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洞庭作家】雷莉莎 忆那些年的"双抢"

忆那些年的"双抢"

作者简介

      雷莉莎,女,平江县农业银行退休员工。爱好读书,热爱文字。随心而为,随遇而安。岁月静好,且行且珍惜!

        70年代初,我随父下放农村,来到了长寿区桂桥公社联升大队谢家生产队,成为普通的农村孩子。

        和许多农家孩子一样,我虽是在校学生,放学后或假日里,同样要帮家里做很多的家务。如煮饭,做菜,担水,洗衣,寻猪草,喂猪,砍柴等等。学校放农忙假时,还要到队里参加集体劳动。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双抢"农忙时节了。 

  那些年的"双抢",是一场以生产队为单位,男女老少齐上阵,轰轰烈烈,热火朝天的季节性劳动。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抢收早稻,抢种晚稻。时间紧,任务重。

       七月下旬, 进入盛夏,天气十分炎热, 却是抢收的关键时候。一眼望去,到处都是早稻的金色波浪,抽穗上结满金灿灿的饱满谷粒,已经弯下了腰。这时,双抢就开始了。恰好学校刚放了暑假,我们作为青少年劳动力也要积极投入到"双抢"中去。

       生产队长要分工组织好,由中青年妇女、少年们下田割禾;青壮年抬打谷机、担谷;年纪大点的男人打谷,女人晒谷。在家里的老人们,虽然不能下田,也没有闲着的,要为参加"双抢"的人们送去解暑的茶水,并准备好家里的伙食。

  割禾的人们,清晨下田,弯腰向前,右手拿禾刀,左手抓住禾蔸,一二三四,割了四至五蔸就成一手,放在田里,二三手成一小堆,然后一字排开放好。不熟练的还会割到手指,这时,就剥点烟丝止一下血,然后接着干。田中间填开一块空地,待青壮年男劳力把打谷机抬来后,年纪大点的男劳力就脚踩打谷踏板,手握一小堆禾,送进有齿轮的谷箱,轮子一转,谷粒就打下来了。有了大半箱就用簸箕铲起倒入箩筐,青壮年把谷担到队里的晒谷坪,离晒谷坪太远时,还要调用拖拉机拖谷。年纪大点的嫂子晒谷,一天要翻动好几次。当天晒不干,晚上要留人看管,一般就是年纪大睡不着觉的大爷们愿意,可以几个人凑一起侃大山呢。小孩们也欢呼雀跃整天围着晒谷坪疯玩,拿着竹叉子赶走馋嘴的麻雀。

  打完禾的稻田里,队里还要组织捡禾穗,低年级的小学生就背上布包,一丘田一丘田的扫荡,收工前都要交到队上去。打完禾后再将禾杆获起来,放到田埂上晒干,日后就可用来喂牛等用途。

  前边收获了的稻田,这时就要放水翻耕,坡上的田还要用大木水车,人工从水圳里车水进田。用黄牛拉犁,人在后扶犁把,深翻田泥,再用犁耙把田里的泥土碾压成细细平平的泥浆,这时就可以插秧栽晚稻了。

  在田里劳动的男女老少,伴着隆隆的打谷机声,大声说笑着,有时还喊着劳动号子。调皮的少年不时喊几声:"大风来,细风去,哦呃" 轻轻的风儿吹来,感觉真的凉爽了许多。河岸树上的鸟鸣蝉叫,水圳边蛙儿声声,此起彼伏,悦耳的声音,让劳动的人们暂时忘却了劳累。上下午歇工喝茶时,大家在树荫或凉亭里也不忘讲些笑话,轻松片刻。

       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吃新",当打好的稻谷晒干,用风车吹干净后,先每家分一担,每家每户都迫不及待地打好新米,做一顿好吃的,餐桌上就会有肉,有自磨豆腐来庆祝丰收。

       带着收获早稻的喜悦,农民们就开始忙着准备栽晚稻了。

  插秧之前,要把秧田里培育好的,约五六寸的秧苗扯起来,一把把扎好,担到要插秧的田里。为了不耽误白天插秧,扯秧的都是大人,半夜起床披星戴月到秧田干的。

  当时生产队是集体制,出工按男女老少,技术难度每天记工分的。妇女平时上工铲草皮,积肥,栽薯,种豆等都只记八分工,但插秧就不同了,能与男劳力一样记满分十分工。

       插秧是中青年妇女们的拿手好戏,人下田后,双脚踏入田里,泥水差不多齐小腿深,双脚与肩同宽站好姿势,躬身弯腰倒退着,拾起一把秧苗,拆开稻绳,左手托秧,拇指分秧,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撮拢,快速从左手中分出二至三棵,迅速栽插入田泥中,立马又插第二蔸,一排插四蔸,要插的稳,立的住,横竖都要成直线,插的又快又好看。

   这也是我们脚轻手快青少年的好工种,我与同队小我一岁的细姣,插秧特别快。记得有一次,我们俩主动请缨,要求单独插秧一亩田。得到准许后,我俩天一亮就下田,晚上月亮出来了才收工,一天插完了一亩田的秧。这是当时队里插秧的最高记录,我们拿了满分工,还得到了长辈们的表扬。高兴得我们都睡不着觉,第二天,天不亮就起床,到秧田里帮大人扯秧去了。

       夏日炎炎的天,虽是集体劳动,但没有人偷懒的。平时,在插秧的田里,根据每丘田的大小,一般排着有好几人或十多人同时插秧,场面很是壮观。人们背上大太阳烤着,头发尖,眉毛眼上都是汗,只能用摇头来挥洒汗水。脚下热泥水浸着,脚杆上还不时爬着吃血的蚂蟥,在插秧的时候会全然不顾这些。因为插秧时,你只要稍微慢一点点,就要被关"笼子"——人家都插到后面去了,你一人关在中间,独树一帜,就很不好意思了。插秧时你追我赶,俨然是一场劳动竞赛。插过秧苗的田里,远远望去立马就是绿油油的一片,煞是喜人,人们又看到了秋收的希望。

  70年代,那些年的"双抢" 时节,农民们每天早出晚归,基本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劳动,真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纯朴善良的农民们,在"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下,毫无怨言积极响应,吃的是自己种出来的放心粮,还有余粮上交国家。那种自给自足的豪情,现代的年轻人是体味不出来的。

  随着时代的前进,现代农业大多机械化,集约化,多种经营化了。就算是农户散种稻,也是种一季稻见多。当年集体"双抢"的壮观场景,已成为历史。但农民们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影响着我们这一代知青,造就了我们能吃苦耐劳的优良品德,这也是值得传承的。

本期图片:网络

征稿通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程奇伟|难忘“双抢”
种谷记
四十年前的农村“双抢”,问过了父亲才知道当年真的苦
再回首‖王春莲:灵魂深处是吾乡(二)
散文||知青生活学栽秧
【学子乐园】我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