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芳园缘何名大观


芳园缘何名大观
土默热
大观园是《石头记》中宝玉和众姐妹们钟情铸爱的“天堂”,是红楼一梦中诸多哀婉缠绵故事的演绎场所。《石头记》书中发生在大观园里的一系列故事,给读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大概莫过于两件大事:一件是赫赫扬扬的元妃省亲,给贾家带来烈火烹油般的富贵荣华;另一件是姐妹们结海棠社和桃花社,在园中吟风弄月、伤春悲秋的风雅生活。
大观园是为了接待元妃省亲而修建的,其园名为元妃所赐。《石头记》第十八回写道:元妃游览了园中美景,评价了姐妹们的题咏诗,夸赞了宝玉所作的联额之后,“乃命笔砚伺候,亲拂罗笺,择其喜者赐名”。因题其园之总名曰“大观园”,题其正楼曰“大观楼”,并题一绝句云:“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
《石头记》中的大观园有没有创作原型,原型在哪里,历来是红学界争议最多的焦点问题之一。那种认为大观园没有原型,只存在于曹雪芹的天才脑袋里的观点,就无需争辩也无从争辩了;至于“大观园无原型说”是否符合小说创作规律,乃是另一个问题,这里也不拟多议。认为大观园有原型的观点,大体上有北京与南京二说。北京说有“恭王府论”、“圆明园论”,还有一个天津“水西庄论”;南京说基本上就是“隋园论”,也就是江宁织造府西花园论。多少年来,红学界兖兖诸公为此考证的,撰文的,踏勘的,制图的,各抒己见,争论不休,迄今并无一个公认的结论性意见。
红学界诸公考证大观园原型的论争之所以长期难以获得统一意见,原因恐怕主要出于两个方面:一是大家都承认《石头记》作者是曹雪芹,书中借元妃省亲写康熙南巡,于是专一从康熙南巡与江宁织造府的关系去考证大观园原型,却完全忽略了书中大观园还有一个主要功能,就是红楼姐妹在其中两次结社,多次分韵赋诗。对于大观园的后一个功能,红学界基本无人去考证研究,实话说,在曹雪芹身上也无从考证,根本就研究不出所以然来。二是忽略了对大观园园子总名“大观”以及园中各景点如怡红快绿、蘅芜稻香等名称的考证,也没有对《石头记》作者何以如此为大观园及其子系统园林命名加以研究。实话说,把曹雪芹和大观园及其园中各景点名称也无法联系起来,因为他们之间从来就不存在任何必然联系。
要想彻底搞清《石头记》中大观园的原型何在,作者何以要用“大观”二字为该园命名,必须还《石头记》创作的真面目。《石头记》创作的时间不是乾隆中叶,作者也不是曹雪芹,任何按照曹雪芹的人生经历去寻找大观园原型的做法,都是刻舟求剑、北辙南辕之举;《石头记》的创作时间是在康熙中后期,其真实作者乃是江南才子洪昇。书中大观园的原型,就是洪昇和西陵十二钗姐妹们结社作诗的“蕉园”,也是为接待康熙南巡而修建的“西溪山庄”。《石头记》书中记载的大观园接待元妃省亲后,姐妹们先后在园中结成“海棠社”和“桃花社”的故事,与西溪山庄(旧称蕉园)接待康熙南巡后,蕉园姐妹们在这里先后结成“五子社”和“七子社”的史实,是完全吻合的。
严格说,《石头记》中的大观园,并非一座贵族府邸园林,而是洪昇故园杭州西溪的一组建于明代的江南园林建筑。园中怡红院(洪园)、潇湘馆(蕉园)、蘅芜苑(花坞)、稻香村(杏花村,不为酒税处)、凸碧堂(西溪山堂,亦称二雪堂)、凹晶馆(西溪水阁)、芦雪庵(秋雪庵)、藕香榭(藕香亭)、藕香桥(梵香桥)等园林建筑,其真实原型均在杭州西溪洪昇故园。书中涉及的大观园外之清虚观(抱朴道院)、天齐庙(西溪老东岳庙)、水月庵(水月老人庵)、水仙庵(水仙祠)、铁槛寺(钱王祠)等宗教场所,其原型也均在西溪的周边地区。几乎书中涉及到的所有地点,都集中出现在杭州西溪,这恐怕用偶合是难以解释的。
