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备课的核心理念应该是啥​?​——备课杂谈之五十八


(图片选择网络)

备课的核心理念应该是啥?

——备课杂谈之五十八

袁建国

      理念决定行动,备课亦然。

      备好一堂课的理念有很多,而且每个学科在“课程标准”上都有系统的表述,不过我觉得能够统领各个学科的最核心的理念应该是这样一句话:一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这里的“一切”,在行为方面既包括教学设计的全过程,也包括教师的理念和行动;这里的“学生”,指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这里的“全面发展”,指在原有的基础上,学生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这也是指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提出的最核心的素养——“全面发展的人”。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全面“发展”应该指的是全面“提高”,而不应指向每一位学生都“学会”。因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确实有的班级不具备这个条件,比如有的同学知识基础、学习习惯都非常差,有时候即便教师竭尽全力,尽其所能,也未必使这样的学生“学会”。

      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

      那是一次生物考试,我在考场巡视,临近收卷,发现一位学生还空着一道题没做,题目是多项选择:

      植物生长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四个选项分别是:A.铁;B.水分;C.温度;D.阳光。

      我用手指了指这个题目,示意他动动脑子。这位同学抬头看了看我,又皱着眉头思考了一下,然后郑重其事地写上了答案。

      我一看都快气乐了:这位同学竟然选择了“铁”。

      我想可能许多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学生。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们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而不可能要求他们“全都学会”。

      不过,有条件的班级,教师备课的时候还是应该在“全都学会”上下功夫的。

      我原来的同事马老师曾经执教过一节数学课,这节课虽然有一些拖堂,却仍然获得了全校第一名。

      那一次是学校选拔优秀教师参加县里的讲课比赛,老师们都是借班上课。马老师对抽到的班级还是比较了解的,所以一上课就对全体同学承诺: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学会。

      老师们知道,初中数学,要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学会,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但马老师使用了一个策略,这节课还真的做到了;而且后来代表学校参加全县讲课比赛还获得了一等奖。

      马老师虽然获得了第一名,但她的“让每一位学生都学会”的理念还是存在很大问题的。

      我们知道,课堂上,学生掌握人数与教学进度是一对矛盾:如果我们追求掌握的人数多,势必会影响教学进度;如果追求教学进度,势必会影响掌握人数。

      那么,面对这一矛盾,老师们该怎么掌握呢?我认为,一堂课有80%以上的学生能够完全掌握就可以了,这样,可以既照顾到掌握的人数,又能保证教学进度。其余不到20%的学生,需要教师通过课下,或教师一对一帮扶,或学习小组帮扶,使他们最大程度地掌握。

      当然,这里的“80%”只是就一般意义上来讲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学习程度好的班级,完全可以达到95%,甚至100%。

      有了这样的理念作为统领,并将其落实到备课过程当中,我们的备课就会指向全体同学,指向整个过程,指向全面发展,我们的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就会大幅度提升。

      写到这里,还需要说明两个问题:

      一是,“全面发展”,谁说了算?

      如果教师想当然地自以为“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评判权只属于学生。

      我们来看一幅图片:

       一位家长撑着一把伞,抱着孩子在雨中行走,孩子的头露在伞的外边,家长却全然不知。家长一定以为自己抱着孩子撑着伞,孩子一定很安全,不会淋着。

      这就好比我们刚才说的“谁说了算”的问题;教师是不是真的践行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理念,不是教师自己说了算,而应该由学生说了算,因此,教师应该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是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

      学习必须发生在学生身上,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所以请老师们注意,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所有的教学活动,学生都应该成为重点考虑的对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永远是主角。

      其实,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即便许多名师,也经历过类似的阵痛。

      山东有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齐鲁名师温德峰老师,他的成长经历很传奇,也很励志。他只有初中学历,从教幼儿园开始,教过小学、初中,最后教到高中,成为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一次他在执教郭沫若《雷电颂》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到真实的屈原,提前三个多月蓄发、蓄须,课前又专门买了一件黑色的长风衣。上课时,他披头散发地走进教室,模仿屈原激情泛读课文。他原想以这种形式“感动学生”,然而学生却感到非常惊恐,以为老师犯病了。温老师看着学生异样的眼神,沮丧地扔掉课本,脱下风衣,干脆让学生自己读书。

      所以请老师们记住,教师的一切过度的表演都是徒劳无功的;我们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把学生当成主角,一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2021年9月29日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青年教师培训心得
如何评价魏书生和李镇西等教育思想?
凌宗伟:关于差异化教学的断想
这样的教学不累人
新课改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与思考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