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揭阳笔会专栏】李锡文|揭阳的人文沉思


走进揭阳

揭阳的人文沉思

作者

李锡文

12月初,广东揭阳。

穿过一条条宽街窄巷,走过一幢幢民居宅第,我们来自全国各地和港澳的作者,饶有兴趣地边走边看。我仿佛是来探索未知,或寻找所失的。那些或古或新的建筑,凝聚着智慧与包容;而吸引我的,不止是揭阳的城中广厦,古榕绿荫,榕江静波,更有以丰厚雍容的正楷字为标识的座座“祠堂”,掩映于民居之中:方氏祠堂、李氏祠堂、黄氏祠堂、蔡氏祠堂……祠堂内,前来膜拜者络绎不绝,香火缭绕。

一座祠堂,就是一个家族的大聚会,它连接着炎黄子孙的昨天与今天;跨过祠堂的那道门槛,就完成一次历史穿越,叩拜先祖,感受文明的传递。一帮追梦的文化人,在文学同仁、揭阳名士蔡汉顺的引领下,参观了蔡氏宗祠。据了解,此支蔡氏,发端河南,历经风雨,辗转迁移,扎根在了粤东这片土地上。天时地利,万物滋润,蔡氏家族,辈出英杰。汉顺先生身兼数职,博洽多闻,才艺出众,他也是当地祠堂文化、民俗传统的热情守护者。他曾多次撰写文章,探究蔡氏渊源和成就;他远赴河南寻根拜祖,“倘徉在蔡侯路昏黄迷离的夜色里,猜想着蔡仲公当年的忍辱岁月”;他为蔡氏宗祠撰写长篇祭文,铭刻于世。

一座座并不高大的祠堂,却令我仰止。而我的步履中,始终伴随着沉思。

揭阳,不光有祠堂,不光有烧香磕头的礼俗,你看,在这个“国画之乡”、“书法之乡”里,到处都充满着文化气息。街头的木偶戏,何其生动快活!简易剧场里的潮歌潮剧,何其轻灵飘逸!潮剧,尽管我是一个字也听不懂,但乐声无界,那优美的旋律,声声入耳、醉人心脾。

宗祠、木偶戏、潮剧、书法、灯谜……这些地道的民族传统,一旦变成民俗民风,便形成独特的人文性格,便营造了一方土地上的人文景观。它来自于基层、扎根于百姓之中,便有了根基,有了生命力。

走在榕城的大街上,我始终被浓厚的文化气息包围着,感受着暖风的浸润,身子轻盈起来。


宗祠祭典,是古老文明之祖先信仰的体现,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俗。一姓一祠,崇宗祀祖,崇拜先贤,尊老敬老,并为“绳其祖武,佑我后人”。如揭阳那样的宗祠,在北方有么?

有。听说有。很早就听说过。但我很少见到过。

我想起我们熟悉的磕头、拜年的风俗,也是个拜祖敬老的传统。比如过去的春节,一定要给父母长辈拜年的,拜年一定磕头。我记得几岁的时候,过年了,父亲就嘱咐我们去给谁谁拜年,怎么说拜年话,还有怎么磕头。怎么磕呢?两手扶地,头挨地,然后起身,抱拳躬身作揖。我家磕头的习惯一直保持至今,每到大年初一的清早,我们兄弟一起,先给父母拜年。父亲不在了,我们必定给母亲拜年磕头,是真磕,真心磕。每次磕头,母亲总是拦着不让磕,心疼我们,说“现在人们说个拜年话,就行了,哪有真磕的?”那可不成,不磕头叫拜年吗?老礼丢不得。我是哥们中的行大,就带头跪地磕头,我的三个弟弟和下一代儿孙十几人,也是纷纷跪下,按辈分大小,先后磕头;媳妇们、女孩们则是按规矩行礼。母亲拦不住,也拦不过来,只好笑呵呵地接受,让我们磕个痛快。其实看着子孙们这样做,老人心里也是暖暖的。50多岁的人给80岁的人拜年,那种幸福感是年轻时所体验不到的;而规规矩矩给老娘磕头的场面,连我自己都被感动着。

