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海燕|家乡的黄酒

哈哈

丝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1

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家乡的黄酒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读起这首诗,就无端地觉得那小火炉上温着的,就是家乡的老黄酒!望着窗外那飞扬的雪花,芳醇浓厚的酒香似乎又萦绕在鼻端,而在灶台前的热气中忙碌的身影也立刻浮现在眼前了。

在老家,每年酿酒是进入九月后的一件大事。无论贫富,家家户户都会做上一缸两缸酒,到了冬腊月,家里来了客人,揭开坛封,舀些出来,在火炉上热热地煨了,端出来:“来,尝尝今年的酒,看看咋样!”首席的客人先端起碗,闭上眼深吸一口气,闻闻酒的味道,说一声“有劲!”接着把碗轻轻地上下转一转,细细地看看酒的粘度和色泽,再小小地抿一口,徐徐下咽,回味一阵子,方下结论:“好酒,劲道大的很!”于是主人家就高兴了,眉开眼笑地开始往各人碗里倒酒:“能喝就行!来来来,都尝尝!”桌上的客人就开始边喝边聊起各家的酒来,热热闹闹地好像过年一样。

这酒,便是房县有名的黄酒了。房县人常说:“没有黄酒不成席,白酒再好不稀奇”。房县人喝酒必用大碗,真正体味“喝大碗酒、吃大块肉”的快乐。说起黄酒,那可是世界上三个最古老的酒种之一,是我国的民族特产,其用曲制酒、复式发酵酿造方法,堪称世界一绝。你也许只听过绍兴黄酒、浙江花雕酒、孝感米酒之类,但要论起历史,房县黄酒却比绍兴黄酒还早400多年,且至今盛产不衰,可绝不比绍兴黄酒逊色,只是由于它的酿造具有极强的区域性,即只能用房县的小曲、房县的糯米、房县的水,在房县的土地上,才能酿制出独特的珍贵佳品,所以没有广泛地为人所知,可谓“养在深闺”,大概这也是为何房县黄酒难以在他乡扎根并发扬的最大原因吧!

但是生在房县长在房县的人,无一不是听着黄酒的传说长大的,最著名的当属周宣王和武则天封酒的故事了。

房县古称房陵,地处闻名遐迩的神农架山麓,群山环绕,古木参天。房陵黄酒古称“封疆御酒”、“帝封皇酒”,这都是有来历的。据说周宣王时,楚王派房陵人尹吉甫(周朝太师《诗经》作者)作为使者向周宣王进贡,尹吉甫带了一坛房陵人自产的“白茅”(黄酒)献给周宣王,宝物呈上殿,开坛满殿香,周宣王尝了一口,大赞其美,遂封为“封疆御酒”。并派人把房陵每年供送的“白茅”用大小不等的坛子分装,依“白茅”封疆土,奖诸侯,并任尹吉甫作太师,扶朝政。后来,尹吉甫成为“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一代伟人。

房陵黄酒,盛于唐朝。唐嗣圣元年(公元684年)则天武后在位,废唐中宗李显为庐陵王。庐陵王被贬房州(今房县),带有皇宫御用工匠720名,这就是所谓庐陵王带七百工匠来房州的传说。庐陵王至房州后,审度地势,建造行宫,又把带来的工匠散落在民间,让他们传授技艺。

两年后,房州大旱,南北两河断流,百姓无水可吃,求天告神,均不应验,众多百姓只好弃家逃荒。庐陵王整天也在为水发愁,四处派人寻找水源,查看掘井之地。一天,来到南北两河汇流之地,发现四处地裂、树死、草枯,唯独有一丛水灯草青叶滴翠。庐陵王上前拔起水灯草时,只见一股清泉流溢,向深处挖去,土坑越大水越旺。庐陵王捧起水来喝了一口,水味清甜可口。于是调来民夫挖井,劳累时,喝一口井水,就可消除疲劳。可也怪,喝过这井水的人,老人觉得自己年青了,年青人喝了,觉得力气更大。千百万人都来饮用井水。一天到晚挑水,井水不见少,暴雨倾盆,河水暴涨时井水也并不见涨,一时被当地人称为神井圣水。庐陵王用琉璃嵌成了“八角琉璃井”。匠人用祖传秘方,用苞谷、大米、高粱、荞麦做为原料,取这井水酿成酒来,香溢四季。庐陵王不敢独自饮用,装好四大坛,亲手封好,派人押运长安进贡,并书呈武则天,叙述神水之功效,请诏封酒名。武则天见到儿子送来的美酒,当殿启封,尝一口后,顿觉神清目朗、满口异香,连称好酒。上大夫徐彦伯口占一绝:“房州神泉水,皇家桌上珍,托得天子福,喜得百宫醉。取名叫‘房陵御酒’吧!”皇上一封,此酒就出名了。四川、陕西、湖广,皆慕名来房州,亲尝此酒,一饮为快。庐陵王也饮用此酒成瘾,渐生出“日饮黄酒三小杯,不辞长作房陵人”的情怀。

这些历史和传说,我们从小就总是听爷爷讲述,讲的多了,自然也就觉得黄酒是自己家乡的一大骄傲,但这骄傲总不能是一件虚假的事吧?于是就查了一下相关的资料,发现不仅不是虚假的,还有史实为证,且比传说更神奇!