《石头记》书中描写的这些大观园景点,所在位置与西溪在杭州的位置是完全吻合的。书中说“芳园筑向帝城西”,杭州乃我国六大古都之一,西溪恰在这座“帝城”之西。书中说大观园“衔山抱水建来精”,“山水横拖千里外”,这也正是西溪这个地方山水横拖的独特形势。书中说“芳园建何处,仙境别红尘”,西溪恰恰是都市边的村庄,至今仍是国家级湿地公园,是繁华都市杭州城边不染红尘的“仙境”。书中说宝玉和姐妹们来自“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古今中外的“三生石”只有一块,就是杭州灵鹫峰天竺寺中的“三生石”,灵鹫峰传说就是从西天印度飞来的,天竺寺、灵隐寺均在灵鹫峰之阳,而西溪则在灵鹫峰之阴,一山之隔,近在咫尺,一个“畔”字恰当之极。
以上这些关于大观园原型的考证,笔者在《土默热红学》及其续书中均作过详细考证,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在2006年杭州西溪的“《红楼梦》与西溪文化”研讨会上,笔者曾就此内容作过详细演讲。当时,参加研讨会的好些红学家也承认《红楼梦》与杭州西溪似乎有关系,但他们却莫名其妙地提出另一个观点,就是曹雪芹虽然与杭州没有一面之缘,但他的爷爷曹寅曾经到过杭州,因此曹雪芹也具备以西溪为原型创作大观园的条件。这真是匪夷所思的奇谈怪论!曹寅虽然年轻时曾短暂到过杭州一次,仅凭五天浮光掠影的印象,如何能写出大观园?更何况曹寅去世时,曹雪芹尚未出生,难道爷爷对杭州的印象,还能通过遗传因子留给孙子,并绘声绘色地写进小说么?
言归正传。洪昇以自己和十二个姐妹的共同故园创作了《石头记》书中的大观园,可是,他为什么一定要用“大观”二字来为该园命名、并将接待元妃的主要场所也命名为“大观楼”呢?“大观”二字,虽然最早出现于《易经·观卦》,但用“大观”二字来形容风景名胜气象万千的,应始出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自范仲淹起,我国古代文人笔下描绘风景名胜,都往往加以“大观”之名。
因为《石头记》书中的大观园是为了接待元妃省亲修建的,“大观”之名又是元妃所赐,又因为书中元妃省亲隐写的是康熙南巡,所以这个“大观园”的命名必然与康熙皇帝直接相关。查康熙六次南巡所经过的地方,扬州附近有瓜州的大观楼,苏州寒山有大观台,杭州吴山有大观台,浙江绍兴有大观堂。这些以“大观”为名的名胜,瓜州、苏州、绍兴三地的“大观”之名,均非康熙皇帝所取唯一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就是杭州的“吴山大观”。
杭州“吴山大观”一景名称由来已久。吴山位于杭州城区之西南,西湖之东南,由宝月、娥眉、浅山、紫阳、七宝、云居等山相连而成。吴山又称胥山,春秋时吴王夫差将伍子胥杀害,将其尸投入之江(钱塘江)之中,后人哀其不幸,封其为潮神,在吴山立庙祀之,故吴山又名胥山、伍山。早在五代,吴山上便建有江湖汇观亭。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梅挚出任杭州知州,宋仁宗赐诗,起始两句“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梅挚到任后就在此建“有美堂”以作纪念,还请大文豪欧阳修写了《有美堂记》,由大书法家蔡襄书文刻碑,置于堂中,对此地极尽称颂。记中云:“钱塘兼有天下之美,而斯堂者又尽得钱塘之美焉。” 时人遂称紫阳山巅的“有美堂”为“大观台”,以后相沿成习。