“祖德振千秋大业,宗功启百代文明”。祭奠故去的长辈亲人,也是必不可少的。每年逢节气或者歇班日子,不管工作多忙,我们全家出动,浩浩荡荡,远赴120公里之外的沧州,回乡上坟,放炮、烧纸、磕头。坟前,我们向长眠于地下的父亲诉说心里话,告诉老人家放心。有时我一个人去扫墓,给父亲点一支烟、倒一杯酒。我知道,父亲生前是最爱烟酒的,过去条件差,没有酒菜也干喝两口,买不起烟卷,自己卷着抽,老人没等到好日子啊!我磕完了头,在坟前伫立,四周的荒草在寒风中起伏着,抖动着,此时的我已是泪流满面。

不光给父亲上坟,爷爷奶奶、祖爷祖奶奶的坟上,我们也是一定要去祭奠的。

磕头之类的风俗,算是“老礼儿”、“老例儿”。尊祖、仁孝、祈福,民间礼数甚多,形式繁杂多样。时代在变,表现膜拜和孝顺的方式也在变,未必一定磕头。但变来变去,全都是捧着个手机拜年,就觉着有点不对劲,却又没有招法应对信息社会带来的变迁。手机,也不是个东西呢!也只好这样说——方式有异,表达则好,心安则好,言行如一则好。此时,我不得不佩服揭阳人,在这万花筒般的世风之中,他们依然安下心来,平和而坚韧,心无旁骛的守护着祖宗留下来的珍宝。

磕头可以代替,民俗可以简化,而那些多彩的传统文化,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宝贵遗产,是不可代替、不可流失的。譬如北方的好多曲艺形式、说唱艺术,经过一次次运动的洗礼,在轰轰烈烈的市场经济中,在金钱开路的风声中,早就消散了不少,而且还在消散当中。北京琴书还有人说吗?天津时调还有人唱吗?西河大鼓还有人听吗?数来宝还有人会吗?还有单弦、柳琴、莲花落、东北大鼓……

有唱的,有听的,但常常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的景况。

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关学曾、王毓宝、马增芬、马增慧……他们的艺术传承,当然后继有人,但市场却早就萎缩下去了。我竟然想到:一种礼仪、一种习俗、一种唱腔、一种艺术,当有一天人们只能在书本里读到、在舞台上看到、在传说中听到的时候,那是何其悲哉!

致力于民俗民间文化保护的“伤痕文学”代表人物冯骥才先生直言:“如果有形的传统文化消失,再伤及无形的文化传统,一个民族的本质将受到破坏,民族的DNA将削弱。”一种民俗民风的形成,一种民间文化的传承,根在民间,也在于在政府的培育和维护。一旦失去了肥沃的土地,参天大树也会枯萎下去。

我们每个人都在感受着现代化的气息。而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绝非“胡彪”与栾平式的“有我没他,有他没我”,两者不是互相割裂,而是互相依存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粤东揭阳,乃至整个广东,传统民俗文化氛围如此醇厚,不就是个明证吗?这样的范例,还有台湾,还有日本。

鲁迅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在揭阳,我似乎找回了许多失去的东西,找回了希望。人文揭阳,留住了许多的“老礼儿”,留住了祠堂、木偶戏、潮剧、国画,留下的是文化精髓,留下了优秀的民族特质。

北方已是天寒地冻。回来好多天了,潮剧的乐声还回响在我的耳畔,温润着我身上的每一个细胞。我的心和着这音符,律动着,翻腾着,有满足的欣忭,却并不轻松。

作者简介:李锡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之十七】北市许氏流长源远,名贤事迹熏陶后人
这个苏氏宗祠祠堂见证了中国一段难忘的历史
民间博物馆—宁波蔡氏宗祠
各地蔡氏宗祠合集(一)
西门许氏宗祠
也许你不知,普宁的祠堂有这些人文功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