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丝路新散文全国征文】高丽君|春雨潇潇话铜像(265)

哈哈

丝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1

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春雨潇潇话铜像(265)  

 

1

早自习,隔窗仰视,盯着小院。特别是这样的雨天,水润红楼,洗净冬枝;紫槐丁香,站满校园;绿草萋萋,校园煞是美丽。

外人印象中,西海固的春永远黄尘漫漫寒风阵阵,土地干涸欲裂无法下种,人缺水缺粮缺衣少食。其实这几年精准扶贫,经济条件也没有多差;封山禁牧后,生态环境改观了不少。这不春分才过,雨水便很丰盛,几乎天天有,是胜景也是幸事。难怪路人边抹下水珠边自豪地说,真没想到,咱这也成个“小江南”了。天天下雨!

学校南北走向,呈凹字形,南楼是高中部,北楼是初中部,有学生五千多人。从北三楼正看过去,教学区外,有个叫做“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小院,和主教学区隔开,独门单楼,静谧肃穆。一楼是多功能厅,以前专供全区教育系统演出或开会之用,后因离城区较远略显偏僻,所以转赠于学校,作为各种集会场所。二层小楼共八间微机教室,每层各四,加上两个教师办公室,每天早上下午各两小时,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会同时打开电脑,感受瞬息世界的千姿百态。其他时间,这里都是树多人少,幽深寂静,和不远处热闹喧嚷的操场比,有点寂寥。

花园里,松柏树郁郁葱葱四季常青,垂柳榆杨春发芽秋落叶,安享天命。藤蔓从园里爬出,窜到墙面,恣肆纵横,岁岁枯荣,年年如是。到了夏天,大朵芍药小朵月季,红黄淡粉,姹紫嫣红,一派胜景。

接着印入眼帘的,是一堆健身器材。按摩器、秋千、梅花桩、五步连环器,扭腰的强胯的,还有软绳模拟的攀援墙。一下课,总有学生跑过来,推推搡搡,争争抢抢,爬上爬下,好奇兴奋。风和日丽时,也有身手矫健的同学,荡起秋千,蓝黑校服鼓如圆桶,人就是一阵轻盈的风,越飞越高,渐渐飞向高空,笑声传到很远的地方。

小院中央,有个三层暗红色大理石基座,一尊铜制塑像昂首屹立,肃穆非常。“赫光之像”四个字,因年久日深的六盘山风雨侵蚀,色彩黯淡了许多,但铜像闪耀着金属的光芒,熠熠生辉。

每天清晨,一定有几个圆乎乎的小同学来到这里,将四周清扫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他们中的某个会蹲下来捡起瓜子皮,某个会用拖把一遍遍擦净台阶。周五下午,照例大扫除。学生们一排排走过来,拿起白毛巾,恭恭敬敬上前拂拭,认认真真打扫,没有人玩耍嬉闹,连最活泼调皮的也敬重了几分。

每年清明前,小院会热闹起来。它也是青少年德育基地之一,全市“祭英烈颂忠魂”扫墓活动就在此进行。红色条幅挂起,黄色菊花捧出,硕大花篮竖立,几千人面对铜像,默立致哀。军人们身姿笔直,持枪站立;大人们着黑西装,排成一排;孩子们校服统一,神色肃穆。记者们跑前跑后采访,宣传人员来来往往拍照。晚上,各大媒体开始报道,电视台播放着祭奠画面,播音员声音低沉缓慢,带领人们追忆往事、缅怀英烈……

因纪念一位民族英雄,诞生了这座铜像;也因一座铜像,这片土地上,有了气节和精魂。

2

乱世出英雄,自古皆然。民不聊生水深火热的时代,孕育成就了无数的英雄豪杰。

历史尘埃中,一个年轻英俊的男人向我们走了过来。他阔眉大眼,颧骨高耸,嘴唇微厚,个子不高,光头无发,手握礼帽,目视前方,是个典型的西海固汉子。“前方有情况”,通讯员裹在一团黄土中,声音高亢激昂。汉子两只丹凤眼,在浓眉衬托下分外冷峻深邃,黑亮的眸子稍稍迷起,像藐视敌人,又像是热切盼望,既有洞察—切的冷峻和睿智,又有坚信胜利的热望和决心。这个传奇般的人物,有时手提钢枪,肩背大刀,骑着枣红马,从高山大丘里飞奔而来,马鬃飘扬,身后尘土一片;有时步履匆匆,大步流星,机警沉着,随时分析着前方敌情。他的身后,是一群衣衫褴褛但自信满满的军人,那是中国工农红军第24军。他们紧紧跟随着前面走着的汉子,因为他是军长。

