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12 我的世界,世界的我 --读恩斯特·马赫的《认识与谬误》

恩斯特·马赫,从以主观意识为本质的唯心主义出发,对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同一关系进行说明,把这种经验主义哲学集中起来,通俗的传达,便是:我的世界,世界的我。

最近所读恩斯特马赫的《认识与谬误》,从目录上的直感,是本从心理学生理学数理学角度观察与思考世界与社会的哲学。读完了,才发现马赫试图在通俗思维与科学思维间,搭建桥梁。而他所要搭建的桥梁,在我看来,包含在“我的世界与世界的我”的范畴里,这论那论,也只是在这个圈子里走来走去。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从哲学的发展看,很难说哪个贡献更大。只能说,我们对唯物主义的了解,倍级数量单位的大于对唯心主义的了解。从近来所读的几本唯心主义方面的书来看,唯心主义的存在,犹如另一条铁轨,与唯物主义同样的支撑着“哲学”的前进。由着这样的想法去读马赫的书,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又多了一个拐角处,那里并像我们先前预计的那样黑暗。拐弯进去,有了新天地。有太阳,也有月亮,还有袅袅起舞的炊烟。

恩斯特·马赫所提出的世界观,与我们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大相径庭。他说:“那么这种世界观是什么呢?我发现我是处于由各种能在空间里运动的物体所转圈起来的空间之中。”(P4)马赫的“我”,既是个人的小我,也是人类的大我。我发现我,前后之我,即可以理解为马赫个人的我,也可以将之施展为马赫的观点,并以这样的观点,存于马赫学说里,代替人类应当持有的观点中的人类的大我。这话,说起来有点噢口。用哲学的话说,我是本体,物质世界也是本体。我的存在,才能感知世界上存在,即便物质世界离开我,是客观存在,但没有我,便没有我的感知,所以,我是先于物质世界的。这样的理解马赫的物质与精神世界,唯物与唯心的关系,应当可以支撑的。

马赫对精神与物质的界定,物质界说得比较具体,而精神界便比较笼统:“那所有的人来说都是空间里直接现成存在的东西的总体,可以被称作物质界,相反,那对一个人来说是直接给予了的,而对所有其他人来说完全可以通过类比推论出来的东西,可以暂时被称作精神界。”(P6)在“我”与物质界与精神界的关系上,马赫又说:“在空间中的和在我周围的事物的情况是相互依赖的。”(P“相反,我又注意到,我的身体对这种情况总在施加一种本质性的影响。”(P6)在我作为主体时,世界是客体。当将世界作为主体时,我是客体。我与世界,都是本体,相互依赖,但不分第一性与第二性。

                1

马赫对我与世界的关系,发明了一个“U”理论。首先他强调空间中的事物与他周围的事物,是相关连,相互依赖的。同时又认识他的身体,应当说他的心智与身体,对这些事物总在施加一种本质的影响。推而广之,他认为每个人都与他一样。这样以来,“人们眼前总存在着我们身体的空间界限U,以外的事物不仅相互依赖,而且也依赖U以内的状态。”(P6)马赫的“U”理论,可以如此解说:我的认识是有限的,我站在一处,只能看到和感觉到身体边的事物,特别是眼前的这块天地。如果把人类的认为放大,也与我一样,只能感觉和认识到“U”般大小的天地。尽管这个“U”天地周而复始的运转着,也与不同时期,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珠人群的“U”天地,发生着联系,相互的依存,也包括与“U”以外的客观物质世界,发生着联系与依存,我与世界的关系在“U”的交叉折叠中,我在感知世界,世界归心于我。

马赫的“U”理念中的“我”,与佛教中的我,好比,如是我闻中的我,有些类似。这点,可以从马赫对我的阐述来理解:“现在,如果我把我的全部心理因素--包括感觉--称作我的最广义的我(与狭义的我相对立),那么我,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我的我包含着世界(在这里世界是作为感觉和表象)。”(P6)“这种唯我论的观点好像使世界不再成为独立的东西了,因为它抹去了世界与我之间的对立。但是,我们叫做U的那个界限仍旧存在;只是这个界限U现在不是包围着狭义的我,而是贯穿在广义的我中间,贯穿在‘意识’中间。”(P7)马赫的“我”,与我的世界,与世界的我,联系一处了。与佛教中的我,以及佛教中的“我”世界,是可以类比的。

                2

作为唯心主义作为主导的经验主义的马赫,虽然在书中极尽可能的从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数理学各个方面,繁杂的说明与论述他的认识我,认识世界的线路及方法,极尽可能的用大量的已然感知事实和实验结果,来证明我的世界,世界的我。他说,我们太习惯从近处来观察人。这样容易过于看重人的某个方面,甚至是细节,而忽视了人的整体。要把握人,就应当退到月亮上去,这样就比较容易忽视到人的局部,而把握住人的整体。马赫此处所提到的人,有意的混乱着概念。他所观察的人,可以是人的个体,也可以是人的整体。除了这层的意思,还存在着另外的隐含意义。人的思维与想象,人的思想,具有无限的弹性,可以退到月亮上来观察人性,分析“我的世界,世界的我”。

我的世界,世界的我,我与世界是不可分开的。之所以在我与世界的关系中强调我的重要性,是因为我,在与世界的关系中,我具有主观能动性。我在思索,我在想象。离开了现实的世界观察,我也可以天马行空的驰骋。他在书中举了个例子:卢基安斯这位古代的风趣的幽默小品作家,对星辰的整个空间浮想联翩。他在1700多年就戏谑指出,月亮上的居民以流动的空气为饮料。梦这岛上,小溪流中流淌着天然的葡萄酒,还有漂亮的姑娘。漂亮的姑娘,瞬间,又变成了藤枝蔓蔓的葡萄藤。

我是世界的,世界是我的。除了客观的因素外,还存在于主观的语言、教育、训练的符号与概念之中。一个掌握和主导了这些的工具人,与没有掌握主导这些工具人,是大不相同的。掌握和主导了这些工具的人,会认为比直观的人更高明。而没有掌握和主导这些工具的人,会因为概念符号的错乱,并受偏见支配。从这点上看,马赫与佛教所提倡的正见,有些类同。

           

     3

马赫的《认识怀谬误》从“哲学思维与自然思维”开头,到“心理生理观察”“记忆,再生和联想”“认识与谬误”“论思想实验”等,到最后的“自然规律的意义和价值”,共二十五个分论述。他的论述起点,由小“我”这个自己出发,通过自己已观的世界U和体察到的人类所能够抵达的U地域和境界,发明了U理论,并以此从自然科学,哲学,心理学,生理学,数理学,甚至包括思想实验等多个方面,来论述人与世界的关系。

马赫,给了我一个视野,我与世界的关系,我的世界,世界的我。虽然,这个想法,很久以前,就扎根在脑海里了。好多的人,好多的书,特别是宗教和哲学方面的,无不在想说清:我的世界,世界上的我。

                 2016年12月20日怀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哲学问题》实现的世界真的存在吗?唯心主义的一个逻辑谬误
哲学,美学
《道德经》中的“道”究竟是什么
关于物质定义问题
将伟大斗争进行到底,列宁对经验批判主义的批判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种思想属于:[]①唯物主义②唯心主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