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辽宁】丐丏|漏万钞

东方散文冬季版



漏万钞


1979年9月下旬的一天,村口,挥别母亲和姐妹弟,我一步三回头眼含热泪地离开了生我养我16年的故乡——从未出过远门的我,在父亲的陪送下,踏上了去省城读书求学的路。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高楼大厦、百货商店、柏油马路、大辫子电车、路灯霓虹灯、双层对开窗户……十字街头,一个农村孩子,一定没有经验纠结于“很精彩”还是“相当精彩”;目不暇接,从此他有足够的时间瞪大充满好奇和惊恐的眼睛。——知道“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儿了。

那很或相当精彩中,一直或更博农村孩子之我之眼球的却是书。在校园,在市区,我视野中的书陡然增多了,得陇望蜀,顾此失彼,图书馆、新华书店一次次地让我措手不及、左右为难。当我在一定时间后冷静镇定下来,我的状态可用如下三个词儿准确形容:一是如饥似渴,二是手不释卷,三是废寝忘食。这种状态不同年代不同年龄段不同程度地保持至今。

丙申猴年来临之前,文化程度和父亲差不多的“农民工”弟弟也赶时髦玩起了微信,并在“我爱我家”家庭群中文才、记忆大爆发,一发不可收地开始了“口述历史”,其中一段讲到:“在生产队干活大工一天10分,我也正(挣)10分。那年一天开一元二毛八,是历史上最高的,到年底我开了720元,爸高兴给我买了一块上海表,还让我上省城玩,我上哥学校住(了)几天。真好!年青(轻)人在一起学习、谈活。有一天哥说领我出去玩,到了街上,哥直奔书店。在新华书店里,他看好了一本书,没好意思说,我看出来了,我问哥是不是要买书,哥不好意思,我说我有钱,书买了……”许多我们哥俩共同经历的事儿,记忆却详略不同——什么书、多少钱,该我记住的我却未记住,糊糊涂涂地就花了弟的“血汗钱”。

仿佛总被一种无名的紧迫感催促着,课堂、本职外,我读一切可以读到、经济条件允许而可以买到的书。

不动笔墨不读书

俗言之“不动笔墨不读书”,其本意当在于要边读边写,要产生自己的东西,包括眉批旁注之类。我理解,边读边抄也是一种必要的“动笔墨”,包括在喜欢的句段下划线——许多人可能不赞成这样做,认为污书伤书,我恰恰觉得这很好。

读、划、抄可谓是阅读而能直接也直观汲养于别人的东西的系列动作,是一种完整而有效的物质化收获非物质东西的方式。我是这样理解的,也是这样做的,写抄不停,笔耕不辍——没事儿时我也常常舞文弄墨、有感而发。《礼记》中言:“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我该不是成了既圣又明的“明圣者”了?我不能那么没深浅,以“明圣”为修齐目标似乎都有点儿不靠谱。“井底”看,今我之作也即写的造诣远不如述也即抄的成就,“述而不作”不足、“信而好古”有余啊!——但,“作者”历来不少,“述者”也非不多;作者有爱恨,述者有好恶,作述者无不有所思考和寄托。

1979年,至今37年了。三十七年来,从能够读到读懂的各种形式的文字上,在注重语句含义和结构的前提下,我摘抄——关于哲理、历史、文学、知识、趣味等等的只言片语、吉光片羽,一种漫步海滩偶拾那奇异的贝壳、卵石的感觉很深、很深……这难免或就是断章取义、“不贤识小”。如果说这是一种碎片化,那也是有价值的碎片化——《论语》中孔子弟子子夏早有鼓舞:“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孟子》中记“禹闻善言则拜”,我见善言则抄。周康王说“辞尚体要,不惟好异”(《尚书》),我则“要、异”皆取——个别会有“取其宜于时者”(《汉书》)之考虑。

