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穿越概念丛林,采撷教育智慧 |读书征文选登之21
穿越概念丛林,采撷教育智慧

——读《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有感

在2020年这个超长版的寒假里,有幸读到了石中英老师的新作——《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这本近300页的著作里,目光所及之处,满溢着作者对当代教育文化根基、学生成长、为师之道、教育治理与改革等事关教育基础性问题的理性思考与剖析,情至深处,言辞恳切、娓娓道来,足见这位根植于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当前教育格局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担当。

细读此书,穿行在书中所描述的种种教育案例里,心绪时而随作者扼腕低叹、驻足沉思;时而暗暗低眉自省、上下求索。而石老师恰如指引方向的航灯,于寥寥数语间让人拨云见月、柳暗花明。穿越林林总总的概念丛林,一路跟随石老师,采撷动人心弦的教育智慧:当“大先生”、做“引路者”、成“助推人”……我沉浸其中。

躬耕教育,当好学生眼中的“大先生”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各种新事物也层出不穷、花样迭出,这对学校和老师们的影响可谓是全方位的。于是,为了紧随时代潮流、在教学理念上求新求变,各学校竞相推出让人眼花缭乱的教育概念,而全然不顾“硬是通过总结、拔高或贴标签制造出来的学校教学和管理‘特色’,其发挥的作用就如同‘皇帝的新装’,除了赢得一些阿谀奉承之外,不会给广大师生带来什么真正的价值”这一事实。

“大先生”之大,不仅仅在于年纪。教书先读书,育人先育己。面对教育界日益深陷“概念的丛林”的趋势,石老师一边痛陈那些“削足适履、作茧自缚、浪费一线教育者时间和精力”的不明智行为,一边以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身份首先发声:“教育者要对教育规律和教育共识有充分的尊重和敬畏,不要让对特色和个性的追求成了无视教育规律和教育共识的随心所欲。教育者不能痴迷于制造新的概念,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和解决真正的教育问题。”一语中的!试问,那些罔顾教育规律、脱离教育实际的“概念”,还何以成其为“特色”?桎梏教育,“特色”之过大矣。

于是,“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找到教育改革创新的正确方向,是当前摆在我国教育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惟有循着石老师所指引的方向,上下求索,躬耕教育,“才能够点燃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热情,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好老师、引路人与‘大先生’。”

01
敬畏规律,循法而教。

“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不是一句简单的政策口号,而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不是宣扬一劳永逸的懒汉哲学,而是要激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实践精神”,石老师尤其看重教育规律对教育事业的指导作用。纵观书中所提及教育哲学的始末,他提得最多的规律,无外乎“实事求是”与“科学实践”,前者重在“审时度势”,后者则强调“顺势而为”。而当所有的这些道理与成长中的儿童相遇时,则瞬间化为无形的“放手”,时时警醒我们要多一些顺其自然,让孩子们的成长水到渠成。

有一段时间,发现班上的学生对草坪上爬行的黑色长爬虫特别感兴趣,出于对学生安全和健康的考虑,我在班上明令禁止学生再去接触这种虫子。谁知道学生表面上对我言听计从,可是一到下课时间,他们就躲到我看不见的角落里面偷偷地斗起虫来,惹得别班的同学也心生羡慕,纷纷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从此以后,我们的课间十分钟就变成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游击战”,学生玩得忘乎所以,甚至连上课铃响也充耳不闻,着实让我们着急不已。

后来,还是一位甚有经验的老教师给了我们建议:“对昆虫感兴趣是学生们的天性,只要合理引导,这也是学习的一个契机啊!”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们按照这位老教师的指点,开了一节小小的班会,让比较了解的学生自发的上网查阅有关这种昆虫的信息,向小朋友们做了讲解。有了老师的公然“纵容”,学生们一下子炸开了锅,纷纷站出来为班会出谋划策,有些小朋友甚至已经迫不及待地说出了这种昆虫的名字,可见平时没少做功课。再后来,我还鼓励学生征订了《我们爱科学》的杂志,自费为学生建立起了班级图书角。看着以往课下只会满地打滚的“调皮鬼”变身教室里安静看书的“小书虫”,我不得不佩服阅读力量的巨大,也越来越感觉到“顺势而为”的重要。

教育学生,从敬畏规律、把握时机,到循法而教、因势利导,每前行一步,都是对学生本性的一种呵护;每一次的放手,都是学生的成长的一种见证。毕竟,学生的进步往往比“对错”更重要。

