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来稿选粹】朱凤|老灶

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老灶

三十多年前,我的家乡还没有电饭煲,煤气罐,当然更没有天然气了。人们日常饮食都用一口灶。灶屋都建的很大,除了容纳一口灶之外,还要安置碗柜、饭桌、水缸等一应厨房用具。灶一经生火,整个屋子都暖和了起来。所以灶屋,到了冬天,就是人们最愿意待的地方。我时常觉得我家楼房太大又冷,没有一点阳气,只在这间灶屋里,让我觉得很暖心!

木柴是最理想的燃料,省时省力。但是在我家乡,木柴是不易得的。老灶的主要燃料是水稻秸秆。在我家乡称作为“稻柴”,很耐烧。稻子收割后,分扎成碗口粗细的小捆,轧了稻谷,剩下的秸秆堆成草垛子,像一间小屋子似的。需要时候,扯下几捆,放到屋里,慢慢烧。一季的收成,就是一年的燃料。麦子的秸秆,豆萁,干草,也用作燃料,火极旺,然“盛极一时”,一下子就燃没有了。油菜秸秆不用作燃料,只在田里燃尽,想来用作肥料更有价值。

民间故事里,有个九斤姑娘,聪明伶俐,嫁给了石家的三儿子。石老爷年纪大了,想物色当家人。出了一个题:每家给了一丈两尺布,按石老爷的身型做一身衣裳,谁做的好就交给谁当家。大房做不出,二房刚好做得一身,三房九斤精打细算,不仅做了一套合身的衣服,还用多余的布料还做了一方手帕,一双鞋垫子。石老爷非常满意,觉得九斤会持家,就把当家权交给了九斤执掌。

在我的家乡,看一个女人持家好不好,就看她如何治理她家的老灶。一个灶台上乌漆墨黑,稻柴堆的杂乱无章,又常年不够烧的女人,算不得是会持家的女人。

有限的燃料,使得家乡人不得不费尽心思算计。稻柴不直接烧,而是打成“草把”才烧,这样可以燃的更持久。“草把”就是取一小撮稻草,弯成一个“6”字,打好结,结很关键,一定要打结实,不然火一烧,稻柴就散开了,很快就燃完了。

柴火饭讲究的就是该旺火的时候一定要旺,等饭收汁时,就要闷。闷的时候,只要一点火星子在就好了,这时万不可以再有明火。否则就会生出一层厚厚的锅巴来。火有多剩余,锅巴就有多厚!这是既浪费燃料又浪费粮食的行为。会当家的女人都不这么做。

我奶奶最忌讳费柴!我帮她烧火的时候,她总要叮嘱我几句。待到差不多时候,她总要亲自到我身边监督,但凡可以不用添新柴的时候,坚决不让添的。或者有时她干脆亲自上阵,慢慢拨弄柴火。实在还差些火候的,也不添新柴,就将地上一些碎柴梗子,一点一点加进去,慢慢煨着。

其实,锅巴也挺好吃的,脆脆的,还很香!要想一顿饭一点锅巴都不起是很难做到的。冷了的锅巴不好吃,粘牙不脆,我母亲常用它来煮成稀饭,也很香!

有这么一个笑话:说一对懒夫妻,全家的家当就剩下一口锅了,一日小偷到访,翻箱倒柜,没有找到财物,只好把一口锅揭了带走。丈夫连忙追赶,被小偷一刀抹了脖子。吓的他赶紧双手捂住脖子止血。小偷趁机逃跑。妻子赶紧上前帮忙。一看丈夫竟毫发无损,原来小偷抹的那一刀,切到的是他身上经年积下的污垢!夫妻俩赶紧回家看锅,一看锅还在,心里更乐了。小偷揭走的是什么呢?乃是一层锅巴!

老灶燃的久了,锅底都会结一层灰,称作“锅底灰”。

西游记里,孙悟空给朱紫国国王看病,制了“乌金丹”。其中有一味药就是锅底灰。锅底灰,又名百草霜,宋代《圣惠方》载其“治血痢,不问远近”。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其“辛温,无毒”,“止上下诸血,妇人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病,伤寒阳毒发狂,黄疸,虐痢,咽喉口舌一切诸疮”。从此可以看出,使用百草霜治疗痢疾,我国至少在宋代就已经有了,而到了明朝,李时珍还给了很高的评价。

锅底灰积的厚了,做起饭来既耗时又费柴。所以是要清理的。一般一年清理个两三次,视各家的使用情况而定。最后一次清理都是在腊月的大扫除了。将老灶里里外外清理干净了,就可以踏踏实实的过个年了。

