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歌的大众化 || 吴传业

诗歌的大众化

吴传业

关于诗歌的大众化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诗歌本来就是起源于人民群众的。在原始劳动的过程中,随着生产劳动自然而然产生了劳动号子,逐渐发展为诗歌。后来经过文人的整理,诗歌才成为一种文学样式。并且,这种文学样式历史悠久,远远领先于词、小说、戏剧等其它文学样式。不仅中国是这样,外国文学的发展也是如此。因此,现在谈论诗歌的大众化问题,似乎有点多此一举。但是,纵观近二三十年我国诗歌的发展现状,特别是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朦胧诗、意象派的兴起,诗歌渐渐远离了人民大众。那种以朦胧为美,以读不懂为高水平的审美观,几乎要把诗歌一步一步推进死胡同。有时,诗歌竟然沦为诗人圈内把玩的东西,写诗的和读诗的差不多是同一群人,确实有点可悲可叹。

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相信每一位爱好文学的人都知道,这里就不再赘述了。而诗歌的大众化,在先人那里做的很好。大诗人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最好的证明。这首诗文字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所表达的感情也是普通的思乡情。但是就是这首浅显易懂的思乡曲,传唱了一千多年,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距今1300多年前的唐朝诗人都能写出如此通俗易懂的诗句,何况当时还是文言文盛行的时期。到了今天白话文的时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再去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诗歌呢。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文言文被白话文取代,旧体诗基本被新体诗请进了历史。新诗的兴起,造就了一个伟大的时代,也产生了一批伟大的诗人。胡适、郭沫若、冰心、徐志摩等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他们的诗并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更没有摆弄虚幻的意象,但是却起到了催人奋进的效果。在抗战时期,像沙鸥、高兰、浦风、臧克家、何其芳、冯至、田间等一大批诗人,用笔做武器,向侵略者发动了一次次进攻。一批批抗战勇士,在他们的诗歌感召下,奋不顾身的奔向抗日战场。可以设想一下,这些鼓舞民众抗战士气的诗,会是枯涩难懂的诗吗?

如果我们的新诗按照既往的轨道发展,诗歌也不会渐渐脱离大众。进入二十世纪后,英美一些现代派诗人,借鉴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用浓缩、凝炼的意象表达诗人的情感,于是,产生了意象派诗歌。请注意,意象派学习的其实是中国古典诗词的象征手法,而不是堆积不可理解的意象。这是西方革新诗歌直抒胸臆、意境单薄的一种方法,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显而易见的。随着意象派对中国诗人的影响,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朦胧诗在中国诗坛逐渐兴起。朦胧诗的代表人物舒婷、北岛等人的诗作,倒也能够让人读懂。但是,到了八九十年代,朦胧诗和意象派的结合,引领中国诗坛走向极端,便误入歧途了。一大批堆积意象和朦胧情感的诗歌充斥诗刊,诗人以写了让人读不懂的诗为艺术成熟的标志,编辑以编发让人读不懂的诗歌为提高刊物质量的途径。而群众在读了这些越来越难懂的诗歌后,渐渐对诗歌产生了厌恶心理,渐渐抛弃了诗歌。你写你的,我不读了。

当今诗坛,这样一些朦胧加意象的诗歌仍然占据着较大的版面,大有“不让你堕入五里雾中誓不罢休”之势。这一局面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纠正,诗歌重回大众的道路就会遥遥无期。

诗歌要不要向大众回归?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离开了人民群众,任何艺术形式都会失去生命力。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是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诗歌本来就不应该脱离人民群众。

造成目前诗歌脱离人民群众的原因,既有诗歌创作手法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发展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诗人自身的问题。电影、电视、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挤压了诗歌的生存空间。群众把目光过多的集中到看电影、看电视和上网上,很少再能抽出时间读诗。这是客观原因。如果群众喜欢欣赏诗歌,现代媒体的发展恰恰能够为诗歌的大众化提供新的载体。问题在于,以现在诗歌的现状,无论用什么媒介进行传播,大众也不大愿意接受。当然,歌曲中的歌词例外,不过,诗人们有几个认同歌词也是诗呢?