02
立足当下,深耕讲台。

“教育者不能痴迷于制造新的概念,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和解决真正的教育问题”,石老师的话语时时萦绕耳畔,发人警醒。而对于一名身处教育最前线的教师来说,则是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深耕讲台,去解决师生成长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这不禁让我回想起了刚走上工作岗位时那个粗糙的自己:青涩、稚嫩、毛躁,常常凭着一腔热情去处理遇到的棘手问题。那时,我们班有一个叫然然的同学,是一位特别聪明的小男生,他能很快而且高质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数学题,但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在练写生字的时候,却常常因为书写不规范,着急得直抹眼泪。为了帮他解决问题,起初我还是手把手的教他如何握笔、如何注意每个笔画的书写技巧。可是慢慢的在教了好多遍之后,孩子一着急起来还是随意乱画,我的耐心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正当我压抑了好久的情绪准备爆发的时候,我发现孩子脸上立刻露出了惊恐的表情。如果说之前还能有一句没一句的回应我问话,现在是完全紧闭嘴巴,拒绝任何形式的交流了。孩子对我的恐惧完全盖过了他对知识的渴望,本末倒置,这是一件得多么让人痛心的事情啊!好在误会都还不是很深,我及时找到然然,对其进行了心理疏导,这才避免了一场更大的问题的出现。现在的然然在我讲题的时候,还是会时不时的拿不太确定的眼神看我,好像是在提醒我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但大多数时候,我们之间的交流还是轻松有趣的。他会主动来找我,对我说一些他见到过的有趣的事情,他那说话时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的样子,让我更加明确了拥有耐心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老师的天职。”爱在左,责任在右,立足当下,躬耕讲台,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教会自己学会思考的重要性,这应该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不懈的追求。

03
学而不厌,提升素养。

如今的世界,日新月异,每天都会有很多参差不齐的新鲜的事物出现在学生周围,充溢着学生的双眼和大脑,仅仅依靠我们脑海里现有的知识怎能跟得上学生成长的步伐?面对窘境,石老师给出了很诚恳的建议:“教育者要静下心来办教育,不要急于用一些生搬硬套的概念来装饰自己尚未成熟的思想、经验或实践模式”。他还进一步提出了提升教师社会素养的两条基本途径:一是理论学习,通过在职业培训中增加通识教育模块来帮助教师拓宽和深化社会认知;二是实践学习,让教师们深入社会的各行各业,零距离发现和接触社会中那些积极的、闪光的、进步的因素,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有句话说得好:“要么读书,要么远行,心灵和身体总有一个在路上”。阅读和实践的重要性之于学生是这样,之于老师也同样如此。教师本身理应是一位充满激情的阅读爱好者,在拓宽视野、完善知识结构的同时,通过自身所学,去引领学生,继而和学生一起通过多种方式走进书里的世界,发现经典之奥妙。特级教师吴非老师用一段精辟的话概括了读书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一个人成年之后的精神追求,主要还在于个人的读书与修炼。幼年时广泛的阅读,接受文化熏陶,潜移默化之中,心中有了正义和善良的种子,在少年时,青年时,得到了滋养,萌芽了,成了一棵长得笔直的树——除非有灾难性的砍伐,否则它不会倒下。”沿着如此的方向去看待阅读,我们渐渐会感觉到,读书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更不是茶余饭后的消遣品,而应是一种需要,就像是我们周围的空气和水一样,只因有了它,我们的精神之河才不会枯竭。

实践学习是阅读的延续,或者更确切地说,它们互为彼此、难以分割。阅读能够用最快的速度来丰盈我们的头脑,使实践瞬间具备了理性之光;而实践又恰恰帮我们找到了知识的载体,在实践中升华认识,是每一个教育智者成长的必由之路。

善爱学生,当好教育路上的“引路者”

爱,是一种责任,更是一门学问。关于如何施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斯普卡娅曾说:“光爱还不够,还要善于爱。”石中英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善于爱”的老师,他曾说:“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更要关注社会,尤其要把握社会进步的方向和变革的脉搏,使学生从个体成长为社会人,从现代扩充为历史性的存在,从物质性的人升华为精神性的存在。”从关注课堂教学,到关注社会生活;从关注个体成长,到关注集体熏陶;由关注物质条件,到关注精神需求,随物赋形,择机而教,石老师深谙教育的真谛。他的爱是多角度、全方位的统一,他的爱几乎融合了孩子周遭所有的力量,他的爱甚至超出父母之爱。这样的爱,才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01
让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统一。

那个要求学生用“我爱……”句型造句的男老师,肯定不会想到,自己一次刻意的引导,换来的却是对学生真切情感体验的压制;那个罔顾教材意图,任由学生生活经验来主宰课堂教学的语文老师,一定也想不到,有一双理性的眼睛已然对他的失当行为提出了严正的批评。教学不是“脚踩西瓜皮”,任由霸道的“一言堂”式灌输“碾压”学生的生活经验,更不能丢弃原则、纵容学生不成熟的世界观“攻陷”课堂。

石老师在书中谈到:“教师既不能简单地排斥学生经验的参与,又不能不加分析地利用学生的经验来建构教材知识的意义,而应该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实事求是地对学生可能的经验进行全面分析,在允许它们参与教学过程的同时,和学生一起对它们保持一种辩证的和批判性反思的态度。” 一语中的!当我们带着如许的心态再次去辩证地审视教育的目的时,我们不难发现,眼前的课堂和学生,会在我们面前豁然开朗许多。

