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些深入研究后才懂得的道理(一)——不要忽略年段特点和跨学科学习

这段时间没有好好写公众号,因为没时间可以好好写。时间主要用在了两件事情上,一是和班里的小猴子们斗智斗勇,二是磨课。

区里在进行市赛选拔赛,我们学校有三位老师有参赛资格。三位都主动申请了要参加选拔,学校就组建了三个团队来帮助她们实现梦想。你知道的,脑子里同时想着三节课的时候,就会觉得脑容量极其不够。但也感谢三位选手和三个团队,让我们对这三篇课文,以及如何教学都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先说说对于“年段特点”和“跨学科学习”的认识。

薇薇选了《爬山虎的脚》,这节课教观察。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现在我先不说课,如果我问你,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是什么样的,你能准确说出来吗?

书上的句子是这样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猜一猜,如果根据这些文字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会有多少人画对呢?

我们测试了很多次,如果没有提示,只是自己阅读文字就画的话,三年级能画对的孩子凤毛麟角;四年级平均一个班画对的不到10人。我们还测试了几位非语文学科的教师,几乎全军覆没。看起来短短的三个句子包含了颜色、形状、数量、长的位置等多重信息,对于八、九的孩子来说,要分清这么多信息是非常困难的。三年级的小朋友对于“根、茎、叶柄”等专有名词也容易弄混淆,更是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至于成年人,除了刻意研究,对于信息的梳理也会有疏漏。

为了上这节课,我们采了大量的爬山虎。然后发现,长在平面墙上的爬山虎和长在圆形柱子上的爬山虎“脚部”会有些差别。叶圣陶描写的“脚”,是在平面墙上的,而且同一根茎上,能发现的这样的“脚”不多。经过科学老师解释我们才知道,原来植物的趋光性会改变它的外形;另外叶圣陶关注的“脚”只会存在很短的时间,爬山虎为了长得牢固,茎是很容易木质化的。这也是为什么书上还有一句“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当然,认识爬山虎的脚,并不是这节课最难的地方,更难的是理解爬山虎究竟是怎么往上爬的。书上的描述是这样的: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你觉得小朋友对哪里最不理解呢?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你猜对了吗?

我们开始采用的方式是带着孩子们品词析句,圈画出动词,来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结果,很少的一部分小朋友懂了。后来大家发现,小朋友们之所以不明白是因为缺少对生活的观察。负责制作视频的老师们浏览了上千个藤蔓植物生长的视频,通过截取,放慢,绘画等多种方式,制作了生动的爬山虎生长视频,终于让小朋友们有了比较直观的感受。老师再引导小朋友品词析句,通过做动作等方式进行多维理解。在活动中,绝大多数的同学都明白了叶圣陶爷爷是怎么仔细观察并生动准确记录的。

通过这节课的反复试教,我们明白了: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跨学科合作对于学习观察是至关重要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爬山虎的脚
每日一段||1.2.3.4.5.6年级小朋友来跟着统编教材学写作(七)
《爬山虎的脚》观摩课教案优质课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我的脚——用第一人陈改写《爬山虎的脚》西...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2015版)
语文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小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