吴山海拔不到千米,并不高峻,但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观赏杭州美景的绝佳去处。杭州山水自古号称人间天堂,在吴山登山远眺,东望西子秀色,历历在目;西望钱江如练,平野茫茫;南望群山莽莽,连绵青翠;北望街衢齐整,车水马龙,确为尽揽杭州美景的独一无二好去处。明代著名文学家徐渭题联赞曰:“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可谓“大观台”之名的绝妙注脚(见附图一)。清时文人沈德潜有《吴山大观》诗“千尺峰头策杖藜,大观台榭俯丹梯。玲珑石窦邻仙窟,璀璨龙章拱玉题。湖影长堤分内外,江流全浙划东西。凭高无限苍茫意,一抹遥山指会稽”。
吴山大观台之名并非康熙所赐,但“吴山大观”作为一个著名景点名称,确为康熙所赐;正式将“吴山大观”列入杭州清代西湖十八景并亲自题写其名称的,就是南巡至杭州的康熙皇帝。据《仁庙五巡江南日录》载:“康熙四十四年(1705)乙酉(农历)四月初四日,皇上乘轿,皇太子、宫眷出行宫,由大街过鼓楼,进城隍牌坊,上吴山,幸紫阳山,各处游玩。午后仍幸城隍牌坊,回行宫。”其实,康熙六次南巡,五次到杭州,每次来杭,都从城隍牌楼巷上吴山进香。可见对吴山大观景色之激赏留恋。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到杭州,登紫阳山赏景时,四顾眼前胜景,不觉诗兴大发,遂口吟七绝一首《登吴山绝顶》诗,歌咏吴山大观“左控长江右控湖,万家烟火接康衢。偶来绝顶凭虚望,似向云霄展画图。” 康熙皇帝的这首诗,从此便成为吴山大观诸多题咏的压卷之作。康熙三十八年,玄烨皇帝第三次南巡到达杭州,再次赋《登吴山诗》一首:“重经层巘暂停銮,天日晴和览眺宽。城市万家烟火近,念兹莫遣有饥寒。”此次南巡驻蹕杭州织造衙门行宫,时遇大雨,雨中遥望吴山,康熙又作《行宫雨中望吴山》一首:“槛外青山纵目收,繁花初落叶新稠。更教点染烟云色,添得窗前翠欲流。”
康熙南巡期间,曾先后为“西湖十八景”题名,并刻为御碑,分别立在十八个景点边。其中改“两峰插云”为“双峰插云”,改“曲院荷风”为“曲院风荷” 。“吴山大观”正式列入西湖十八景,便是此时的事情。当时,“西湖十八景”每一景点边上,都有一个御碑亭,亭中御碑,镌刻着康熙题写的景点名。可惜的是,后来因为种种变故,平湖秋月、断桥残雪、雷峰夕照、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吴山大观等景点的御碑不见踪影,目前能看到的,只剩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南屏晚钟这三块御碑了。今天我们所能看到御书的“吴山大观”四个字,乃是后人集康熙手书文字而成,并非当时康熙题写。
古吴山大观台遗迹今天早已荡然无存,对于大观台的具体位置,古籍记载也不尽一致,一说在紫阳山顶,一说在七宝山巅。《湖山便览》卷十二记载:“大观台在七宝山绝顶,石面砥平,明胡宗宪尝建亭其上,寻圮。郡人以其基方广有类平台,可畅登眺,遂以大观台呼之,实无台也。清康熙二十八年圣祖仁皇帝御制《登吴山》诗,有司于七宝山建楼勒碑,遂称楼为‘大观台’”。今“江湖汇观亭”仍位于吴山七宝山巅的有美堂遗址上,巍然耸立。亭高八米,双椽重檐,拾二十四级螺旋石级可登顶层。
    但后人多认为大观台位于吴山的紫阳山巅。在《西湖胜迹》一书中,有关大观台的画有好几帧,画中主要突出大观台上观湖、看江、望城之胜。其实在吴山诸多山头上,随便站在那座山头瞭望都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但最佳观景地点应该在吴山的最高峰紫阳山巅。所以后人多认为今天杭州的城隍庙所在地,乃是当年大观台的遗址。后人集康熙手书字而制的“吴山大观”牌匾,今天也都悬挂在这里的城隍庙中。
