要老远听到咳嗽声,就知道陈国治医师来了。

当时,时行背着一个烫有红十字标志的皮箱子,里面有听筒,也有注射器和打针的药水。一些小孩子是怕医生打针的,见了,躲得远远的。听大人讲,陈医师曾在解放前拜过一代武术大师陈学儒为师,练过气功,学过接骨的功法。只要是跌打损伤的病,在陈医师眼里,没有什么难得住的,他对手、脚关节错位的,用手托一托,拉一拉,啪的一声就正位了。

一些小朋友需要诊治,见了陈医生吓得哇哇直哭。陈医师不急,先逗逗小朋友,或者与大人讲一个笑话。让小孩子放松了警觉,再出手,也是很快就把断了的给接上了。这真是神医呀,那时陈学儒先生已作古了,陈国治先生就是活着的陈学儒老先生。

他收费也不贵。有的患者家里穷,一时也拿不出医疗费,也允许欠着,待手里宽裕后再付。

好像陈先生把自己的儿子小伍带了一阵。小伍后来也进了卫生学校进修过,也许他继承了家学,甚至比陈国治先生更全面。陈小伍从月田大山里搬迁到了君山区,似乎开过医药超市,生意还不错。我担心他把其父的功夫给遗弃了,那就可惜了。

另一位人物就叫洪范爹,一位民间唢呐手。乡里人,也有的叫他洪范师。

在村子里老了人的时候,一些孝家家境较好,会请来道士做道场,有两位唢呐手,是不能省的,因热闹也好,念经配乐也好,唯有唢呐的呜呜声,清脆悠长,且带着悲情幽怨,让人听了产生共情,而且绕梁不息。

在方圆几十里,要说吹唢呐历史最长的,也是洪范爹,他从民国一直吹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跨度几乎半个世纪。

在我记忆中,本村的几位老爷子、老奶奶逝世后,村子里的人立即报丧,也立即去王塅请来洪范爹 ,因做道场的师傅都是他的搭档。只要洪范爹来了,其他师傅准来。他们也不穿道士的服装,灵堂里挂满佛、菩萨的圣像,做一个灵牌,在红纸上写上亡人的姓名。

在一阵鞭炮的轰鸣声中,唢呐就开始鸣响了。这个声音要传到邻近的几个村子。一些乡亲就知道附近老了人,自然前来吊唁。因此唢呐也是具有报信的功能,来客、送客、念经都要吹唢呐。洪范爹的嘴巴老是一张一合,脸上一凸一凹。从白天吹到夜里,似乎不知疲惫。有时,也喝上一口水,歇歇气。

此老曾经也是道士,会念经的,只不过解放后,他怕批斗,索性只吹唢呐,不做道士,这就不会整天提心吊胆。尽管那时是“文革”晚期,死了人,也开追悼会,但是,吹唢呐,打锣鼓,是不能省的,不然悲痛的气氛显示不出来。因此,洪范爹的生意也还好。

这个穿着一身黑衣服,干瘦干瘦的老头,不时参加做道场,也能吃上肥肉与油豆腐,因此,脸上还有几分油光泛亮,这让乡亲们十分艳羡的。

我少年时去福洞村砍柴,是要经过跳石胡家,沿着相思山下来的一条小溪,经过王塅,才能到老虎洞里去的。

对王塅的一塅坂依小溪的稻田,依山丘修建的房子,也是常看到的,一些村庄的墙上,都写过“农业学大赛”“斗私批修”的标语。一些村庄前都有一口池塘,池塘边也是几棵高大的村树。村庄后面,都是郁郁葱葱的楠竹,一派江南村庄如诗如画的风景。

王塅,也叫王家塅,也许是姓王的人多么。我翻了《月田镇志》,似乎当过村干部的人,姓王的有,不是特别的多。也许姓王的曾经在当地发达兴旺过,后来渐渐衰落,被其他的姓把村庄“占领”了。我表叔胡中华,在王塅村做支书、村主任前前后后十几年,他近古稀之年,终于卸了村官的担子。他患过绝症,然而在胡家的依山傍水的地方,吃自己种的菜,与年老的父母一起生活,四代同堂,享天伦之乐。他的绝症竟然消失了。

四五年前,我随堂兄万平生,在腊月里,驱车去王塅村某一个山坳里去购牛肉。那天,城里去了十几位朋友,围坐在平生兄亲戚家的火堂边,喝上椒子茶,烤着柴火。中午,吃上了柴火饭菜,无论是菜地挖来的萝卜、白菜,还是晒干了的豆角、笋子,还是刚宰杀的土猪肉、牛肉,格外的香甜。

在我们酒足饭饱后,准备回城时,村子里的路上,停了一些在外打工返乡过年者的小车,还有村人出行的摩托,折腾了好久,才从堵中突围而出。

王塅村,即使一个山岔里的村庄,都有着现代化的出行工具,人们往返集镇,往返城市也便捷多了,这些菜牛、土猪、土鸡、山羊、红茴粉条,也便成了城里人的抢手货。我们空手而去,却满载而归。

我还会到王塅做客的,也许我会找到40多年的老同学,与他(她)喝上一场酒的。

作者简介

万辉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协会员,湖南诗歌学会会员, 湖南岳阳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湖南 岳阳晚报副总编辑。在《文艺报》《大家》《作品与争鸣》等中央省级报刊发表散文、随笔、文学评论200多篇,出版《书生情怀》《心灵一片风景》《四月物象》文学作品集三部,作品多次曾获湖南省作协、湖南省记协奖。  

图片:网络


征稿说明 《潇湘原创之家》   

专辑大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说百练:一个人的村庄(大海)
赵 波丨《回乡偶书》三章(散文诗)
(访古随记)罗圈
【小说苑林】刁仁庆:乡村的日子(下)
寡妇之死
100个美丽乡村实操案例:王硇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