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三届“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征文选登之58 摒弃功利 回归本源
 摒弃功利  回归本源

----读《教育的细节》

从教七年,很少拿起书本阅读。偶尔深深地自责,却也能找到理由为自己开脱,教育工作真的很忙,很累。经常有外行的朋友问:天天这么忙,你到底在忙什么?这个问题我也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忙忙碌碌的一天,有多少时间在“教书”,有多少时间在“育人”。


      想起前段时间拜读了朱永通先生的《教育的细节》,其中杜郎口教育模式让我深思,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教育这片净土也被玷污。教育被当成了“产品”,打上功利的牌子,一群不懂教育的人站在台上大谈教育,顷刻间,教育成了一场秀,一种形式。


    
纵观现在的学校教育,有着典型的功利化思想。前段时间去一所学校听课学习,休息之余逛到教师办公室,正准备进去寒暄几句,却不想看到这样的一幕:一位清秀的女同学站在班主任身边背演讲稿,声音清脆宛若黄鹂,但缺少了演讲该有的激情。班主任打断她,对她进行指导并示范。可是她的演讲并没有因为班主任的指导而进步。在一次次的训练,被打断,又指导,重新训练后,这女同学最后把稿子都背忘了。

班主任拍起桌子,大声呵斥:“怎么回事?再过两天就比赛了,连稿子都还没背熟,你这是要给学校丢脸吗?今天什么作业都别做,课也别去上,就在操场背稿子,不背熟,晚上不许回家。”女同学抹着眼泪走出办公室,她站在花坛边,手里紧紧捏着稿子,低着头。一旁的同学们围观看热闹,不时小声议论“咦,我们学校的演讲家诶,她怎么会被罚站在这里?”“被老师批评了呗。”远远地看着她瘦小的背影,因抽泣而抖动,再想起刚才班主任的一番话,我不禁脊背发凉。

我们的教育是怎么了?学生来学校接受教育,快乐的接受知识,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演讲可以锻炼孩子的口语表达,提高写作能力,增强自信心,这本来是件好事。殊不知,学校的功利化思想,把它变成给孩子的无形压力,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试想,这样的一次经历,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怎样的影响和伤害。也许这孩子的演讲家梦想就在此刻被击得灰飞烟灭。

教育可以成就理想,也可以毁灭理想。这多么可怕!这不由地让我想起许多类似的教育行为。比如,有上级领导要来检查,学校可以花大半天的时间进行大扫除;学生的不良行为被校领导发现,班主任在班级里大发雷霆,训斥学生,责令改正。甚至学生在校园里没有了奔跑的自由,没有自主选择的自由,每天学习学习再学习。因为成绩决定命运,学生的命运,老师的命运,学校的命运。

朱永通先生在《教育的细节》中提到:学校绝非奴化的场所,要让孩子像孩子一样生活。这句话值得我们细细推敲,反思。怎样才能做到这些,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也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我认为:应该让教育摒弃功利,回归本源。

学生不以成绩论英雄。我们不再只关注学生的成绩怎么样,而是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让孩子们快乐成长。记得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山东东营的一位14岁女孩,喜欢留长发。学校老师认为留长发会耽误学习时间,从而影响她的成绩,于是多方进行劝导、要求、甚至逼迫女孩把头发剪掉。最后女孩因为忍受不了学校的一再要求,跳楼身亡。

案件的背后,我们应该回到教育本身进行思考。教育并不仅仅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的眼里不仅仅只有冷冰冰的分数,我们更应该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变化,用关爱去解读他们的心灵,充分的给予理解和尊重,为他们提供有益其人生发展的装备。

教师不以业绩论高低。教育教学活动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并不是一届学生,或者短时间内就能得到的结果。而如今评价教师的标准是班级的成绩和排名,或者写了几篇论文,获得多少奖项。于是乎,老师们为了追逐名利而失去了自我,教育工作开始变得浮躁。每次大型考试前,老师们凑在一起押题,预测。教室里、教室外学生背题,背作文,场面何其壮观。为了成绩和排名,教师拼尽全力,而课堂却变得死气沉沉,学生怨声载道。不知不觉间,学习成了学生沉重的负担,成绩成了老师无形的压力。

经常看到新闻里报道老师过劳而猝死,各种同情、悲痛的评论纷纷向我们砸来,悲痛的同时,我们应该回到事实的本身,追溯其背后的根源。正因为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如此,教师们才不得不身兼数职,加班加点。生活与工作上的诸多压力,让他们身体,精神上亮起红色信号灯。

学校不以升学论成败。现在的家长为孩子择校都会了解学校的升学率,有多少人上了重点,多少人上了分数线。所有人关心的是成绩排名是第几。而从没有人关心孩子到这个学校会不会学得快乐,个性能否得到张扬。

这让我想起了“巴学园”,一个属于孩子们的学习乐园。没有固定课表,没有固定的座位,没有严格的规矩,孩子们自由选择座位,自己选择喜欢的科目上课。学园里充满平等,自由和欢乐。以至于孩子们放学了也不愿回家,每天一大早眼巴巴地盼着能早点去学校。在这里,孩子们学会勇敢,自觉,友爱。当然,我们无法完全学习到它的精髓,但这足以让我们反思现在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它扼杀了多少孩子的天性和个性。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对“教育”进行重新的认识和定位。教育是什么?古语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其意可以简单理解为:示范,模仿,培养后代多做好事。由此可见,教育的重心在“育人”,我们应该用心,用情,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激发学生的真善美。摒弃教育中的功利思想,让它回归本源。

(作者系丽水市莲都区碧湖小学教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班主任:做有光的行者和诗者
我的149,终于找到的初恋! //高居贤
很多中小学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不仅仅是因为班主任津贴太少
“合格+特长”:发展学生个性
我理想中的教育
教育远离智慧和真理谁之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