据史料记载,绍兴黄酒最早产于公元前492年越王勾践时期,而“房陵黄酒”早在公元前827年西周时期已成为“封疆御酒”。

汉朝时,房陵黄酒广为普及,成为达官贵人的随葬品, 1974年房县七里河出土的汉墓中,发现大量的装黄酒的酒具,其中一个坛子仍保留有当时的黄酒。

到了唐朝,房陵黄酒发展最盛,庐陵王用琉璃嵌成的“八角琉璃井”,康熙三十八年,八角琉璃井被知县董芳铸造真武神像于井上,并建造起了“铁佛寺”。现在,“铁佛寺”虽不存在,但井水依旧旺盛,房县酿酒厂就在八角琉璃井遗址边建厂酿酒。

清乾隆53年编撰的《房县志》载,“房县人皆爱喝黄酒,一人喝十几碗不算稀奇。大多喝酒后皆不食饭,有至晚喝到天明者。”

房县黄酒性温和、酒味甘醇、绵长,有一种特殊的馨香,鲜甜可口,喝后不赘头、有通经养颜、养脾扶肝、舒筋活血、提神、御寒、增进食欲、健体强身、延年益寿之功效,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低酒度饮料。科学研究结果表明,房县黄酒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其富含的蛋白质为酒中之最,每升酒的蛋白质为12g,是啤酒的3倍。而且,黄酒中的蛋白质经过微生物酶降解,极易被人体吸收利用。而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也都能在黄酒中找到。其次,房县黄酒中含有丰富的无机盐及微量元素,已检测出的无机盐就有15种之多,包括钙、镁、钾、磷等多种常量元素和铁、铜、锌、硒等微量元素。常喝房县黄酒能补充人体锌的需要量。此外,我国居民每日硒的摄入量也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日摄入量相差甚远,房县黄酒中含有的硒比红葡萄酒高约12倍,比白葡萄酒高约20倍,且安全有效,能有效帮助人体补充缺乏的硒元素。

绍兴黄酒味道如何,我不得而知,只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听过几回,但湖北孝感的米酒,到处超市都有,我也尝过几回,甜腻腻的如同糖水,没有一丝“酒”的神韵。而房县黄酒则不同,口感醇厚软糯,入口绵缠悠远,且各家的口味绝不雷同,可能东家甜多点,西家酸多点,张家苦多点,李家辣多点,就是一家的酒,可能这一次与那一次的口味也略有区别,绝不像外面买来的瓶装白酒,瓶瓶的口味都一模一样,没有什么神秘,不给人留想像的余地。

母亲是做酒的一把好手——其实父亲的手艺更胜一筹,但他常年在外工作,这些事自然就难得亲自上手。家里人不多,喝酒的更是只有父亲一个人,但每年的酒还是少不了要做的,小时候,我总是缠着母亲要给她打下手,美其名日“帮忙”,其实内心别有所图:一是好玩,二是好吃。母亲对女儿的心思自然一清二楚,开始总是假装不同意,等我多磨几回才爽快地答应下来,让我小小的心里装满了阴谋得逞的惊喜和自得。

其实,我能帮上忙的也只有两件事:摘蓼花,做酒时给妈妈打下手

要做好酒,第一要紧的事是做酒曲子。老家的酒曲子都是自家做出来的,很少有人去买。

夏天来了,几乎所有的植物都长的蓬蓬勃勃,这正是做酒曲子的好时候,而做酒曲子就离不开采摘蓼花。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村里的妇女们就开始互相打听了:

“三婶,今年你做酒曲子吗?不做的话,到你家菜园边上摘点蓼子!”

“摘吧摘吧,多的很呢!我就是要做,也要不了多少。”

“那就多谢了,我再去沟边上摘点估计就够了。”

“哎呀,多大个事,还值得说谢!要我帮忙不?”

“不用不用,你忙你的吧,我叫我家三丫去就行了!”