明人曹臣在其《舌华录》一书的“凡例”中有条说明:“古今书集如牛毛,天下语言如蚊响,以此小帙,遂名舌华,是以蠡指海耳。盖所取在一案之书……”我的读抄不过以管窥天耳,所取盖在一遇之书(文)——当然有看不懂的。

读抄随年龄、顺所遇、依思想、据赏析——博观约取,许多时候甚至几本书同时交错开卷,不论刚日柔日,一日间可能此时读经彼时又读史了。北宋人邵康节二三十岁时曾“朝经暮史,昼子夜集”,有问功名者也曾是“朝经暮史无间日”(南宋周密《齐东野语》),我比他们频。

从“读摘”到“漏万钞”

1989年末,我接触到了四通打字机;它的神奇让我突发奇想:何不将我十年来的读抄整理打印出来?于是,我硬着头皮开始练习五笔字型输入法,并边学边用,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蚂蚁搬家的方式、蜗牛赶路的速度跟我那一堆“手抄本”较劲……终于,我的《读摘》面世了、成型了:那种发黄的、不够硬实的刀切纸,打印完对折装订,B5大小,141页,7万多字。我兴高采烈地捧着它求婚去了,未婚妻不得不拿它当钻戒——反正我没什么钱。

一并没什么的还有我的外观,而至少是班花的她竟然答应了。婚结了,一半归功于我那《读摘》吧!新生活开始了,但我并没有沉湎于温馨琐碎、磕磕绊绊,我继续务我那“不正之业”——读抄。

又13年后,我得以静下来面对一台深蓝色大屁股同方旧电脑。我不由得又想到了这些年新成的“手抄本”,便故伎重演、如法炮制……已遗忘殆尽的五笔输入法是指望不上了,我只能激活大脑中沉寂多年硕果仅存的拼音,试着用它来敲开那陌生冷漠的“同方”了。我的读抄及读写生涯发生了革命性转变,鼠标键盘取代了笔墨(划线依然),显示器存储器取代了纸本,那种即读即划即抄的刀耕火种式的寻章摘句彻底成为历史了,现在是读完划完再重新开卷面对电脑录入所钟。

随着电脑的几度更新,我的读抄事业越做规模越大,《读摘》已远非昔之《读摘》了,已翻了几番并翻成更为精彩的《漏万钞》了——《读摘》,实应时之名,文化之事而少文化之味儿,后我一度改之曰《挂一抄》(似更切),遗憾于茫茫之不得以读抄而又更之为今之《漏万钞》——漏的何止万!“钞”而不“抄”,求的是那一点点儿古意。

嗜好之事,奢华一点儿未尝不可。最近,我又“高调”地将我已铢积寸累至37万多字(平均每年恰好1万字!真真的“挂一”)的《漏万钞》纸质化,找到一家印刷厂“破费”精装了几本,并将其中特别饱含墨香的一本特别地献给了同一个女人——我那将老之妻,以记念她的已退之休,同时以让她在整整27年间始终幸为第一读者——钻戒,今已买得起而仍未买。

——钞,亦钱也;漏万钞……不进反漏,原来这仨字儿这么不“财气”!在钱或财富面前,读书这事儿总是这么尴尬!又猛然发现,我的《漏万钞》恰巧是“漏”掉万元以成的!原来这册名亦可如此作解,名副其实、“货”真“价”实呢!

古人或已无所不道

读了很多,抄了很多;继续读很多,继续抄很多,只是……

语言句式美的当还有无穷,而欲表达呈现的意义思想可能寥寥了。清人纪晓岚曾言:“吾自校理秘书,纵观古今著述,知作者固已大备,后之人竭其心思才力,要不出古人之范围。”如果我们不自信自己写得(或说得)很好,那么我们就应当谦虚地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或说的)。汉贤扬雄《法言》谓:“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言,难矣哉!惟圣人得言之解、得书之体。”至少在言、书上,许多“别人”就是我们的圣人——只可神交、多难面觐的圣人。宋人罗大经在其《鹤林玉露》中亦有言:“欲道古人所不道,信矣其难矣。”——“古人”确无所“不道”啊!宋代之于今亦可谓古矣!明人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文》中有言:“自汉以后诸人,不复立言著书,但为文章。”此或有点儿偏颇偏激。

