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No21 铺满花园小径的落叶 --读《为什么读书》别感

一张铺满花园小径落叶的相片,对我产生了不小的冲击。这种冲击感,恰合再读法国夏尔·丹齐格的《为什么读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时的感受。


那天上午,与妻子回我父母家,穿过家属区的花园。妻子被开得无比娇艳的茶花和绽满枝头的樱花吸引。妻子从包里取出7100三星手机拍来拍去,终不过瘾,叫回已经走出花园的老公给她留影。照过几张,又给老公照了一张。两人临走前,妻子凝望着石桌椅边,满是落叶,铺满尺许多的宽的小径出神,信手拍了下来。我说,这落叶有什么好拍的,早已是冬去春来。不及话说完,听妻子说,要用这张像片作手机的屏保。止不住伸头看了看手机上铺满落叶的花园小径。哇,神了。一眼望着的残败落叶,曲径处被截取在800万像素的手机里,被艺术化了,竟然是当下拍下来像片中最艺术,最让人惊叹的一张。这世上的好些事,如同站在这小花园一样,好些个看上去艳丽的花朵,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不及一地的落叶。

                          (1)               

《为什么读书》,在2012年广州南国书香节买的。记得那次逛书香节,一个多小时下来,依然两年空空。来到“必读”书档,见到这本书,还有封面的这两行字,大致的翻看了一下目录便买下了。另外,在必读还买了其他的十几本书。

回到家,一口气读完了。一本装帧和目录都比较吸引人的书,读完之后,才觉得与想象的有一段的距离,海阔天空,东扯西拉,见不到特别深层点的东西,似乎并没有解决所预期的解答“为什么读书”的问题。当时的那读下来的感觉,东一鎯头,西一棒,抓痒痒没抓对地方。那天,可能买的书多了些,带着《为什么读书》是其中最好的一本的心情。对一本书阅读的期望太大,读过之后,总感失落。

一本书,恰似一地随意的“落叶”,看目录时,叶子似乎还飘舞在空间,曼妙无比。待静下来读过,两百多篇文章,不到十万字,装点在约三百页书,每篇文章亦好比一眼能望尽的落叶,好读得很。可是,通篇的读完,从叶落归根的文字中,好像所期望的文章里的高度和深度都没出来。文章散散漫漫,大题小议,正题偏议,反话正说,正话邪说。反正是题目想到什么写什么,话说到哪里是哪里。至于合不合常理常规,好比一片的树叶飘洒天空,没个风向,没个线路,没个准确的着陆点。只是把想法和话说出来,并不按照常惯了的点逗作句的标准,也不按照课本里的句式,还不依据大众的约定俗成的文法。

作者是个大家吗?我总把大家的文字,当指路明灯。重新去看作者夏尔·丹齐格介绍,诗人,作家,译者,编辑,电台制作人,图卢兹大学法学博士,现居巴黎,出版过多部小说、散文和诗集,曾荣膺让·吉奥诺文学奖、法兰西文学院散文奖多个文学大奖。不曾想,大家也出版这类听上去好听的书名,看上去漫不着天似的“小不拉豆”似的书。


            (2)

前几天,游泳回来,躺在按摩椅上按摩,信手又拿起这本《为什么读书》读了起来。的确,是本文字特别平和顺溜好读的书,不到一个小时又前前后后的看了一遍。这次的阅读,成了悦读。一改原来印象不太好,总觉得与预期不合码,也觉得可能是作家名气大,什么样的文字,都可以随随便便往外拿的印象。心中慨叹,好再买了这本书,多好的书呀!这,才是我所喜欢的叙述形式呀!一任性情的着墨,信马由缰的选题,天马行空想法,自由自在的形式,不受话语长短,篇幅大小和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

一片片落叶一般,乍看没什么。带上了平和的心情和“艺术”的“镜头”,291篇文章,如同291片“树叶”组成“艺术”相片,不可或缺其中的任何一叶。尽管这些叶片中,存在一些不起眼,也不养眼的叶片。

