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南】丁大成||诗与时
东方散文
推实力作家  读文坛新作


东方散文夏季版

诗与时|丁大成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文学发展到今天,小说散文诗歌三大类别。

而如今物质生活丰富了,人们侧重于感官刺激,却轻视了精神的修炼,所谓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以至于国人不读书,竟到了政府设立读书日的地步。相应文学的不振,作家成了贬义词。

最落寞的要算诗歌。诗歌自元以后一直处于颓势,似乎是自然规律。翻开唐诗宋词,最为感人的莫过于离别怀远羁旅相思之作。距离产生美,愤怒出诗人。

想当年那些诗家词客或寻师访友,或外出做官,或异域采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们离家别舍,背着沉甸甸的包袱,里面装着文房四宝书画诗集和几个盘缠,一路舟车,更多地是步行,一天也就走个20里30里,然后找个小旅馆住下。旅舍的凄清,身心的疲乏,不免触景生情,欣然命笔:“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要想富,先修路。明朝伊始,就大力发展水陆交通。陆路以驿站为中心,把全国各地连接起来:“东起辽海,西至嘉裕,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全国州县以上行政机构多有驿站;水路主要是疏通京杭大运河,使南北连在一起。到了清朝便有了汽车火车。稍后便有了飞机。到现在海陆空立体交通。高速与动车并行,朝发夕至,或夕发朝至。若还嫌慢,打飞的,从东半球飞到西半球也就10几个小时,地球的确成了地球村。

当年唐诗一哥李白25岁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最快的一天,早上从白帝城坐船晚上到江陵,让他欣喜万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等他游历到到首都长安已35岁,用了10年时间。当然李白有些贪玩,在路上投亲会友,多耽误了些时间。搁现在,从江油到西安乘坐最慢的交通工具汽车,也不过20多个小时吧。哪有时间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呢。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现在火车都跑到西藏去了,蜀道更不在话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用帆作动力的舰船早已成了“远影”,加上环境污染到处是雾霾天气,就算诗仙李白生活在今天,能写出上面的诗句吗。

还有“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当下还有几人用书信这种联络方式,掏出手机拨串号码就可以说知心话。所以说现代人有相思,却无相思之苦,自然写不出类似的感人诗篇。

穷则思变,诗歌革命到“五四”文化运动,诞生了自由体诗,也叫新诗。新诗发展近百年,学习西方也好,借鉴古人也好,也诞生了一些好诗,但可谓凤毛麟角,却不能如唐诗宋词那样繁花似锦春意盎然。这是不断的工业革命和社会文明发展的结果。

于是便有人发思古之幽情,一段时间以来兴起古体诗词热。本人也不能免俗,客居某地的某年中秋,写了一首“七绝”:“玉轮初转小窗收,桂子香幽浸满楼。月下独酌新病酒,相思故里梦中游。”发到某网站,版主说,现在交通这么发达,又有假期,为何不回乡团聚呢?“为赋古诗强说愁”,其结果是东施效颦。

目前诗坛的现状,读诗的没有写诗的多。诗坛在落寞中修行,思考着生存之道。于是,心生一计,炒作。其中一位叫余秀华的诗人令本年度的诗坛很是热闹了一阵子。一份努力一分收获,因余秀华的诗,某诗刊和出版社很是惬意了一回,余秀华本人也受益匪浅。否则这位因先天性脑瘫给学习、工作、婚姻都带来影响的农民诗人还在钟祥农村默默无闻。同为草根,我真诚地替余秀华庆幸!据说余秀华最有影响的诗是《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有关这首诗的热评可谓洛阳纸贵。拜读这首诗,的确有点心旌摇动,想入非非。不由想起一则花边新闻,成都某美女乘着酒兴于月黑风高在某某桥下将一男子强暴了,有图有真相。不知道该女子的内心世界,报道也没说该女子何许人也,若是来自华北某地,可不是“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我无意责难余诗人,作为先天性脑瘫,作为农民,在那样的艰难困苦下还心向缪斯,我从内心同情敬佩她。只是余秀华的诗那么多,为什么人们热炒这一首呢。

秋来,繁华落尽,寂寥萧条,但我们不必过于悲伤,“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向小杜借一双慧眼吧。提到小杜,想到他的另一首诗: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这首《谴怀》是杜牧之在黄州刺史任上,追忆似水年华的感叹之作。

小杜是长安人,10年前他穿过大半个中国来到扬州,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府任推官、转掌书记。他觉得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有没才华,所以有“落魄”之说。干脆来往于青楼,过起诗酒风流,放浪形骸的生活。楚灵王好细腰,故楚腰借代为美女。也说明小杜另类,不喜环肥,偏好骨感型的。把美女玩弄于股掌之间,加上后两句,可不是“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全诗不著一“睡”字,尽得风流。

诗歌讲究意境意蕴,这种情绪化的东西,应如绘画一样留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又想到国粹旗袍。旗袍被誉为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是通过线条来隐现女性优美的身姿和优雅的气质,令人感到舒心而自然。从正面看,肩宽、收腰和宽下摆,构成“X”形,从侧面看,高胸,后臀形成“S”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女性的曲线美没经过太多的雕饰,以人体自然三围曲线的方式衬托出东方女性窈窕身段,向人们展示其温柔婉约含蓄端庄典雅清丽迷人之处。她将东方女性特有的含而不露,露而不妖的风韵体现得淋漓尽致。

有学者认为旗袍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有学者认为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这不矛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随着“五四”运动伴随的女权运动的不断深入,妇女解放,地位提高到能顶半边天,开始频繁的出入社交场合。她们流动的韵致需要恰到好处的服饰表达出来,旗袍应运而生。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莫不是时代的产物。

时势造英雄;浪花淘尽英雄。

作者简介

丁大成,河南商城县人,国家执业医师。已于《农民日报》《教育时报》《党的生活》《长城文艺》《广州文艺》《佛山文艺》《千高原》《奔流》等发表小说散文200余篇,现为《千高原》签约作家。其中多篇作品获得省级奖、入选多种作品集。

  联系  我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古代文学历程
李清照、严羽等人为何看不上苏轼,甚至认为他导致了诗词的没落
近代最具声望的诗人,7200首诗词却无一传唱,为何还备受追捧?
荡漾人生诗有寄
石之轩《当今诗歌的大繁荣与大失落》
古典诗歌的沃土上开辟出新的诗歌道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