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极目古今 悲壮情怀 || 邓德谦(茹然)

极目古今  悲壮情怀

——明 · 王慎中《登金山口绝顶》赏析

邓德谦(茹然)

地纪控西界,灵山亘北甸。

足弱步屡憩,崖峭石犹践。

枝樛乃能援,葛脆不可挽。

当其意象开,岂复虑高蹇。

瞻峰皆峛崺,陟涧数回缅。

稍觉开地宽,即看云烟变。

石窦芝自荣,林罅雪尚泫。

兴阔无近寻,登高有远见。

周圻矗五云,易水通一线。

微茫燕赵区,历历皆可辨。

长啸发灵籁,倦坐席苔藓。

氛垢苟不缨,沉虑斯可遣。

登高放怀,寄情山水,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传统题材之一,因为人在高处,可以纵情想象和联想,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得到抒发情志的满足。

王慎中的《登金山口绝顶》,便是这样的一首佳作。诗中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抒发了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和忧国忧民的深情。

名曰“金山”的山,我国有多处。据诗的内容看,诗题所指,当是接近幽燕之地的金山。可能写于诗人早年在北京任职期间。全诗分两层。前八句为一层,写山势的雄伟和登山的艰难。后十六句为二层,写途中和绝顶的所见所感。

“地纪控西界,灵山亘北甸”,写金山的地理形势和位置:它横亘在北方之野,山势高大,山峰突兀,能控制西边的疆界。“控”“亘”二字,用得精当,山的气魄与险峻于此尽出。这两句,点明了金山的基本特征,也暗示了诗人登途的不易。

“足弱步屡憩,崖峭石犹践。枝樛乃能援,葛脆不可挽。”具体写登途的艰难:我腿脚不健,登途中时而停下来休息,但遇着陡峭的峻岩巨石,我还是要一步一步登上去。我拉住向下弯曲的树枝,才能向上攀登,那脆弱的葛藤一拉就断,不能牵引我的身体,但我决心一定要登上绝顶去。这四句突出了诗人坚韧的意志。“足弱”一句,与开篇宏大的气势相比,表面上是大跌了下来,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但这一“抑”,把登山者的精神、意志“扬”上去了,让读者看见一个体弱却不怕艰难、敢于迎着困难勇往直前的攀登者的动人形象。可见,这一抑一扬,一实一虚,并未影响诗的昂扬文气,反而让人觉得一股壮伟的气息流注其间,也造成了诗的跌宕起伏。

“当其意象开,岂复虑高蹇”,写诗人经过艰苦攀登,到达高处时的喜悦心情:当我登上一个高度又一个高度,看那一派新气象而兴致勃勃、喜形于色时,哪会再去想山的高峻和自己行动的缓慢、困难呢?

山中别有天地,不为常人所常见。它的宁静美妙,对于被“沉虑”所折磨的有灵性有情感的诗人来说,一旦身临其境,享受着明丽的山光,呼吸着清新的气息,自然会“乐不思蜀”了,除了喜悦兴奋,还会去怨山的高峻、足的疲乏吗?特别是一双弱足,能把一个又一个巉岩巨石踏在脚下,运载着沉重、吁喘的身躯,征服了一个又一个高度,为诗人带来难得的成功与眼福时,诗人更要分外自豪和喜悦了。这里,“有志者事竞成”的思想光辉在闪耀!

以上主要突出登山之难,显示诗人坚韧的意志。为下一层主体部分的状物抒情作垫。

“瞻峰”句至“林罅”句,写诗人不怕艰苦,沿涧而向绝顶攀登。“瞻峰皆峛崺,陟涧数回缅”说:我到了山腰,仰视巍峨的山峰曲折绵延,伸向远方,它招引着我沿着涧边继续前进,那山涧实在曲折深远,以致我中途数次回想这跋涉的艰难都想半途而返,但我还是坚持前进。“数回缅”是从心理的角度来写山涧的曲折深远。“皆”、“数”两个虚字,令读者想象无穷:山涧曲折深远的程度、诗人涧边行进的艰难情状,尽涵其中。所谓“虚字传神”,于此可见。韩非在《韩非子·喻志》中说:“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诗人即在“数回缅”中不断“自胜”的,否则他定会半途而返,不能观赏其后的无限风光了。“稍觉”句至“林罅”句,写诗人走出山涧所见:我走过曲折深远的山涧,渐渐走到那天地宽敞的地方,便停下来看云烟的奇妙变幻。那石洞边的芝兰自在地生长,那么闲适繁盛;密林里,雪水从树缝间安然下滴。从数度欲半途而返到“稍觉天地宽”,其间,对于一个足弱的攀登者来说,需要付出多少的努力和汗水啊,没有坚韧的追求精神,如何能达到这“柳暗花明”的境界?伏尔泰说“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希望”(《哲学通讯集》),是的,人有了希望才会去追求;只要在矢志不移的追求中踏踏实实地克服困难,就一定能到达“柳暗花明”的美妙境界。”石窦芝自荣,林罅雪尚泫”,有深刻的寓意。“芝”即芝兰,它被用来比喻才质之美。《孔子家语·在厄》中有: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石洞边的芝兰,在凛冽的风雪中顽强自在地生长、繁荣,这不正是不屈就于奸佞的诗人的自况吗?看见这风雪中傲然吐芳的芝兰,诗人该有多少感慨啊!

