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开生|我们可有文化?

哈哈

丝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1

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我们可有文化?

 张  开  生   

1

近来与几位朋友偶然聊到了所谓“文化”的话题,觉得有趣,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篇迂腐的文字。

何谓有文化人?有无数个答案,又好似只有一种答案。一般地认为,一个人只要识了不少字,或中学、大学毕业,就算是有文化的人了。倘若这还不算有文化的人,那么硕士、博士生毕业了,就该是有文化的人了吧?然而这还得说:不一定!

文化,没有定量性的指标,也没有国际性的标准,尤其在社会转型期,文化的概念愈加扑朔迷离。

文化可分为广义上的与狭义上的文化。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等,都是广义上的文化。如小学文化、大学文化,他有文化,他没文化等等,说的即是狭义上的文化。这就使得文化的观念、行为与差异,在好多场合常常混淆,并引出了不少的麻烦与尴尬。

山西万荣那个名声斐然的李家大院,九十年前曾发生过一个尴尬好笑的故事。赴法国留学考察的李家大公子李子用,那日带着他漂亮的洋妻子回到家园时,这个被全村瞩目的法国新娘子,就上前热烈地拥抱了一下来迎接自己的老公公,未料却遭到到了羞怒的老公公重重一耳光。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东西方两个人身上,发出了尴尬碰撞的火花。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了。

有关文化的定义,从英国大学者泰勒(1832——1917)起,一百多年来就已出现了二百多个。每一个定义都较长,即使耐心把这些定义都看完,也还是迷惘地搞不清什么才是文化的定义。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洛威尔(1856——1942)曾无奈地对文化的定义发出慨叹: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就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一样困难,因为它无处不在。

文化竟是如此广袤,又难以捉摸,那就不妨从它的一处小小的渠道来观察。大学者余秋雨教授对文化是这样定义的:

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这也是目前国内外学者较为认可的一个定义。这个定义,包含着“精神价值”、“生活方式”、“生态共同体”这样三个要素,与“创建集体人格”这样一个结论。这应是对文化慨念的基本透视。

2

那么人类文化的最终目标又是什么?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1875——1961)早在150年前,就明确表明:“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

在中国最早将文化视为集体人格的是鲁迅先生。他的小说《阿Q正传》、《孔乙己》、《药》等文中,把中国人的集体人格,称之为“国民性”性。这即是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化领域领先的灼灼目光。

“人类凭着聪明,划出了一条条界线,最后用爱,把它们全部推倒。”歌德就这样一语道破了文化的玄妙天机。让人眼前一亮!

是的,文化的最终目标就是沉淀为人格,沉淀为人格之爱。爱,天经地义。爱,是人类最大的“大文化”。这种爱的大文化,就是我们从小就已接触到了的词语:仁义,善良,宽容、关爱等。

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将人类行为之爱巧妙而又柔美地比喻为“上善若水”。而孔孟学说关于爱的精髓即是:“与人为善”,“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止于至善”等思想,这些无不是把爱和善良尊为最高的道德行为,奉为最高原则的文化修养。  

所以,这一切就是这在人间普及善良与爱。

而大文豪雨果则高声宣布了自己心中文化目标的实质:

善良是精神世界的太阳!

正是这颗无比光辉明亮的太阳,照耀着人类由蒙昧野蛮一步步走向了光辉的文明。

3

那么,浩瀚的中国文化具有哪些特征?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具有其独特性和实践性,并表现为三个鲜明特征。

其一,在社会模式上的“礼仪之道”。于是也就有了世界上第一个“礼仪之邦”的华夏中国。

其二,于人格模式上的“君子之道”,并以“君子”对应“小人”,来定义人身上的文化。即所谓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这些无不是以君子映照了小人,以小人反衬了君子。

所以,中国的“君子之道”最终成为了中华民族人格理想的标准,也是人类人格理想的标准。

有这样一个故事,颇为有趣:一天下午,雨果在一条狭窄的小胡同里遇到了当地一个小无赖。那人望了雨果一眼大声说:喂,我从来不给小人让路!雨果瞥了那人一眼说:而我却相反!说着就绕了过去。这就世界文化名人雨果。

其三,即是于行为模式上的“中庸之道”。中国文化本性的核心是中庸,而非极端化。这就是不相信一切极端的挑唆或诱惑。它反对切割与分裂,而主张修补与整合;它既希望明朗清晰,又容忍迷离混沌;它既讲结果,也承认其发展过程;它既明确是非,却又肯定转化等等。“中庸之道”认为事物的互补、互动、互易、互赢,互利的整体性是事物的真相,也是世界事物发展的真相。

这就是为什么我国提出的“互利共赢”的发展经济理论,是照耀世界经济发展的灼目明灯!     

