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洞庭作家】夏四文/打米

打米

作者:夏四文

前次回家,老娘把我拉到一旁,非常神秘的告诉我,明年谷会涨价,要多买几百斤囤放在家里。说是邻居某某的谷200一担都不肯粜,跨过年就会300的。我知道在农村常有点小道消息乱传的,比如某年购盐囤积,某年购醋囤积,这都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凭感觉,现在粮食充足,至少在我们这一带的农村是富余的,种一年吃三年没点问题的。何况,家里一年有个两三百斤谷就完全足够了,完全没有必要囤积的,最麻烦的是谷粜多了也没有地方放,容易受潮,逗老鼠。我就跟老娘解释政策,分析形势,就算涨价,每年的量反正不多,也不是大事。娘说,也是的啊,但是他们都准备了呢。
他们都准备了,这是重点。我非常理解娘的这种心理,在过去物质极度贫匮的情况下,谁家的仓廪实点那是极其荣耀的事,所以,每到年关父母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准备生活物资,最起码要保证来年春耕后不紧张。为了减少娘的操心,哄娘开心(外甥们常说,外婆开心,全家开心),有时就只能听娘的。这次回家,特地从大舅子家把稻谷弄了一袋回家,而且还是再生稻,纯绿色食品,不施肥不打农药,完全自然生长的。
刚开车门,娘从屋里迎了出来。我说,妈,粜谷了,有一百多斤,足够吃到明年阳春三月。那好那好,我就说要准备点撒,明天要富山拖过去打米。要不我直接开过去打了?不啦不啦,现在都是上门拖的。我知道富山是临队的一位叔叔,专门搞稻谷加工打米的,你家有谷或者要米,一个电话,上门服务,周到方便。
提起这打米,我是记忆深刻的。
过去的农村,交通不便,电力紧张,一个村一般只有一个集中打米的地方。我的家在全民、葛家、新联、尚兰四村交界的地方,离这四个打米点都比较远,选择哪一个都差不多。当时没有交通工具,父亲他们就是肩膀硬扛。挑一担谷,从家里到打米房,中间左右要换四五次肩,还要放下担子息五六次栖。打一次米,来回个多小时,衣衫湿透是常事。五六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去打米,父亲挑担,我就帮忙拿个撮箕跟着跑。回家的时候就可以用撮箕带点糠,减轻下父亲肩膀的压力。去的时候是不能用撮箕带谷的,一不小心从肩上滑下来,谷撒在地上泥上沙土上得不偿失。
由于打米点少,电力又紧张,好不容易挑着一担谷赶到,前面已经排满了长长的队伍,要等。于是,扁担往两箩筐上一放,就成了栖息的工具,坐在扁担上聊天。他们聊得最多的自然是农活,什么时候下种啊,庄稼长势怎样啊。我不太喜欢听大人聊天,对于机器这类的东西比较感兴趣,打米或米机出现故障的时候,我就能帮上忙了。我帮他们递撮箕,拖箩筐,搬糠,扫地,维修时我就递扳手,起子,瓦筛,有时还要显摆一下,帮师傅紧一两个螺丝。后来,单车、摩托车一般的故障维修都是自己操刀,与小时候的这些生活也有点关系吧。
最担心的是突然停电,马上要到你们的担子了,电停了。那时电力太紧张了,白天供工业,早晚农村才有,有时晚上也不来。于是,把箩筐连谷留下来,拿着扁担撮箕就往家走。从父亲手里拿过扁担,把撮箕顶起来,搅动扁担,撮箕在上空转起来,扁担加撮箕也蛮种的,但好玩,一路可以玩到家。
掌握了电力供应规律,大人们就可以白天干农活,早晚去打米,有时避免排队等候,尽可能的要早点去,或者晚点去,这样摸黑走路的时间就多,起早贪黑就是这样吧。
上初中时,我们兄弟俩就可以打米了,减轻了父母的负担。开始的时候,不挑满箩筐的,路上轮换,一人挑几百米远,十来个轮回就到了。不过,这样是不划算的,因为加工费是按担收取的,箩筐装浅点也是一担。兄弟俩就商量,我们还是装满一点,尽可能多装一点,比起那加工费,肩膀受点苦又算什么呢。