万锡绂(1902~1931),汉族,字季玺。从小就品学兼优,胸怀大志,十一岁入固原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学习,十六岁考入平凉陇东公立中学堂(今平凉一中)。在父亲的沉默中,在母亲的泪花里,少年背起装满了黑面馍馍的褡裢,踏上了继续求学之路。他边走边回头,隔着山卯,家园亲人渐渐远去,再也不见。不远处,飘来放羊的回族大爷的花儿声:“上去(嘛)高山望东海,亮闪闪,好一条美丽的彩带。告诉给白云捎过来,浪花里……”

贫寒困苦的家境,背井离乡的艰辛,学子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冬去春来、微风吹拂之夜,他独自坐在土山枯岭间的窑洞中,认真地读写念背;繁星密布、冷水拔骨之晚,冰冷的土炕上,他思考着生灵涂炭战火遍地之因。但日影斜照,战火弥漫,偌大的世界放不下一张书桌,书外的世界风雨飘摇。

不久,来平凉中学招收在校学生参军的张兆钾,一眼看中这俊朗正直的农家子弟,亲自命令万锡绂去北洋军阀吴佩孚所办的洛阳讲武堂进行深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青年毅然走出课堂,投笔从戎,义无反顾踏上漫漫征途。谁也料想不到,从此他走上的,是一条青史留名之途,也是一条不归之路。

3

四方混乱、飘风骤雨的年代,固原市原州区杨郎镇万家堡子走出的这个年轻人,在讲武堂,除了勤学苦练以外,开始接触共产党员和一些进步人士,接触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其它进步书籍。阅读《新青年》等革命刊物,使得他眼界大开,觉悟提高,思想得到解放。他觉得自己肩负重任,曾对同学说:“我辈要勤奋学习,平世界之穷富,以天下为已任。”毕业不久,他又因品学兼优被吴佩孚看中,分配到其部下担任直属机枪连连长,后升迫击炮营营长。随吴参加二次直奉战争时,吴军一败涂地,他也无奈返回家乡。

这时的家乡,已是惨不忍睹。连年的军阀混战,互相残杀,饿殍遍地。海原大地震后政府无人过问,乡民们四处逃荒,惨死过半。年成不好,浩劫不断,盗匪四起。家中一连逝去几人,都因为饥饿困病。这一切,使他更看清了社会的黑暗无道、政府的昏庸无能,思想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遵父母命成婚成家,一方面又暗暗思忖前路。

1925年6月,他毅然浑泪告别年老慈父、有孕爱妻,踏上了新的征途。来到开封,参加了党领导的地下工作组,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改名为赫光。此时,他在蜕变中认知,在思考中辨识,一些关于青春、生命、理想、人生、追求、信仰、虔诚、忠贞不渝、无怨无悔、埋葬旧我、成长新我的思潮涌动;一颗倍受苦难的心,感受到了永跟党走、报效国家的愉悦和幸福。

其后,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惨遭杀害。党组织让已暴露身份的党员紧急撤离,留下一批隐蔽较好的同志继续斗争,赫光也是其中之一。在革命低潮、险恶环境时,这位聪明睿智的才子,发挥了自己英语水平好的特长,用学识为党工作。他和懂英语的同志联系,用英语书写往来信件,负责的地下工作从没有出现过纰漏……

4

一个能找到自己信仰并不断追随的人,应该是多么充实与幸福呢。

为了一个信念,他在偏乡僻村中奔波,在血风腥雨中跋涉,从西海固出发,在甘肃、河北、山西、陕西,在满目疮痍的祖国大地上,印下了清晰地轨迹。民国二十年(1931年),由于他著有成效的工作,在国民革命军四十七军已发展了党员多名(主要集中在他所在的一团),恢复了党组织。党认为时机基本成熟,决定举行兵变,但因上海中央局出了叛徒,情况非常紧急。傍晚时分,当听说手枪连一名党员酒后泄密后,他毫不犹豫,当即下令“提前半小时行动”。

