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茂森:腊月镌刻的记忆


作者简介

李茂森,男,笔名老茂、三木,甘肃甘南卓尼县人,爱好文学,喜爱古诗词,现代诗歌和散文,闲暇之余创作一两篇杂文随笔或心灵感悟。

腊月镌刻的记忆

又是一年腊月到,咱们农村人常说,过完腊八就是年,便有了年味。腊月,在农村人眼里是最值得重视和期盼。一进腊月,就有了盼头,心里就不由自主地盘算起过年的琐事来。一到腊月,在外打拼的游子、求知的学子陆续回家,埋头工作了一年的人们也开始想念家的温暖,故乡的一切随风而至,归心似箭。一到年关,漂泊的游子思绪万千、乡愁萦绕,夜深人静时忆起故乡的一草一木,老屋、炊烟,鸡鸣、犬吠,乡音、乡情一切都是那么温暖。

这年腊月,打开记忆的栅栏,任由思绪飞扬。回忆少年懵懂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是一件幸福的事、快乐的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农村,物资匮乏的局面逐渐有所好转,虽然没有如今这样富裕充盈,但过年的音符非常强烈。从煮腊八粥开始,每家每户就热闹起来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分工明细,拆洗的、扫舍的,糊窗的、糊墙的,喝茶的、唠嗑的,包沙发的、写春联的,燎头蹄的,油炸馍馍的……。各干其事,各展手艺,有条不紊,到处洋溢着一派热闹、祥和,幸福、兴奋的景象。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大西北的人们也活跃了起来,农村人争先恐后地把日子往好里过。一段时间流行包沙发,先是从县城开始,势如破竹,很快蔓延到了乡村。当年浙江木匠像大年三十日的甑(方言读jing)箅子一样炙手可热。当时,父亲在乡上的八年制学校任教,学校里也雇佣了浙江木匠包沙发,父亲心灵手巧,课余时间看着木匠做活,无意间也学会了包沙发的手艺。当时沙发材料简单,自己购买木料、麻袋、弹簧、沙发布等,木匠只挣手工钱。赶时髦是那个岁月的代名词,那一年放寒假,父亲就迫不及待的准备包沙发的材料,木头是自家盖房时剩的边角料,麻袋是自家破了洞不能再装粮食的,再到附近临潭县城买上紫红条绒布、弹簧、尼龙绳、大小不等的铁钉,还有装饰用的泡钉、沙发巾一应俱全。

我们村子小,当时有七、八十户人家,分别由两个县管辖,但邻里乡亲之间没有隔阂,情感朴实。一听我们家包沙发,村子的人们蜂拥而至,男女老少甚是热闹,打买眼的、拉锯子的、钉钉子的、压弹簧的,叮叮当当热闹非凡。大家憋足了劲,像发明制造一架机器似的兴奋,加昼连夜,洋气的沙发展现在村子人们的面前,父亲第一次学手成功,再苫上印有猛虎上山或松鹤延年图案的沙发巾甚是阔气。看得村子里条件好些的人家发眼热,都跃跃欲试,央求父亲给他们家也要包个沙发,那几年父亲的寒假可充实了,父亲帮人包沙发是不收手工钱的,他说寒假闲着也是闲着,帮着邻里乡亲做点手尖尖上的活是应该的。邻里乡亲们心里过意不去,待到农忙时,帮着母亲做些庄稼活,也就心安理得,但人们之间的那种情分永远是弥足珍贵的。家庭的磨难练就了父亲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敢为人先的坚强品格。父亲当时读的书不多,小学毕业后就辍学在家,在农业社里放过牛羊,后来在社办场里做过工、干过生产队会计、民办教师,最终县考转公办。常对我们说,不管做任何事讲求的就是专注,不干就不干,干了就要干出色。那时候,割玻璃、油漆、画画都是技术活,可父亲样样都会,谁家有需要他都乐意帮忙。

腊月里最难忘的还是糊窗、糊墙、糊顶棚。那时的房屋全部是一嵌套的土木结构房,传说是古洮州李家麻娘娘选妃入宫,受到了皇上的赏识,给洮州人民恩赐特批的建筑风格。普通人家的窗是花格栅的木窗,墙是草泥裹的土坯墙,顶棚大多是槾柴顶棚,大同小异。条件好的人家木窗格栅复杂讲究多,顶棚是行条槾板,墙是木板隔截,堂屋门四合扇古色古香。

糊墙、糊窗和顶棚是我的拿手好戏,这还是小时候给父亲打下手学来的“绝活”,记得十一二岁时,父亲就放手让我“传承”了,姑姑弟妹们就成了我的下手,扯窗户、搬凳子、刷浆糊就是下手干的了,我就在糊窗户时专心致志在对空子、剪窗花、娆窗户,糊墙时找平行、看边角,既不能重叠太多浪费纸,又不能重叠过少露旧面,还要注意把报纸上图片少的糊外面,亮堂。糊顶棚要比糊墙难度大,脚踩在高高的凳子上,双手拿在刷了浆糊报纸一头的两段,两眼瞅着前后左右边沿的距离,腿缝夹着短尾巴笤帚,屏住呼吸,两手固定,仰头大吹一口气,瞬间取出笤帚,中、左、右啪啪啪三下一气呵成。稍有不慎配合不佳顶棚没糊上,自己的脸就让报纸糊上了,惹得弟妹们在下面哈哈大笑,糊脸是小事,浪费一张报纸是大事。如今想想,凡事追求完美的“强迫症”和肺活量大的结果就是小时候练就的。