当我们埋怨人们欣赏水平不够高,不能理解诗人的大作的时候,你是否想过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富裕,群众需要更多的精神食粮。特别是现在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他们的精神世界更需要慰藉,更需要洗涤。电视剧、玄幻小说、网络游戏不能发挥这方面的功能,一些流行歌曲中充斥的爱情格调,有些也不能被大多数青年接受,有的还误导青年的爱情取向。现代青年,需要优秀的诗歌作为他们的精神食粮。现代诗人的社会责任重大,现代诗歌急需充放光彩,回归大众。而做得不够的,恰恰是孤芳自赏的诗人。

如何让诗歌尽快回归群众呢?

首先,诗人要解决好为什么写诗的问题。只要把写诗看作纯粹的艺术创作,写诗的目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把诗歌当做追求功利的工具,在诗歌创作中,就会迎合诗歌发表的口味,束缚思想和感情的自由,过多使用所谓的创作技巧。艺术是要让人欣赏的。在诗歌创作中,只要时刻考虑读者的感受,顾及大多数受众能不能理解、感动,能不能产生共鸣,就不会使用过于生涩的语言,也不会使用杂乱无章的意象了。

其次,要解决好诗歌特点和创作手法的问题。现代诗歌崇尚自由,手法多样,形式不拘一格,这是自由诗的特点。不论手法如何,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的艺术性是不容置疑的。抛开了艺术性,就没有诗歌可言。和小说、散文、剧本等其它文学样式相比,诗歌的艺术性应该更高一些。所以说,写诗不容易,写好诗更不容易。在诗歌的写作手法上,必须明确,朦胧派和意象派只是现代诗歌的一个流派或者是一种创作手法,绝对不能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更不能把意象和朦胧推向极端。评价一首诗歌好不好的标准,就要看群众接受不接受,喜欢不喜欢,传诵不传诵。诗歌的艺术性和大众化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只有恰当处理好二者关系的诗人,才是真正的诗人。

再次,要解决好诗坛的流行取向问题,也就是解决好诗歌媒体及其编辑的审美标准问题。选择和发表诗歌的时候,要看这首诗的艺术性如何,能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要看这首诗能不能打动人,给人以精神力量。要看这首诗的境界纯不纯、高不高。最后看这首诗的创作技巧,而不能把创作技巧放在第一位。凡是朦胧的、意象的就是好诗,就给予推荐和发表,而对其它写作手法的诗歌一棍子打死,这种不当的顶层设计,不利于诗歌走向大众。

最后,让诗歌走向大众,要充分发挥好现代媒体的作用。报刊、书籍仍然是诗歌传播的主要渠道。互联网的介入,让群众特别是网民多了一个接触诗歌的便捷载体,也给众多诗人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最近,电视节目也引入了诗歌朗诵,吸引了大批观众。人们在看累了电视剧之后,让心灵借助诗歌朗诵得到暂时休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诗歌的朗诵本性变得非常重要。好的诗歌紧跟时代的脚步,切合群众的需要,语言通俗,用词优美,有意境,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律,读来朗朗上口,听来清新悦耳,这是诗歌走回大众的最佳途径。 



作家平台(微信公众号:zjptzjpt  )欢迎大家来稿,作品要求原创且未在其他微信公众号发表过,体裁内容不限,来稿请在文后附“作者简介+照片+微信”。文章发表,会邮件通知,发表的文章请各自转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让通俗和雅俗共赏的诗词成为主流(附:浅谈意象)
人工智能崛起,堪称记忆大赛的“中国诗词大会”到底有什么意义?
【天涯话题—发声时刻】浅谈当代诗歌创作
现代诗歌讲座第十讲——主讲北方
诗词创作之意象塑造
郑伯农《在全国第二十届中华诗词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摘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