有些资料说,清雍正时浙江总督李卫建西湖十八景,中有“吴山大观”一景。因为是他主持在七宝山顶建了一座大观台,将康熙皇帝的吴山诗供在御书亭中,所以名吴山大观。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李卫确曾在雍正年间修茸过吴山大观台,但早在李卫之前,大观台(一称大观楼,或称大观阁)便存在了。根据《湖山便览》卷十二:“清康熙二十八年圣祖仁皇帝御制《登吴山》诗,有司于七宝山建楼勒碑,遂称楼为‘大观台’”,可见康熙年间这里便建有楼台亭阁。另据《西湖新志》卷三:“雍正五年,以楼改龙王庙,仍建亭于七宝山崇奉御碑,又称亭为‘大观台’,增修景目曰‘吴山大观’。”可见李卫只是将康熙时建的大观楼改成了龙王庙,并非新建大观台。
在吴山大观台侧,明清时尚有“太虚楼”一座,深得文人雅士青睐。明代王士性的《登吴山记》中记载:登上“城隍庙,大江百里,时时从疏树中见。入庙后,登太虚楼,下瞰全湖,跃金沉碧,一目俱尽。庙临江,楼面湖,斯吴山之伟观也。”“周庐百桷,锦幢千道,黄金为堂,碧琉为瓦,青玉为地,炉烟袅空,双龙抱之。”可见吴山太虚楼乃是凭揽西湖全景的绝佳胜地,登楼览胜,如梦如幻,如入仙境。
明代著名文人、曾任杭州太守的王世贞有《七律·同年马通政吴太常顾沈二臬及凌守要予与蔡宪使饮太虚楼》一首:
不需槎上访蓬莱,咫尺云霄法像开。
挟日千峰凌睥睨,浮天万顷浸楼台。
西泠棹影烟从破,下界钟声晚自来。
十载故人尘外景,醉翁宁为酒徘徊。
从诗中不难看出,太虚楼不仅风光秀美,而且有相对于“下界”的上天“云霄”、尘外蓬莱之感。这就同《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发生了意义上的关联。大观楼与太虚楼同在吴山,这里既是康熙皇帝南巡的内行宫所在,也是洪昇少年读书处(洪昇少年时师从毛先舒在螺山读书,螺山亦属于吴山风景区范围),并且是吴仪一晚年结庐之所。因此,《红楼梦》以大观楼和太虚楼为背景,塑造书中的大观园和太虚幻境,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辨别清楚了吴山大观的来历,再说《石头记》中为何将元妃省亲的处所称为大观园。红学界公认,《石头记》借元妃省亲写康熙南巡。在洪昇生前,康熙皇帝先后四次巡幸杭州(第一次南巡没有到杭州,第六次南巡时洪昇已去世),所以《石头记》中有甄家接驾四次的记载。康熙在杭州驻蹕的行宫共有两处:一处是杭州织造衙门,俗称“红门局”,位于吴山脚下;另一处在孤山,就是后来人们称作“圣因寺”的那个地方,所在地就在今天西泠桥下的中山公园一带。
康熙这两处行宫的位置,与《石头记》创作过程关系莫大。可能有的红学家要发问,康熙驻跸杭州织造府“红门局”,杭州织造是孙文成,与曹雪芹家是亲属,难道曹雪芹不能据此写出元妃省亲吗?这个问题貌似有理,实则是无理妄测。且不说孙文成与曹家的亲戚关系莫须有,无任何可靠证据支持,仅从孙文成任杭州织造的时间与康熙南巡时间的对应关系看,这个猜测也是绝对不成立的。孙文成初任杭州织造在康熙四十五(1706)年,而康熙前四次巡幸杭州的时间分别为康熙二十八年、三十八年、四十一年和四十四年,其时孙文成尚在粤海关任上,根本不在杭州。所以,凭空推测曹雪芹与康熙巡幸杭州之关系不能成立。
