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点作者】高勤|天津姑夫



为了培养新人,新锐散文与丝路新散文平台在2018年特推出“寻找最优秀的你——重点作者扶持”活动。

入选作者的作品在平台推出后,由平台组织专家点评,指出文章的优点与不足、改进方向等,帮助新人尽快提高。

重点作者入选条件:一、热爱文学,二、有较好的文字功底。

评选办法:作者提交自己两篇以上的文章至邮箱,在邮件主题里注明:重点作者申请。文章匿名经专家点评团队审核通过后,即可成为平台重点作者。

重点作者至少每月提交一篇文章,与专家团的点评一起发平台。专家团每周点评一位重点作者的文章。

天津姑夫

早上,我把疙瘩汤做成了一锅浆糊。水还是那个水,面还是那个面,火还是那个火,人还是那个人,怎么就把葱花儿、姜丝儿、西红柿、紫菜、面疙瘩搅成一片遥远的银河系?是的,走神儿了。昨天在殡仪馆,被主持人那句“从此以后,我们尘归尘,土归土……”打得落花流水,甚至忽略了一个名叫刘志成的人。直到现在还在想:我们究竟是尘还是土?尘在土里,土升为尘。土,实在具象;尘,空灵抽象,到底哪里才是它们的分界线?
本没有写姑夫的打算。追思、怀想,写亲情、念亲人的文字满天飞,却鲜有在人心上站住脚的。感情这东西,一旦落到纸上,先考虑打几折吧,大概只有傻子才干那费力不讨好的营生。生活要前行,不可以给这沉重的世界再增添任何负累。我们要飞——更高更远更快乐地飞,咋能手提肩扛啥都舍不得扔呢?可是,送走姑夫的这晚,我从十个钟头的睡眠里起来,疲累还在身心里晃当。打开电脑,“天津姑夫”几个字不知不觉跳出来,盯着我。

看过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的都知道里边有个瓦西里——列宁的卫士。当时形势严峻、缺吃少穿,准备出去找粮的瓦西里面对虚弱的妻子说:“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句经典台词为我们所熟知。瓦西里的形象与镇定沉稳的性格都与姑夫酷似。为这,我简直窃喜若干年。
上学后,写信的差使落到我头上,给爷爷,给爸爸,给大伯,给姑姑,我成了一只小喇叭,召唤着漂在外头的家人,也回收着他们对一处共同的牵念。其中的一只白信皮儿,额头上写“天津市河西区……”,鼻子的位置便是“刘志成(大人)收”。展开信纸,抬头是:“亲爱的姑父、姑母”,另起一行:“您们好!”。不苟言笑的书面语曾一度让少不更事的我很难为情,而接下来的挖空心思和绞尽脑汁可算是我与文字之间生涩的初恋。要藏起顽皮和粗糙,端一副淑女的做派,一招一式。
现在说,我们离天津并不远,开车仨俩小时,那时给我的感觉却是千山万水,两个世界。每次姑姑来,背着扛着大包小包,吃的、用的、穿的、玩的。坐长途汽车从天津到香河,雇二等由香河到安头屯。香河与安头屯相距18里,不通车。所谓二等,是类似脚夫的中年汉子骑着傻大黑粗的铁杆儿自行车,将雇主送到他们要去的地方。一年冬天,大雪,18里土路积雪半尺,姑姑和姑夫领着大的抱着小的,背包儿握伞一路跟头把式到了家,天都快黑了。姑姑红头胀脸,不知是冻得还是累得,她描述着路上的种种惊险,姑夫只是“嘿嘿”地笑。奶奶问:“姑爷冷吧?冻坏了吧?”姑夫笑着轻声答:“还行,不冷。”爷爷说:“跑了一天,累了吧?”姑夫依旧慢悠悠地回:“还行,不累!”。

浓重的天津口音、慢条斯理的谈吐、温厚的笑脸是姑夫的标配。妈递上一块瓜:“姐夫,吃块儿瓜。”姑夫笑着接过:“好,老舅妈。”妈递一个桃儿:“姐夫,吃桃儿。”姑夫笑着接过来,说:“好,老舅妈。”妈端一杯水,说:“姐夫,喝水。”姑夫一样笑着双手接住:“好,老舅妈。”饭桌上你往他杯里倒酒,他不会横拦竖拦,只是笑着静静地看,两杯后你再倒,他说:“行了,不喝了。”那就真是不喝了,不用大呼小叫,不用一而再再而三,你拿出酒桌子上的阵仗耍,姑夫会一直那么微笑着轻声慢语,好像他的字典里没有生硬的“拒绝”二字,然而他的和善又如一面盾牌,坚不可摧。
城里来的表妹到了乡下看啥都新鲜。那时,我家和另外三家合住一座旧四合院,我们借住在三间东厢房。捡来的麦穗搓下麦粒晾在院子里,旁边还有一撮儿簸出的麦余儿,表妹问我那是啥。我抓起一把在手心里倒腾,表妹探头看时,我“噗”一口气把麦余儿吹飞。麦芒刺到了表妹好看的大眼睛,她“哇哇”大哭,回到屋里。姑夫把她揽过去,拿下她捂在眼睛上的手,说:“我看看。不碍事,我吹吹就好了。好了,去玩儿吧。”
其实,我是毫无节制地兴奋着,小心眼儿里着实盼着姑姑他们来。院墙外几个玩伴蹲在墙根下做游戏,我的手指一一从他们头顶点过,到了表哥这里往他额头用力一杵,“咚”一声,表哥后脑勺儿磕到墙上。知道闯了祸,我转身就跑。表哥大我一岁,和姑夫一样的憨厚性格,大概实在是磕疼了,眼泪吧唧地站起来猛追。七绕八绕眼看要追上,我逃回院里,冲进屋躲到姑夫身边。姑夫护着我,却把随后追来的表哥一脚踹到外间屋……

