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四届“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征文选登之29 转回半个天空看彩虹

书名: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作者:吴菲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想起孩子们是“初升的太阳”,自然想起教师是“已升起一段时间”,或者“正慢慢偏西的太阳”。我脑子里突然呈现出一幅奇特的画面:学生在东边地平线上奋力往上升,教师在天空的当中慢慢转向西边。

显然,在“天空中”教师和学生是处于不同位置的,而此时,如果天空中有一道彩虹,那么,教师和学生的观察位置是不同的。彩虹是由太阳光射到空中的水滴上,光线发生折射和反射,再射到观察者的眼中形成的。所以,不同角度看到彩虹不一样,甚至于有些角度会看不到彩虹。

作为教师,你在“天空”的这头,孩子们在“天空”的那头,正如在课堂上,你在讲台之上,学生在讲台之下。因不同的位置,看到问题也是不一样的。那么,你是否想过试着“转回半个天空”,去看可能完全不一样的“彩虹”?或者说,我们是否愿意在新的教育形势下,适当转换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一、转回去,你发现“那时候,我也这么想”

吴非先生在《要了解学生的“想”》一文中,讲到一个有趣的故事:孩子从外面跑回家,告诉父母:“刚才街上有匹马倒下了,人们都在喊‘找兽医!快去找兽医!’后来,兽医来了,可是,兽医是个人!”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有什么反应呢?觉得这个小孩可爱,还是可笑?吴非先生这样感叹:“此前孩子为什么认为‘兽医不会是人’,是他没接触过兽医,也可能是读童话读多了,以为马生病会有‘马医生’,鱼生病了得找‘鱼医生’,他就是这样类推的。我不得不惊叹:这孩子在发现‘兽医是个人’之前,他的世界多么奇特、美妙!”

但有时我们似乎并不理解孩子美妙奇特的世界,在学科学习的过程,出现一些类似的问题你就会叹息,甚至于恼怒:怎么会这样!这样的问题都会答错!比如,学生始终不能理解“1牛的水可以产生大于1牛的浮力”这个结论,不能认同长在地下的藕是茎而不是根,也弄不清为什么可以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一个分子,也可以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分子,却不能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一个分子。当你一遍一遍重复过水分子的构成之后,还是看到学生把水分子写成“HO”交上来,你是什么反应呢?我一定叹息过:唉,讲过N遍了,还是错。如果错者众多,必定还会在班里大为光火地责问:“你们上课到底有没有听?”却并不去多想为什么“还是错”。吴非先生却说:“我竭力推想一个儿童的推理逻辑和他的世界。因为常想起这个故事,我对儿童的讲述总很有耐心,我期待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发现好的语文。”

不得不说吴非先生给了我们启示。我尝试问学生,为什么觉得“1牛的水不能产生大于1牛的力?”学生有理有据地说:“因为根据‘阿基米德定律’,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而现在水总共是1牛,怎么可以排开大于1牛的水呢?”他这么一说,你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帮助我们在教学中突破难点。这时候你就“退回”到他的位置,从他的角度发现了与你不一样的想法。如果你这个时候这样说:“那时候,我也是这么想的,不过我们可以先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先用实验让他看到事实真象,再解释“排开的水”的意思,学生就会恍然大悟。

我曾经任教过的一所农村学校的校长这样对学生说:“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根本就不识时钟,你们一定觉得不可思议。但那时候我们根本看不到时钟,时间都是听广播播报的。所以,你们现在都比跟你们同龄时的我有知识有文化多了,如果你们现在有什么不懂并不可笑,只要肯学多问,一定能从不懂变懂,因为学知识就与看时钟一样,看多了自然就会了。”一番浅显易懂的话,也让我这个老师明白:处于学生这个年龄时,有些问题也许我也是这么想的。老师之所以对某些知识的理解上比学生更透彻,是因为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教学积累的,学生是初学者,你以一个“熟练工”的眼光去看,有时就会觉得学生“不可思议”。

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和没有达成公司目标的员工沟通时最常说的话:“我不是来评判你的,我是来帮助你的。”而老师面对学生不也应该是这样吗?当然,你只有“转回”到学生的角度,才能真正去帮助学生,而不是一味指责和批评。

二、转回去,你发现“这一切,可能并不简单”

我们常对学生说“不懂多问”,但有一些学生却不敢问,原因是怕老师说:“这么简单的都不会?”碍于面子就不问了。或许大多数老师并不会这么说,或者说了也是无心之举。不过我们是否应从学生的角度去想一想,一些在我们看来“很简单”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真的简单吗?

