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全过程:300吨运到北京后,为何只剩60吨

1949年9月30日,开国大典前一天,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通过一项决议: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并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奠基典礼。

1958年4月22日,历时九年,数万人参与,汇聚工人、建筑家、雕刻家、艺术家智慧的成果结晶——人民英雄纪念碑,终于落地建成。

从设计到施工,纪念碑建成的每一个步骤,都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其中蕴含着对逝去先烈的缅怀和敬仰,对中华女儿的激励。

直到如今,人民英雄纪念碑依旧屹立于天安门广场的中心,抬头望去,只见纪念碑高耸雄壮,肃穆庄严。其中最引人入目的,是纪念碑的正面,一块刻有毛主席亲自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碑心石。

这块碑心石由一整块花岗岩组成,长14.7米、宽2.9米,重达60吨。关于它,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事实上,人民英雄纪念碑原本重300吨,是如何运送到天安门的?又为何运到北京时只剩60吨?

本期文章要讲的是:一个由工人的汗水和智慧谱写的伟大故事,让大家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的来龙去脉

一、

建国前夕,中央和全国人民群众都很重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

从近代开始,中国人民经历了上百年的“屈辱史”,但换个角度,这一百多年,亦是英雄的中华儿女的抗争史,独立史。

从林则徐虎门销烟开始,中华民族迈出了抗击列强侵略的伟大一步。正如纪念碑上的浮雕所展现的一样,从《虎门销烟》开始,无数英雄先烈前仆后继,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取得《胜利渡长江》的圆满成果,赢得了民族独立。

所以,新中国不会忘记英雄先烈,人民群众更不会忘记英雄先烈。就算国家百废待兴,一穷二白,但人民群众对于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呼声却是一天比一天高。

其实早在政协会议通过决议以前,毛主席就已经开始筹划建造纪念碑的事宜,得知要由自己写下碑文后,主席沉思了一阵,想起了从近代开始无数人民英雄的牺牲,他随即提笔写下雄壮的文字,如下图(需看知识点):

毛主席写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算,是一百余年,从1919年五四运动起算,是三十年,而从1946年解放战争起算,是三年。

时间轴不同,但始终有一条主线一以贯之:中华女儿抗击帝国主义殖民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争取人民革命胜利的伟大斗争。

凡是为此而牺牲的人,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都是人民的英雄。

所以,承载着人民英雄精神的纪念碑,就不能是某一位艺术家的艺术展现,某一位领导的个人喜好,它一定要是“最大公约数”,是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心中所想的样子。

毛主席指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一定要坚持民主原则,集思广益,汇聚最多人的智慧。

故而,从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通过,到1952年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成立,中间足足留了三年的时间。

这三年不是“空白期”,从决定兴建纪念碑开始,相关部门就向全国发布通知,征求设计方案。各大建筑和设计高校师生一听,踊跃参加,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海外的部分华侨们身在国外,但对祖国十分关心,得知新中国要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后,华侨们有的绘制图纸,贡献方案,有的捐钱出力,提供支持。

到委员会成立时,已经收到了240多份设计和修改方案,还有海外寄来的水泥柱模型,可见人民群众热情之高涨。

民主商议的好处在于可以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从众多方案中优中选优,但也有一个小缺点,那就是容易出现争议。

比如纪念碑的设计方案,就算委员会殚精竭力,冥思苦想,从几百个方案中淘汰了绝大部分,只留下几个最优秀的方案,但还是没法形成合议。

其中争议最大的是碑顶,以梁思成为代表的建筑学家们认为建筑风格比较好,庄严肃穆,但是雕塑学家们认为碑顶搞成群雕比较好,生动形象,有的还支持连碑身都设计成雕塑的样子,可以展现英雄的风貌。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艺术上的争议是永恒的,双方你不服我,我不服你,都认为自己的方案好。就算建筑大家梁思成的建筑方案被委员会采用,还是有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导致纪念碑的设计一直没有定论。

既然有争议,那就暂时搁置,先搞那些没有争议的工程。

二、

最没有争议的,就是碑心的选石材质。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共和国第一碑”,碑心石又是纪念碑的主体和核心部分,最为关键,所以碑心石一定要选用最好的石料。

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料被送往首都北京,供委员会对比挑选。专家们先是研究送来的石料样品,然后又不辞辛苦地前往石料产出地实地考察。