落叶归根。把大树比作我们憩息的场所,那么我们的人生,便是那片片树叶。红花绿叶时,当然好。而另眼从落叶中看鲜活的别样人生。好比那天回父母家时,站立花园所见的那张落叶相片,最终比所有的绿叶红花都艺术,都好看。我想,此时,我找到了读《为什么读书》的调子。这个调子是--《为什么读书》的封面的书题下的一行字:“毫无用处的万能文学手册。”

读书,与唱歌一样,是有调子的。读书人,找不到与所读的书相同或是接近的调子,恐怕是读不进去,可是读不成功的。读书人时常有这样的经验,一本人人说好的书,读起来不一定好。反而多数人不喜欢读的冷门书,读起来却好像找到了老朋友。这不仅与读者的素养和喜好有关,也可能与读书找没找到读书的调子有关。《为什么读书》你当是本正书,期望某个正题解答,或是带着疑虑指向性太强的从找寻答案,这本书可能读起来,调子就不对了。好像我第一次阅读的时候。如果当它是本闲书,只是寻着作者的“片片枫叶”情,结合自身读书的体验,去体会其中的韵味,读起来便口齿生香。所以说,读书是需要“艺术”的镜头和与书本压韵合辙的调子的。

 


           (3)

读完《为什么读书》,掩卷而思。想起农村下放的时候,听农民说地一句话:“读书读得高,杀人不用刀。”这句话,用功利的眼光看,指的是读书的极致功用。当然,这样的话还有许多。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类的话。归总起来,这些话大体是叫人以读书为梯子,攀爬人生,获取成功,出人头地。天下的读书人,起始阶段,或者说读书地生涯中,大体也免不了要经历这一过程。问题是,对于一个比纯粹的读书人来说,经历这个过程之后,有没有个自觉或是他觉的获取功利“到此为止”,或者是“从此左转”、“从此右拐”终了之地?

我反对一味的为了功利读书。我以为这些人,在读书中得不到太大的快乐,不是真正的读书人。

从自己的经验说,人生过了半场,读书的心倒越来越强,功用的目的反倒日渐弱化。如今好些朋友问,你读那么多的书干什么?直问得叫人发呛。干什么呀?真的是,读那么多的书,也不科考,也不济世的去开天辟地,也不用再去拓展什么人生,更加无须用以作为提高生活品质的幌子。喜欢就是喜欢,已经成了习惯。可是,你不能这么的回答朋友。于是说,我读书就如同你们打麻将,打跑胡,三打哈一样,打发时间,找乐子而已。

在广州首读《为什么读书》,本想人中找到点什么,目的指向性太强,反而没读上心。再读的时候,并不想找什么,不过是读着读着,如同不经意的路过“花园”,见到花园小径上无数“落叶”,激起了与之共舞,还带上了点艺术眼光的情怀。

“为什么读书”,以“毫无用处的万能手册”,一个多实在、多巧妙、多智慧又高深读书人的真切感受。读书,就是读书,可能仅仅是喜欢,是习惯,并不需要太多的为什么。我喜欢作者在《怎样读书》文章里,只写了仅此一句的话:“我会回答:有方法地读书,热情是最合情的方法。”另外,最后的那篇文章《书:一棵钻出坟墓的大树》中有这么一句话:“读书毫无用处。正因为如此,它才是一件伟大的事情。”有了“热情”是最合情的方法,以及读书毫无用处才伟大,两块磐石奠基,我们才从291篇文章里,感受到了《为什么读书》,是如何搭建“毫无用处的万能文学手册”大厦的。

“毫无用处的万能文学手册。”话语本身就是悖论。毫无用处,又如何说是万能文学手册呢?你看作者自己也在《为了享乐而读书》中说:“成功地读完一本书,如同一次完美的性行为一般少见,有益并且给人留下圆满的回忆。”还在《自私的读者》中读:“读书为了理解世界,读书为了理解自身。如果读者再稍微大度一些,那么读书也可能为了理解作者。我认为这种情形只会发生在那些最伟大的读者们身上,一旦他们满足了理解世界和理解自身这前两个需求之后。读书令沉睡千年的木乃伊歌唱,不过我们并非因为这个才读书。我们不是为了书而读书,而是为了自己读书。读者是最自私的人。”这两句话,当然还有《为什么读书》里的大多数文章所说的,都是说读书有用的。为什么作者非得说是毫无用处呢?读了两遍之后,通观全貌,我的理解是:作者自身的读书境界,以及所提倡读书精神,不要太功利化。为快乐而读,为阅读本身的成功而读,而不是为了成功而读。