……

这里说到的蓼子,就是蓼花, 一到春天,河沟边,墙角里,小路旁,无论土地肥沃还是贫瘠,到处都长满了蓼子——当地人都这么叫它,细长的叶片,绿中略带些白色,形状跟柳叶有点相似,但是没有柳叶那么光滑,而是上面长满了细细的绒毛;夏天就开出花来,花是小朵小朵的,只有芝麻粒那么大,仿佛缩微版的桃花,又好像染色的小米粒,有红有白,再一朵一朵排起来,密密麻麻地结成穗状,变成一串串的,沉甸甸地在风中点着头,是花,又似果实,随意地开放着,怒放的小米粒中露出小小的黑色种子,比芝麻的一半还小。这是一种在我们孩子看来没什么大用的野生植物——植株小的时候叶子就有很多毛,味道又有点辣,连我们去打猪草都不要它,再长高一些,叶子就老了,更没什么用了,但是做酒曲子,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当然,只要它的花。

帮忙摘蓼子是我喜欢做的一件事。初夏的清晨,阳光灿烂,天气却不热,趁着早上露水未干,穿上花裙子,胳膊上挎着个小小的竹篮,看哪里的蓼子长的好、花开的多就去哪里摘,轻轻一捋,穗状的花朵就在手心里解散开来了,每一朵花都变成独立的一朵,藏在里面的小小的黑色种子也趁机跑出来,粘在手上,油黑发亮,可爱极了。摘的差不多了,就高高兴兴地提回家,交给母亲,用井水淘洗干净,在阴凉处晾着,而母亲这时就忙起来了,拿出前一天就泡好洗净又晾干的糯米,到村口那棵大柿子树下去舂米。那里有一个很大很古老的石臼,就是一个大石头正中被凿出来一个窝,口径大约半尺大,有一尺来深。以前村里的人们舂米舂面都到这里来,所以石窝很光滑,现在用的少了,只有手工做酒曲子或汤圆面时才会用到它。舂米的事我帮不上忙,最多就是跑来跑去拿东西:刷子啦、小箩啦、勺子啦……不过,就这我也很高兴,觉得自己给妈妈帮了不少忙。完了就坐在柿树下的大石头上,看妈妈忙活:她双手抱着一个葫芦状的石杵,一下一下用力地舂着,不时停下来用勺子翻一下臼中的米,这样可以更快更均匀地舂好米。很久以后,我的脑海里还一直留着这样一幅画:一个古老的石臼边,妈妈正在用力地舂米,她身后的大柿树叶子油光发亮,小小的柿树花正在盛开,那特殊的清香引来了不少蜜蜂,在花叶间嗡嗡地唱着,树顶上,是高远的蓝天,有几缕白云正悠闲地飘过……

糯米舂碎了就用细箩筛过一遍,再舂,再过,要细细地筛过三遍,直到所有的米粒都成为面才行。最后把蓼花倒进去舂,蓼花娇嫩,只三两下就成了花泥。接下来的事在我看来就像过家家一样好玩:把米粉和花泥还有一些谁也说不具体的原料——去年的酒曲末啦、甘草粉啦、曲母粉啦——一起拌匀,捏成汤圆一样大小的圆球,放在簸箩里盖上椿树枝或香草叶,控制好温度发酵,等到小圆球长出毛毛一样的菌丝时,也散发出了酒的芳香,再拿出来用针线穿成串,像画里鲁智深脖子上挂的佛珠一样,一串串挂在避光、通风、干燥的地方,随用随取,直到用完,又开始下一轮的制作。

九月,金灿灿的稻谷收割回来了,糯米也收拾好了,就等着挑一个好天气就开始做酒了。这时候,我又开始磨:

“妈,你等星期六再做好不好?我好帮你忙!”

“你能帮啥忙啊?好好上学才是正经。” 母亲总是吊我胃口。

“哎呀!妈妈,我能帮忙烧火呀、端水拌媒呀,还有撒曲子呀…” 我总是围着妈妈撒娇。

妈妈很快就答应下来,做酒是个力气活,一个人还真有些忙不过来。

看看晚霞满天,就知道第二天是个大好晴天。于是母亲就搬出自家田里新产的糯米来,在做酒的大缸中泡着,用的是自家井中清甜的井水。这米要泡一天一夜才算好,泡好的米白白亮亮的,从这时候起我们也不再叫它糯米而改叫“媒”(我猜意思是成酒的媒介)。到第二天中午吃过午饭,就开始忙碌起来,搬出些大疙瘩柴来,塞在灶洞里,把火烧得旺旺的,锅里早就添了半锅水,架上一个大木桶样的甑,由我看着锅里的水和灶下的火,母亲赶去把米再洗一遍,捞在大笤箕中滤水,等水晾干,这边锅里的水也差不多烧开了,甑里也热得均匀了,就小心地把米铺进去,一层一层铺得均匀而平整,最后拿细长的柳条插几个小孔,盖上盖子开始蒸,火一定要旺,中间不能时大时小,更不能断火,不然这糯米就蒸得失了火候,做不了好酒了。这一步叫“蒸媒”。

