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575 识人用人与驭心--读《细说明朝》之五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实在是个苦得不能再苦的人,并且还是个没什么文化的人。可就是这个人领导了很多能文能武的人,最终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有别于元朝的许多迄今都还值得总结的封建官僚制度,其中也包括识人用人驭心方面的做法与制度。

现代管理有个U型理论。大意是说,一个人的一辈子,所识所管所涉及的知识和能力,只能是面前一双手伸出去,形成的一个“U”字型这么个范围。可能不同的人,这个“U”字型,有大有小。但对于时空与世事人事而言,其可识可控,能力涉及范围,只能是这个“U”型之内。

理论,来源于实践。朱元璋无师自通的领会了这个“U”型理论。改变了许多元朝的官制与军政,财政与教育等。明朝开国的规模,地方的基层管理与控制,以甲里县府四级。十家为一甲,设甲首。十甲为一里,设一个里长,任期一年。县一级与府一级,明朝与元朝比起来,官员减少了许多。

明朝的许多制度,来源于问题。对照前朝出现的问题,也对时历史各朝中出现的问题,更是针对让农民吃饱饭和安居乐业的现实问题(朱元璋家,曾经一天就饿死了三人),进行制度建设与改进。

在明朝的制度建设上,李善长是作出了奠基式贡献的,大部分制度都是他拟定的。后人说,此人是朱元璋的萧何。

按照《细说明朝》的说法,此人学识和能力超过了萧何,工于谋人,拙于谋己,最后死于非命。

李善长,读了不少的书。生于乱世,并不得志。后来遇上的朱元璋,一拍即合,被际遇与赏识錘击出生命灿烂之光,有了大的作为,直做到了比军功最高的徐达还高点的左丞相(徐达为右丞相)。后因胡惟庸案的牵扯(人游说,虽拒绝,但没有告发),在七十七岁给朱元璋给赐死了。一家七十几口,同时被杀。

按照书上的说法,李善长被四次劝说,前两次坚决反对反叛,后一次没作声,最后一次虽然嘴上没说,心里是有些默许的。因为,有诱人的期许。当臣子的,同样也难免善始而寡终。从制度设计上看,李善长自己设计的制度,却最后让自己的心,走出了制度之外,起了些许的反叛之意。

从李善长个案看,朱元璋之短,正是善长之长。长期搭档过程中,客观的说,李善长之长,是被朱元璋用到了极致。朱元璋认识李善长时,朱二十六岁,李四十岁。朱元璋的志向与大气勇气及能够容人,让老谋深算的李善长甘于长期为朱元璋所用。可皇帝是什么都可以容,唯独容不得的是反叛与不忠心。与皇帝生死与共的李善长,知道胡惟庸反,却不报告。好比,皇帝的马,不听指挥,走的不是一个方向了。

驭心,赐死便是一招。从杀死的七十余口家人看,不算灭九族,皇帝还是给了些面子的。给面子,也是驭心。

再说胡惟庸这人,既非功臣,亦非特别能干的人。只因给李善长送了二百两金子,一路高升。最后,也把李善长拖下水去。

皇帝也是人。身边的左丞右相,个个精明,皇帝想什么,都清清楚楚,未必真是皇帝打内心需要的人。打江山,得依靠这些人,必须忍。保江山,建立新的基业,也得依靠这些人,还得继续的忍。一旦江山稳固了,过于精明的智慧人,眼睛一转三个主意。要不看着皇帝的眼色给主意。要不以江山社稷为由,死死的抓住江山社稷之大理不放,让皇帝也无可奈何。

每个的的成功,都是有风云际会的轨迹的,并不完全是个人的努力也奋斗。胡惟庸,就是如此应运而生的一个人。皇帝朱元璋认为他好,比谁都好。不像李善长那么老朽,刘基那么古怪,宋濂那么迂腐,杨宪那么量小,汪广洋那么荒唐,既“曲”又“谨”。而这些人,刘基(伯温)事前早看出来了。这刘基呀,朱元璋说怪,估摸着呀这元朝的进士,到底聪明,凡事超前,又不那么顺着皇帝,当然被皇帝认识怪怪的。胡惟庸好什么呢?好在他可以充当皇帝老实和顺手的棋子。

