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签约作家】王淑萍| 字里行间溢满情

 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字里行间溢满情

——读王友明《时光印记》有感

岁月情深,总有些不经意的相遇,触碰了内心的柔软,总有些灵魂相似的人,带着暖意不远千里而来,仿佛只为惊艳彼此的时光和篇章。
2017年7月,王友明老师在我的散文《乡村的颜色》一文后写下了长长的一段留言,这是老师与我在文字上的第一次互动。从那天开始,孤独的文学道路上,多了一位亦师亦友亦兄长的存在,山西与宁夏不再隔山不再隔河,仅隔着纸与笔的距离。四年多来,我在公众号上所发的每一篇文章的评论区里几乎都有王老师的留言,或赞美,或鼓励,或肯定,或建议,或期待,或长或短,字字句句都透着真挚与诚恳——这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作家为文的素养,也是一个品行兼优的长者为人的素养。
秋月最圆的时候,收到了王老师从临汾寄来的新作《时光印记》,满心的喜悦如高挂在天空的明月,饱满而充盈。
毫不掩饰地说,这样的时刻,我盼望已久。从为我的每一篇文章写留言到为我的散文集写评论,这位远隔千里、素未谋面的文学前辈用他高尚的人格和出众的文学素养温暖并滋养着我的文学之路,这份情意沉淀在心底,像盛满了雨的云,蓄积的甘霖急切地想觅一处幽静,与文朋亲友共饮。
饮一杯书卷里的故园浓情,真挚炽热。
每一位漂泊他乡的游子心里都有一扇回望之门,在晨曦,在暮色,只要打开门,故乡的一切都会列队而来,让倏忽而逝的人生变得悠然绵长。
王老师出生于冀鲁平原腹地的临西县,青年时入伍当兵,从此与故乡作别,在山西临汾落地生根。客居异乡半个世纪,他左肩扛着故地,右肩扛着家园,跋山涉水,寒来暑往,虽已阅尽繁华,最眷恋的依然是原乡。耄耋之年的岳母、热情的敬达叔、敬责的吕廷祥、慈祥的九姑;东留善固村、吕玉兰纪念馆、卫运河;故乡的玉米地、乡下的年;父亲珍藏的眼镜、母亲包的粽子……真实的素材,佐以真挚的情感,一个个鲜活的物象跃然纸上,轻逸而温厚,如绵绵春雨,润物无声。
读《时光印记》,不时地,就会被王老师对故地家园炙热的情感深深打动。在参加全国散文作家石家庄笔会夜宿光禄山庄时,在一条南北街的中间部位,他发现一块天蓝色的标牌上写着“临汾路”三个白色大字,顿生“他乡遇故知”的激动,于是摄影留念,把骄傲和自豪的神情留存在了记忆的底片上。而在临别时刻,他对着月光想起了自己过世的爹娘,“子欲孝而亲不待”,他只能在梦中“真切地见到了拄着双拐的爹、立于街口盼儿归的一头白发的娘。子夜醒来,眼角依然挂着泪滴、心间依然塞满一缕一缕的乡愁。”我不知道石家庄离临西有多远,我只知道没有了父母的故乡,遥在天际。
饮一杯墨香里的殷殷亲情,感人至深。
亲情是人世间最美的情感,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飞得多高,亲人的目光永远是照亮前方的光束。年轻时我们忙于工作,忙于事业,不知不觉中疏离了许多骨肉亲情。

在为女儿过生日时,女儿的一句“爸爸,奶奶是啥时候过生日?”让王老师对多年来忽视了母亲的生日感到愧疚不已,当从身份证上得知母亲生日的那一刻起,对别人来说最普通的一个日子就成了他镌刻在生命最深处的日子,“每年的农历7月20日,远离故乡的我,不是往家打一个电话送上一句衷心的祝福,就是让小弟买上一件礼物,表达一片敬母之意。”即使娘亲已故去多年,“每年到了娘的生日那天,我都会在娘的遗像前摆上点心、水果和瓜子,为娘庆生……”
“儿的生日,娘的苦日。”这世间,少有父母不记得儿女的生日,少有儿女能够记得父母的生日,包括我自己。王老师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写下了这样一段警醒天下儿女的话:“能否记住爹娘的生日是对儿女孝心的一种考量,一种检测。牢记住爹娘的生日,方便时为爹娘过个生日,不方便时给爹娘送上一句祝福,是儿女尽孝心的一种方式,是表达爱意的一种契机,更是凝聚亲情的一个载体。毕竟,爱是一种能量。学会从细节处关爱爹娘,既是儿女应尽的责任,也是给自己的儿女做个示范。”——孝道是家风的源头,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夜深人静,每每母亲那句'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话响在耳边时,我都会深深自责。”他为此不顾身体不适,前往洛阳与表弟表妹相聚,彼此促膝倾谈;从军30载,与家人聚少离多,他用拍照片的形式珍藏幸福。2018年,当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晒幸福”板块晒出王老师一家六口人的全家福时,他一遍遍地按着遥控器的回放键,幸福溢满了心间,他写道:“我喜欢照全家福,更喜欢珍藏。我珍藏照片只是一种手段,而珍藏幸福才是真正的目的。”
耄耋之年的岳母如3岁顽童,推人、砸东西、吐口水,有人劝他:“不要再给老太太输液了,如果活着没有质量,还不如死了好。”他说:“这话我不爱听,人老了、糊涂了,是正常的,也是一种自然规律,绝不能因为人老了、糊涂了,就嫌弃、放弃。试想,一个小孩子生下来就是残障,有多少父母会狠心抛弃?还不是依然如手心里的宝一样倍加呵护?”为陪伴孤寂的岳母,他和老伴儿每年回河北临西的农村住半年,给老人输液、喂饭、包包子、拍照留念,8年的坚守与陪伴,他为老人的晚年生活洒下了一缕温暖和煦的阳光,完美诠释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饮一杯凡尘里的伉俪情深,动人心弦。