我们也时常鼓励学生“上课多举手发言”,但很多同学从来不举手发言,并且年级越高举手的人越少。原因有多种,但有一种原因是老师说:“这个问题比较简单,谁来回答一下?”这时候大多数人就不举手,因为怕“简单”的问题答错了丢脸,年级越高的人越怕丢脸。其实有些问题,也是老师自认为简单,从学生的角度理解也许并不简单。所以,如果我们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换种问法:“这可能不简单,谁愿意试试?”这样问相比前者有两大优势:第一,“不简单”可以激起学生的挑战欲望;第二,学生认为既然“不简单”,答错了也不丢脸。很多学生自然就会举手。我们平时备课强调要“备学生”,“备学生”就要转回到学生的位置去看问题,所以,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教学,哪怕是一个提问,也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另外,一个班的学生发展并不一致,有些问题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比较简单,但对于另外一些学生来说却并不简单,所以当我们说:“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就不多讲了。”也许就忽略了一些同学的感受。吴非先生在《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一文中写道:“她知道,这个班上,有几个同学需要一些‘够得着’的提问,他们等待很久了,要想方设法给他们机会。今天这节课上,她看到前排这位男生专注的目光了,她想到也许他在等呢。是时候了,于是,她随机多问了一个相对比较容易的问题。结果太棒了,那位前排男生回答出来了!她微笑着表扬了他,这可是他第一次准确而有创意地回答问题啊!这个随机的提问是否会影响到专家组对她的教学评价,会扣几分,她才不管呢,她只知道要鼓励这个学生,不能让他丧失学生的信心。”这样的老师一定是很有爱心的,她把学生放在心里,站在学生角度去思考,给学生成长的机会,呵护着学生上进的心。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课堂,而不是老师“表演”的课堂。

吴非先生后面继续叙述道:“就这么简单吗?故事可能还没有完呢。课还在上,那个前排男生坐在那里,他有些激动:他第一次敢于举手发言,而且是在老师的公开课上啊!回到家,他迫不及待地把课上的经历告诉了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喜形于色,世上还有比这更开心的事吗?母亲悄悄背过脸,拭去泪花,只要鼓励孩子努力,就会有进步的,会有的。”

一个简单的、无足轻重的问题,一件发生在课堂上很小的事,也许会改变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这就是不简单。可见老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是多么重要,也许对老师来说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在孩子那边却会有想象不到的收获。

这让我想起泰迪的故事,当汤普生夫人看到衣着邋遢,不受同学欢迎的的泰迪时,她只是“很喜欢”在他的卷子上用红笔画一个个红叉。当她看到泰迪的档案资料时,才使她大吃一惊,原来泰迪母亲在他三年级的时候去世了,这给幼小泰迪带来沉重的打击。当泰迪把母亲遗物——少颗水晶石的手链和只剩四分之一的香水当作圣诞礼物送给她时,全班同学都在嘲笑他。汤普生夫人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带上手链并在手腕上洒了点香水,全班同学停止了嘲笑。当泰迪对她说“今天你闻起来就像我妈妈一样”时,汤普生夫人独自哭了一个小时。之后,汤普生夫人不再简单地在泰迪的卷子上画红叉,而是特别关注他,鼓励他,泰迪成了她的“宠儿”,最后泰迪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

正是汤普生夫人轻轻地绕到泰迪的身后,看到泰迪真实的世界,才能用最温情的心呵护泰迪幼小的心,用最温柔的姿态陪伴泰迪成长,而成材之后的泰迪也一直认为汤普生夫人是他遇见的最好的老师。

三、转回去,你发现“有时候,可以暂且忘记‘拼搏’”

   我们从小受的教育是要“敢于拼搏”,“战胜自我”,所以现在也这样教育学生。但吴非老师在《兴趣是怎样丧失的》一文中这样问学生:“你们要‘和谁拼’,想‘拼什么’?”之后又说:“学习成了‘拼搏’,成了与人作对的斗法,口口声声要‘战胜自我’,还能有‘兴趣’吗?”看了这些话,我不禁思考:难道教育学生要“拼搏”错了吗?我们考前的“百日誓师”,班级墙上贴着的醒目标语,不都是充满正能量,鼓舞着学生的士气吗?我有些困惑。

    想起有个学生曾对我说:“我小时候看了很多科普类的书,非常喜欢科学,并立志长大要当科学家。但现在它是一门要考试的科目,我突然就不喜欢了。”我不知道应该是“心痛”还是“心酸”。我们平时用一份一份的试卷磨去了他的兴趣,再一分一分地跟他计较,每次不管他考了几分,都用“你可以考得更好些”向他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超越自我”。然后,他也许为了“不辜负”你的期望,又埋头去“继续努力”了。此刻我不禁自问:“他真的是很欢喜地去学,还是苦哈哈地熬?”

毕淑敏在《远离那些苦大仇深的人》一文中写道:“一位心理学教授,录取报考她的研究生时,划掉得分最高的学生,取了分数略低的第二名。”为什么呢?这位教授说:“以前,我总是挑选那些得分最高、看起来兢兢业业、学习刻苦、埋头苦干,像鸡啄米一样片刻不闲的学生。在私下里,我称他们为‘苦大仇深型’的学生。但是,成为真正学科才俊的是那样一种人:表面上,他们像狮子一样悠闲,甚至有点漫不经心和懒散,小的成绩并不能鼓励他们,经常得不到称赞。他们的面部表情总是充满孩子般的好奇,洋溢着一种快乐,我称之为‘欢喜型’。‘苦大仇深型’的学习者,主要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追求科学知识给自身带来的优裕。一旦达到目的,对于科学本身的挚爱渐渐蒸发。‘欢喜型’的人边玩边走,兴趣盎然地不断攀登,不会因路边暂时的风景而停下脚步。”