人曾赠诗勉励王德臣(亦宋人):“古人不到处,吾子独留心。”(《麈史》)古人有“不到”或“不道”处吗?纵有我们又何知?明人袁宏道也曾谓“古有不尽之情”(《与丘长儒》),并曾言之凿凿地自许“见从己出,不曾依傍半个古人”(《与李元善》),这话说得有点儿绝对;其何情何见是古人所不曾道过的呢?——刻意、一味厚今薄古不算。

限于生命力和汗牛之不知充了几多栋,一人根本不能遍阅古人之书。当你有感而发,你自己或时人、后人不能也不敢一口咬定那确是“古人”所没有表达过的。明人刘节在《〈双槐岁钞〉叙》中曾言:“今予观于黄公(瑜)《双槐岁钞》,甚有所得,而叹古人多遗论也。”此或客套、或誉美。即便有“论”为古人所遗,也不过一二;且刘某也不能遍读古人之书,其所谓“遗”也不一定就是真遗。

古人之无所不道还在于,对于同一件事情同一个问题,他们常常会有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说法,让后人无所适从、茫然两难。足够古的汉贤王充就曾在其《论衡》中慨言:“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比如在“教还是不教”这个问题上,《孟子》有“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又有“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论语》则有“有教无类”;《孟子》有“君子之不教子”,《颜氏家训》有“盖君子之不亲教其子也”,《三字经》又有“养不教,父之过”,等等;说法不一,似都在理。之所以如此,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的理解是:“圣贤之言,因时而变。”(《潜书》)“圣贤”唐甄此言启发我们:变有因而非只“时”。所以,理性而有效的做法是,对于先贤所言——不只是意义相反相矛盾的,其理解及运用都应因时因世亦因人因事。孙钦善先生曾专就学习《论语》有言:“《论语》……各条语录的具体语境又多不明确,必须对语言文字、思想内容,乃至历史背景作全面注释、考述,才能有助于真正读懂。”(《论语本解》引言)这是放之诸经籍及诸“古人曰”而皆准的。

格言是告别不了的

我们那一代少男少女几乎人人都有一册乃至几册十几册来路复杂规制各异的抄录名言警句的日记本,但一直坚持、保存下来的可能不多。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似乎不再需要浪漫,更不再需要天真,提起或看到当年的“手抄本”一般都会脸红——为那种肯定有些幼稚的做法或为那自己选择并笔记下来的有温度的语言……偶尔会配有拙劣的手绘插图。

有本散文集叫《告别格言》,集中有篇文章名《告别格言》,该书、文我都没幸读过,但据推崇该文的该书序《家事心事少年情》的作者、该书作者龚明俊之兄龚明德在序(在其《书生清趣》一书中读到)中介绍,该文真正要“告别”的其实是一个“格言时代”——应该就是如我上述的那样一个羞涩的青春年代。“格言”是告别不了的。

在推荐《读〈读者文摘〉——学英文·妙语连珠》一书的文章《名人名言有什么用》中,作者於梅有段话写得甚是让我会心,姑且多录于此:“名人名言将我们抛入了时光隧道,推向了偶像崇拜的学生时代。……从古至今,语录因其模糊了语境和结构,所以有着强大的意指功能,其中许多成为我们古老民族的精神象征和支柱。……有没有那么一句话让你感动不已,令你开怀,使你哀伤,让你觉得时间仿佛停顿了、想起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开心与不开心,让你擦干眼泪,帮你度过难关?这句话是谁说的无关紧要,但只要应景,就能激起实时的反应。”写我想写而难能写。

