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来稿选粹】张陵|精神的高原 崇高的礼赞


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精神的高原 崇高的礼赞

——序长篇报告文学《初心与使命》

新时代,也是中国报告文学的好时代,中国作家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深入变革时代的生活激流,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有品格有温度有文化的精品力作精彩纷呈。作为一个笔力强健成果颇丰的报告文学作家,张亚明总能体现出驾驭重大现实题材的思想优势和写作实力,礼赞“青藏精神”“民族精神”的鸿篇叙事《探秘第三极》刚刚推出,就迅速转向国家能源战略,匠心打造了这部以民族精神为基调、以煤制油突破为题材的长篇《初心与使命》。
读了《探秘第三极》,再读这部30多万字的长篇报告,不仅感受到作者对民族精神象征的高原魂魄那种特有的虔诚与礼拜,也让我们读到了一部耐人寻味的民营经济发展史。作者脚踏在水煮火烫的鄂尔多斯高原,以风云激荡的转型期中国为背景,宏观观照与微观细描相结合,历史回溯与现实描摹相映辉,在状写中国“煤变油”的主线内核里,巧妙地嵌入伊泰风雨三十年的创业辅线,艺术地呈现了一组披荆斩棘、豪气干云的人物群像,多侧面、深层次地凸显出中国企业家与科学家以信仰力量构筑的精神高原。作品从生命存在、历史积淀、文化血脉、精神意向展开的抒写和表达,让我们读到了直击民族心灵的大主题,读到了庄严与崇高,使命与奉献,由此衍生的审美意向和时代价值,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中国民营经济命运的人文观照,以及对传统能源如何转型与绿色经济如何发展的深层思考。

“煤制油”,“煤山变油海”,听起来这个“黑白变奏曲”并不复杂,其实这是一个化石能源向液态、清洁高效能源转化的高科技项目,关乎着国家能源安全,寄托着生态环境梦想。尴尬的是,这么一个意义重大的科研项目,在当年满街跑着煤老板豪车、整夜灯红酒绿的太原,却因资金匮乏面临夭折,一方面是科学家在资金困境中挣扎,一方面是我国与南非“市场换技术”的煤制油项目谈判十年无果。这种杂乱无序、矛盾交织的状况,构成了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生态。一个民营企业的链接使煤制油出现了戏剧性转折。伊泰集团董事长张双旺偶然获得煤制油的信息,发现“煤变油”中可能潜藏的传统煤炭资源转向清洁能源的契机,便果断决策“与李永旺接头”,由此开启了科学家与企业家联袂互补的“双旺”节奏,一个个的“不可能”也便终于变成了“可能”。作者站在荒原之上追问历史与人生的大义,着力在物象与精神交集中寻找高原文化的基因,真实立体而鲜活地还原了这一重大科技成果艰难突破的曲折历程。
一个民营企业参与如此重大的国家战略项目,确实挑战了常人的认知模式,且不说这项目集人才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于一体,单是一项科研经费和技术转化的巨额投资,往往都有可能让企业陷入万劫不复之渊。更不用说,民营企业与国家科研机构的联姻,还有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体制病”掣肘。面对世界级的高科技难题,国有企业动辄望而却步,民营企业能行吗?然而,伊泰人不信邪,不气馁,就这么决策了,就这么实施了,就这么创造了历史。“煤制油”间接液化工艺就这样诞生了,中国第一桶“煤制油”就这样问世了,中国动能转化的奇迹就这样出现了,伊泰人终于高擎着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旗,跻身世界清洁化工能源的高地。
张双旺无意做时代聚光灯下的英雄,但开拓性人物的典型性就在于,面对矛盾冲突时的选择往往是常人之不敢想、不能及,甚至与常理相悖。煤制油技术提高了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也让伊泰成为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借鉴模板,这时张双旺却又出人意料,一个“煤制油核心技术共同分享”的决策推动了煤制油的“裂变效应”。许多“独家爆料式”的素材,一个个壮怀激烈的故事和具有美学价值的灵魂,经过细致的考证提纯和激情的文学叙事,便具象为一个改变国人惯性思维的伊泰,也成就了一份不可多得的中国煤化工历史“备忘录”。素材是繁杂的,历史是琐碎的,人物是群雕的,但作者紧紧围绕煤制油这一事件史海钩沉去伪存真,撬动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情节,既有专业性又有文学性,既有现实品格又有历史韵味。扣人心弦的意外转折,环环相扣的情节设置,可谓一唱三叹波澜起伏,这种结构精致、场面宏阔以及情感浓烈的重要特质,既突出了“报告”成色,又保证了“文学”质地,科学与人文的和谐与交融,让我们享受到了跌宕起伏的文学之美。