每年过年,我们都会去奶奶家吃顿年夜饭。最后一个烧的菜,就是一大锅青菜菌菇粉丝汤。人多,菜也多。酒过三巡,整桌的饭菜混了猪油,悉数冻住了。老灶里头,那一锅汤还是热热的。粉丝经久不烂,青菜软绵绵的,很好吃。我还能再吃下一碗,一碗热汤下肚,正好可以暖胃。小肚子鼓鼓的,很满足。

人越长大,就越怕冷,越依恋温暖的地方。最开始的时候,我母亲怕我在外面玩的冻了,总是要将我叫到老灶的火堆旁暖暖。我总是待不住。除非,看到灶上有稻穗(稻柴上有时偶尔留有一些完整的稻穗,我母亲就扯下来,放在一旁),我就用火钳子夹了稻穗,放到火边烤。要是火候掌握的好,稻谷便会开出白白的花——爆米花。这种米花没有什么味道,但是我们那的小孩都喜欢这样玩,乐此不疲。渐渐地,我待在老灶前的时间越来越久。我烧火,我母亲就在灶台上忙碌着,一边和我聊上几句。就算不说话,就这样温暖着,也是很好的时光。

我见过很多别的地方的灶,都似没有我家乡的灶讲究。

我家乡的老灶一般是靠着墙角设计的,与底墙面空出一米左右的宽度,开始砌灶壁。灶壁是伸到楼板底的,封严实了,将灶灰只挡在这空出的一米的空间里。这一米的空隙,也可以用来堆放稻柴,烧火的人,也可以坐在这里,一边取暖一边添柴。灶壁中间用单皮砖砌成一方凹槽,用来放置油盐酱醋。剩下大片空白的地方,时常会绘制一些简单的字画,很清雅。

有些地方的灶也是两眼的,但是灶台上只有两口大锅,一个烧饭,一个炒菜。我家乡的灶台上置了四口锅。在两口大锅的中间位置,于最前方的位置有一口小锅,大约如现在的炒锅一般大小。平时一般都盛些水,或者热菜。大锅生火的时候,多余的热能足以使这口锅的水或菜变热。后方的位置按了一口深锅,碗口大小。我们家乡称它为“汤罐”。这个位置的热能已经不是很多的,但也还有。也装着一些水,一顿饭下来,水是温的。用来洗脸洗碗再合适不过了。

很多地方的灶眼不考虑滤灰,这不好,费柴!我家乡的灶眼分上下两层。中间用一个铁格栅隔开,上层烧柴,柴成了灰,就会自己掉下去。格栅的间距很有讲究,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过小了,灰漏不下去,堆在一起,不利于充分燃烧,要讲究急火的时候,火大不起来。间距大了,稻草还带着火星子就掉下去了,也不行。燃火的位置,与锅底的距离,也是讲究的。灶眼之间是相通的,一边的灶眼燃着,四口锅同时都是受热的。如何布置这些间距,这是一种智慧和经验。砌筑师的手艺有不同,灶就有高下。我家的灶很多人都说好,又快又省柴。

我见过最差的灶,是在内陆的一些省份。大约是因为依着山,木柴用之不竭,所以也不会费心思去改良。木柴燃至一半,锅里的水才刚开始有点热度。既耗时又耗材。更为可观的是,灶壁很矮,或者干脆没有。嗐,那灶灰飞的,满屋子都是,房梁都是乌黑的!哪里还有心情在灶屋里多待。到底还是我家乡的灶屋看着舒适,整洁。

老灶的历史渊源,已经无从考究了。但是我想我所看到的老灶,一定是经过了好几代人精心改良的智慧结晶。只可惜,几十年后的今天,它已经退出了时代的舞台了。电饭锅和燃气灶的便捷,让老灶不得不逐渐沉寂下来。

我曾在家里的燃气灶上,煮过几次青菜菌菇粉丝汤。可煮出来的,不再是当年的味道了。少了那一口老灶,就少了那份独特的味道。

我家的电饭锅也更新换代的好几个。电饭锅的研发者们废寝忘食的不断尝试改良,模拟灶火的加热原理,想煮出成功的柴火饭。而到了今天为止,电饭锅煮出来饭,除了实在不会起锅巴以外,又有哪一点真的可以逾越老灶的柴火饭呢?而锅巴从此便成为一道风味小食,出现在琳琅满目的商店里。

转眼,年关又逼近了。今年上海下了一场雪,特别冷。我家乡也下了很大的雪,我母亲说,雪融了几天了,都还不化。我裹了厚棉衣,还是缩着脖子,觉得冷。我又想起那段在老灶前取暖的日子。

我很想再吃一碗老灶的柴火饭,也很想喝一碗奶奶温在老灶里的青菜菌菇粉丝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记忆:温暖的土灶
灶屋里的家教
在岳阳,儿时烧柴火土灶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
那些年,徽州人用柴火暖起的暖心至深饮食原味,有谁还记得???
左克友|柴火土灶米饭香
无锡老法头里个灶头,做饭怎么就这么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