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是夷陵
读更多美文,敬请关注黄河歌者:微信公众号huanghegezhe,《简书》搜索“黄河歌者”。每天为您推送有特色的文章。
为什么是夷陵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吴蜀政权之间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被称为后汉三国时期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并称的“三大战役”之一。这场战役之后,势力处在强劲上升势头的蜀国力量被严重削弱,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力的基本格局。认真研究一下这场战役的过程,对今天的大国争锋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战役经过
夷陵之战前期导火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中取得胜利,并最终占据汉中,之后自称汉中王。孙权此时进攻合肥,曹魏的主力都驻守在淮南,刘备手下大将关羽向曹操驻守樊城的曹仁进攻。在作战中,关羽水淹救援的于禁率领的七军,于禁投降。曹操亲自督阵迎击关羽,并暗中联络孙权偷袭关羽后路。在两路夹击下,关羽被潘璋部将马忠捉住杀害于临沮。
夷陵之战全过程回放。黄武元年(公元220年)7月,刘备以替盟弟报仇为名,亲自统帅将士东征东吴孙权。诸葛亮的兄长在东吴任职的诸葛瑾来信力劝刘备罢兵:“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熟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然而,被愤怒与仇恨蒙住了双眼的刘备连身边大臣的忠言都听不进去,更何况是诸葛瑾的书信劝告?
当时,吴蜀两国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把力主反对对东吴用兵的丞相诸葛亮、大将赵云放在后方不用,亲自率军出征。以将军吴班、冯习、张南带领约三万人(后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蛮夷加入,总兵力达到五万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大规模进攻的情况下,果断起用年轻的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避免了两线作战。陆逊上任后,主动避开蜀军锋芒,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昌北)一线,在那里构筑工事,在积防御中寻找战机。从221年正月到六月,两军相持不下。久攻不下的蜀军将士斗志逐渐涣散。为避酷暑,刘备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准备等到秋后再组织新的进攻。
陆逊抓住有利时机,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五千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四十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刘备全线崩溃。史载,“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刘备乘夜突围逃遁,狼狈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
夷陵之战的历史影响。战争的胜利方东吴保住了荆州,蜀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三国演义》中大段描述的诸葛亮几次北伐都只具有战术价值,而不具备战略意义。吴蜀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日后双方被迫和解,共同抵抗曹魏,至此三国分立的局面正式形成。此后蜀国丞相诸葛亮花了约五年的时间才重建军队与弥平这些国内的叛乱。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夷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三国鼎立的分界点。
二、夷陵之战评说摘要
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可以认为是重要转折,这既是刘备最大的军事失误,也是陆逊军事谋略的重要体现。当魏文帝曹丕得知刘备连营七百里,就对群臣说:“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
陈寿在《三国志》中写到:“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
晋代文学家陆机在《辨亡论》称赞陆逊说:“汉王亦冯帝王之号,率巴、汉之民,乘危骋变,结垒千里,志报关羽之败,图收湘西之地。而我陆公亦挫之西陵,覆师败绩,困而后济,绝命永安。”
西秦高祖乞伏乾归曾对麾下诸将说:“昔曹孟德取袁本初于官渡,陆伯言摧刘玄德于白帝,皆以权略取之。”
清代学者邓廷罗在《兵镜》中评价说:“司马懿挑朱然,吴班挑陆逊,皆不得行其计,岂非将之有能有不能哉?”
毛泽东主席读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五十八《吴书·陆逊传》的批语说:“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宜出澧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接不暇,可以各个击破。”
三、夷陵之战的现实意义
一、怒不兴兵是战争基本原则。《孙子兵法》中《火攻篇》曰:“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至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从刘备一开始发合川人马东征孙权就犯了兵家大忌,其失败早已被明眼人看得清清楚楚,更何况是智慧过人的诸葛亮?这里面有个绕不开的结,就是刘备自从兴兵以来,从来就是扮演屡败屡战的角色,在聘任到伏龙诸葛亮之前,疲于奔命。取得西川之后,自是野心膨胀,自信心爆棚,想通过一场漂亮的胜利咸鱼翻身,来挽回自己不会打仗的外界评价,更期望自此剿灭孙权,统一华夏。我敢大胆推测,如果不是陆逊的夷陵,还会有司马懿的“夷陵”!人同此心,悲哉!
二、事后诸葛亮的确于事无补。“事后诸葛亮”是句俗话,大家皆不明出处,据我研究就出自此次夷陵之战。《三中演义》中云:孔明看讫,拍案叫苦曰:“是何人教主上如此下寨?可斩此人!”马良曰:“皆主上自为,非他人之谋。”孔明叹曰:“汉朝气数休矣!”良问其故。孔明曰:“包原隰(音xi,习)险阻而结营,此兵家之大忌。倘彼用火攻,何以解救?又,岂有连营七百里而可拒敌乎?祸不远矣!陆逊拒守不出,正为此也。汝当速去见天子,改屯诸营,不可如此。”之后先主刘备叹曰:“朕早听丞相之言,不致今日之败!今有何面目复回成都见群臣乎!”《三国演义》里有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基本围绕蜀国兴亡为主要脉络来记述。可在夷陵之战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书中竟然没有提到诸葛亮的行踪。虽然用现在的眼光看是求全责备,可这于情于理都解释不过去。归结为一句话,“事后诸葛亮”,于事无补,大家千万不要做事后的圣人。
三、年轻将领战争潜力不容忽视。决定战争成败的最终因素从来都是人的因素,一两件先进武器决定不了战争进程。有人专门研究了解放战争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将领的年龄对比,发现了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事实,共产党主要将领的年龄比国民党将领平均整整小了十岁。年轻人,有的是虎虎生气,经常不按照常规出牌,取得战争胜利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老谋深算的枭雄刘备被“毛孩子”陆逊打了个稀里哗啦以至于窝囊致死,何也?“一分年轻一分宝!”老同志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要珍惜爱护他们,可战争一起,还是年轻人的天下。此理高人一观即知,不复赘言。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对于夷陵之战,写了三首诗称赞陆逊,摘录共赏:
一曰:“坐帐谈兵按六韬,安排香饵钓鲸鳌。三分自是多英俊,又显江南陆逊高。”
二曰:“陆逊运良筹,能分吴国忧。挥毫关将堕,焚铠蜀王羞。功业昭千载,声名播九州。至今巫峡地,草木尚添愁。”
三曰:“持矛举火破连营,玄德穷奔白帝城。一旦威名惊蜀魏,吴王宁不敬书生。”
黄其军
作于2017年11月16日(古历九月廿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真实的夷陵之战,蜀汉到底损失有多大?看这些战死的主将就明白了
为什么诸葛亮励精图治也挽救不了蜀国?都是这场战争惹的祸
此人接替赵云职位,诸葛亮特意向刘禅推荐,结局有点可惜
二爷兵败麦城被杀,皇叔举国攻吴,报仇是假,立威是真!
夷陵之战中,蜀汉最多损失5万兵马,为何之后他们就一蹶不振了?
夷陵之战刘备最多只损失了5万人,蜀汉为什么却因此一蹶不振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