前不久在某大报上看到一篇名为《仿冒名人名言背后的社会心态须反思》的文章,与上述於梅文的调子颇相反,作者分析了“仿”乃至“真”名人名言对三种“独立”的危害,也是够深刻的,但我冒昧也冒失地表示不能完全苟同,被我“下划线”的地方也多录在此:“说到底,不辨真假,推崇‘名言’,都与个体价值和独立人格意识欠缺有着很大的关系。至少一个习惯独立思考的人,不会轻易陷入那些可疑的名人名言中而不自知。……若习惯了仰仗他人的名言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展示自身的存在感,到了最后便也很难说这种被名言表达出的情感到底是否还属于自己,它只能进一步弱化人的独立意志和思考能力。”谁都应该反对仿制、假冒、伪作(不止在语言上),我亦然。但人微言轻、“卑之毋甚高论”(《史记》),言谈中借点儿他人“杯酒”、甚至玩点儿“山寨”式的小伎俩,是捷径、高效而有力度的,似无伤大雅、无可厚非,先人的精神财富和宝藏不就是让后人挖掘、运用的吗!比如有的情况下造不如买,许多时候作亦不如述、写亦不如抄(俗谓“擎现成的”),且述、抄(引)也不是不加思考、毫无选择的。——君不见许多领导人讲话时不也常引经据典吗!至于该文“一离开名人名言,就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社会整体思想状况恐怕不容乐观”的分析判断以及标题中不容置疑的“须”而不“需”,我认为是有点儿危言耸听、有点儿言重了——我们是处在“新格言时代”了吗?恐怕未必。

英辞妙句雨集云来

作为辑抄者,我反复读校删减我的《漏万钞》不知凡几,一次次为那些语言文字而激动冲动;沉浸其中,每每地甚至会产生她们都出自自己“笔下”的错觉——把所有作者都模糊成了自己;一再玩味之后,又每每不无沮丧地猛醒,那都还是“他山之石”。

美国人乔·昆南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和感慨:“伟大的作家说的话太好了,以至于重复这些话也让生活更好。”(《大书特书·我不喜欢和群氓讨论书籍》)感觉“太好”的又岂止“作家说的话”!最为憾,阅不尽苍茫世间浩瀚书文,抄不完豁然惊人珠玑语句,更有后世无穷来者之无穷表达、无穷著述、无穷……

古有唐代马总之《意林》,外有《巴特利特引语词典》,今有数不清的名言集、锦言录、箴言册、格言书,我有《漏万钞》!原来这确是一项可为的“事业”。董桥《旧日红·惦念住在书里的人》中记:“Hannah Arendt说:本杰明是天生的作家,最大的心愿是写一部全靠引文组成的著作。”我的《漏万钞》貌似述作合一、了人心愿了呢!

杜甫有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我的《漏万钞》是“大珠小珠落玉盘”、“惊人佳句”比比然,不论你是谁、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都能从中读到与你思想心境智慧禀赋人生历练认知觉悟相呼应相契合的引你共鸣的言语字文,保证没有“鸡汤”味儿。

“英辞雨集,妙句云来。”(马总《意林·仲长统昌言》)我的《漏万钞》,一本绝对直击心灵让你百读不厌爱不释手充满个性又简约唯美且略可见一个人过去三十七年间可能之阅读经历的读抄集——一本现代案头书、枕边书、随车书、行囊书……

也许你有机会读到她——我的《漏万钞》——那该不会让你失望!



本名张新春,辽宁新民人,1963年11月生人,大专学历,编辑职称,喜爱文史,些有文章见媒获奖,出版有《打造与状况——关于“康乾盛世”之官吏及“康乾盛世”》,现为国企管理人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书名言名句大全 读书格言 关于读书的名言 精198条
古人名人名言精选
有关求知读书的名言
中国古人名言精句,经典名句短篇
经典名言
爱默生的名言格言—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