青皮后生都有股冲劲,看着一百多斤的担子,都不把它当回事。实际上要挑起来走五六里路还真不是简单的事。跟着父亲走了那么多次,很多东西都是慢慢学来的,但是,那个挑担换肩我一直没有学会。他们挑担时,左肩膀换到右肩膀,手一拖,担一转,就完了,继续往前走,有的甚至中间停顿都没有。我就换不好,要把担子放下来,再起肩。但起肩对于我们来说是最难的事,憋口气,肩一顶,腰一直,腿慢慢的用力慢慢的伸直,憋得个脸像猴屁股那样红,才起得来。关键是我的左肩根本不经压,即使换过去,也只走得几十步,还颤歪歪的。后来,我就右肩,只用右肩,硬扛。要是早晨,空腹去打米,饿得心发慌,压得喘不过气,明明看见打米房就在眼前,步子却越来越慢,双眼发黑,双腿发软……每到双抢的时候,扁担的摩擦,先红,后肿,再脱皮,我的右肩要重生一次,到现在我都感觉我的右肩要比左肩低,估计是小时候挑担子压垮的。
打米确实是辛苦的活儿,尤其是米机房的师傅。记得姨夫也曾经搞过打米加工,那时候我还经常去那个米机房,全副武装,口罩,头帽,只留一双眼睛露出来,即使箍得那么紧,那个飞尘真是无孔不如,几小时下来,鼻孔里全是灰的,头发里也是的。最难熬的是米机的声音,高分贝的,耳朵震聋,脑袋震木,手脚震麻,就是休息的时候耳朵里也总是嗡嗡的,机器高速运转,你得高度紧张。哎,生活还真不容易。
可不可以不打米呢?可以的,到粮店买米。当然,在计划经济时代,市场没有开放,只有拿了粮本你才能买米。粮本哪里来?读书,考中专,考大学,你就是城镇的人,国家就给你安排工作,给你一个粮本,可以到粮店里买米,这就国家工作人员吃国家粮。吃国家粮啊,这是农村不少家庭父母娃儿的梦想。
我从小也有一个梦想,吃国家粮。而且,这梦想还真的实现了。懵懵懂懂的读,糊里糊涂的学,还真考上了。谈不上天资聪颖,谈不上勤奋努力,这我有自知之明。也许比我灵泛的没有我用功,比我用功的没有我灵泛,只能这样解释吧,全乡镇就那么几个,我还真的上了。
父母自然是高兴的,有了吃国家粮的娃。我当然更加高兴,拿个粮本,往粮店柜台一伸,领导,买这个月的米。再不用挑担,再不用排队,多好啊。背着这袋米,走进村口的时候,全村的人估计都在迎接,看着我从粮店买米回来,这是国家粮啊,自然,站在最前面肯定是我们的父母,他们会不停的向乡亲们解释,国家发的米,而且月月有的……
拿到中专入学通知书起,我就憧憬着这样的画面,从粮店领一袋米回来是多么神圣的事,多么开心的事,乃至荣耀的事。当然,有些事只让它在梦中可能更好些。
三年后毕业,拿着毕业证,领着粮本,回到家中。这时,农村变化翻天覆地。原来命运最会开玩笑。交通方便,米机换代,田里丰收,市场开放。挑担打米,拿本购粮,随历史的长河销声匿迹。
生生世世朝朝暮暮梦寐以求孜孜不倦得来的却从来没有使用过一次的粮本,在我生命中闪亮登场旋即消失,拿根扁担顶个撮箕跟在父亲身后从打米房玩到家的画面却永远定格在记忆中。

作者简介

夏四文,中师毕业,初中教师。

图片:网络

征稿说明 《潇湘原创之家》

卢宗仁专辑         万辉华专辑     蒋正亚专辑      

彭定华专辑          吴标华专辑      易石秋专辑  

陈有红专辑         谭伟辉专辑       黄志中专辑  

谭湘岳专辑         沈保玲专辑       史建国专辑

朱素青专辑         杨英专辑           柳平国专辑

许光辉专辑         杨辉专辑          弘毅学子专辑

方绪南专辑         龚春林专辑      孙美堂专辑

万志勇专辑         甘桂柳专辑      官松源专辑

熊英专辑             刘正年专辑       罗夏龙专辑

秋暖跃马合辑      魏晓晖专辑       方良专辑

何志贤专辑        吴穷专辑             严树林专辑

何贵专辑            夏四文专辑

(专辑持续更新,欢迎作者入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买粮
粮店里的小黑板
中国粮票的历史
1965年遂溪县奖售粮票
国营粮店
我所经历的“粮票时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