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康子玉散文||记忆深处的豆腐

乡土文学微刊

康子玉,男,武山县洛门镇人,笔名寒秋,系国企退休职工。

作者近照

记忆深处的豆腐

豆腐相传是由西汉的淮南王刘安发明,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我记事起,村上有三家豆腐作坊,很均匀的分布在村东、村中、村西三个部位。进入腊月,村民们都会用平时积攒省下来的小麦粉压些面条(玉米粉则压成钢丝面),用黄豆做成豆腐,以备过年。

在生产队基本上是按人头分配农产品的。工分是在年终决算时,对农产品进行核算后,折合成工值。有强壮的劳动力人家会退找些钱款,而劳动力少的人家则要补交钱款。

说起做豆腐,人口多的家户可以自己去做一个,大约五六十斤左右,人口少的家户由于所分黄豆较少,只能两家或三四家合做一个,然后再按量均分。

做豆腐时,先要在大瓦盆里把挑选好的黄豆用水浸泡二三天,并与作坊约定好制做时间。待黄豆完全泡醒以后,盛在挑水用的木桶里面,担送到豆腐坊,同时要把烧水用的玉米秸秆一并送去。

豆腐坊的基本设备是一只大铁锅,锅台上方房檩往下吊着一个支架以及过滤用的布袋,一只大木桶,桶上架着一盘小石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家人口较多,所分的黄豆也多一些,每年都会做一个比较大的豆腐。村里三家作坊都去做过,但做得最多的还是村西本生产队的一家。大多是我和爷爷去做。很少是在白天,大多是在夜晚。因为白天要留给那些身单力薄的人家,晚上干扰比较少,豆腐也会做得细致一点。

先是东家帮爷爷磨黄豆,而我去挑水。关于水,在这里想多说几句。当时我们龙泉寺庙下边有三眼清泉甜水,老人们说是从水濂洞渗过来的。其中西边的两眼泉水溢后,会顺着由东往西的小渠自流,一直流淌到老公社的大门口,然后向南流入田地,灌溉闻名洛门的水萝卜等农作物。那时的农村养殖很少,家畜家禽都是圈养,也没有流浪狗到处乱跑,村民们都很珍视渠水,从不丢弃杂物,所以那股小溪经常是清澈见底,纯属天然水源,没有一丝污染。即便是有个别调皮的小孩在水渠旁边洗个什么的,都要受到村民和家长的问责教育。村民们平时都很劳累,抽空可就近饮用渠水,特别是西村的人,多半在老公社门口将水舀入桶内,挑回家中。不像现在,泉也干涸了,水也污染了,渠道也填满垃圾了,损人利已的事情再也无人过问了。

待我把水挑满大锅,爷爷己经把黄豆磨了一半。趁着爷爷吸烟休息的工夫,我接着推起石磨,又磨了一小半,剩下的一小半爷爷歇过后一会儿就全部磨完了。接下来就是由东家过滤黄豆水浆。豆腐坊的少东家身强力壮,爷爷一边把黄豆水浆一勺一勺慢慢地舀入吊在锅台上方的布袋之中,再由东家用光着膀子的胳膊一边摇晃支架,一边使劲的挤压布袋,一遍又一遍地滤出全部豆汁,直到完全挤压不出,只剩下豆渣为止。

然后是东家歇息,爷爷烧火。待到锅水中的豆汁沸腾了,东家要露出技术活了。这时要关闭门户,不让外人进来,也不让我们出声,怕是把豆腐“跑”了。只见他舀上自制的酸浆水,开始在锅里“点”豆腐。很快地,豆汁浓缩成为簇簇豆花,凝聚在一起,这说明豆腐已经被“点”成功了。这时,他会给我们每人舀上一碗,是豆浆、还是豆花、或者豆腐脑,反正是热腾腾、软乎乎地,那味道至今仍“香”在脑海。

最后一道工序,是压豆腐,使之成形。就是在竹筛上铺一二层纱布,把点好的豆花舀在里面,用木制盖子挤出水分,然后包扎起来,形成一个大圆坨,即大功告成。新鲜香嫩的豆腐就算做好了。豆渣留给作坊,算是报酬,抵做工价;再切一小块豆腐,送给东家,表达情意。

回家时,爷爷双手提着豆腐,我挑上两桶过滤后的开水。全家人先是痛痛快快地用散发着豆香的热水清洗胳膊和大腿,汤泡手脚(据说用热豆水汤泡可避免手脚冻裂),待将身体洗干净后,给每人切上一碗刚做好的热豆腐,调伴佐料,一边说笑,一边品尝,真的是其乐融融。现在想起当时的情景,还是那么回味无穷。

如今,虽然也不时地吃些豆腐,甚至是变换花样精工细做,但是怎么也吃不出少年时期的那个感觉。

编辑:陇上光明

小编提示

主编:陇上光明

编委:岳海明   赵小军   张素云  

           合   非    赵   鹏   刘   金   

投稿要求:尊重原创和首发;附个人简介和个人照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美食分享] 自制腐竹
10斤黄豆能出几斤豆汁
豆腐坊与豆片
宋传恩:乡村的豆腐坊
自制豆腐脑
1斤干豆加多少水磨豆汁比较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