刘基,这人太精明。好多的事与皇帝唱反调。可事实上证明他是对的。从历史上看,胡惟庸杀死了刘基,有人说可能是朱元璋的暗许。不然,他没有这样的胆子。也有说,胡惟庸反案有些牵强,是冤案。但《细说明朝》这本书的观点,胡惟庸造反,是个铁案。按照刘基先前的看法,胡惟庸好比一匹劣马,必定会把车子拉垮。结果,还真不出刘基所料,胡惟庸反了。

一个人的聪明,察世察势察事,知事知人知己。刘基,是这样的人。可是,这样的人,太聪明了。皇帝都很难驭其心,其用场与下场,可想而知。

朱元璋曾经想启用刘基。而刘基认为不能用自己取代李善长的丞相。他说,丞相是国这主梁柱,这样做,是用小梁柱替换大梁柱。刘基认为自己不如李善长的是“疾恶太甚,不了繁杂”。刘基还反对皇帝用自己的朋友杨宪,说他“持心如水,以义理权衡”。反对用汪广洋,说他气量褊浅,更甚于杨宪。结果,这三人,都被皇帝朱元璋给重用了。其结果呢?只有皇帝自己,心知肚明。

做臣子的,太聪明,什么话都与皇帝说,让皇帝时常发现自己是错的,而对方经常是对的。这人呀,太精,不好驾驭,大麻烦便来了。纵观明朝,朱元璋没有从头到尾驾驭的人,只有这个刘基。后来,只要朱元璋问到刘基,让哪个当丞相好?刘基便知道自己的危机来了。

人说朱元璋后来,为了自己的江山杀功臣。为什么呢?大家都是造反出身,害怕江山易主,是首要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皇帝也有老的时候,精力不济的时候,这些过去骑得称心如意的马儿,发现好些已经骑得不那么的如意了(至少心中怀疑这些马儿,不那么听话与老实了)。

《细说明朝》中的张居正是个被肯定的正面人物。在乱世与衰世中,算是个火辣角色,事必躬亲,拨乱反正。历史上,之所以有个张居正,也是因为有那么个皇帝。皇帝,什么事也不愿意管,让你去做,这才让张居正有了历史上的作为。

有一个能够作为的好平台,也得有个胸襟与能力。张居正,应运而生,是因为他懂得皇帝的用人之心,也懂得为官的不易。所以他治理国家,举严而不苛。人有小过,他写一封私函加以规劝或申斥。有了大过,才依法办理。他把赏罚看得很重要。没有赏罚,就没有政令的通行顺畅。

让能干的人能够长任,而那些不那么能干的人让出位置。张居正实行了京官六年一考,来真格的,好的升,不好的降。中国是一个讲情的社会,张居正逆潮流而动,大权在握时,官员们拿他没办法。可这人也好,官也好,总有个盛衰期。

最后,张居正与他的后代,下场都不那么的好。这是一个人与整个封建势力的斗争,怎么可能会取得长期的胜利?一个人的权力太大,站在这个位置太久,无论做得如何的公正,都是要深深的得罪一些人的。这样的得罪,还可能是积代相传,会形成两代以上的冤仇的。

《细说明朝》,约二十来万字。几百年的历史,介绍的人物,几百几千的文字就带了过去。好多重大的事件,在书中也就那么几笔。严格说来,算不得细说。应当说是从某个局部,甚至是某个截断面,有选择的来说明朝。

读《细说明朝》,侧重在治制,也就是制度设计,以及治人,也就是驭人上。封建社会,虽然过去了,很多制度设计上,却存在许多后来社会顶层制度设计,可以借鉴之处。建设社会,皇权至上。皇帝为了加强和稳固自己的政权,时常也是绞尽脑汁,从历代历朝的问题,更是从当下的实际问题中总结和创造出新的政策与法令。也就是说,一切的政策,从下面发生的问题中来。而要发现下面真正的问题,需要好的官员,需要好的选拔官员的制度,需要好的官员保持长期向上积极进取的向度。

好的皇帝,定然是会识人用人与驭人的皇帝。朱元璋,找江山和巩固江山,前大半生算是鞠躬尽瘁的一个好的皇帝了。最后,老了,为了江山不改姓,做了一些违心的事。总的说,是个有胸怀的皇帝。

                    2018年7月24日广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元璋早就想杀胡惟庸,为什么忍了七年才动手
大明右相汪广洋:中国宰相制度的最后殉葬品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李善长?他真的是滥杀无辜吗?
胡惟庸案
胡惟庸、李善长为什么敢造反?
胡惟庸之野心,朱元璋之权柄 |详解朱元璋与千年制度的巅峰对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