一本书,好似一片树叶落下。一片一片的树叶,那就是成群结队的书。当我们捡拾其中的一片,回望它的绿意,或是前世今生的时候,树叶里的条叶纹,兴许会激起一片又一片树叶的欣赏。当“树叶”无意之中,被读者的眼睛像相机的镜头“艺术”化了,读书便成了孜孜不倦的追求。


             (4)         

我喜欢读书,当然与许多人一样,是从功用出发的。这种功用,亦可以打个比方,就好像想要把书读到比别人更高更绿更新鲜在大树尖尖的新绿上,可以在万绿中,出人一头得意的摇弋。当读书渐渐的成了习惯和依赖,功用的目的也悄然的发生变化。到如今,只在在树林中静静自得的捡拾可以获得成功阅读的“落叶”。

《为什么读书》里的好些文章所提到的那些经历和心历,无不印证着自己的某些经历与心历。读书,往往是在寻找生命共同的曲调与和弦,与之共时,与之同振,与之唱和。

“书是一棵钻出坟墓的大树。”似乎说出了我心藏很深无意识中的话语。好的书,从历经万紫千红、千姿百态,又沉浸过颓废重生的境界中来,从火中的涅槃中来。

对这两段话,我想说,假若,我们只注重长青的生活,而小看了每个生命终归要落幕的现实,那一个一个的人生,那一片一片落叶,可能被无情的风吹得七零八落。人生如落叶,落叶写人生。一地的落叶,那就是我们曾经的人生。


             (5)           

读中学的时候,批判过“读书无用论”。对于“读书无用”,我的人生历经了信,不信,深信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批判“读书无用”的时期,深受着“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影响,在开放教学的年代,相信实践出真知,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海禁大开。对于我们知识文化断代的人来说,像是到了另一个世界,崇信“知识就是力量”“文化是进步的阶梯”,如饥似渴的开始读书。第三个阶段,书,只是个认识世界的工具,经历过必须的功用和功利的阶段,在纷繁的图书世界里,与莫衷一是的书籍中,越来越觉得读书的功用与功利,渐渐减退,只不过是个习惯。要说目的,看别人如何的活,也看精彩的世界的精彩之处,另外,添些平和之气,借以修身养性而已。过去总想从书中寻找个什么道道来,如今,并不想从中搬出个永恒的真理,或应世的法宝。当然,读书无用,相对而已。把读书无用说清楚,好像只可意会,不可传。非得用个比喻的话,可以用《六祖坛经》里的“手指月亮”的故事。小僧问高僧,天上的月亮是什么。高僧用手一指,并不说话。后来,小僧问高僧,你没告诉我天上的月亮是什么。高僧说,我用手指了。小僧不明白。高僧说,手,就是话,就是文字,就是意思,就是结论。有没有话,有没有文字,有没有意思,有没有结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明月离开了这些,依然的高挂。书,其实就是指向明月的那只手,读来有用吗?

《为什么读书》的封底有作者这样两段话,我以为对读书的目的,表达得恰到好处,录下来,与喜欢读书的人分享:“阅读并非生活的对立面。阅读即是生活。这种生活更严肃,但没那么激烈,少一分琐屑轻浮,多一份稳定耐久,更多自恃的骄矜,更少空虚的自负,同时伴随着各种弱点、骄傲、羞怯、压抑、退缩。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为我们维系着一份有利于思考的超然。”“人们通过阅读向生活抗议。生活是做工低劣的产品。它充满了重复。它的景致没完没了。假如它向一家出版社投稿,定会被拒绝。”

2013年4月

 《书虫齿痒》4

《书虫齿痒》5

《书虫齿痒》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照亮了那份期待
穿着紫色衣服的女孩
西湖落叶铺满湖面美到窒息 工作人员忙打捞
秋天的颜色
散文:踏踩寒冬落叶
【原创】秋雨,滴落在季节深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