1931年7月4日午夜11时30分,一个热血沸腾的时刻,一个永留史册的时刻终于到来,在党领导下,在旧中国河北阜平,他同谷雄一同志一道,发动了“平定兵变”。上级党组织宣布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正式成立,任命赫光为军长。7月26日,中华苏维埃阜平县政府成立,新生红色政权建设开展得轰轰烈烈,深受人民拥护。

这一举动震动了华北,震动了全国,敌人无比惊慌。他们不敢贸然使用武力,便指使在军阀混战中失败的石友三部师长沈克诡称走投无路,愿参加红军,请求收编。年轻的红军将领,对敌人失去了应有的警惕,8月9日,沈克于阜平县城东王快镇骗杀了红二十四军政委谷雄一等;11日,又在县城西的法华村骗杀了前来授降的红二十四军军长赫光。

时年,他年仅二十九岁。

5

今又清明,又是一个隆重的公祭日。细雨潇潇中,小院里,铜像前,一个个稚嫩的身影肃然而立,聆听着革命先烈们的光荣事迹;一张张青春的脸庞满怀悲愤,沉重的历史教训在心底生根发芽。关于郝光英烈,关于理想信念,关于千千万万民族英雄,离他们很近很近。想当年,祖国大地上,传来激越战鼓声、呐喊厮杀声,为民请命声,敢为人先声,那么多抛头颅洒热血人的名字,韩练成,陈良碧,孙寿名等,他们和赫光一起,提醒后辈们绝不能忘记那段屈辱心酸的历史;也时刻警醒人们,不能辜负无数鲜血与眼泪铸就的长城。

感谢塑像者,用泥巴和铜粉铸造出一个铮铮傲骨、为国捐躯的西海固优秀儿子;还原出一位值得永远缅怀纪念的、真正的民族英雄。一丘黄土,是普通人来过尘世的唯一证据。而一尊塑像,预示着百年后的今天,革命者播撒的种子不但没有根绝,反而在中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里,生根发芽,茂盛生长。

平原为雨,山地微雪,抬头看,六盘山顶上白雪皑皑,毛泽东主席“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誓言又在耳边。细雨中的铜像,和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碑一起,使后人铭记,一种精魂,一种脊梁,定格在历史长河中,也存活于人民心中。

此时,微风吹拂,雨过天晴,一抹霞光穿透层层乌云,照亮大地,扫过铜像。英雄无语,微笑着看远处的群山连绵,听近处的书声朗朗。对他来说,回汉儿女安居乐业,祖国安定和谐,便足够了。

作者简介

高丽君,70年代生于宁夏西海固。宁夏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六届高级研修班(文学评论)学员。有多篇作品在《人民日报》《文艺报》《文学报》《散文选刊》《飞天》《青年文学》《朔方》《黄河文学》《散文诗》《罗马尼亚华人报》等发表。出版散文集《让心灵摇曳如风》《在低处在云端》、随笔评论集《剪灯书语》。《在低处在云端》曾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剪灯书语》曾获第三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单篇曾获第四届国土资源部“景芝杯”征文一等奖、首届林非散文奖、第五届中国“徐霞客游记”奖、宁夏“六盘山旅游杯”全国诗文大赛奖、宁夏固原市“新锐作家”奖等各种奖项,现为固原第五中学高中语文教师。

丝路

情怀温度

丝路新散文,打造高端平台。提倡有格局有高度、哲理与诗意相结合的文体。丝路新散文,欢迎一切有格调、有情怀、有温度的文字。优秀稿件将在《丝路新散文》杂志刊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鲁院折页07】:(宁夏)刘向忠‖《有幸走近“文学之港”》
马正虎:文朋诗友几多情
宁夏人文:《清平乐·六盘山》诞生于此,被低估的彭阳历史,和低调的彭阳旅游,真的值得一游
【小编原地 ‖ 087】随笔 · 平台小编 樊文举 ——《​​​我与“六盘山诗文”》
《山海情》中的西海固,到底在哪里?
宁夏民歌专辑《六盘山高黄河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