最熟悉康熙皇帝南巡驻跸杭州行宫的人,大概非洪昇莫属了。康熙二十八年,洪昇因“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获罪,从北京狼狈逃回故乡杭州。其时因“家难”未息,有家归不得,无处居住,于是便在曾祖父洪瞻祖所建的孤山别业巢云居遗址上,搭盖了一个“稗畦草堂”容身。据洪昇的女儿洪之则《吴吴山三妇评〈牡丹亭还魂记〉跋》中记载:“今大人归里,将于孤屿筑稗畦草堂,为吟啸之地。”孤屿即孤山,西泠桥修通前,这里是西湖中的一处孤岛,因此后人仍习惯称之为孤屿。洪昇的“稗畦草堂”,就在康熙皇帝的孤山行宫之山后侧,加之接待康熙巡幸西溪的高士奇又是洪昇过从甚密的老朋友,所以洪昇具备条件熟悉康熙巡幸西溪的过程,并有理由据实隐写成《石头记》中的元妃省亲故事。
洪昇又为什么一定将书中接待康熙巡幸的园林建筑命名为“大观园”呢?除了“吴山大观”一名为康熙皇帝亲题亲写的原因外,大概与洪昇的另一个老朋友吴仪一有密切关系。洪昇的一生文学创作,都与这个吴仪一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尤其是《长生殿》创作,吴仪一不仅为之评点,与原作一并梓行,还曾为之编写节选本,供市井方便搬演,深得洪昇欢心。笔者在《再考脂砚斋、畸笏叟》一文中,曾考证吴仪一亲自参与了《石头记》的创作、评点和传播的全过程。
吴仪一又名吴人,字舒凫,又字瑹符,号吴山。杭州钱塘人,与洪昇年龄仿佛略小。关于吴仪一生平的史料不多,据洪昇与吴仪一的同乡、当时著名文人王晫的《今世说》记载:“吴名仪一,浙江钱塘人。髫年入太学,名满都下。二十为人师,经史子集一览成诵,古文法欧阳永叔王荆公,诗宗杜子美。性善饮,饮醉直市井子辄谩骂之。姜定庵京兆重其才,延之幕中,历边塞,诗文益工。”另据当时诗坛领袖王士祯诗中记载:“稗畦乐府紫珊诗,更有吴山绝妙词,此是西泠三子者,老夫无日不相思”。于此可见“西泠三子”之一吴仪一在当时文名之盛。
洪昇与吴仪一不仅是同乡,同学,还是一个终生相伴的莫逆之交。二人从小一起跟随毛先舒入学启蒙,青年时期一起入北京国子监求取功名,在京师又同时师从王士祯学诗。两人几乎同时因发生“家难”而离家出走,洪昇继续在北京国子监求学,吴仪一则入奉天将军幕府谋生。经历二十多年飘泊生活后,二人又几乎同时返回故乡杭州,洪昇在孤山筑“稗畦草堂”居住,吴仪一在吴山筑“吴山草堂”隐身。据洪昇的女儿洪之则在《吴吴山三妇评〈牡丹亭还魂记〉跋》中说:“吴与予家为通门,吴山四叔,又父之执也。予故少小以叔事之,未尝避匿。”“四叔故好《西方止观经》,亦将归吴山草堂,同钱夫人作庞老行迳。”。
由于吴仪一的“吴山草堂”与康熙行宫“红门局”同位于吴山,因此吴仪一对康熙皇帝游览吴山,题写并歌咏“吴山大观”的过程当更加熟悉。洪昇创作《石头记》中元妃省亲情节时,很多场面当向老朋友吴仪一咨询请教。将书中接待元妃省亲的园林建筑命名为“大观园”,很可能就是在吴仪一的建议下如此取名的。康熙巡幸杭州时,洪昇和吴仪一,一个住在孤山行宫附近,一个住在吴山行宫旁边。吴仪一以“吴山”为号,可见与吴山渊源之深;西溪是洪昇的故园,吴仪一的表妹李端芳(蕉园诗社成员),居家也在西溪。因此,由洪昇借康熙南巡故实,创作元妃省亲的故事,实非偶然,亦是天数。
2008年2月6日星期三

==============================

默热先生更多红学研究文章链接

“土默热红学”精彩文章第七辑

“土默热红学”精彩文章第六辑

“土默热红学”精彩文章第五辑
“土默热红学”精彩文章第四辑
“土默热红学”精彩文章第三辑
“土默热红学”精彩文章第二辑
“土默热红学”精彩文章第一辑

END

你若喜欢,点个好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71)[转载]杭州西溪
《红楼梦》中贾府大观园在南方
洪昇是《红楼梦》的原创者
《红楼梦》大观园与杭州西溪园林比照表
从“贾家弄”到“宁荣街”
尚诺:秋醉浙江,美得一塌糊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