从新婚走向金婚,从青年步入老年,几十年风风雨雨,他们相互扶持、相濡以沫的点点滴滴在王老师笔下如汩汩清泉缓缓流淌。他们一起回故乡,陪伴亲人,看望故人;他们一起守着家,赏花看景,含饴弄孙。在《人生此时闲》一文中他这样写:“一年四季,我和老伴儿每天都要去公园散步,那美丽的景致让我们目不暇接,心情就变得轻松愉悦起来。”在《老伴儿种菜》中他这样写:“我嘴上不服,可心里却对老伴儿种菜的好手艺佩服极了。”在《一道闪光的印记》中他这样写:“妻子先后被医院评为“模范妻子”“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还获得北京军区“优秀军队干部妻子”殊荣,受到表彰,《战友报》刊登了表彰名单。手捧印有妻子名字的样报,我感到一种莫大的光荣与自豪。”……他就这样写着,写着,写下了一片伉俪情深,写下了一幅岁月静好,写下了爱情最美好的模样。
饮一杯词句里的战友深情,心生敬意。

一声战友,一世兄弟。没有血缘,情胜血缘。《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深藏心底的一段情缘》《一把拉住老兵的手》《只为心中那份情》《依稀时光又重回》《一道闪光的印记》《在稻田农场接受党的考验》……老首长高玺、马志敏、王德富,老班长郭玉保、杨怀宝,老排长刘振文、张珍,老战友李京平、马兆宁、杨继民……一篇篇文章,一个个人名,是王老师对部队、对战友最高的礼敬。他从农村入伍,走进军营,成为八一旗下的一名士兵,担任业余通讯报道员,从此踏上了新闻与文学的创作之路。军人生涯为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并直接影响着他作品的思想主题和思维观念,无论是写人还是写事,无论是写日常生活的琐碎还是写华夏山河的壮美,他字里行间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对生活的感恩和一往情深。这样的文字,干净而纯粹,任何时候读起来都如沐春风,心暖如阳。
一页一页翻,一字一句读,一遍一遍,被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片片真情深深打动。那些难以忘怀的情感,触及心灵的感悟,如同埋藏在沙岸的精美贝壳,一一被捡拾,一一被珍藏。那些独有的人生阅历、生活磨砺不经意间完成的文学转换,闪烁的都是阳光,洋溢的都是深情。生活本原的肌理质感在他的笔下逐一呈现,还原真实且带着人生思考的精神光照,源于他的真实生活经历,源于他采撷文学花果的准确与睿智。那一支勤奋的笔,在他的手里就是一部深耕的犁,不停地写,不停地犁,在文学的沃土上辛勤耕耘,撒播下种子,也撒播下希望。虽年近古稀,但他对文字却仍是一腔赤诚,几乎每月都有文字见报见刊。
这个军人,这个睿智的人、行动的人、书写的人,他把对故乡、对文学、对亲人、对战友、对生活的热爱和赤诚写进了书中,把敬人爱人的中华传统美德写进了书中,把温暖和深情写进了书中。
一字一句,他把自己也写成了一本书


REVIEW

作者简介:王淑萍 回族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人。宁夏作家协会会员,石嘴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石嘴山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理事。喜欢用我手写我心,喜欢用文字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深情。著有个人散文集《遇见自己》《流年里的余温》,作品散见于区内外各类报刊杂志和公众平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槐萦故乡
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王淑萍
那些年我们读过的路遥
乡村之光
【内蒙】王择宇《印记》指导老师:王丽丽
【引用】王老汉征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