新时代呼唤新文学,新文学反映新时代,“好看的故事”背后,一定有发人深省的主题。这部作品以强烈的问题导向意识,展示了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和伊泰人精神的崇高纬度,镜照了转型期中国新旧意识形态的颠覆与困惑,有道义有担当,有筋骨有温度,有颂扬也有批判,过程美学和生命哲学的空间拓展,增添了作品主题的庄严感与悲壮力度,彰显了时代感、思想性、方向感兼具的雄健气魄和文学品格,也让我们看到了煤制油突破之外令人深思的丰富蕴涵。
研究当代中国民营经济现象,无论从哪个方面看,伊泰都不失为一个生动的绝佳标本。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风云激荡的民营经济发展史,也是一部非公有制经济理论政策不断探索、创新完善的历史。某种意义看,民营经济的成长足以用“曲径通幽、苦难辉煌”来形容,一面在撑起“半壁江山”,一面却又饱受非议,“体制病”的弊端,不公平的偏见,台前与幕后、江湖与庙堂、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伊泰都曾经历过。作品除了本真揭示了张双旺历经艰辛、无怨无悔的心路历程,深刻挖掘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诸多感人故事背后的逻辑力量。其中最大的亮色,就是张双旺率先全国民营企业喊出的“四个坚持、四个不变”——“坚持党的领导不能变,坚持守法经营不能变,坚持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不能变,坚持职工主人翁地位不能变”。这个难能可贵的“政治纲领”,为伊泰壮观有序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石,也为中国民营经济竖起了商业伦理的标杆。
伊泰在创新中转型、转型中创新的成功证明,不是现实支撑了共产党人的信仰,而是共产党人用信仰点亮了现实。作者聚焦民营企业家与科学家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发挥其特有的叙事风格与内在的情理逻辑:信仰催生激情,良知催生诗意,西北高原的审美风骨和精神气度融于人物,而人物命运在故事中的辗转起伏又透露出深扎现实的况味,一幕幕时代与人性、命运与苦难、理想与奋斗的宏大叙事,便折射出了复杂的社会生态和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创新中国”成为最动人、最响亮词汇的今天,读到张双旺“无论国有还是民营,企业做大了,就都属于社会了”的滚烫语言,一股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气息迎面扑来,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式脊梁”的钙与盐,看到了当代企业家的格与局。这种民族的风骨、非凡的气度呼之欲出、如睹目前,放射出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历史亮度,丰富了改革开放的深刻内涵,作品的现实意义、思想意义、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也就不言而喻了。

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关键在于能不能写出真切的境界、生动的人物和深挚的情致。作品通过伊泰创业、创新的历程和煤制油突破的宏大叙事,营造出文学真实性的特殊魅力和精神世界的内在张力。张双旺身上凝聚着人民群众创造生活、改变命运的热情与渴望,也有追逐财富创造财富的梦想,但宏大主题必有宽大的境界,作品并没有对伊泰的财富积累进行猎奇式揭秘,而是跳出流行的物质主义价值标准体系,将探幽细微的笔墨直逼张双旺灵魂深处,冷静地反刍了一个企业家的信仰与国家与民族与人民的血脉关系。
“煤变油”这个国家战略,既是产业转型的需要,也是传统能源到新能源、清洁能源的一场变革。但煤间接液化的奇迹为什么会发生在张双旺身上?为什么会发生在民营企业的伊泰?作者用抒情的英雄主义旋律书写了张双旺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价值追求。改革开放改变了国运,也改变了张双旺的命运,当年他“为了换个活法”5万元起家、带着21名富裕职工办起了乡镇企业公司。或许他享受过“红帽子”的一些好处,突如其来的“改制”却让他吃尽了产权不明的苦头。伊泰分崩离析的危机使他觉醒,重新洗牌的伊泰浴火重生,走上了真正意义上的“民企”道路。张双旺和先期“吃螃蟹”的开拓者一样,看似简单的“下海”背后也是一把辛酸泪,有过撕心裂肺的坎坷,也有高亢华彩的乐章。但我看来,新世纪最为精彩的一笔,无疑是“中国第一桶油”的横空出世。张双旺开初并不懂“煤制油”,只是为了企业转型顺势而谋。随着他与李永旺的相互发现、相互欣赏,“煤山变油海”概念的日渐清晰,“加速煤变油”在两个高原人身上撞出了绚丽的火花,于是便加快了中国煤制油传奇的抒写。
作品没有把张双旺模式化、简单化、漫画化,而是通过改革开放揭示人的性格和命运,凸显了人性中永恒闪光的责任担当、牺牲精神、爱与宽容等等。作者用直抵现场的手法表现了他“不管为官还是从商,总要为人民做点事!”的德性文化精神,并将其“仁厚慈悲、淡泊功名”背后潜藏的信仰之光、理想之光,熔铸到人物向善、向上、向好的形象和现实生活图景之中,在给人愉悦的审美感受之余,也启迪读者进行党性与人性的深层思考。从不满机关人浮于事的“下海”,到企业做大了积极投身慈善事业,再到转型升级“打造百年伊泰”,直至出现了“煤变油”乾坤大挪移结局,几个希望与绝望、断裂与重构的重要历史节点,揭示了张双旺从“小我”到“大我”跃升的必然逻辑。当他为了煤制油在中国科学院喊出“我是共产党员,不当资本家!”的滚烫话语时,谁不为之感动和震撼?心系社稷、赤诚报国的宽广胸怀,砥砺奋进、百折不回的高原精神,有棱有角可触可感,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可以说,这个“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的感人形象,正是当今中国企业家主流群体实业报国的一个缩影。
人物形象能不能立体站立起来,能不能产生艺术感染力和可读性,能不能与读者产生精神共鸣,是判断科技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这部作品依托苍莽高原的宏阔背景,用具体丰实的微观镜头书写故事的重要片段,映衬出高原的文化环境对草根人物性格的影响,一批崭新立体的典型人物随着故事情节先后登场,凸显出广角多元的社会意义和历久弥新的审美价值。
说到科学家,大都具有绝顶聪明、刻苦用功、甘于寂寞、书生气十足的共性,但如何写出李永旺个性的独特与不凡?作品多次点化“科学家与哲学”“科学家与文学”的关联,写出了科学与人文的相通玄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地域文化和社会环境里,作者将专业性、时代性和文学性有机融合,梳理了“海归派”李永旺的思想脉络及鲜明的个性特征,把西北高原的阳刚之气和强者精神人格化,以原生形态塑造了一个自由不羁、可爱可叹、质感鲜活的“狂人”科学家形象。在社会道德严重滑坡,价值取向严重分化的年代,他以科学精神、理想信念的守望,终于突破“煤制油”这个世界级技术难题,圆了中国几代科学家未圆的梦,给国家民族争了气。他是一个社会良知、民族脊梁的创造者,智慧而又感性,“狂放”而又本真,执着而又坚韧,终于与伊泰联手打通了“技术与资本”融合的“最后一公里”,以中科合成油公司诞生为标志,完成了国家科技体制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张东海则是新生代商业领袖人物的典型。作者以敏锐的时代感和娴熟的文学技巧,“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地发掘了人物品格与时代精神的交汇点,生动展示了张东海撕掉“富二代”的标签,不畏艰难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心路历程;丰富细腻的情感和精神境界的标高,明显增强了文学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尖锐的矛盾冲突,形象化的语言和典型化的概括,完成了一个敢于接力、志在高远的人物形象塑造——现代意识、担当意识让他超越了普通企业家局限,“扁平化”管理推动了伊泰的嬗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开启了伊泰全新的商业时代。作者将这个新生代典型有机地融入实业兴国的光荣与梦想,不仅深化了与时俱进的主题表达,强化了作品的思想教育意义,也给读者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新的审美,随着越来越多“富二代”进化成为“创二代”,预示着崛起的一大批新生代企业家,将给未来社会发展带来新变化和新动能,塑造出中国经济新的天际线。