吴非先生在《门门考“优”未必优秀》一文中也说道:“但凡‘学霸’,学习目的很明确,他们不关注自己是否有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也未必去思考该学科对建构个人知识系统的价值,而只知道这个科目的考试他也要考第一。只有逢考必胜,才能获得想要的一切。至于他想要的‘一切’究竟是什么,可能根本没有细想过。”

我想吴非先生与那位心理学教授的共同理念是:只有“欢喜型”的学生才真正知道自己要什么,为什么而学,才会一直热爱学习。而“苦大仇深型”的学生,一旦“达到目的”便不愿意学习,甚至于“恨学”,于是有高考后的疯狂撕书,有高分进入名校,却门门挂红灯,最后不得不退学。想起“钱学琛之问”,它到底是高校的责任还是我们基础教育的问题?

我想不管怎么样,我们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都是值得去思考一下的,我们到底有没有把学生逼成“苦大仇深”?吴非先生说:“‘利益’是扼杀好奇心的第一杀手。”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今教育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不管是逼孩子练钢琴还是读书,“目的”都很明确:考级,考重点。孩子们听得最多的是“拼搏”、“争光”。之前大家都关注到一件特别引人深思的事:林志颖儿子在法国儿童读书活动中成绩遥遥先,却被法国图书馆婉言劝退。工作人员说:“因为你的孩子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想争第一,而不理解内容,没有感觉到读书的乐趣。读书不是比赛,没有功利性,他这样疯狂地读,要是得了第一,会给其他孩子作出不好的榜样。”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冷静地想一想,我们的孩子中到底有多少人读书是为了享受乐趣呢?到底有多少人能真正享受读书的乐趣呢?成人总是从自己的立场看问题,并以“过来人”的身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们也顺应了功利,心中暗藏功利。

然而,在这竞争激烈的时代,又让我们不得不“拼搏”,教育也很难完全抹去功利的色彩。我们都很清楚地知道,教师和家长是被时代的潮流裹挟着前行,有时候也是身不由已。但是我们是孩子信赖的老师,我们可不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回望一下孩子,去触碰一下他们的目光,然后,将我们的目光稍微放得远一点,让孩子怀揣一点美好的梦想,让孩子有一些自己的“课外”,摒弃“不考不学”的观念。吴非老师在文中曾提到一位学生:“那些内容(欧洲史)是‘不考’的,但他有兴趣,他在分析一些问题时,视角独特,观点犀利,具备其他同学没有的优势。”这又有什么不好呢?还有在《教师的目光》一文里,吴非老师也提到一个学生能说出校园里90种树木花卉的名称,这也是“不考”的,只是因为有趣。人生中能做点有趣的事,又何尝不是一件美好的事的呢?

我们承认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但又以同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向着成人设定的某个目标,去“努力拼搏”,而有些孩子却“不听话”,所以我们时常感到“别扭”、“不愉快”。那么,有时我们可不可以站到孩子的角度,试着尊崇孩子的内心,让他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让他暂且忘记“拼搏”呢?说不定这样他就能更欢喜地学习,你也不那么“别扭”了。你不逼他像打战一样地去撕杀,也许他的心会更安定,更适合他真正地学习。可能他目前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只要他留存着一颗爱学的心,总会有他发展的空间,只是时间迟早罢了。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你放弃了一季庄稼,却可能收获一片树林。”所以,在分数面前,我们可不可以也有这样的教育情怀:站在孩子的身边,拼尽全力维护孩子欢喜的心。

如果是这样,我们也可以让心更从容一些,不把课堂当作硝烟弥漫的战场,只把课堂当作一块美好的田园,每天我们细细地耕耘,然后心怀“未须一夜都开尽,留取前前后后看”的诗意,静待花开。这是否就是我们该追求的教育理想?

结束语:

看了吴非先生的这本书,我一直努力在想“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课堂上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个看起来无足轻重的问题,都可能在不经意间引发一些细微的变化,而这个变化延续到课堂之后,甚至发生了你无法想象的深远影响。

课堂是可以是千姿百态的,但老师“站在哪里”,决定着孩子们能不能像“前排男生”和泰迪一样幸运,遇见自己最好的老师。

我们知道,每个孩子都想遇见最好的老师。

吴非先生在《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一文中这样说:“上课时,学生读书,有时我会走到教室后面,站在他们后面,朝讲台看,想象着他们看到我的样子。”那么,你想象他们希望看到你是什么样子呢?我想象中是这样的:你款款走到他身边,蹲下身来,跟他一起仰望天空中的那道美丽彩虹,然后,轻轻拉起他的手,前行。

                             作者系 杭州市公益中学  巫献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生而有涯,而对自我的认知无涯
好老师要做到十个“学会”
作一朵爱的云彩_为您服务教育网
清华女学霸笔记曝光堪比教科书!语文老师拍桌:照抄一份140
老师当着全班的面取笑一个学生,当她看了孩子的档案后,大吃一惊…
孩子学得好不好,课堂很重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