一首歌儿问:时间都去哪儿啦?是啊,半个世纪眨眼即过,我们被拖得跟头趔趄,总也抓不住渴望抓住的东西。
有一年在车站,送姑姑他们回天津。那时老车站还在街北,不大的候车室临街,有几步台阶,它身后的空场也不大,留着东西出口,长途汽车从那里出出进进,空场后边是几间平房宿舍。打好票,我们在后边等,别人走走看看,院里院外,我和姑夫站在候车室后边一小片阴凉里,小声聊着。汽车在我们跟前穿梭往来,刚起动的,装着满车的兴奋和吵闹,刚进站的,带着一车的疲惫与困顿。汽车搅动尘土,有股淡淡的烟味儿,地,碾得有些发白。院外的拐角处,探出两棵高大的杨树,阔大的叶子“哗拉哗拉”摇响。天空灰蓝,没有一丝云,是夏末秋初常有的景象——淡定而从容。当时和姑夫聊的啥?已经不重要了,欣慰的是这场景悄然入心,回头再看,已弥足珍贵。后来,车站挪到西外环,高大敞亮,曾是小城一景。斗转星移又几载,新生的人还没来得及谋面,这车站已消失不见,变成一处小公园,如今蒙尘带霜,好像前世就在似的。现在的车站在城西南,站不站得稳脚跟,全看造化或岁月的恩典。想来,人生在世不过经此一站,要么上车,要么下。
姑姑朝我们喊:“你们爷儿俩还聊呢?车来了啊!”

姑夫一辈子的话似乎都转交给了姑姑。姑姑爱说,但不是什么都说。姑姑学啥像啥,说啥都有理有据,有点儿政治家的风范,且一直漂亮。姑夫是她一生陪伴在身边的“粉丝”,不管生活境况如何,幸福从未远离他们。五年前姑姑去世,我隐隐地担心姑夫接下来的日子,儿女再怎么尽心,那份独自飘零的苦可以想见。没想到,不轻不重的阿尔茨海默病救了姑夫,他把所有的恩与怨、苦与甜都放在了过来的路上。
姑夫最后一次来香河是2018年冬,那天是大伯的十周年忌日。送他们走后,妈忧心忡忡地跟我说:“你姑父咋给啥都不吃了呢?”其时,姑夫除了添了些苍老和木讷,看着还算健康。
姑夫是一名理发师。每次来,他都会带着理发工具,包括烫发水和卷发器,不光把全家男女老少的形象整治一新,后来我们搬到县城,堂妹还带同事来家里做头发。得以看到工作时的姑夫,总是有所触动,他一言不发,紧抿着双唇,一双不大的眼睛里集聚着专注的光,我很少见到那么专心于一件事情的人。姑夫一辈子给人理发,一直干到十年前——76岁。如果套用“干一行爱一行”那样的书面语,就太玩笑了!试想,一个理一辈子发、手下过头无数的人,对那一行能有多爱呢?说到底还是人性的温善。
姑夫是普通人群里的一个普通人,没有可歌可泣,更不会经天纬地,可是,一想到生活里会有许多像姑夫这样善良、温和、专心于自己的人,还是会眼眶发热。
不管怎么说,人活着是要用力的,人不同,发力的部位也不尽相同,有的人用心,有的人用嘴或者别处。人世沉浮几十载,当有了一把经历后,甄别或选项就会简单得多。岁月飞速前行,此一时已经不同于彼一时。这个六月,我失去了天津姑夫,心里的温暖也随之流失几多。

作者简介:高勤,河北省作家协会、散文学会会员。曾出版个人文集《回家》;散文集《陌上花》近期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各地新华书店及网上有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的姑姑们
婚前试性到底有没有必要
对长辈的称呼
【艾艾贴杯春暖花开征文26号作品】 愿天堂里没有烦恼|慕妍
从莫言赞美“我姑姑”的白牙说起
我与妻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