“兴阔”至“历历”六句,写诗人在绝顶所见所感。经过艰难的长途攀登,终于到达金山绝顶。诗人说:趁着兴致高远,我不在近处寻求美境,我登上了绝顶放眼远望,看见了远处的雄奇景象——京都周围辽阔的上空聚集着五彩祥云,滚滚易水象一条细线贯通幽燕南北,本来隐隐约约的燕赵地区,在这金山顶上,全都历历在目,清晰可辨了。

是一种不苛安现状的求索精神,犹如一叶扁舟,把诗人从“近处”渡到“远处"去,眼界才能变得更宽广远大。诗人在山顶所见的“易水”“燕赵”,是以实代虚,旨在寄托心志。易水,当年燕丹送别壮士荆轲赴秦刺杀秦王的地方,千百年来,易水成了“英雄千古留芳”的代名词。诗人在此触景忆古,“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骆宾王《于易水送人》)的动人情景仿佛就在眼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荆轲列传》”)的豪言壮语仿佛就在耳边,诗人多么希望自己也成为一个千古留芳的英雄人物啊!可是想到自己有才干却不遇明主,有抱负却不居盛世,怎么不怨恕懊丧呢?燕赵两国,曾雄踞“战国七雄"之中,燕昭王筑黄金台招纳郭隗等天下贤士,使国家得以中兴,国耻得以洗雪;赵武灵王实行军事改革,使国势大盛。不难想象,诗人目睹燕赵之地,必定追怀这两位明主及其在位时的盛世;诗人既深深艳羡又深深遗憾。那忆古伤今之情,尽在不言之中。诗人登高远眺、极目古今的悲壮情怀,也把读者引入苍茫浩瀚的意境中去了。

“长啸发灵籁,倦坐席苔藓”,写在绝顶感而歌,歌而倦,倦而坐的情形:我在山顶放声歌啸,唱出了发自内心的声音;我唱得疲倦了,就坐在青青的苔藓上。

钟嵘说,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诗品序》)。诗人一路所见,情感堆积,至达绝顶,情感的大潮更不可遏止,终于决堤而出,激起一曲曲发自肺腑的高歌!这是全诗的高潮,诗句“行云流水"至此,绽开了一蔟美丽动人的鲜花,画就了一个圣洁高尚的灵魂!

“氛垢苟不缨,沉虑斯可遣”,是以议论结尾,表达忧国忧民的心境:如果不遇到凶灾和政治浊乱,我个人的沉虑(深深的忧虑)都可在此得到消除、排遣。

诗人的心灵在长啸中暂时飞升到了超越日常种种烦恼、苦闷的境界。但是,当他歌罢而静静地坐于苔藓时,思想又坠落到了黑暗的现实中。为什么?因为皇帝荒淫腐败、奸邪滥权横行、国家内忧外患、人民在黑暗和饥饿中挣扎!高尚、正直的诗人不可能无动于衷,因而也无法消除心中的块垒!不然,眼前的美好风光便别有一番情味了。

全诗文气跌宕回环,内容深刻含情,语言质朴多姿,使诗篇呈现出中和淡泊的风格。沈德潜评其诗“无一浅语滑语”,是很中肯的。 

作者简介 :茹然,巴渝人氏,退休(文学 美学)教授。发表过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两部,获奖4项。著有待出版近五十万字小说《冬青》一部、写作中散文集《忆海拾珠》一部 。座右铭:热爱生活,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成长到老;践行“人人好、社会好、国家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0首冠绝古今“题壁诗”,展示诗人的情怀抱负
唐朝一个欺人妻女的地痞,却写下一首千古佳作,这首诗大家都学过
时空绾合的中晚唐怀古诗
1340年前,一位花甲老人骆宾王在易水边送别友人,写下一首诗《于易水送人》/《于易水送别》,气贯古今
《古韵·寒雪吟》魅力诗人特辑2022.11.30
经典 | 15道古诗词名句闯关答题来了,来挑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