我们这个民族需要中国梦,这个时代更需要正能量。伊泰圆梦煤制油,曲折坎坷很多,作品敢于触及转型期的复杂现实和矛盾冲突,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很有厚重感,也很有力量感。当张双旺真心喊出:“我要当共产党员,不当资本家”的时候,我们会感受到一股激荡灵魂的热流,他的很多语言很朴素,思想却很新,在民族复兴大合唱中彰显出弥足珍贵的时代力量。
每个时代都有特定时代的精神与使命,从张双旺和张东海身上不难发现,父子俩一个植根于传统文化,一个来源于现代理念,但骨子里那种企业家精神融入“建设者”精神的文化自觉是共通的。我们知道,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历史贡献,国家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个概念进行了表述,张双旺、张东海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正源于他们身上人民精神的活力,源于改革时代火热生活中的先进思想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伊泰人从“小我”向“大我”升华蜕变的精彩故事,就是正在发生着的“建设者”的中国故事,新老两代企业家“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时代价值和意义,已远远溢出了形象本身。
“信仰”是一个重大的命题。信仰对开拓者来说是宗教,是情怀;对作家来说,则是灵魂美丑的雕刻刀,是剖析和梳理故事和情节的原动力。作家带着崇高感为时代“建设者”代言,情感氛围、心理氛围交相呼应的场景和意境,塑造了一个个鼓舞人、感染人的励志标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思想文化信息,释放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崇高品位,也显示了作者把握时代脉跳的功力和思想的深度。因此我觉得,报告文学的选题固然很重要,题材驾驭力、思想穿透力更重要。这部长篇报告架构纵横捭阖,走笔气韵磅礴,宏大而不夸张,载道而不虚空,讲出了中国转型的精彩故事,在快餐化、娱乐化、碎片化的文学生态格局中凸显出中国自信、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无论从题材、从思想、还是从抒写上都具有沉甸甸的分量,不仅是新时代的一曲科学赞歌、信仰颂歌、美德礼赞,也是我国能源化工题材的一个重要创作成果。

作者简介:张陵,著名文学评论家,原《文艺报》副总编辑、作家出版社总编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最大民营煤制油项目开工,投资290.72亿元!附项目装置信息
自治区首个煤制油示范项目获“路条”
以费托合成技术为核心,走特色煤化工之路( 附十三五中国煤间接液化项目统计 )
2017最新煤制油装置统计数据发布
鄂尔多斯市:中国最大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
煤制油:争议中再现生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