糊顶棚不能太平展,要稍微皱一点,待到浆糊干了达到最平展且不开裂的程度为最佳,掌握这个皱度就是诀窍,否则,不是开裂就是褶皱。窗子是用白纸糊,彩色纸娆的。墙和顶棚都是用旧报纸糊的,那时候临潭街上商贩的地摊上到处是一摞一摞的旧报纸,是农村人糊墙的首选。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农民富裕,糊墙的材料档次也是与时俱进,从旧报纸到大白纸,再到墙围纸。不过我听说,当时还有人家解放后用面值上万元的国民党纸币糊过墙,只听过,没见过。如今农村人家纸糊的花窗大部分销声匿迹,农村房屋的墙壁顶棚不是桑拿板,就是木工板,最次也是油漆刮腻子。宽敞明亮高大上,就是住的人越来越少,不见当年的温暖和梦香。我家的老屋是1979年盖的,如今花窗不在、土墙不存,已经打了玻璃暖廊,都是“赶时髦”的结果,但骨气依旧是原来的模样,一直注视着走出家门的儿女们成长。故乡老屋应该是欣慰的,家里的孩子们一个个带着老屋的期望和嘱托离家启航,用谨小慎微、细心做事、坦荡做人回报故乡老屋这个根。

腊月年关记忆犹新的还是写对子。记事起,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二十九,家里面每天都有来写春联的邻里乡亲,三三两两,你来我往,腋下夹着大红纸,有的手里还拿着一小瓶墨汁。那时候,都很纯朴,条件不高,进屋的邻里乡亲先让烟锅儿再倒茶,烟是“甘”字牌水烟,茶是铜茶壶熬的大茶,牛血一样红彤彤地。水烟锅儿声、喝茶声、唠嗑声此起彼伏,随着黄铜水烟锅儿在大人们手中轮流起来的时候,唠嗑声也随之而来,忽高忽低,县城里哪家的饼干盒子好,哪家的瓜子饱满便宜,谁家铺子的大黄梨新鲜,哪个商店的洋糖好吃,……其乐融融。早些年祖父写,后来父亲写,再后来我就上阵了。那时候我们农村人写的春联多,家里面大小门上都要贴一副,供斗上要写“天地君亲师之神位”,前檐柱上要贴“天官赐福”,灶台上要写 “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大门口要贴“出门见喜”,有的人家还要写报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某年岁次多少某氏门中(或某某堂中)一元复始二喜临门三阳开泰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七七大利之兆也”一气呵成。最初我们孩子们也就打个下手,先要问清楚谁家写几副,写不写报条,有没有供斗,问清楚了,不着急一家一家慢慢来。先裁纸,再洗笔,墨汁倒好了,请祖父或者父亲来写,然后聚精会神拉对联,一笔一划用心看,写完一副挨个摆放在院中待晾干。那几天屋子院落的地面上除了出进走的空间外,满院都是红彤彤的一片。每个人都是红光溢彩,洋溢着心底喜悦;每个人都是笑容满面,展示着幸福团圆;每个人都是精神饱满,卯足了劲展望来年。

拉对联打下手即是苦差,也是一门学问。每副春联在哪个门上贴,要写上相应内容、相应字数的楹联,前檐柱上的对联宽而长,字数多,内容气势磅礴,一般写天地日月、新岁气象、歌功颂德等内容;大门对联次之,一般写春风盈门、绿水青山的吉祥话;堂屋门前华堂生辉,厨房门上五味生香,卧室门中人寿年丰,家畜圈头六畜兴旺,……。上联下联要记清楚,横批内容要相互配对,这些常识在拉对联的过程中记在心头,便墨守成规。家中有识字的人家还好办,对联晾干了,在背面按照左右、门口用铅笔一一备注,夹好对应的横批,送人时给交待清楚。若是家中没有识字的,那就得在贴对联时上门服务,稍一疏忽,就闹成笑话了。记得有一户在大门两面贴上了“勤饲养六畜兴旺,多积肥五谷丰登”,让人忍俊不禁,至今成为笑谈。无规矩不成方圆,凡事从细处着眼、小处着手,于细微处见真章,每一件事、每一项工作都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整体,对任意环节的疏忽大意,都会对整体造成瑕疵,甚至前功尽弃。

腊月岁尾话丰年,记忆犹新如眼前;物是人非岁月稠,激情澎拜夜无眠。忆当年,腊月充实而快乐无边,物资不足但精神富裕,岁月短暂却幸福满满。少儿时的腊月,不由得让人怀念且向往;弱冠之年的腊月,让人回忆而难忘;而立之年的腊月,总能让人有种急不可待的兴奋;不惑之年的腊月,有种淡淡的思念和忧伤;快知天命之年的腊月,回忆是思念的愁,在心中激荡、梦绕魂牵。

2020年1月16日 于羚城合作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富平农村的这些老屋,你还记得吗?
记忆中的年事 ?
邻居八家:圈子挺好的
姜浩的散文: 父 亲
宋诗三百首:161 《春怀示邻里》
邓安庆|还乡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