经过严苛的测试和对比,青岛的浮山花岗岩脱颖而出。这种石料色泽厚重沉稳,质地出众,耐腐蚀性很好,而这对于纪念碑石料来说极为重要。

人民英雄纪念碑准备布置在广场上,不可避免地要遭受风吹雨打,日晒雨淋,如果耐酸性和耐腐蚀性不行,那过个几十年纪念碑就要腐朽掉色。这对于先烈们是极为不尊重的,也是委员会所不能接受的。

所以,专家们决定,就用青岛浮山花岗岩石料来雕刻纪念碑。专家研讨完,就该施工队登场了,但是工人们一听要求傻眼了。

由于石料要从山中开采,而山地运输免不了颠簸,所以石料不能在当地直接加工,否则重量太大而厚度太薄,平放着极易折断。

原本的设计要求中,纪念碑的碑心石长要14米左右,宽要2.7米上下。为了防止运输途中的磕碰,挖出来的石料要比设计的大一点,这样才能有多余的石料作为保护的外壳。

所以采出来的荒石料长要有15米,宽要有3米,而厚度经过测算,至少要在2米以上,才能保证石料在山地运输中不会折断。

这样一来石料的重量要达三四百吨,如此庞然大物,怎么从山中挖出,又怎么从山上运下来?而且还是70年前,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工匠们一筹莫展,就在大家焦头烂额的时候,本地村庄的一个老石匠听说了要从山上挖石头造碑,主动请缨,表示自己有办法。

这个老石匠一辈子都在挖石料,刻石头,在当地很有名气。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他勘察了地形以后,提议选一块平整的岩体,然后在四周凿出“炮眼”,往里面埋上炸药,这便是俗称的“打闷炮”。

通过这个方法,采石队历经三个月,成功从大山中挖出了一块“荒石”,这块石料长15米,宽3.3米,厚2米,完全符合碑心石的设计要求。

但问题是,它太重了,足足有300多吨。从采石场到青岛火车站,有30里的路程,而且地形崎岖,如何带着这块300多吨的石料走到火车站呢?

有人提议专门修一条重轨铁路,把石料直接运到火车站。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对于当时的新中国来说,却没有可行性。

这里没有铁路的需求,在这里修建一条重轨铁路,运完石料便只能废弃,这对于贫穷的新中国来说太浪费了。更何况当时的新中国建造重轨铁路的技术并不成熟。

所以,想把石料从山上运到30里外的火车站,只能依靠其他办法。

三、

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

先进的重轨铁路不能造,就用老方法,“笨”方法。工人们先是对石料进行首次加工,削平石料上凹凸不平的地方,让石料整体平滑,一是减轻重量,二是便于运输。

经过简单的打磨,300多吨的石料完成了首次“瘦身”,变成了280吨。运输队从山上开辟一条比较平稳的道路,然后在庞大的石料下面铺上枕木和铁轨,用滑轮把石料运到半山腰的平坦地。

这是最为惊险的一步,尽管只有几十米,但是几百吨重的大家伙,从山上运下来的难度可想而知,稍有不慎,便有可能造成石毁人亡的严重后果。

幸好参与运输的工人没有一个人掉链子,铁轨和滑轮的质量都很过硬,所以一路上安然无恙,石料成功运到开阔地。

地形开阔平坦以后,石料的运输难度降低了不少,对厚度的要求没那么高了。于是工匠们就在开阔地对石料进行了第二次加工。

经过加工以后,石料的长度和宽度都没有大的变化,但是厚度从2米变成了0.8米,重量一下子少了一大半,只剩下103吨。这也是此次加工的极限,再减下去,厚度就要触及“危险线”了,容易在运输途中折断。

运输队继续在巨石下面铺上滚木和钢板,前面用推土机牵引,巨石每移动一分,就把后面的滚木放到前面去。如此反复循环,不断前进。

在采石场和火车站中间,有4个村庄,十几个桥梁,还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市内街道。沿途中有几户人家挡住了道路,他们自愿拆除了房屋,保障道路的通行。从城里经过时,人民群众得知这块巨石就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纷纷出人出力,协助运输。

此次运输共有7000余名工人参与,即使如此,30里的路程依旧走了一个月有余,平均每天还不到一里,可见运输之艰难。

运输队好不容易把巨大的石料从山上运到青岛火车站,车站那里又出了问题。

当时我国最大的运载车皮载重是90吨,为苏联制造,委员会专门从东北把这个车皮调来,准备运输石料。

按照铁道部的规定,这个火车车皮的极限载重是99吨,如果拿它来运输103吨的石料,便是严重超载,很容易出现事故。

第二次加工后,石料的厚度到达了极限,但是没办法,要想顺利上车,只能再一次进行加工。为了减去这最后的重量,同时减少石料运输途中折断的风险,工匠们主要把石料两端的厚度打薄,中间留厚一点。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石料的重量变成了94吨,终于达到了载重标准。