大约半个小时过后,锅里的水渐渐少了,甑里早就热气蒸腾,弄得整个厨房热雾迷蒙了,母亲走近来听一听声音,说声“好了”或者“不行,还得再蒸一会儿”,我就赶忙走开,把灶台让给母亲,让她再去灶里添些柴或者把多余的柴退出来。在这半小时,母亲并不闲着,她早已把家里的大簸箩洗的干干净净,用两条长凳架着放的平平稳稳,等糯米一蒸熟,母亲就挽起袖子,张开两手,用力把那个大甑从锅里抱起来,急急走到安放好的大簸箩前,把糯米倒出来。这时候的糯米,已变的晶莹剔透,黏性很强,接下来要用筷子把它分开,均匀地摊开来晾着,这叫“晾媒”。这期间,我们偷偷去吃一些媒母亲是不会管我们的,有时候媒蒸的多还会单独装一些起来以备晚上做“糍粑”——那是另一种的美味,我们别提多高兴了,不用分配任务就抢着把媒拿去一边,用捣蒜的小杵卖力地捣起来,等捣到看不出米粒的时候就算好了,用油一煎,香气扑鼻,按自己的口味加上糖或盐,再蘸上碾得碎碎的芝麻,咬一口,又香又糯又粘牙,好吃的恨不得连舌头都吞下肚去。

 晾媒的期间,我们忙着把先前泡米的缸清洗干净,把早就在阳光下晒好的稻草搬进屋,选一个干燥阴凉的地方垒一个窝,把缸放进去,做成酒窝,这就是预备酒发酵的地方,期间决不会轻易挪动的。

媒晾好了,母亲就喊我来帮忙“拌媒”,就是把粘在一起的糯米团用水搓开,一小块一小块地搓,水不能太多或太少,直到所有的媒都成了一粒粒的米,才算好。这不仅是个力气活,也是个技术活,因为要把握好拌媒的温度和湿度。太热,做出的酒会有酸味;太凉,洑汁又不容易出来,会有苦味;水太多,做出来的酒寡淡无味,没有“劲”;水太少,媒拌不开,发酵不充分,酒出的少不说,味道还苦涩,难以入口。这时候,我的任务就是帮忙把水端到母亲手边上,间或帮她擦一擦额上泌出的汗珠。所有的媒都拌好了,温度也差不多合适了,就把媒拢起来,堆成一个大大的圆锥,然后把夏天就做好的曲子拿出来,捏得碎碎的,酌量撒在米堆上,再一遍遍地拌,要确保拌匀,这样反复地来回几次后,把拌好的媒装进大缸里,使劲地按实,铺平,在正中挖出一个碗口粗细的洞,以备酒洑汁渗出来,最后在上面略撒一点酒曲子,盖上缸盖子,再盖上厚厚的棉衣或棉被保暖,这也是根据当时的天气决定的。三天后,老远就能闻得到浓郁的酒香了,揭去上面的覆盖物,就看见中间的洞里已是满满一窝清亮的洑汁,这时候得赶紧“打头”,就是用小勺把洑汁舀出来浇在周围的糯米(自然,这时候的糯米又摇身一变,改名叫酒糟子了)上,不然酒就会有酸味。我最喜欢抢着来做这事,一边用勺子舀着洑汁浇到旁边,一边不时喝上几口,因为这时候的洑汁还很嫩,又香又甜,粘粘的好喝极了,也不容易喝醉,等再过几天,酒更一步发酵,慢慢成熟了,就变得“有劲”了,很容易喝醉人了。

家乡人都知道,九月做的酒可以保存很长时间,喝过腊八,喝过春节,喝过元宵,喝过插秧节、端午节,到了中秋节的时候,如果还有酒的话,那就是老黄酒了,一般人轻易不喝也喝不到的,这时候的酒,人称“见风倒”,很是有“劲”,都是用大坛子装着,放在阴凉、干燥、避光的地方保存的。到了九月,又要开始做新酒啦!


作者简介

杨海燕,生于70后的水瓶女,中学教师,爱好文字与文学,欣赏“动如脱兔,静如处子”的性格,身在红尘俗世,心向纯净文学。自中学起,有少量文字见于各不知名报刊。

丝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文精选:九月九的酒
房县黄酒[湖北省房县特产]
酿黄酒要把好“三关”
九月九酿黄酒 教你酿造正宗房县黄酒
襄樊应时黄酒的做法
冬日温黄酒,能饮一杯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