02
让个性成长与社会共性相统一。

孔子有言:“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不预先揣度别人的欺诈,不凭空猜测别人的不诚实,却又能及早发觉欺诈与不诚实,这样的人才是贤者。石老师本着这样通透的心态与教育智慧去看待问题,很多事情在他的手上,都因有了提前预知和准备而一下子变得明朗起来。

关于学生的“个性成长”,石老师依然保留以积极的态度:“良好的、健康的个性品质应当包含了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所共同认可的群性或社会性的内容,应当有益于共同体或社会生活的延续与进步”。而“社会共性”事关人与人之间、群里与群体之间的共同尊严、权利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应是所有特性中最需要优先培养的部分。

人最终还是要在社会中成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所以,在个性与共性的天平上,石老师教我们如何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用自己不动声色的引导,为社会构筑起了一道“防火墙”。我想,从今往后,再遇到同类似的教育问题时,老师们在某个时刻善意的指引,一定会促使学生内心的个性天平向保护社会的一边倾斜了吧!

03
让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相统一。

“教师要真正地理解儿童的个性和个性差别,仅仅靠观察儿童自身是不够的,必须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做一番社会学的研究”,石老师早早地就关注到了学生成长环境的复杂性。而在众多纷繁复杂的成长环境中,学生所在的家庭无疑是最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于是就有了“家访”的诞生。“学校、老师和家长之间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的相互了解、信任和团结,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础条件。”积极加强家校沟通,为学生争取尽可能多的家庭支持和关注,应该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印象中总有一袋叠得整整齐齐的“红颈巾”在跳动,那是我班级里一位姓“汤”的小朋友的妈妈清早冒雨送过来的。这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口袋,我知道,里面满溢的,还有一位家长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事情还得从开学说起。记得开学没多久,班级里一位姓“汤”的小朋友总是迟到,多次观察还是这样。于是我习惯性地找家长了解情况,原来是因为孩子爸爸长期在外地工作,妈妈一个人看管两个孩子,无人帮衬,实在是有心无力。孩子早上在慌忙中完成家庭作业才迟迟来到学校。了解情况以后,我嘱咐“小汤”在学校提前完成功课,并对错处进行辅导,一下子就减轻了家长作业辅导的压力,孩子早上到校的准点率也一下子提升了不少。后来,我还通过谈心的方式成功化解了这位妈妈发泄在孩子身上的消极情绪,让昔日活泼可爱的“小汤”重新回归了课堂。于是就有了“小汤”妈妈冒雨为班级送“红领巾”的真情流转。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生活中的任何一件琐事,都会成为“压垮”学生成长之路的一根稻草。我们老师只有用自己源源不断的爱,去为学生争取各种有利的条件,去细心呵护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向“真善美”的方向一路前行!

前置幸福,当好完满生活的“助推人”

    石中英老师说:“教育要教人去取得成就,更要教人去获得幸福。比起成就来,幸福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将幸福置于成就之前,这无疑是在提醒我们教师,发自内心的幸福感远比苦心经营的成就要完满与美好得多。于是,用自己良好的生活态度去感染和引导学生,助推学生全身心投入和享受当下的学习生活,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埋下真美善的种子,催动“高标准”的幸福体验在他们身上生根、发芽,成了当前教育的应有之义。

这个寒假,当举国上下都在对新型冠状病毒避之唯恐不及的时候,上至国家领导人、疾病专家,下至普通的医生护士、街道社区工作者,都化身“最美逆行者”,守护人们的生命安全,这才有了我们安全、温馨的家。我在班级里对孩子们说:“不要认为‘英雄’很遥远,其实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认真地生活,认真地保护周围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英雄’。让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畅谈身边的幸福,向逆行的勇士们致敬吧!”很多学生自觉地将对“英雄们”的崇拜之情,写入了自己的“加油卡”;更有甚者,立志要去当医生,为国家救死扶伤。

教育的魅力就在这里:今天,我们引导学生了解英雄的伟大、生活的美好;明天,他们也许就用自己坚强的臂膀成就了别人的幸福。当好完满生活的“助推人”,使孩子生命里的“善因”得以留存并发扬广大,那么,可以想见,以后无论这个孩子走到哪里,成长到多大年纪,一路伴随他的,终将是在现下生活中努力生活的痕迹。

最后,石中英老师在文章中动情地写道:“只有穿过教育概念的丛林 ,教育者才能真正地抵达理想教育彼岸!”因此有人说,教育之美,就是成人之美;成人之美,就是教育之美。惟愿我们都能一路穿越急流险滩、层峦叠嶂,一路汲取营养、采撷教育智慧,在漫漫修行路上,且行且思且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担负起教育者的责任
《教育学》试题第二十套
[转]教育专著读书笔记 共12篇
一线教师的肺腑之言-- 我们的学生在作假中茁壮成长
[转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教师的微笑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手段 | 合肥在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