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11 冲不破魔鬼性天空的大师们--读斯蒂芬·茨威格的《与魔鬼作斗争》

斯蒂芬·茨威格的《与魔鬼作斗争》读完有些日子了。传记大师本书所记录的是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大师。前两者,不太熟悉。尼采,读过他好些的书与传记。

读过《与魔鬼作斗争》后,怎么说呢?天才们无不在圣性与魔性的顶端挣扎。而本书的三位大师,在常道的圣性世界里,找不到灵魂的安宁,无时不刻的挣扎在与魔鬼相生斗争与相伴共舞的天空。最终,三人都没有撕破魔鬼性的天空,寻到心中所谓互一丝不染圣洁。前两位大师自杀了,尼采却曾经有强烈的自杀愿望,最终彻底的疯了。

也许,我们很难进入大师们的精神世界,哪怕是那个时候的超前了的灵魂世界。所以,只能在领略大师们的生命轨迹与灵魂飞影,以及灵肉挣扎的撕裂掠痕后,小心翼翼的的说:冲不破魔鬼性天空的大师们……

作为作者的斯蒂芬·茨威格自己,兴许太执着灵魂世界的圣洁与安宁,与类似这样顶尖大师们(还包括《精神疗法》中的梅尔梅斯、玛丽·贝克尔-埃迪、弗洛伊德,《三大师》中的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也耶夫斯基,《自画像》中的卡萨诺瓦、司汤达、托尔斯泰等),长期“浸泡”一处,混杂的搅和到圣性不清,魔性不醒的“泥沼”里了,最终也没走出来,加之身逢乱世,失去了国家与家园,最终夫妻双双自杀。

本书中的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大师,天生似的被笼罩在不被人知的极其强大,又不能自觉自为的激情的旋涡中,越走越陷,越陷越深,终是不能自拔。他们不屑于安然享受常人常态的生活,忠于精神上的醉神,乐于将灵魂在游荡中淬火,终身陷入跌宕中的迷醉。

将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圣魔之战的深坑。让现实的生命,不着活生生的现实利害得失的边际,驾驶着冲向“未来”的思想快车,探求着“人世间之外天空的天空”。到底心力有限,他们只能半途而废。

记得在另一本书里读到,尼采曾经说过,我的思想,一百年之后的人,才会读懂。他反对欧洲的自大,提出要欧洲消亡。只觉得人类有危机感,时刻需要在自己的灵肉上实验和体检。尼采的眼光,够深够远。现在的欧洲,在分裂。哪怕欧盟自大,好像也是自大不起来了。人类开始寻求人类共同体的方向,这种预判,可当作尼采精神世界里的一朵小花。

人的一生,一心向圣朝拜,在同与生俱来的原罪作斗争时,不时会意外的发现,圣魔同道,圣魔同伴,圣魔同舞,圣魔同一。通俗的说:上帝,就是魔鬼,魔鬼就是上帝。

走不出魔鬼性,撕不开魔鬼性的天空。是因为上帝死了,魔鬼替代了上帝。

我,就是上帝。我,就是魔鬼。

在如此的精神天空上,天马行空,信马由缰,终是失去缰绳。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大师,在如此的向圣朝拜,以及圣魔同体的斗争中,都没有取得人们希望得到的圆满成果。

什么是魔鬼性呢?书中是这样介绍的:……我用‘魔鬼性’一词指称那种原始的、本质的、人人生而有之的不安定,这种不安将人驱逐出自身,使他超越自身,将他推进无限和本原之中。”

对于创作性人物,更是有一颗“高贵的、痛苦着的心灵”(陀思陀也夫斯基),“一种质疑的精神,这种精神超越自身,渴望进入宇宙。”作者之所以选择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大师,作为与魔鬼作斗争的代表,是因为他们沉溺于似乎有着魔鬼操纵的“迷醉艺术”。于此得证,歌德曾经对艾克曼谈及魔性时说:“任何最高类别的创造,任何出色的总揽式的描述,都不在人力范围内,而是超越尘世力量的。”

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大师,按照茨威格的说法,首先是他们与世界的缺乏联系。魔鬼抓住了他们,把他们从现实中拖拽出来。三个人都没有妻子儿女,都没有房子和财产,都没有长期固定的工作和稳定的职务。他们天性是流浪,与尘世格格不入的。与三位大师相对的,歌德是个对照物。“由于对生活的热爱,在反对魔鬼性的歌德那里,一切都以安全明知的自我保护为目标。”“在歌德身上所有的力都是向心的,是从外部向中心点集中的,在那些人身上一切的力都是离心的,是从生命的内部向外扩张的,最终将不可避免地将内核撕裂。”

歌德,与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大师向心与离心两样的人,我们可以在工作与生活中的视域中大量发现,尽管第二类的程度与这三位大师相比,量与质存在着极大的不同。