4

那么文化是怎样具体地体现于一个人身上?或者说,文化涵养怎样体现在一个人身上?

孔子有则“小儿当道”的故事很耐寻味。孔子的行车遇到了两小儿在道路上玩耍垒起的一个小“城”,孔子要小儿移“城”让道,因而发生了争执。小儿反问道:我听说只有车绕城行,哪有城给车让路的道理?一时有点尴尬的老夫子微微一笑:孺子言之有理也。说完,他便驱车绕过小孩垒的“城”而去。孔子身上的文化涵养就这样高贵地体现着。

那么是否一个人的学历、学位越高,或其专业水准也很高,则这个人身上的文化涵养就越高呢?回答仍是摇摇头:不一定!

不妨再来看这样一个故事:我们邻村的一位大学毕业的工程师,他的两个儿子一个考上了北大,一个考上了清华。在村人眼里,似乎谁也不会认为这位工程师没文化。可是就是这位距离家乡仅百公里之遥的工程师,二十多年竟然从未回乡给父母祭过一次坟,竟然还因父辈留下的一点老家业与弟兄们闹翻了脸。于是他的那位初中毕业的兄长气愤地指着他的额头责问:“你,你的文化叫狗吃了?你还算是有文化人嘛?”

这位工程师是将自己的“专业”当作了“文化”。文化与专业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文化是以“广阔为业”,而专业则是以“界线自守”,两者方向不同,不可同日而语。

文化在人身上,一般体现为谦虚,体现为从不“扮演文化”与表现自己的“文化”,也不扮演“大学者”、“当代名士”、“社会名流”什么的,而只求本真。

一个人的真正文化优势,不仅体现于他的宏观,还体现于其爽朗的达观。他从不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当做“文化”。所以,千万别嘲笑那些听不懂古琴,不知道“卫星飞天”原理的人,是没有文化的人。

一个身上真正的文化人,尤其体现于这样几种风范———

其一,体现于他的“书卷气”。这是被书卷韵味熏陶出来的一种气质,而绝非古代的“师塾气”、“文牍气”,也绝非好笑的“孔乙己”气。“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真正书卷气,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名片。

其二,这风范还体现为一种可贵的“长者风”。这长者,与年龄无关,而是一种风范。他的长者涵养使他“长者如山”,让人既放心,而又可信可靠。

其三,这风范同时还体现为在大是大非面前明晰的判断力和果断的“裁决力”。

而这种文化风范,最大的则是体现于他的“慈爱相”。慈爱相,是一个人文化的极终之相,大爱无须争,大慈无须辩。“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这样的道理。心善即慈祥,即是文化之理。

可见,文化在人身上最终沉淀为其人格。而文化的手段和途径,就是善良,就是博爱于万众;文化的最终结果就是万物和合,众生愉悦幸福。一个真正的文化人,是文化的良知,是善良,是博爱,也是其良心。

那么,我们身上可有文化否?

作者简介

张开生,山西运城垣曲人。中学退休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垣曲县作协副主席,垣曲县《舜文化研究》常务副主编,出版有长篇小说《历山野人》、《喋血中条》,散文集《青青南山草》、《幽谷绝唱》、《南吟北唱》(合著)、《原野风》等作品。其中《原野风》获首届国际东方散文大赛金奖。

丝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感悟八:君子风范 | 良石子敏(诵:蒙蒙)
民间社会中的君子俗谚
余秋雨中国文化必修课|什么是文化
墨子画四君子 --- AAA
看相识别君子和小人
人格 典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