工匠们怕石料折断,在石料下面铺上垫木,并用束车设备把巨石紧紧地固定在车上。所有东西加在一起正好99吨,符合载重的要求。

1953年9月28日,载重车承载着百吨重的巨石,从青岛火车站驶向北京。成千上万的工人们看着这一幕,热泪盈眶。从4月份开始开采,到9月底交付石料,施工队工作了将近半年。他们每天风吹日晒,在崇山峻岭中施工,流了数不尽的汗水。

如今石料顺利运往北京,他们不负众望,成功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他们的任务,完成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步也是最艰难的一步。

现在接过接力棒的是铁路部门,部门领导知道这块石料是纪念碑的碑心石,是成千上万的工人日夜辛勤的成果,不容有失。

为保障运输安全,运载石料的车皮限速在直线20公里/小时,弯道及进站10公里/小时以内。它9月28日从青岛出发,10月13日才抵达北京。

四、

石料抵达北京以后,进行了最后一次加工。工匠们按照设计方案的要求,把石料的厚度减到0.6米。经过这次加工,石料只剩下60吨。

从300吨到60吨,是一次运输史上的奇迹,它见证了工人们无穷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数字变化的背后,是工人群众的艰辛付出。

石料顺利抵达北京,工人们需要把高达15米,重达60吨的碑心石立起来,为了保证起重工作的安全,工人们先是按照缩小的比例,用相同的石料造了个模型,不断的演练模拟。等所有的工人们都对起重流程烂熟于心后,才正式开始起重工作。

在万人瞩目中,负责立起碑心石的工程师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里,大家一路艰辛走来,可不能失败在这最后一小步。

在期待而紧张的气氛中,起重工人们用吊装机徐徐地把碑心石立了起来,安装到提前修建好的纪念碑混凝土方筒中。

成功了!随着工程师的高声呼喊,施工场地顺便变成欢乐的海洋,大家挥舞着帽子,欢呼雀跃。

在纪念碑的建造过程中,工人群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以汗水筑成了这座高大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周总理和中央领导亲自接见了12名工人的代表,并感谢他们所作的努力和贡献。

工人群众的贡献还不止如此。在随后的浮雕雕刻工程里,一大批来自民间的工匠起到了关键作用。

经过委员会的研讨,决定在纪念碑底部设计八块浮雕,它们分别是《虎门销烟》、《太平天国》、《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八一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胜利渡长江》。

每一座浮雕都由国内顶尖的艺术家负责。对于这些艺术家来说,设计浮雕不难,但难的是具体的雕刻。如此庞大的浮雕,绝不是一个两个雕刻家就能完成的任务。

于是,委员会从民间招募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工匠,他们都是个中好手,石刻的技艺出众。不过为了统一风格,让工匠们领会各个浮雕的设计精神,还是对这些工匠们进行了长期的培训。

工匠们经过长期的练习,手法炉火纯青,在专家的指导下,成功雕刻出八块浮雕。由于雕刻家们设计精妙,工匠们技艺精湛,选用的又是质地上好的汉白玉,所以这些浮雕都成为优秀的文化瑰宝,生动形象的展现出那段革命历史。

从碑心石落地,经过5年的建造施工,人民英雄纪念碑终于建成。全碑通高37.94米,正面正是那块从300吨变成60吨的碑心石,以金箔书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字格外醒目;背面的石碑同样由七块上好的石材组成,镌刻着毛主席和周总理书写的碑文。

周总理曾在奠基典礼上说,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死者,鼓舞生者”

在纪念碑的建造过程中,专家们殚精极虑,工人们克服万难,他们的无私奉献,正是对逝去先烈的缅怀;而他们不惧困难,披荆斩棘建成纪念碑,鼓舞了人民群众投身革命建设,正是“鼓舞生者”。

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之时,正处于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我们没有先进的技术,没有强大的财力,但是却有着传承自英雄的坚韧意志,有着勤奋无私的工农群众,有着爱国的专家们,正是他们的付出,缔造了巍峨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向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中国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向在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无私奉献的工人专家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修建让我们看到中国人的智慧永远是不可估计的!
人民英雄纪念碑原本重达300吨,当年是怎么从青岛运到北京的?
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工后,林徽因询问碑文谁写,彭真:周总理字不赖
那年今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你真的了解它吗?
毛泽东写下八个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当年人民英雄纪念碑三百多吨的碑心石如何从青岛运抵天安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