            1

荷尔德林是个诗人,在他作诗的时候,时常存在一种不可知的激情与力量支配着自己,心被魔幻着,笔也跟着心不由自主的表达。他整个一生都在渴望回到故乡,渴望故乡童年纯净的天空一样。在神圣的艺术追求中,他只为艺术,不为生活,只为神,不为人效劳。他不希望自己的诗,带上私欲的表达,而跟着神的暗示,求得纤尘不染的品质。个性的不矩,与放任的思想,使得学校也让他如同监狱,他疑惧这个世界,对周遭的现象与变化,警惕的保持着陌生的距离。“荷尔德林不是用血液、用生命力、用神经、用感官、用个人的私有经验来创作,而是用一种与生俱来激昂热情,一种对遥不可及的上界的原始渴望来创作的。他没有任何单一的诗的动机,因为在他看来,整个宇宙就是诗意的,除了诗再无其他。”录其一首:

“走进世界

如珍贵的种子

这些凡人的心在死壳中酣睡

直至他们的季节到来。

歌德,在创作诗与对等诗的态度上,正好与其相反,提倡者诗在创作中的主导与节制。

歌德在《欧福里翁》中,对诗歌创作提出忠告:

“要适度!适度!

万勿鲁莽,

否则你将

跌落,摔倒……

节制!节制!

但念双亲,

节制那活跃的

强烈的冲动!

宁静质朴地

装点你的意图,

不卖歌德的帐,对诗的寂静与田园主义,荷尔德林如此回答:

“如果在时代的坚实锁链中;

我的心在燃烧,你们如何将它缓和?

只有斗争才能将我拯救,

你们软弱者怎能夺取我闪光的本色?

我很早与人说过,诗人定然是神经质的。他们的诗,是不被囚禁的朝霞与闪电。荷尔德林,是用生命淬火来创作诗歌的人,因为他的生性中的魔鬼性,让他无法踱步诗园。

           2

克莱斯特,永远在路上!

“在德国,没有哪个方向是这个不安宁的人没有踏上过的,没有哪个城市是这个永远无家可归的人没栖居过的。”他的一生在流浪飘泊,具有传奇性。终其一生,可他始终没有找到安宁。

“他没有目的的,行程不指向任何一个城市,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种目的,他只是迅疾地飞离绷紧的弓,飞离自己。”他以为,最后,他登上了出游之车(这是他三十四年全部生活中真正的,唯一的家),驶向了万湖,在那里,他将一颗子弹打进了自己的头颅。

克莱斯特是一个伟大的德国的悲剧作家。他的悲剧,不是意志的使然,而是天性的表达。读克莱斯特,我想到了王勃的《滕王阁序》。都是英年早逝,以生命的淬火形式,爆炸式燃烧生命全部的才华。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无尽的追求与不安中,选择人生最大的自由--也是人生最后的思考与寻安的终极了结。

 

          3

尼采的悲剧在于,他的深层精神世界里唱得是独角戏,没有别人。他总是独自战斗,独自忍受痛苦。不对任何人说。他以为,对别人说,也没人听,没人共鸣。

尼采的舞台,只剩下孤独。“让人恐惧的无言也无回应的孤独。”他要在自己身上,“实验人类在其中还能生活的性的最大强度。”尼采,在深度的苦恼中,也曾经有过强烈的自杀念头。“让自好好过些,死去吧!”“一只手枪现在对我来说是相对愉快的思想源泉。”

尼采太孤寂了。书中介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了他自己身体之外,没有其他的身体接触。没有女人,也没有朋友。一天24小时,除了自己的血液外,几乎没有其他人和他说话,所以他一刻不停的把自己感觉的测压计,测量与体察自己身体上哪怕最微小的变化。奥威尔写过小说《动物农场》。尼采呢,精神世界的漂泊者,即把自己当作动物农场里的动物,又将自己当作这些动物的饲养和管理人员。这样身份上的时常错位,他不疯,反而不正常了。

尼采,在思想与精神极度混乱,不可自解的时候,曾经逃向音乐。试图在音乐中,让灵魂稍作休息。可是,音乐的震颤与灵魂起舞时,可以得到表层,以及暂时的灵魂小憩。可他那层层裹裹的无底洞式的孤寂,是音乐家们也难以用音乐的指挥棒搅动的。尼采的宿命,只能是孤寂的“自取灭亡”,或者“自我疯狂”。

“如果你长时间盯着深渊看,深渊也会盯进你的心。”尼采,一生与深不可测的深渊作伴,最终身体跌落下去,百年后他的思想又从深渊里爬了上来,被后人所爱戴和推崇。

最后,想说的是茨威格先生的传记,值得读,值得欣赏,值得学习,因为他是以灵魂的体验与穿越形式,进入传记的主人翁的。他的文字带上了诗性与音乐性,有着引人入胜的勾魂棒。最大的不足,有那么一点点,带上了个人的主观的过度阐释。

       2017年10月31日清乐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思想 | 怕什么,尼采与你同在。
荷尔德林
尼采:没有其他人物的悲剧
他在未来之国自杀,一座艺术孤岛就此沉没
《绝命书》 茨威格
斯蒂芬·茨威格作品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