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来稿选粹】东永学|想念一碗茶

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想念一碗茶

早上七点起床,闻到一股熬茶的馥郁,心有一份释然。如果茶香里还有牛奶的芬芳,这个早晨是个阴雨天也无所谓,我的心里一片阳光灿烂,草长莺飞。

土族人生活在祁连山南麓,祖先们游牧为生,到明朝时候定居下来,茯茶一直相伴相随,土族人祖祖辈辈的血液里渗透着茶香,奶香。我们在端起茶碗的时候,喜欢唱一曲茶的赞歌——

西藏产的藏红花,

黄河边的孔雀翎,

净瓶口里喜相逢;

汉地产的雕花鞍,

蒙古地域青铜镜,

骏马背上喜相逢;

南方产的好茯茶,

土族地方清泉水,

好客桌上喜相逢。

我们习惯把烧滚好的茶叫熬茶,一个熬字,表明了烧茶的时间和功夫,我们喝的是独具特色的一种功夫茶。

土族人的熬茶,第一要清泉水,再放一把茯茶,加青盐、姜皮、草果、红枣等配料熬煮,煮的时间要长,熬出茶的本色。每天的早饭少不了这样一碗茶,而且只要时间有闲,我们的火炉上全天候的有一把铜茶壶,茶香就弥漫在我们的客厅里。如果条件允许,熬出茯茶的浓香的时候,加进去早晨刚挤的鲜牛奶,再煮一段时间,这就是一碗养心开胃的奶茶。喝上这样一碗奶茶的人,习惯开玩笑地说:我是神仙是哩!

土族人家来客人了,主人习惯喊:亲戚来了,赶紧烧茶。

大门口遇到认识的人,一定会礼让:走,家里喝茶走。

如此,土族人看重茶,讲究茶,生活中离不开茶,人情礼节中以茶为重,从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茶文化。

土族人,过年的时候给长辈拜年,不拿一包茯砖茶,人家在背后一定说你不懂礼数,不尊重自己的民族礼节。

有人家儿子大了,相中了谁家的女儿,打发媒人去提亲,礼物中一定要有两包茯茶。往后的每一次礼尚往来中,茶走前面,酒跟后面。儿子的婚姻圆满之时,拴着白羊毛或者包着红纸条的一二十包茯茶起到了搭桥的作用。

土族人家的婚礼宴叫三道茶。听这名字,你就能想象茶在土族人的礼节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重视喝茶,加盐的熬茶的茶叶一定是茯茶,而且保存时间越长越好;煮茶的配料是牛奶、红枣、草果等大补材料,这种茶适合高原人的生活,熬茶不但能帮助我们解腻消脂,还能改善人体新陈代谢、补充体力,也就是庄户人说的:解乏气儿。

离开乡村三十多年,但我没能放下一碗熬茶,每天的早餐桌上少不了一份茶香。现在,为了喝上一碗奶茶,专门订了一份新鲜牛奶,一碗奶茶守望着我草绿色的乡愁。

端着茶碗喝茶,想到了很多乡村里或者家里有关茶的往事——

我的太爷和爷爷曾经走过马帮,那时候家里养着五六匹走马,从甘肃兰州走丝绸之路的一条辅道,往祁连山南北的青海甘肃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贩卖茯茶。

小时候,我们喜欢听爷爷给我们讲走马帮的故事,遇到土匪的惊险,夜宿山野林地的奇遇,茶马互市里的各民族语言交流当中出现的轶事,听着这些,想象着哪一天自己也能走走马帮,体验一下这种刺激的生活。

然而,爷爷讲故事的时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了,马帮已经消失,成为了一种历史记忆。因为一种茶缘,也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文化大革命前,爷爷有一阵重操旧业,赶着一对骡子贩卖茯茶,这一次没有走马帮走过的遥远路途,是从甘肃河州(现在的临夏州地方)往甘青地区的大通河流域贩卖,结果在文革中定性为投机倒把分子,和当时的地富反坏右分子一起接受革命再教育。有几年的冬天,爷爷和一群地富反坏右给生产大队的树林里的杨树一米高的树干抹红泥,这样牛马就不会啃树皮。如今,看到老家村子周边的大杨树,就能想起爷爷,那个有点荒唐的时代。

要说的是,爷爷一辈子喝的是牛血茶。

说到给爷爷炖牛血茶,当年的奶奶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茶叶要好,炖茶的茶罐是专门的,是一个一边有提手的陶烧黑茶罐,要用麦草青稞草烧,能装两斤水的茶罐里要放一大把茶叶,然后慢慢熬,火烧的太旺茶水会溢出来,要慢炖长熬,一直熬到只剩一茶碗,茶水熬成牛血一样的颜色,所以叫牛血茶。

这牛血茶好喝吗?有一次,趁爷爷不注意,我偷偷喝了一大口,结果一天恶心呕吐,把家里人吓坏了。阿爸知道我偷喝了爷爷的茶,笑了,说:喝牛血茶要有功夫,我都不敢喝,你活该!现在我才慢慢理解了阿爸说的喝牛血茶的功夫是什么意思。

在我们家里,一辈子离不开茶,最能喝茶的是三姑。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三姑出嫁了,嫁到了当时条件比较差的姑夫家,姑父家里兄弟姐妹多,喝不起茶,全家人都喝开水,不来亲戚不烧茶,亲戚来了也是家中长辈陪着喝茶,小辈们没有陪着喝茶的资格。

那时候穷啊,给亲戚家拜年,都是把一块茯砖茶打碎,用报纸包上一个个巴掌大小的茶盒子,外面再包上红纸,用细羊毛绳拴好,拿着这种小茶盒去拜年。

从小喝惯了茶的三姑受不了这个,没有茶吃啥都是口中无味。就因为喝不上茶,三姑跑回了娘家,说在这个家里当不了媳妇,要离婚。爷爷奶奶吓坏了,那时候很多人家喝不起茶,怎么能为一口茶离婚呢?无奈之下,爷爷给三姑偷偷给了半包茶,让她锁在陪嫁木箱里,茶瘾犯了的时候,就嚼一口茶叶。

三姑就这样在口袋里偷偷装着一点茶块,劳动的时候,茶瘾犯了,就偷着嚼茶叶,嚼完了,回娘家的时候又在包里装半块茯茶。如此三四年,等到分房另起炉灶,有了自己的新家,才喝上了熬茶,结束了嚼茶叶的尴尬日子。

阿妈曾经和三姑开玩笑,说:我们家里所有人当中,你大哥的肚子里酒虫最多,你的肚子里一定茶虫最多。

爷爷很长时间贩卖砖茶,天天喝牛血茶,对茶的好坏他是一闻就能辨别出优劣。现在我也是闻闻茶包,就能感觉出这茶好喝不好喝,以前我们家认可黑砖茶,我们俗称黑板板茶。

我知道黑砖茶产地有陕西咸阳,湖南白沙溪、益阳等地。爷爷曾经给我说过,他们那时候在丝绸之路的辅道上贩卖的多半是陕西咸阳黑砖茶,说这种茶好喝,后劲大。

2021年5月,咸阳茯茶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咸阳茯茶的一种价值认可,有了这份认证,就能很好地传承茯茶工艺,让喜欢喝茶的人或者民族能有一口值得留守的念想。

中国的茶叶产类繁多,泡饮方法也是名目繁多。北方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喜欢茯砖茶,以前是便于保存和携带方便,更主要的是茯茶最适宜和青盐、牛奶、酥油搭配,奶茶、酥油茶成了藏族、蒙古族、土族等民族的标配。

2009年,我到鲁迅文学院参加全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作家班的培训学习,难忘的是有三个女同学拿着自己的打茶的传统工具,也就是木制的打奶桶。四个月时间里,我喝上了风味不同的奶茶。

珞巴族人的打奶桶细身长腰,他们喜欢喝甜茶,打茶的时候,放上白糖和牛奶。开始有些喝不习惯,喝几次,也喝惯了,奶茶和珞巴族女同学一样香甜宜人。

蒙古族同学的奶茶里放盐,但淡一些,打好的奶茶里放上炒熟的小米,别具一种风味。

云南独龙族女同学的奶茶的打法跟藏族有些相似,打奶桶比较粗短,加盐,他们喜欢普洱茶,端上的奶茶有另一种茶香。

远在他乡,有奶茶喝是一种福气,但是我还是怀念铜茶壶里的熬茶,那四个月的做梦,多半是坐在家里的土炕上喝一碗奶茶,或者自己炖一壶奶茶。

作为一个资深喝茯茶人,应该了解一些茯茶知识。

陕西离青海近,很多时候我们能买到咸阳茯茶,作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咸阳茯茶在传承中求发展。咸阳茯茶远销国内外,沿着一带一路远销中西亚及北欧等地,成了咸阳的一张地域文化名片。

咸阳茯茶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唯一具有发花工艺的发酵茶,所含金花是有益身体健康的冠突散囊菌,属国家二级保护菌种。咸阳茯茶制作加工过程极其复杂,主要有配料渥堆,煮熬茶釉,茶釉炒茶等8道制作流程。

八道工序,说着简单,实施起来每一道工序又有自己独特而复杂的制作技艺,有它的精准和细密,这些只有制茶人心中有一本账,只有他们的心血能理解和体会。

宁可三日不吃饭,不可一日无茶。

有人说这是藏族谚语,也说是蒙古族谚语,去拜访甘肃肃南的裕固族同学,他们也这么说。我们土族人说:三天不吃馍馍可以,一顿饭没有茶不行。

这就说明了茯茶在北方少数民族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走到新疆,遇到锡伯族朋友,又听到一句俗言:我们的褡裢里缺肉缺酒都可以,唯独不能没有缺一块砖茶。

听见这样的谚语的时候,既是眼前没有熬茶或奶茶,仿佛已经坐在一个火炉前,火上架着铜茶壶,茶水翻滚,茶香就那么诱人地氤氲开来。

作者简介:东永学,男,土族,青海互助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作家高研班学员。在《民族文学》、《西藏文学》、《时代文学》、《作家文摘》、《青海湖》等多种刊物发表850多篇(首)文学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茶俗百汇
奶 茶
奶茶,慢慢熬
大暑:夏日炎炎蝉蛙鸣 浓浓茶香伴雨晴
品茶,到新疆来吧!人美茶香
为什么老茶客偏爱这种“发霉”的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